APP下载

青海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2022-03-23唐天翔

广东蚕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畜牧业

唐天翔

(青海大学 青海西宁 810000)

青海省是我国传统的畜牧养殖区域,拥有悠久的养殖历史,为现代畜牧的养殖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基础。畜牧业提高了农牧民的经济收入,部分牧民通过畜牧养殖实现了脱贫致富。文章深入分析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广生态畜牧养殖技术、促进畜牧业产业化进程、加强政府政策支持等建议,以推动青海省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

1 青海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

青海是我国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畜牧养殖作为青海省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之一,其发展对青海省经济有着重要影响。据国家统计局青海数据显示:2020年青海省畜牧业总产值高达295.12亿元,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58.2%,比2019年增长18%。

近年来,由于畜牧生产稳定,养殖情况良好,且数量基本稳定,青海省的养殖效率有了显著提高。据青海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20年底,青海省牛存栏652.33万头,比2019年增长31.9%。生产牛肉19.23万 t,占肉类产量的51.9%,全省羊存栏1343.55万只,比2019年增长1.3%。生产羊肉13.32万 t,占肉类产量的35.9%。自2012年实现生态畜牧合作社的全覆盖以来,通过对合作社进行股份制改革优化,青海省的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畜牧业的发展仍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2 青海省畜牧产业发展的优势

2.1 天然牧草及草场优势

青海作为我国五大牧区之一,拥有大面积的牧草资源。其中,草原牧区占全省总面积的96%,全省现有天然草原6.28亿亩,占土地总面积的60.47%,占全国草原面积的近10%。广阔的草原为青海省畜牧业发展提供大量优质的饲料及养殖场地,也是青海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

为了提高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青海省政府累计完成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投资80亿元,防治草原鼠虫害5943.22万亩,治理黑土型退化草原805.78万亩、沙化草原56.67万亩,建设休牧、轮牧围栏5121万亩。通过完善草原承包经营责任制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省政府组织相关单位开展引种、驯化和科技攻关等试验研究工作,开展优质草种培育繁育,建立良种繁育基地,加快草种选育推广科技工作等一系列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和强化执法监督,依法打击乱垦、乱采、乱占草原等违法活动,强化草原保护的管理和监督措施政策落实,全省草原保护建设工作不断强化,取得了明显成效,为青海省畜牧业发展奠定了物质条件[1]。

2.2 畜牧品种优势

青海省位于我国青藏高原核心地带,全省平均海拔3000 m以上,属高原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辐射强;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特殊的地理形态和气候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特殊的畜牧品种[2]。青海省牧民在畜牧养殖中主要以藏羊和牦牛为养殖对象。截至2022年6月份,青海省牦牛存栏量达597万头,占全国牦牛存栏总量的37.3%,青海全省藏羊饲养量长期稳定在1200万只以上,约占全国藏羊数量的40%,因此青海享有“世界牦牛之都,中国藏羊之府”的美誉。

青海藏羊肉质鲜嫩少有膻味,营养丰富,具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矿物质丰富等特点。藏羊的毛,色白、丝粗、具有很强的回弹性和光泽度,织出的纺织品柔美温暖,大大优于其他地区的毛织品[3]。

牦牛习惯生活在高海拔寒冷的崇山峻岭和广寰的草原上,因其独特的生活环境和习性,造就了牦牛独特的生理机能,肉质肌纤维清晰,柔软适中,嚼后留香,具有肉质鲜嫩、蛋白质含量高、脂肪沉积低、保水性较好、矿物质含量丰富、氨基酸及维生素种类齐全等特点。牦牛毛质手感滑糯、保暖性强、纤维强力高、耐腐蚀,具有较强的吸光性、保暖性、防水性、防风性和防潮性,是不可多得的天然纺织及工艺品材料。

2.3 科技优势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从2019年开始推动建设畜牧业质量追溯平台和信息发布公共平台,实现畜牧产品可追溯管理体系、构建畜牧养殖监管体系,追溯设备被分配到各畜牧生产牧场,给每头牛、羊打上RFID电子耳标。畜产品加工企业配备了肉质及残留物检测设备,在畜牧业专业合作社中建设电脑生产终端。生产加工企业建立屠宰加工端的畜产品可追溯体系,达到从养殖到生产的目的,加工至包装及冷链等整个流程,物流也制订了严格规范要求,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保障。同时,全省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化管理流程,将所有环节纳入标准进行控制和监督,形成了全链条、全方位、无死角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4]。

此外,青海省通过建设“互联网+”高原特色的智慧农牧业发展大数据平台,为农牧民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化服务,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对发展高原特色产业重要性的认识。该举得到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大力支持。青海省畜牧总站、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等省技术研发推广机构设立牦牛、藏羊产业作为技术转化的核心平台,拥有省级产业技术转化基地5个、产业技术示范基地27个、产业重点对接的县4个、产业技术指导县14个,设立全国唯一的“牦牛遗传育种与繁殖科学观测实验站”,获得青海省牦牛科研相关科技成果共计95项、藏羊科研相关科技成果50余项[5]。

青海省畜牧质量追溯平台和“互联网+”高原特色智慧农牧业等大数据平台的构建,都为青海省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2.4 政策优势

2021年,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契机,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加快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强科技支撑、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强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建设,不断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委省政府坚持把加快推进现代牧业建设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以政策扶持为支撑。近年来,青海省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各项改革不断深入,切实推进农牧区及农牧业良性发展。

3 青海省畜牧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养殖模式落后

首先,传统的放牧方式使单位面积草场承载的畜牧群数量太多,草原不堪重负,草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导致草原沙化、盐渍化和退化。草原的荒漠化情况日益突出,若牧民不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原本的草场生态条件将会继续恶化,严重制约着生态畜牧发展。

其次,畜牧养殖过程中产生的粪便在草场上随意覆盖,圈养畜牧所产生的粪便污水等未经处理随意排放,造成水源污染和草地面源污染,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最后,随着青海省“生态立省”“绿色高质量”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政府逐步加强了对草原生态和三江源的监管和保护,传统的畜牧养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牧草、场地的不足易导致畜牧生产数量的减少。

3.2 抵御疫病能力不足

在畜牧养殖过程中,会出现如大规模寄生虫病、胃肠炎、链球菌病等多种流行疫病。在流行病蔓延过程中,携带病菌的畜牧个体会快速传染给其他健康畜牧,造成畜牧大规模感染疾病或死亡。这不仅会给畜牧养殖户造成经济损失,部分疫病还会污染天然草场,危害人类的生存。此外,一些牧民不了解畜牧疾病相关知识,缺乏严格的消毒灭菌意识,缺少专业防疫指导,无法科学用药,这会进一步加剧畜牧疾病带来的危害。

3.3 产业化水平较低

现阶段,部分地区的畜牧养殖仍以群众自发放养为主,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养殖成本高,竞争力较弱。一方面,牧民长期受传统放牧文化影响,缺乏工业化的经营理念,导致集约化养殖推广和实施进度缓慢,影响畜牧大规模养殖的效益,制约着畜牧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畜牧业的产业链尚未完善,养殖户不重视畜牧产品加工和副产品的开发,影响养殖效果,高端品牌和优势产品少,畜牧养殖的产业化水平较低。

3.4 品牌效益较低

青海省在畜牧产业逐渐发展了一些龙头企业如柴达木羊绒有限责任公司、青海雪舟三绒集团等。但青海现有的畜牧产业相关行业领先者大多是乳制品企业,其中,“小西牛”“圣湖”“天露”等品牌在青海本地影响力较大。然而,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些企业影响力小,知名度低,对畜牧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足。总的来说,青海本地品牌的总量少,类型较单一,实力不够强。

4 青海省畜牧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4.1 推广生态畜牧养殖技术

(1)依据青海省天然草原、人工牧草种植和畜牧养殖规模的分布,可利用3S技术和远程监测系统对草原进行实时监测,保证饲养量在草场能承受的范围内,科学规划畜牧产业区域布局,建立畜牧养殖育肥基地,加强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尽量增加高标准温室数量,减轻天然牧场压力。积极引导农民转变饲养方式,提高畜牧养殖科学水平,将畜牧养殖业与科学养殖紧密结合,提高其专业化水平。针对荒漠化地区,相关工作人员可采取人工种草、机器散播草籽、施肥育草和围栏封育等措施恢复草原生机,提高草原的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能力。

(2)重视对畜牧粪便的处理,保护生态环境。根据不同的养殖方式,采取相应的畜牧粪便处理措施。如针对自然放牧产生的粪便,一般不做特殊处理,大部分自然分解,为草场提供肥料,少部分作为牧民的生活燃料,但需要通过架设围栏等方式,保护草场的水源。针对舍饲养殖或集约化养殖,可以采用固液分离的方式对粪便进行处理。固体粪便可以提供给相关企业用作原料,也可以施加到草场。液体粪便可以生产沼气用于生活燃料,也可以采用喷灌的方式给草场施肥。集约化养殖尤其要注意禁止随意排放未经处理的畜牧粪便。

4.2 做好疫病的综合防治工作

针对畜牧养殖过程中常出现的常规疫病,相关单位需指派专业人员定期对牧民进行防疫宣讲,提高牧民的疫病防范意识。养殖场的地址尽量选择排水条件好、背风向阳和地势高的地区,可以为畜牧提供充足的光照,减少细菌病毒的滋生。同时,在日常养殖中,牧民应定期对养殖场和畜牧养殖过程中的工具和设备进行消毒。此外,牧民要结合各地流行病及流行病学的实际情况,做好畜牧免疫工作,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疫苗,定期给畜牧接种疫苗,提高牲畜的抗病能力。

4.3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作机制,加强畜牧信息采集系统与动物疫病监测网络衔接,构建以产地检疫为基础、屠宰检疫为重点、冷链物流监控为保障的现代畜禽防疫保障体系。根据市场需求,联合兽医站和质检站、合作社为牧场牲畜戴上RFID电子耳标,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电子信息录入,网络化可追溯,对养殖、加工、流通环节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建立健全牲畜“可控”管理系统,严格执行高质量养殖操作规程,积极推动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经营。保证青海畜牧产品的质量安全,无违禁、违忌药品的药物残留,从源头上将牧场打造成从养殖、加工到流通环节的生产畜牧产品的安全生产链。

4.4 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

(1)改变畜牧业传统粗放的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完善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发展模式,通过发展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扩大畜牧业经营规模,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较好的装备设施条件和相对健全的管理制度,注重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推广,推进畜牧业的产业化进程。

(2)积极拓展、完善畜牧生产的产业链,改变传统单一买卖原材料的模式,转变传统以粗加工为主的加工模式,增强从业者重视精细加工的理念,加大对畜牧肉、奶制品的精加工和深加工力度,加大对毛皮、畜牧肉牛的科研创新投入,有效开发其他畜牧相关产品,最大限度地提升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畜牧产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生产积极性,促进青海现代化畜牧业的持续发展。

(3)重视龙头企业建设,提高本地品牌知名度,增加品牌溢价效益。以农业农村部、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的《共同打造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行动方案》为指导,重视畜牧业的标准化管理,使畜牧业的生产符合国家卫生标准、防疫标准和质量标准,完善产品质量追溯机制,培养专业的产品质量检测和监管团队。同时,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畜牧肉品牌,引导更多养殖单位开展高质量产品认证,进一步丰富和提升品牌价值,拓展高质量畜牧肉出口渠道,提高青海省优质畜牧肉的国际国内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明确不同产品的定位,突出产品包装,运用公共关系造势来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开展广告促销+品牌促销活动,优化整合省内品牌的向心力,助推全省畜牧产业品牌效益。

4.5 加强政府政策支持

青海畜牧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一方面,要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发展契机,重视青海高原特色畜牧产业的发展,为其提供足够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要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将畜牧养殖补贴落到实处,出台牧区畜牧保险的优惠政策,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牧民的养殖积极性。另外,政府相关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大对生态畜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青海畜产品占国内畜产品的市场份额,积极推进农牧业对外合作交流工作,借鉴畜牧业大国的发展经验,助推青海高质量的畜产品迈向国际水平,走向国际市场。

4.6 提高牧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

坚持搭建和发展畜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牛平台”“羊平台”的功能,充分发挥科技平台的宣传推广、示范和科研作用。通过农牧业科技创新三级平台,开展养殖技术咨询服务、疫病防治服务和科普宣传服务等,加大科技下乡力度,使牧民认识到小家庭式的养殖模式很难适应市场环境,必须把科学的养殖技术付诸实践才能降低养殖风险,提高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5 结语

明确畜牧产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深入了解畜牧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推动青海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准确把握高质量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影响要素,科学制定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畜牧业改革与发展。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大美青海
映像畜牧业
青海行七首(录二)
落实“四个扎扎实实”展现开行使命担当——国家开发银行青海省分行
青海 管放相宜 渐入佳境
青海省交通运输行业数据中心节能探索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协青海省自然科学优犁匆圈独砰审和勤加祛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