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互联网给高校学生管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2022-03-23许长城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学情高校学生管理者

许长城

(莆田学院 保卫处,福建 莆田 351100)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高校教育及大学生主体产生深远影响,不仅便利了教育的落实、拓展了教育的空间、丰富了教育的形式,而且以其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冲击着高校教育原有的模式。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习惯使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也形成个性化需求和主体化特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展现出较强的网络化特征。再加上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面临全新局势,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国际环境的急剧变化等,都要求高校进行教育改革。高校学生管理是其育人过程的重要一环,对学生主体的学习状态、教育效果等都产生重要影响,所以,高校应以新的教育背景为依据,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确保管理工作模式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主体实际。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发展机遇,进一步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的资源和形式,也能从资源共享、信息传播等角度推进管理工作的精细化发展,在促进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与此同时,互联网也以其特有的属性冲击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原有模式,并引发了一系列挑战,管理工作理念、管理工作形式、管理工作队伍、校园网络环境等都需进行创新变革,这样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才能有效应对面临的各类挑战,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不断提升[1]。所以,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紧抓学生管理迎来的发展机遇,并结合本校学情实际有针对性地应对各类挑战,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已成为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2]。

一、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迎来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迅速普及,对高校教育和大学生产生深远影响,其具备的特征可成为高校创新教育模式、变革学生管理体系的依据,能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便利,也能以其特有的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学生管理工作的内容和形式,助力学生管理精细化发展,在不断贴近当代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工作效率。

(一)互联网去中心化特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扁平化

去中心化是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形态和内容产生形态,是相对于中心化而言的新型网络内容生产过程。随着网络服务形态的多元化,去中心化网络模型越来越清晰,也越来越成为可能。作为互联网的重要特性,去中心化在互联网运用过程中具有重要优势,既能促使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又能拉近工作各方的距离,提升工作效率。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利用互联网特有的去中心化特征,管理工作可朝着“学校—学生”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传统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有严格的体系安排,且有专门部门负责,一般以“学校—院系—学生”为层级划分,学生在办事时,需经向各管理部门提出申请,而后总结上报给学校部门;高校在推进工作时,先将文件、工作指导等下发至院系学生工作部门,再由院系下发至学生,由此经过层层审核、层层管理,环节繁琐,不利于学生主体高效参与管理工作,还会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效率。借助去中心化的互联网支撑,高校可简化学生管理工作的中间环节,借助多样化的管理工作平台实现学生管理的信息化创新,实现管理工作双方的直接交互,促进管理工作的扁平化发展[3]。例如,借助“大智移云”平台,高校可突破物理空间和行政班级限制,打通线上与线下平台,拉近学生与管理者的距离,高效完成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4]。如此,高校推进学生管理工作可更加便捷高效,实现更高水平的发展。

(二)互联网的多样化特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模式的丰富性

传统模式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多以上传下达的形式开展,且依赖教师和学生干部。在此模式下,管理者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习惯掌握不准,影响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工作效率也受到影响。随着互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学生管理工作获得更多样的资源和形式,实现管理工作模式的进一步创新。从管理工作资源层面看,互联网的多样化特征可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更丰富的资源来源,网络中多样化的信息数据可支撑学生管理工作的推进,也可在内容层面丰富管理工作,促进管理工作多样化发展;从管理工作形式层面看,管理者可借助互联网信息平台开展管理工作,利用各类媒体与学生开展自由交流,更直接地开展工作,在贴近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基础上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也以多样化的管理工作形式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5]。基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实现模式创新,以新颖多样的手段契合当代大学生学情实际,以快速传播的信息数据提升管理工作效率,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双方提供便利化发展。此外,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可突破时空限制,在更广阔的场域内进行高效管理,既提升管理工作的时效性,又缓解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在节约时间成本的基础上扩大管理范围,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水平发展。

(三)互联网的共享性特征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精细化

互联网具有较强的共享性特征。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内部信息资源、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及高校与社会之间的信息资源都可实现共享。借助此类坚实的信息资源支撑平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实现精细化发展,在不断贴近大学生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挖掘具有针对性的管理资源,实现管理工作的精准化发展,提升学生管理工作效率。一方面,借助互联网技术的支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资源来源多样,也可深化资源共享,在与各类主体的合作中挖掘更充足的管理资源,将更广范围内的管理资源应用于学生管理工作中,强化管理的针对性和亲和力,拉近学生主体与管理者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主动性,顺利推进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在扩大资源来源的基础上,管理者可通过深入调查等途径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实际,并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学生主体构建专属数据资源库,为选择管理资源提供参考,以提升管理工作的准确性[6]。立足学情实际和多样化管理资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可实现精细化发展,展现管理工作的亲和力,进一步体现管理工作的多重价值。

二、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现实挑战

互联网的发展在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以其特有的属性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一系列挑战,在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形式、管理环境等方面冲击着传统学生管理工作。

(一)互联网快速发展冲击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管理工作思维面临挑战

互联网环境下,人人都是发声者,信息传播速度不断加快。随着网络社会的迅速崛起,传统模式下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一系列挑战。学生管理工作理念在管理体系中处于指导地位,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方向引领和实践指导作用。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理论最先受到冲击。一方面,互联网的去中心化解构了学生管理工作各层组织。在去中心化思维下,传统层层分级的学生管理工作组织表现出不适应当代学生学习习惯和实际需求,且无法持续存在,管理工作效率也受到影响。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创新性特征要求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变,传统理念指导下的固定化工作体系既无法提升工作效率,也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基于此,管理者只有创新自身管理工作理念,在新时代背景下树立互联网思维指导学生管理工作,才能有效应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继续引领管理工作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无法适应互联网时代要求,水平有待提升

互联网不仅为高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管理者只有具备互联网思维,树立创新意识,且具有较强的互联网管理知识储备和管理能力,才能有效引领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水平发展。当前,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人员组成等方面存在问题,无法有效满足互联网时代要求。一方面,由于部分高校缺乏系统的培训体系,校内管理者缺乏系统提升自身互联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再加上受高校繁重的学生管理工作的影响,管理者参与校内外学习交流面临一定阻碍,不利于其管理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人员配备不足,工作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升。高校普遍由行政工作人员、辅导人员等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再加上其在招聘环节对人才的综合素质和互联网思维关注较少,影响管理工作队伍人员组成的优化[7]。

(三)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情实际变化较大,学生管理工作适应性不足

互联网为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开展学习生活提供了便利,结合新时代复杂多变的局势,大学生的思想状态易发生变化,个人学习需求存在不同。基于此,传统模式下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无法适应大学生多变的特征,也无法契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一方面,当前高校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仍多选用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未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不符合互联网背景下学生学情实际。另一方面,部分高校现有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支撑现代意义上的大数据收集、储存、分析及视觉化呈现,再加上高校及管理者尚未投入大量的资金技术来分析学生主体多样化的学情实际,在此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无法适应学生个性化需求,管理工作的准确度和最终效果难以提升[8]。

(四)互联网特有舆情特征加大管理工作难度,学生管理工作环境复杂

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传播途径多样,对尚未树立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而言,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借助互联网的渠道传入高校范围便会影响其价值观导向,也会加大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不仅影响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而且不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研究的高效推进。当前阶段,受限于资金、技术等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尚未形成严格有效的舆情监管制度,无法对校园环境内的网络信息传播进行有效监管,也无法为师生的教育教学活动和学习生活营造健康和谐的互联网环境,学生管理工作面临严峻形势,如果无法获得有效的保障和健康和谐的管理环境,学生管理工作就无法高效落实。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推进的有效策略

为有效应对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类挑战,高校及管理者应从多角度入手,深入分析互联网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紧抓发展机遇,探究挑战出现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引领学生管理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顺利开展。

(一)以互联网思维指导学生管理工作,在思想观念层面积极应对挑战

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首先受到冲击的便是管理理念。为有效应对管理工作理念面临的挑战,高校应积极培育管理者互联网思维,引领管理者实践互联网思维,在思想观念层面积极应对互联网快速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第一,高校应组织管理者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背景,明确互联网快速发展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分析其中利弊,同时意识到在互联网思维冲击下,应形成学生管理工作应有的思维和模式。在研究时代背景的过程中,高校及管理者还应关注本校学情实际,在充分把握学情实际的基础上探究互联网思维对管理工作的影响,既确保以互联网思维指导学生管理工作符合学情实际,又拉近管理者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展现管理者对当代大学生地位的尊重和主观能动性的重视,奠定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的理念基础。第二,高校应为管理者提供系统化的互联网培训,在帮助管理者明确互联网发展对学生管理工作影响的基础上,深入了解互联网理论知识和运用技能,并在日常管理工作和系统培训中养成互联网思维,以指导管理工作的落实,密切管理工作与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间的联系。在培训中,高校应更强调互联网理论知识、各种思维特征、使用方式等内容,为管理者提供系统了解互联网发展的机会;同时还应创新培训形式,将校外交流学习、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纳入培训体系,为管理者提供全方位培训,为管理者提供实践锻炼机会,多角度助力管理者形成互联网思维。第三,高校应关注管理者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管理工作的具体实践,确保在此思维的指导下,管理者可有效应对互联网发展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探索开展管理工作的具体方法,将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简约思维、迭代思维、数据思维、粉丝思维、社会化思维等多样化的互联网思维落到实处,自上而下构建交互平等的学生管理工作体系,在创新意识的引领下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互联网化变革[9]。基于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可在互联网思维的指导下积极应对各类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引领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的正确方向

组建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是高校应对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多种挑战的重要策略。作为高校落实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引领者和实施者,队伍的人员组成和整体素质对管理工作效率具有重要影响,也决定着管理工作是否契合互联网时代背景。首先,高校应在思想观念层面重视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队伍整体水平。高校学生管理负责人应在树立互联网思维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管理工作队伍现状,明确认识到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明确加强队伍建设对推进管理工作落实的重要性。同时,相关负责人应关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从宏观角度把控互联网背景下管理工作队伍的建设进程,紧抓发展机遇,多渠道组建一支能引领学生管理工作在互联网时代方向正确、能力素质较高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其次,高校应在正确理念的引领下提升学生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在系统化互联网思维培训的基础上,结合学习交流、综合考核等形式全方位强化管理者能力。在建设优秀管理工作队伍思想的指引下,高校还应关注校内外学习交流对提升管理者综合素质的效用,为本校管理者提供参加学习交流的机会,优化对管理者的评价考核,将管理者自身的管理理念、管理能力、管理工作实践、对互联网发展的认知等全部纳入考核体系,将评价结果与管理者评奖评优挂钩,从反向推动管理者自觉提升自身管理技能,积极参与学习交流和综合考核,在全校范围内形成积极向上应对互联网挑战的良好风气[10]。最后,高校应重视人才引进,从源头优化校内管理工作队伍人员组成。高校在招聘管理人才时,应考察人才的管理工作理念、管理理论知识和具体能力,确保人才具备必要的互联网思维、创新意识和信息化能力,能有效处理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关注人才的专业化水平,促使管理者普遍具备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以保障互联网环境下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全面提升管理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10]。

(三)重视学生学情实际需求,供需平衡推动学生管理精准化创新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期,形成个性化学习需求,养成自主性学习习惯。作为高校教育教学的主体,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需求组成的学情实际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具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也是网络生活的主体,再加上其自身原有的互联网属性,具有随时发表意见、传播信息的权利,高校及管理者更应重视学生主体的学情实际,在供需平衡的基础上推动管理工作的精准化创新。一方面,高校及管理者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确保学生管理各项工作围绕学生主体展开。为此,高校及管理者应革新自身教育管理理念,充分意识到互联网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学习习惯和特征的变化,转变自身理念,以满足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同时,二者应创新管理模式,改变传统模式下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避免落入将大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的困境,在充分尊重大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引领下创新管理模式,以提升大学生主体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在管理者与大学生深度互动中完成各项管理工作,既节约工作时间,又提升管理效率,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11]。另一方面,高校及管理者应充分使用信息技术考察、调研学生主体学情实际,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生活现状和思想变化,为各项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确保管理工作的精准化落实。二者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问卷调查,并使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学生设置专属信息数据库,动态检测学生主体需求的变化,奠定学生管理工作供需平衡的发展基础,也借助数据库等信息化平台支撑管理者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密切联系,促进管理工作的精准化推进,既契合当代大学生学情实际,又符合互联网时代背景。

(四)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优化互联网环境强化管理工作实效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迅速普及既便利了信息传播和日常交流,也以其特有的属性为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快速传播提供了机会。尤其是对高校而言,尚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缺乏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各类网络信息的传播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推进。为应对此类挑战,高校应逐步完善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制度,从环境层面保障学生管理工作在互联网背景下的顺利推进。一方面,高校应组建专门的网络工作队伍,专人负责校园网络的畅通和网络环境的维护。高校应在重视校园网络舆情监管的基础上,加大资金技术投入,组建专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负责校园环境内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密切信息化工作人员与管理者之间的联系,在双方密切合作中推进校园网络舆情监管制度的顺利建设,也在双方互相支撑中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另一方面,高校应着眼于校园网络环境安全,既确保校园网络的畅通,为师生学习生活和教育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又通过监管制度保障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为各项管理工作的推进提供环境支撑。为此,高校应关注校园网络舆情实际,立足本校学情实际,在专业人士的帮助下建立健全舆情监管制度,从信息传播源头把控校园信息传播的健康,尽可能避免大学生在校园网络生活中接触异质非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为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提供环境保障,也为管理者使用信息技术落实学生管理工作提供有效支撑,确保学生管理工作契合学生学情实际并实现更高效的发展[12]。

猜你喜欢

学情高校学生管理者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