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富裕的理论阐释及新时代价值研究

2022-03-23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现代化时代

王 代 静

(东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南昌 330013)

自古以来,共同富裕就是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愿景,人们对共同富裕的追求从未止步,共同富裕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长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和领导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出了一大步。深刻认识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有助于明确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和方向。

1 实现共同富裕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

我国自迈入新时代以来,立足于新阶段,面临新挑战,对于共同富裕更加热切与盼望。共同富裕是我国追求美好生活、协调发展、强国目标的时代必然。

1.1 追求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是人类世代追求、人人向往的幸福生活。2012 年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郑重表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7 年,党的十九大作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判断。2021 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出“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努力”的伟大号召。可见,为人民美好生活奋斗,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决定了我国的发展必然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是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样化、高品质的生活需要。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充分供应,进一步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是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内在理路。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是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破解新时代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求我们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生产更多更好的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切实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可喜成就为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显著提高了生产力总体水平,生产能力诸多方面位居世界前列;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但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新生活的起点,人民希望有更优质的“衣、食、住、行、游、购、娱、学”,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就是美好生活的题中之义。

1.2 追求协调发展

我国疆域辽阔,地区间因区位分布、历史因素、资源禀赋各方面差异形成发展程度的现实差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具体表现为区域差异、城乡发展差异、群体收入差异。因此,新时代共同富裕需着力解决好这三大差异,通过区域协调、城乡联动、收入调节进行落实。

改革开放为东部沿海地区带去了诸多发展机遇,形成了东中西梯度发展格局。2000 年后,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部地区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先后推进,区域差距扩大的程度有所缓解。[2]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批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实施进一步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从生命水系出发,提出长江经济带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从多级城市辐射出发,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高标准高要求建设雄安新区;从沿海联动出发,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协调发展;从西南内陆独特优势出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解决发展不平衡的一把金钥匙,区域协调发展不能单一地理解为各地区发展处于同一水准,而是依据各地现实条件具体分析、合理规划。既要东部率先发展,也要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让不同地区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提高发展的系统性、耦合性、均衡性,持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3]

城市资源富集、经济发展程度高且贸易融通、基础设施完善,意味着具有更多发展机会,从而吸引大批青年就业;反观乡村,资源较为匮乏,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且缺乏活力,基础设施依旧有所缺失,引发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量劳动力流失,使广大乡村人力、物力、财力均与城市存在较大差距。进入新时代,国家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同时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对缩小城乡差距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以城带乡是对“先富带后富”原则的贯彻,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时间规划与共同富裕进程同向而行。

1.3 追求强国目标

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共同富裕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全党全国的目标导向于一体,完成首个百年奋斗目标标志着全体人民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继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与共同富裕同向而行。

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强国,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中国共产党自1921 年成立后,便担当起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两步走”战略,这些都为扎实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资本主义现代化只能满足小部分人的富裕,逐利本性必然导致贫富差距不断拉大,马太效应凸显,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主义现代化指向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人民的幸福生活作为“国之大者”,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构成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汇集民智,成果惠及全民。共同富裕与强国目标都致力于人民拥有更高质量、更具幸福感的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离不开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国家,也只有这样的国家才更能让人民具有安全感、幸福感。

2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新时代共同富裕在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实践中获得深化,既展现美好愿景,又体现时代特色。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不论地域、民族等;共同富裕是全面共富,涵盖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特征,是合理共富,是差别有序的共同富裕。

2.1 共同富裕是全民共富

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全体人民既是推进共同富裕进程的实践者,也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参与者,还是共同富裕成果的享有者。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求真务实地为人民群众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提出了国家富强的目标,指出“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4]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共同富裕,指出“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5]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踏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6]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倡导意味着共同富裕不因民族、地域、习俗等差异有所空白,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导意味着共同富裕不因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差异有所空白,力求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双重和解,追求美丽生态环境的同时享有优质生态产品。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携手共进,需要人与自然相存相依、共生共荣。

2.2 共同富裕是全面共富

共同富裕具有显著的全面性特征,涉及人民生活的诸多方面,主要包括:

1) 共同富裕是“五位一体”协调发展的共同富裕,涵盖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和谐、生态利民等核心要义,五方面的发展与进步构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新形态。五方面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并联式”发展。五方面需要统筹兼顾,做到综合推进、协调发展、不可偏废。“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能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部署,实践证明行之有效、行稳致远,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继承好这一科学战略部署。政治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全过程人民民主;经济上,将新发展理念贯彻经济运行全过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形成良好的营商环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文化上,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上,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大力推进社会基本服务均等化,促进机会均等,[7]警惕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渠道,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生态上,生态文明建设有序推进,强调生态利民、生态富民,积极参与气候治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懈努力。

2) 共同富裕涵盖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全面提升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当前,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就是普遍达到生活富裕富足、精神自信自强、环境宜居宜业、社会和谐和睦、公共服务普及普惠,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8]共同富裕、美好社会是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必然结果,不仅人民精神富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社会和睦向上,而且全社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和幸福美好生活。

3) 共同富裕力求人的全面发展,物尽其用、人尽其才。人的劳动不再是被迫谋生的手段,而是上升为高层次的需要,被他人、社会所需要,人因而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才干,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人的劳动因此变得自由自觉。恩格斯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化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9]因此,共同富裕不单是物质丰富,还是精神富足,注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3 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特征,同时富裕、同步富裕既不科学也不现实。

1) 共同富裕是有差别的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0]历史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平均主义只能导致普遍贫穷,压抑劳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降低劳动生产效率。不得不承认的是,生命个体或者说劳动者个体存在能力差异,即使是相同的劳动时间,由于劳动者个体的能力不同,产出的成果或者劳动产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劳动量的不同。我国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因为产出的不同,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不尽相同。从劳动个体到一个部门,这种差距也是存在的。这促使我们必须正视差距,不能够“一刀切”,合理的差距不但可以使得劳动效率整体保持良好态势,使得生产有序进行,而且可以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促使其努力跟上整体节奏。在现有社会生产条件下,面对我国疆域辽阔、各类资源分布不均的现实,各地区、各省份、各城市、各乡村发展的步伐不可能做到“整齐划一”,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寻求适合该地区、该省份、该城市、该乡村的发展道路与策略,做到“稳中求进”,不能违背事物发展的规律。

2) 共同富裕是差别有序的共同富裕。“先富地区”由于地理区位优势等因素最先获得改革开放红利,获得资金与技术,完善了基础设施,形成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无疑会拉大与欠发达地区的差距。因此,“先富地区”要主动担当带动的责任与使命,积极帮扶欠发达地区。2021 年我国建立了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推进先行先试,探索化解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打造共同富裕的示范样板,为全国其他省市区域共同富裕提供经验借鉴,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

3) 共同富裕是合理共富,是保持合理差距,有差别、有顺序地追求的综合性、长远性目标。基于现实状况,共同富裕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齐头并进,应当遵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对此,党中央作出了一系列科学有效的整体规划与安排。从“一五”计划到“十四五”规划的有序推进,将一个一穷二白的国家变成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是中国共产党逐步推进共同富裕的生动实践。五年计划(规划)的内容、目标、手段在变,但也有一以贯之的连续性,不变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3 新时代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

新时代共同富裕是共同富裕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是对共同富裕目标的阶段性、历史性具象化,具有丰富的时代价值。理论上,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实践上,既体现了共同富裕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框架下才具有实现的可能性,又能给其他国家以启迪。

3.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

新时代共同富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并未明确提出“共同富裕”这一概念,但共同富裕思想却贯穿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无论是剩余价值理论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劳动力、压抑人性、造成劳动的异化,还是唯物史观所倡导的人民创造历史、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形态都体现了共同富裕思想。

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共同富裕进行了探索。毛泽东基于当时一穷二白的国情,坚定社会主义道路,鼓励发展工业,致力于建设一个既富强又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倡导“先富带后富”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人民先致富,然后发挥带动作用,实现共同富裕,并且指出共同富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富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都是立足于我国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而提出来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实现“共同富裕”作出了重要部署。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之“新”的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中国式现代化既是历史逻辑导向使然,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新时代共同富裕是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良方,力求满足人民全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美好生活需要。

3.2 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5]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1]。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全社会的生产资料都属于人民大众,是一种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公有制促使社会财富公平合理地在全体劳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制度保障。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是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发展依靠人民又为了人民,能够从根本上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而资本主义是与社会主义截然不同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实行生产资料私有制,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对立,导致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无法克服,必然会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同时,资本逐利的本性决定了资本家生产的目的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因此,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必然是资本的不断增殖和劳动人民的日渐贫困,结果必将导致阶级对立和两极分化,社会陷入不安定、不稳定的状态。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了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了社会上绝大多数人掌握着社会和国家生产资料这个基本原则,发挥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则有效提高了各种生产要素拥有者的积极性,激发了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这种所有制形式把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的实际国情很好地结合起来,可以说,这正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最大的优势所在,也是改革开放40 多年来中国经济创造世界奇迹的最大奥秘所在。实践证明,多种所有制经济适应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3.3 给其他国家以启迪

新时代共同富裕能够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经验借鉴。纵观世界全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入低潮,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依旧存在极大差距。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被边缘化,经济发展落后且面临诸多风险,发展艰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打破了习惯用西方价值标准和发展模式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坚定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一些发展中国家缺少变革或是还未找到适合的发展道路,有的只是简单“拿来主义”,未能将现代化途径与自身国情相结合并进行创新。纵观世界现代化进程,主要存在资本主义式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式现代化。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下形成的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这能给世界上渴求自身发展的国家重要启迪。中国式现代化是立足于国情,不断完善社会生产方式,适应发展所需,设定符合实际的阶段性目标。从“站”立于世界那一天起,独立自主、和平与发展相得益彰。只有国家主权充分保证、政府与人民独立自主,才能对现代化具有原创性理解,从而为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和平为发展提供稳定有序的环境,发展为和平提供坚实牢固的支撑。世界各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对自己的国情进行充分把握及客观分析,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损害他国利益、互利互惠、和衷共济的智慧。一些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开设工厂,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发展中国家不仅处于产业链低端,收益低下,还承受发达国家污染转移带来的苦果。在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国倡导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不搞歧视性、排他性规则和体系,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12]加强南南合作,破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困境,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为全球均衡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具有世界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党领导人民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越性。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中国重视与其他国家合作共赢,追求各国齐发展、同呼吸、共命运,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4 结语

新时代共同富裕作为共同富裕进程的最新探索,既是承接过往探索实践的一环,又是开启文明新形态与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不可或缺的一环。共同富裕的内涵也因时代变化而与时俱进、日臻丰富。新时代共同富裕理应是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缩小三大发展差距,促进财富的合理流动,体现公平正义。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首先要继续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坚持高质量发展,不断生产出丰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把“蛋糕”做大做好并在这一基础上合理分配,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确保政府再分配更加公正合理,重视社会公益事业与慈善募捐的第三次辅助分配作用,形成“三轮驱动”,使财富资源合理流动,确保人人享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成果。其次,通过国家战略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距,通过规范资本运行来缩小行业收入差距,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构建稳定的橄榄型收入结构。最后,实现新时代共同富裕离不开各个实践主体。政府、社会组织、各类型企业都需要切实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进一步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促进新时代共同富裕作出应有的贡献。新时代共同富裕从理论与实践双重层面展现时代价值,对于时代的发展意义重大,在理论上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实践上彰显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并为其他国家消除贫富差距提供了启迪。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现代化时代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边疆治理现代化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武器装备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