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体系重构

2022-03-23桑春茂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双减

桑春茂

【摘 要】要做好“双减”工作,关键在于教师队伍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教师是教育发展最宝贵的资源,需要认识到关爱教师、成就教师就是成就学生。北京市育才学校研究如何构建“双减”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体系,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工作目标之一,希望帮助教师能够做到“植根于内心的学习自觉,践行于工作的理念感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与归属,对身心健康的自我管理”,以适应“双减”政策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

【关键词】双减;教师专业发展;文化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22)02、03-067-04

“双减”工作是教育深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体现了从校内到校外,从课内到课外对教育实践问题应对和百姓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应答,目的是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回归教育的本质。减负并不是2021年新提出的话题,早在1955年,教育部就发布过《关于减轻中、小学校学生过重负担的指示》,“减负增效”的本质就是提升投入与产出的效能比。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两委在推进“双减”工作中提出的“教师成长关爱工程”是在“双减”背景下,面对实践问题,抓住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行动。也是基于这种理念,北京市育才学校多年来把“教师科学幸福工作”作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之一。面对“双减”工作,学校认为通过帮助教师转变观念、提升技能,做到擅教、慧教、乐教,给予每名教师重要的价值感,让每一位教师在事业发展中感受幸福,是对他们的真正支持与关爱。

价值引领贯穿教师发展全过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教师要具有“四有”“四个引路人”和“四个相统一”标准。面对现在的教育新形态,学校需要通过一个有站位的价值引领,引导教师确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激发教师个人成才成长的内在需求和发展动力,促使教师进一步提升教育能力,引领教师站在高处理解怎么做一名新时代好教师。

当前我们正处在百年未有的大变局之中,世界变化之快难以想象。举例来说,2017年故宫实施全网络售票,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实体行业的这一变革,在当时一度引发热议。但是如果和今天的“元宇宙、碳中和”等新事物相比,这件事根本不算什么。就像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信息化的巨大推动,是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随着技术的连接,它们之间的双向同步性会越来越强,给师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对于教师而言,我们以前说“一年不学习自己知道、两年不学习同行知道、三年不学习学生知道”,现在变成了“如果不学习,根本就工作不了”。这里说的学习,绝不是单纯指学习教材变化的内容,主要是指向面对周围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对象,我们要提升认识、改变观念。现阶段由于信息技术发展太快,教师和学生都很不适应这种变化,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不匹配。

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我们更要关注学习习惯、思维能力、创新意识的培养,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而不是眼睛盯在某个学段的分数上。我们要清楚地意识到,今天一些工作出现问题最根本的不是工作态度的问题,而是观念的问题、认识的问题。就像有些教师在工作中有困惑,为什么自己辛苦付出很多,但是工作的收效不大,甚至效果不好,自己也特别灰心。这往往是因为学生以及所处的教育背景等都已经发生了变化,而教师依旧站在旧的理念中,不能做到与时俱进,甚至还在模仿自己几十年前当学生时受到的教育方式来教育今天的学生。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如果和学生、家长不能在同一频道沟通,不能带动学生、家长和我们产生同频共振,教育的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越来越糟。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绝不是一句空话,只有从根本上转变我们的认识,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变化以及教学工作的需要,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够有效开展教学,我们的教育之路才能走得更长远。而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师,根本做法就是要有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

情绪的管理也是教师专业能力

在教育工作实践中,教师一定要成为情绪管理者,包括管理好自身的情绪与疏导学生的情绪两个维度。

当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压力越来越大,做好情绪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否则不仅无法完成好工作,更会造成教师个人的身心损伤。谈到情绪管理,这是教师以往接受职业教育的薄弱点,很少有专门针对教师情绪管理的课程或培训,基本是靠教师个人的经验和素质来调控个体情绪。

我们可以根据实际工作中的案例,对教师进行培训,面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有预判、有决策方向,在各种随机发生的情况下,都能约束好情绪并与工作对象进行有效沟通。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引导大家回归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学生的教育工作不是都能预设出来的,教育是指引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不是把每个孩子按在固定的人生道路上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每个人的路都要靠自己走,这样每个人才会走出不一样的人生,丰富的个体才会构成多彩的社会。

人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问题是正常的,教师不要害怕学生出问题,出现问题之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许问题能变成促成学生成长的关键结点。所以面对问题,我们要做的是科学地引导,是真正地去育人,而不是简单地堵住、简单地制止问题的继续发生。当我们回归到对教育基础的这种认识,坚持这样的问题观,再去看学生时,我们就不会仅仅盯着学生身上的短板和問题不放,而是会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的优势和潜能,提升学生优长的一面,去带动学生身上的短板不断提升。这也是育才学校一直倡导的“以优促长”的理念,也是育才学校在办学中坚持“优长育人”的重要策略。

在班级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做好学生的情绪管理和疏导,是当前特别重要的,也是教师群体需要抓紧去学习的内容。学生不会对自己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由此带来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教师要特别关注、捕捉学生情绪的变化,通过对学生的个性、成长经历、家庭情况的了解,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予以疏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学会遇事平心静气,方能临大事而不乱,处危机而不惊,进而我们的社会才会成为一个沉稳不浮躁、文明而和谐的社会。

教书和育人是教师职责“硬币”的两面

教书与育人本是一件事,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因为认识不足而把它们割裂开的情况。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真正做到破“五唯”,还需要真正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改变一些错误认识。例如,不关注学生的全方面成长,只关注分数;把德育工作只归结于班主任的工作等。由于培养目标不切合实际,甚至导致到了高中、大学阶段,学生还缺乏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所以我们还是要强调教育的目标一定要回归原点,真正把“培养什么样的人”放在首位。

以疫情期间为例,这两年给国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两类人:一类是以钟南山为代表的不顾个人安危,投入抗疫的最美逆行者;另一类是一批不遵守防控要求,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利己主义者。但是不管哪类人,他们都是受学校的教育成长起来的。固然家庭教育对一个人价值观的影响是根本性的,但是学校教育是真正的重视立德树人还是把德育作为空话,对学生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克服教育的功利化、短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给学生系好人生中第一粒扣子,到当好“大先生”,引导他们逐步成人,是我们每名教育工作者都要去努力践行的,这关系着我们国家的未来,关系着我们自身的未来。

在课堂锤炼教师的教育智慧

在现阶段,“双减”工作中的课后服务是课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延展和深化,这部分工作将是学校今后整体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整体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如何准确定位课后服务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是我们在制定课后服务安排中需要重点考虑的,也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但是“双减”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提高课堂效率上,最终推进课程、教学、作业、评价和管理的综合改革。

要引领教师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研究课堂质量的提高上,研究如何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最大限度的获得,通过每一节课去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学科能力,满足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求。

教师这个职业是有思想的实践者,如果只作为执行者,带来的结果是教师思考需求的消退,对读书、学习、研究热情的消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不同的对象和具体情境,只要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发现教师本就应该是能够不断有发现的研究者,不是他人经验的照搬者。即使借鉴他人好的经验,也是用来打开思路,分析他人的做法好在哪里,反思自己可以怎样做得更好,而不是照搬别人的做法。何况有些经验是无法直接照搬的,因为任何教育过程都需要教师独特的个体素养参与其中。

针对这个目标,学校可以根据不同层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采取行动研究法的校本教研、组本教研等形式,结合教研组的实际需求,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实际情况,研究提升课堂效率的实质性办法。例如,教研组可以进一步研讨学科课程教学标准的具体实施方法,细化新课改背景下学科课堂教学标准,以课堂作为实施阵地,用目标导向的思路在课堂中引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学科思维、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还应该提倡教师在关注教知识的同时,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关注学科教学的同时,更加关注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真正的课程是教师的理解与生成

美国学者古德莱德说,课程具有五个层级,即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理解的课程、运行的课程、获得的课程。而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贯彻五层课程的关键。所以,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决定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获得。每所学校都会围绕本校的办学理念,制定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案和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一所学校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用什么培养人,需要站在学校发展的高度进行整体的统筹设计,一所学校最重要的顶层设计主要就体现在课程体系设计方面。

教师在其中要起到什么作用呢?如果把课程比喻成一座宝塔,每一节课就是构成宝塔的小小宝石。作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要整体理解本学科课程的结构系统,熟悉课程方案,要收获高效的课堂,就不能仅仅站在一节课的视角看教学,而要从学科、课程的角度审视自己的课堂。同样,学校校本教研的重点不应该是简单地研讨某一节课教师怎么教,而应该是站在学科课程的角度来看这节课应完成的目标是什么,明确这节课在整体课程体系中的位置,从而研究这节课应该教什么和怎么学,这也是今后学校教学管理的方向。

叶澜教授曾说:“教师不是学科知识的简单传递者,而是学科知识的重要激活者;不是学科技能的机械训练者,而是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者。教师的智慧在于把学科知识激活,让学科内在的生命能量呈现出来。学科知识是充满生命能量的,须回到它创生时的原始状态,知识创生过程中的经历、曲折和智慧,都是有生命的,是活的。学科知识独特的逻辑、魅力,也是有生命的,是活的。”这就需要学校带领教师研究自身学科课程的实施方案,促进教师对本学科课程认识的再提升,帮助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同时,真正做到突出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再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正确认识教材在课程中的地位和功能,引导教师真正做到从“教教材”到“用教材”,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

从关注如何“教”转向关注如何“学”

深入思考本次“双减”工作以及近年来高中面临的“双新”建设工作,其内涵都是促进学校在教学管理上重点研究如何形成“教与学”的最佳组合。教师、学生都是同样重要的主体,既要重视教师的“教”,也要重视学生的“学”。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应当明确,教师的“教”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途径,让学生学会学习,知道为什么学、学习什么、怎样学,才是教育的目的。

近两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教学模式发生改变,传统线下面对面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因防疫需要部分变成了居家学习、线上教学等模式。这样的变化既让我们再次明确了课堂教学的重要,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要让学习产生效果,最终还是取决于学生自己内化产生的效果,也更加明确了引导学生乐学、会学比学会更重要这一观念。

这样的变化,对教师也产生了鲜明的启示:长久以来的教学模式,教师习惯于把教学定位于用“教”支配“学”。而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兴趣,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可持续的学习能力的关键做法。我们的教学,既是为了现在的会学、学会,更是为了未来的乐学、慧学。

关注学生的“學”,需要学校整体设计并帮助教师学习关于“学习、认知、思维”等内容的基本规律,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再来检验、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研究学生的“学”,开展不同年级、不同层次学生的学法指导,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学科思维、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培养,教会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掌握学科思维,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在“十四五”期间,我国教育的主题是高质量发展。西城区提出了巩固教育高原,打造教育高峰,做有温度的教育。“双减”开启了高质量发展的运行键,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教师的素质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教师文化体系构建,系统提升教师素养,是实现双减落地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作者单位:北京市育才学校

猜你喜欢

教师专业发展双减
“双减”重构义务教育格局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方式
技术支持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专家评价对大学英语教师课堂教学影响的叙事探究
利用云录播搭建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平台
微视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