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斗功臣”杨元喜的家国情怀

2022-03-23梁静

恋爱婚姻家庭 2022年3期
关键词:导航系统北斗测绘

梁静

2020年6月23日,是载入中国航天史里程碑的一天。9:43,我国北斗3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最后一颗组网卫星发射成功。浩瀚太空中,属于中国的55颗导航卫星不仅能够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在国际上更有巨大的战略意义。

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院士,一生致力于我国大地测量卫星导航事业,为北斗上天立下赫赫之功。他以满腔热血投入26载的北斗事业,把一生中最青春最辉煌的岁月投入到了北斗的研制中,他的人生经历是北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2021年国庆节前夕,央视《朗读者(第三季)》盛邀杨元喜院士亲临节目现场,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朗读了《人类群星闪耀时》。作为“北斗功臣”,他却说:“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缔造了中国版的光荣和梦想,归功于数百名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不是哪一个人的成绩,不能把这个荣誉归到哪一个人的名下。”

1977年10月21日,各大媒体公布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全国。当年冬天,杨元喜以高考数学满分的成绩考入郑州测绘学院。追求知识的夙愿终于实现,杨元喜加倍学习和吸收知识。毕业后,杨元喜留校任教,又一路考取硕士博士,留学美国和德国,并获得学界著名的“洪宝奖学金”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杨元喜一路从农村走向学术巅峰,实属不易。

1956年,杨元喜出生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梁徐镇双墩村一个农民家庭,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老三。父亲是退伍老兵、残疾军人,母亲体弱多病。贫寒的家境,让杨元喜从小就比同龄孩子懂事。为减轻家庭负担,读小学时杨元喜每天起大早,和姐弟们一起拾大粪,挣工分。寒冷冬天,没有鞋穿,他们就光脚上学。过年时,生产队分点花生,他就拿去换钱交学费。

少言寡语的杨元喜从小就很有志气,困难和委屈从不对外人说。课余时间,别人在玩,他却一个人默默看书学习。杨元喜的学习成绩很好,有一学期因交不起课本费,只能在过道里旁听,但他每堂课都认真听讲,是班上的学霸。

中学时,一位任课老师曾说:“国家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知识,而一个人没有知识就不会有什么大出息。”杨元喜相信老师的话,求知的信仰在年少的心中埋下了深深的种子。可由于当时全国高考尚未恢复,杨元喜高中毕业只能回乡务农。

18岁时,杨元喜应征入伍,随部队赴新疆参加高原测绘工作。测绘工作不仅打开了杨元喜的眼界,积累了相关专业的应用知识基础,其经历的艰辛也磨炼了这个农家孩子的人生,使他得以坚强面对日后工作和学习的困难。杨元喜非常感慨地说:“可以说,经历那样一段时间的艰苦工作,你就会觉得世上再没有苦了。”

山地丘陵、黄土沟壑、大漠戈壁,一直到达遥远的新疆。杨元喜和同事们背负着沉重的测绘器材,用脚步丈量国家。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已成功发射第1颗GPS试验卫星,我国第一批测绘工作者却在高山深谷、荒漠之中奔走。汽车、马和骆驼,都不能直接将人和装备运抵测绘点,全靠他们肩扛或背着仪器和钢材上山。他们视测绘仪器比命都珍贵,伤害自己的眼睛也不能伤害仪器。物资供应不上,在野外喝水是个大问题,因为水太宝贵了,只能用黄沙洗碗。

用脚步丈量国家的土地,用眼睛发现未知的领域,用专业提供可靠的数据,中国早期的科学家前赴后继,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工作,留下丰富可靠的地理测绘资料,为日后国家发展航天卫星导航事业奠定了基础。从那时起,投身测绘专业成了杨元喜实现科学理想的重要人生途径。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际间形势不断变化,全球卫星导航在航空航海测绘导航及民用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尤其是美国在海湾战争和叙利亚的轰炸让GPS一战成名,精准导航为赢得战争起到决定性作用。

国际间的竞争已然取决于科技的革命。1993年7月23日,中国货轮“银河号”平静地在国际公海上行驶,美国方面将“银河号”海域上的GPS服务关闭,导致“银河号”迷失方向,最终被美方拦截。此时,中国自主研发卫星导航系统已迫在眉睫。

1994年,中国北斗导航系统筹建工作正式成立。留学归来的杨元喜已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被选中参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他负责的是中国坐标系统和卫星定轨,以及多种数据的处理分析,主要是设计并侧重北斗系统的运控系统和应用系统建設。

“我记得那是1994年,当时国家经济上与现在相比相对落后,科技也相对落后,当年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建立一个全球的卫星导航系统,只是想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就可以了。”受国家经济发展和科技水平的制约,北斗卫星导航研发团队刚起步,有太多难题需要克服。现实是冰冷的,国外技术封锁设障,国内专业人才匮乏,研究经费捉襟见肘,适合的空间频率被瓜分殆尽,科研推进的难度相当大。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中的星载“原子钟”被誉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心脏。它为系统提供高稳定的时间频率基准信号,决定了导航系统的导航定位、测速和授时精度,是一个国家是否具备独立发展导航系统能力的核心标志之一。在发展北斗之前,是可以进口原子钟的,一旦开始发展北斗,西方的这些高精度原子钟氢钟,突然间不卖了。杨元喜介绍说:“如果对方卖给中国,就会遭到美国制裁。”

从北斗1号系统开始,自力更生、自主创新就是北斗人的奋斗精神。踌躇满志的北斗人,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为了造就出属于自主的高精度原子钟氢钟,杨元喜和团队成员不知疲倦地努力着,夜以继日,连过年都在加班。

身为科研工作者,苦的不只是工作强度大,更难的是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咬牙坚持把国家交给的重要任务按质保量地完成。“我们有时一天要讨论18个方案,有很多技术问题需要研究解决。发射卫星看起来是一件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是你想想,这其中有多少个技术环节需要协调,多少技术方案需要会商啊!”

杨元喜早已经习惯这样的科研生活,多年来,他将北斗事业作为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他说:“有一天,在我思考某个技术问题时,反复推导方程式没能得出结论,结果在某一天晚上突然出来了灵感,想出一个解决办法,那种喜悦之情很难用言语来表达。” 摸着石头过河,试验与失败,反反复复持续了很多年后,杨元喜和他的团队终于理清原子钟研制的物理原理,这才造就了我国原子钟自主且可控,精准度达到300万年差一秒的水平,优于美国GPS和欧盟的伽利略,跃上了国际公认的新台阶。

从2000年中国发射第1颗北斗导航卫星,至2020年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55颗导航卫星,中国已全面完成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55颗北斗卫星环绕星宇,实时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至此,中国北斗跻身全球四大导航系统,不仅服务于日常出行,而且服务于珠峰测量、海上救援、精准农业等领域。不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就自己成长为巨人。

2021年国庆节前夕,央视《朗读者(第三季)》盛邀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副总设计师杨元喜亲临节目现场。杨元喜深情地说:“我们的一代人都很刻苦,父母对我们的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我几乎没有别的爱好,就是喜欢读书。”

现如今,由于工作忙,杨元喜只能五六年回家乡一次,去父母的坟头看一看。想到亲人,他几次动容。杨元喜父亲是残疾军人,一生未给国家添麻烦,选择独自隐退。杨元喜在部队整理部队史时才发现父亲的军装照,才知道父亲是军人。

节目现场,他一度哽咽:“父亲受过3次伤,身上还有一颗子弹没有取出,失去劳动能力,一家的重担都落在母亲身上。家教是潜移默化的,家里7个兄弟姐妹从不顶撞父母,弟弟从来不顶撞哥哥或姐姐。”

妻子王志红是他最大的“幕后功臣”,两人认识40年结婚39年,分居了15年,好不容易在一起,杨元喜依然忙于工作。夫人包揽所有家事,关心杨元喜的身体健康,经常督促他多休息,并控制他晚上的加班时间。

有时得空,不想妻子那么劳累,杨元喜便主动分担家务,却被王志红制止。她说:“这种事情不需要你做,你还是干你的事吧。”长期忙事业的杨元喜明白,妻子在婚姻过程中的付出是伟大的,多亏家里的贤内助,军功章有她的一半。

杨元喜从未忘记家乡,他注意到江苏农业发达,路网水网密布,航运繁忙,这些都是导航产业,可以提供定制服务的领域。现如今,北斗导航系统已在精准农业、精准耕作、局部精准施肥、精准病虫害防治中提供支持,也为江海湖泊中的船舶航行进行精确导航调度和航行控制,更为大型城市的交通管理、应急救援、物联网建设等发挥重要作用。虽然他常年离乡奋战在科研一线,但是他倾注全部心血的北斗,已经将时空信息服务,渗透到百姓生活的每个角落。

奋斗40余载,杨元喜从小战士成长为大地测量学家和卫星导航定位专家、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地理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使我国国家大地控制网及相应坐标系统步入国际先进行列。在2020年中国航天大会上,杨元喜榮获“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始终秉初心,不盲于求成,正是这种永不满足、精益求精、臻于至善、万无一失的态度,精准地将一颗颗卫星送入太空。荣誉加身,杨元喜却始终以报国强军为己任,多次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投身我国急需的卫星导航技术研究。

目前,北斗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太空标签”。北斗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是“中国速度”,更是一种“中国精度”。北斗系统的综合性能正在逐步赶超之中,杨元喜说:“坚信在不久的将来,北斗系统必将实现超越,领先全球。”

在《朗读者(第三季)》节目现场,杨元喜院士朗读了斯蒂芬·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的文字,献给伟大的航天科技工作者,祝福祖国的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他寄语有志于航天科技发展的青年学子:“今天的青年应该比我们历史上任何一代青年有更好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舞台。有理想的青年人要紧盯国家的需求,让自己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结合在一起,我认为这就是新一代年轻人应该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导航系统北斗测绘
北斗和它的N种变身
北斗时钟盘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北斗”离我们有多远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一种GNSS/SINS容错深组合导航系统设计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解读全球第四大导航系统
中国的北斗 世界的北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