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商物流发展研究

2022-03-22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成都611844

物流科技 2022年18期
关键词:双循环跨境物流

邱 枫 (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四川 成都 611844)

0 引 言

近年来,由于极端气候、各国政治不稳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在此情况下,我国开始推动“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我国经济发展的路径也发生了变化,一改以往经济发展中许多投资、生产仅仅是为了出口的做法,而是更加注重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1]。同时,我国在降低对西方技术依赖程度的情况下,进行了技术、产品等方面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独立自主地在国内完成经济循环。

与此同时,得益于我国复工复产情况良好、产业链较为完整、能源相对丰富等多种因素,我国对外贸易依然在逆势增长。根据我国海关总署的数据,在2022年前8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7.3万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出口额为15.48万亿元,增长14.2%;进口额为11.82万亿元,增长5.2%;贸易顺差达到3.66万亿元,扩大58.2%[2]。双循环背景虽然给跨境电商行业带来了不少挑战,但是在我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作为新兴国际贸易方式的跨境电商依然获得了快速发展,而与跨境电商相辅相成的跨境物流也迎来了较快的发展,2020年底甚至出现过一箱难求的情况。这是因为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中国内循环的地位虽然有所加强,但是并不意味着抛弃国际循环,反而是要在夯实国内循环的基础上,利用我国较为完备的经济产业链,使得国际经济循环实现更加有力的发展[3]。也就是说,在国际经济循环中产生的科技、资源等元素应当为国内经济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在国内经济循环中产生的技术和产品还应当为国际经济循环做出应有的贡献,使双方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1 双循环背景下跨境电商物流面临的困境

1.1 国际环境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

随着我国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势头,我国跨境电商也逆势发展,尤其是跨境电商出口。根据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额约为13 918亿元,同比增长28.3%。跨境电商的迅猛发展不但直接推动了跨境物流、跨境交易等跨境电商供应链的高水平发展,而且推动了我国制造业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例如物联网、5G、大数据等领域的发展。但同时,跨境电商出口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首先,最为重大的影响是物流链的不稳定。自2019年底以来,全球范围内的物流、人工成本提高,这导致供应链不稳定,出口货物难以转运。根据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2022年8月29日发布的消息,其针对五百多家企业开展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虽然目前一箱难求的情况已经得到了有效缓解,但是企业仍然面临物流慢、成本高等问题。有56%的企业表示物流费用高,特别是海运价格虽然短期下跌,但是仍然处于中长期高位。高昂的运输费用会对跨境电商出口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其次,国际次序变革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自2018年以来,美国频繁与多国发生贸易摩擦并持续升级,这为国际贸易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我国与美国多个领域的贸易也受到波及。在此期间,出现了诸如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不断上升,以及全球化倒退的情况,以往的国际化供应链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原料减产、工厂停工、物流不畅等许多不利因素使得跨境电商面临着一系列风险。

1.2 我国跨境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不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数字经济在国家的总体布局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数字经济产业在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高端领域不断推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产业升级转型并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格局的重要支撑之一。在跨境电商物流管理方面,使用信息技术完成物流信息的采集、处理、传输、共享,以保障跨境物流活动的顺利开展,是跨境电商物流数字化、信息化的发展重点。相比传统物流,跨境电商物流具有碎片化、频次高等特点,具体表现为大量的小包裹,同时由于跨境电商连接了买卖双方的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国际物流,物流环节更加繁杂且费用较高,故亟待深入开展数字化、信息化管理的转型升级。在跨境电商经营管理方面,财务业务一体化是数字化、信息化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当跨境电商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就需要对大量业务数据进行分析,用于规划未来的业务和发展方向,以保证完成企业的经营目标,而不再仅仅是记录各种数据。然而,我国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生产或管理的企业比例不到30%,开展在线销售的企业比例约为45%,开展互联网营销的仅为39%[4]。我国的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仍不足以支撑中小企业的全面数字化,还存在着较大缺口。

1.3 我国跨境物流国际网点覆盖有限

我国的跨境物流起步较晚,除了邮政小包之外,很多时候在运输方面并不能做到全网运输。国内电商常用的“四通一达”和顺丰虽然也在跨境物流方面投入了一定的精力和资源,但是覆盖率依然不足。从内部原因来看,这些企业由于相对缺乏经验,对跨境物流的认识不充分、把握不足,目前依然处于发展阶段,在国际上的部分地区还没有建立物流网络,因此其海外市场的覆盖率有限;从外部原因来看,一方面,全球物流服务网络的建立需要较长时间,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同时,跨境物流涉及的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法规以及税务等方面不同,我国跨境物流想要在国外建立自己的服务网点通常需要完成较为繁杂的手续,导致我国物流很难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物流网络,不能进行全链条运输,这就无法为跨境电商的购物提供良好的体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消费者的跨境消费决策[5]。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跨境电商物流常用的欧美DHL、TNT、FEDEX、UPS等老牌国际物流能够提供速度快、服务好、丢包率低的良好物流服务,但是其价格相对较为昂贵,且汇率常常变化,不但购物者承担了较高的物流价格,而且不利于我国生产的产品通过跨境物流销往世界,不利于融入国外循环。

1.4 跨境电商物流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

当前,我国跨境电商物流产业链对人才的需求与相关应用型高校实际培养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凸显。近年来,在国家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和民办院校向应用型院校转型发展以来,许多学校为培养符合跨境电商及其物流行业需求的人才,开设了相关专业,或是在类似专业下开设了相关课程,但实际效果并非十分令人满意。其原因在于,跨境电商物流是一个跨专业领域,不仅需要物流知识,还涉及国际贸易、电子商务、外语等多种知识和技能,而许多学校在没有充分认识到这一新兴人才培养内涵的情况下,由于缺乏教学经验、缺少先进的教学方法、轻视校企协同等多种原因,较为生硬地照搬了国外的一些教学模式,造成教学效率低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或是对国际物流经营模式的相关知识积累不足,或是仅仅具有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或是外语能力不足以支撑其从事跨境物流行业工作。同时,由于跨境电商物流的国际属性,从业人员可能需要与多个国家的人员进行交流,如果相关学校没有重视相关国家的经济、政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教学工作,培养出的人才就很难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也就难以从事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的相关工作。

2 双循环背景下我国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策略

积极融入双循环,推动双循环。我国应当清晰地认识到,国际、国内双循环虽然以国内循环为主,但并不是轻视国际循环,也不是以国内循环取代国际循环,而是在强化国内循环的过程中提高自身水平,发展自身能力,以新模式、新技术为动力,激发国内市场的发展水平,在国内循环完整、良性运作的情况下,以国内循环为支点,用国内的优势产业撬动国际循环。在跨境电商方面,影响其发展的因素有许多,其中,信息化和互联网的发展水平,以及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程度是影响跨境电商发展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出口[6]。在目前国际、国内双循环新格局的情况下,我国跨境电商物流的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境,但是新变局必然会带来新的挑战与机遇,故应理清发展思路,抓住主要因素进行发展。

2.1 继续积极推动跨境电商出口

跨境电商进口直接连接着国内的终端消费,体现了国内消费升级的现状与趋势,并且良好的进口发展态势能够释放国内的消费潜力,最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良好的出口发展态势有利于国内产业升级并带动消费升级。在我国跨境电商行业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出口和进口的发展情况却并不均衡,跨境电商出口额远大于进口额的情况不利于形成贸易的良好循环。根据我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1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口额约为5 319亿元,同比下降0.9%。另一方面,由于我国采取了恰当的政策,使各地的生产能够一直“开足马力”,成为了近两年来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因此,我国跨境电商出口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充分利用世界工厂的良好产业链基础,打破跨境电商进出口不平衡的困境,积极融入国内循环,增强自身在国际循环中的竞争力。通过创新夯实物流基础设施、借力信息技术发展等途径,推动外贸产业的升级,进而发展跨境电商出口。跨境电商出口的发展,有助于双向跨境物流的稳定发展,而且原本由于新冠疫情、各国的政治局势而受到较大负面影响的跨境电商物流和供应链,也会因为新的出口需求增长而得到更好的平衡。

2.2 提升我国跨境电商物流的互联网信息化水平

由于跨境电商物流是跨国甚至跨大洲进行活动和运输的,消费者在跨境物流信息长时间无法更新的情况下会产生较大的焦虑感,进而对相关跨境物流产生不信任,这不利于我国跨境物流的发展,因此跨境电商物流的互联网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跨境电商物流信息化水平提高的基础都是当地互联网的建设水平。在双循环背景下,应当首先从内部做起,从自身做起,搞好国内循环中的互联网信息化建设,例如提高物流企业与跨境电商平台的信息对接效率,强化物流信息识别的准确率,提升物流信息的更新时效,加强各个物流节点资源的利用水平等。

在2020年我国重要会议中强调“新基建”后,各个省份纷纷公布了大量的新基建计划。同时,随着新一轮技术和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化,从Ai到5G、从大数据到物联网、从新能源经济到绿色经济都得到了重大发展,这为“新基建”的落地提供了技术支持,而“新基建”为优化跨境电商物流的信息化水平提供了很好的支撑。得益于各省对“新基建”的规划政策,例如四川省规划的新型信息网,用于移动应用的5G网络覆盖范围将加快建设,继续优化城区室内5G网络的覆盖,并推进5G网络向乡镇和农村延伸,实现城市和乡镇全面覆盖、行政村基本覆盖、重点应用场景深度覆盖,而跨境电商物流必将在此轮“新基建”完成后在互联网信息化建设方面迎来新的发展。

2.3 加强国内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

双循环格局将是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在这种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发展主题和消费方式。而作为跨境电商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物流发展如果不足,则会不利于新发展主题和新消费方式的孕育。跨境电商的发展受物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规模、模式和效率等方面。如果物流效率低下,运营成本高昂,跨境物流周期长,都会不利于跨境电商在双循环新格局下的发展。

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不断加快、加深应用的今天,物流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整合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可有效地促使全球化下的物流配送成本进一步降低。例如,可以利用上述技术使得跨境电商物流信息更加容易被追踪和溯源,跨境电商物流趋势更加容易被预测与监管,进而使得各个跨境电商企业、物流公司相互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同时,还由于需求预测可以显著降低物流运营成本[7],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更加合理地安排物流,减少物流成本,减小差错率,最终提高配送效率。

2.4 创新探索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

一方面,在我国跨境电商产业获得极大发展的情况下,跨境电商物流行业也迎来了相当大的机遇,但相关人才却无法满足其发展需求,人才供需结构性错位的问题一直都较为突出。通过国家多方面的支持与引导,已经有许多院校开设了跨境电商物流专业,同时在此类专业开设了跨境电商物流课程群。这些专业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分布于高职、专科、本科等多层次的院校,但是依然无法满足相关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对人才的传统外贸技能要求较低,而更加看重人才的跨文化交流、跨境物流管理、跨境采购等能力,同时由于其工作岗位的国际化程度高,对人才的外语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这也是近年来在跨境物流人才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商务英语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虽然并不完全对口,但是也不断地入职相关物流企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基于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对新时代社会科学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旨在推进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校企合作是高校办学的新常态,即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双主体育人机制,旨在培养企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学校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重要补充。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由于其工作环境的国际化,相关人才仅仅具有英语技能是不够的,跨境电商物流行业对掌握法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物流人才也有迫切地的需求。但与英语专业不同的是,许多学校多年来对小语种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只限于语言文化,对跨境电商及其物流的知识涉及不多,其开展“外语+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难度。因此,相关企业应主动走进相关高校,通过共同调研人才需求、制订培养方案、共享师资队伍、共建实践基地等方式,实现高质量的产教融合,使人才的培养更加符合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的需求[8]。

3 结 语

全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跨境电商物流行业目前虽然迎来了极大地发展,但是也出现了种种不足与局限。而双循环新格局的提出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我国应当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夯实自身基础,才能实现更迅猛地发展。

猜你喜欢

双循环跨境物流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深化中俄经贸合作的新内涵
打造内外“双循环”安全生态系统
玩具产业如何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李奇霖:“双循环”下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