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教学方法在“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2022-03-22王晓艺高挺挺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模态教学方法能力

王晓艺,高挺挺

(榆林学院 外国语学院,陕西 榆林 719000)

1引言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使各高校教学话语活动由线下转到线上。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近年来在各高校不断深入推进,互联网技术的助力也为翻译技术课程实现“完全线上”教学提供了有力保证。笔者在疫情防控背景下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载体,在翻译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改变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法,使用图片、视频、音频、手势、肢体语言调动学生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模态,实现师生多感官与外部环境互动,从而优化教学效果。结合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BTI学生计算机基础偏弱的实际情况,笔者以提高BTI学生翻译技术能力为基础,以解决翻译实践中遇到的真实问题为导向,在虚拟或真实项目驱动下开展模块化教学,重塑教学方法。本文拟解决两个研究问题:1.构建“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多模态教学目标、六大多模态教学模块及“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 2. 检验在“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方法后的教学效果。

2多模态教学及翻译技术教学现状

2.1多模态教学现状

多模态教学在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基于社会符号学的发展,以西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基础。1996年新伦敦小组提出了“多元识读”[1]这个概念 ,开创了学生多元能力发展的先河。“多元识读”为外语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即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而且获取知识的渠道应结合多种符号资源,实现信息获取的多元化及多模态化,使学生具备多元读写能力,即阅读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2]。西方学者Stein[3]在“多元识读”概念相关学术成果基础上提出在ESL课堂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法,不局限于语言模态,突破语言模态,利用视觉、书面、口语、表演、声音和手势等多模态符号资源提升教学过程中的意义构建。Jewitt[4]探索了新的传播技术和多模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媒体已经从文本发展到计算机应用,从页面到屏幕转换。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媒介(即信息的呈现方式,如计算机应用、书籍印刷等)及传递信息的方式(例如图像、言语等),便可解读及理解文本的意义。Royce[5][6]探索了在TESOL课堂中探索视觉,言语协同,探讨了多种符号资源在计算机屏幕同时出现时,实现资源互补,有助于创建意义,提高教学效果。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源于国外的多元识读教学研究,研究学者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社会符号学为基础,国内近十几年核心期刊刊载了数十篇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论文, 加快了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的研究步伐,缩短了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朱永生[2]、顾曰国[7]从感官模态(sensory modalities)的角度定义,将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接收外部信息的各种感官途径,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称之为模态。也有学者认为多模态学习是指老师和学生利用教学环境中(校内或校外)各种可选择的符号资源,如图像、目光、手势、移动、姿势、音质、颜色、书写、口语、墙壁展示、课室布局等,根据交际的需要选择和组合符号资源,完成意义再现的过程。顾曰国[7]认为,多模态教学环境可以增强学习者的意义构建,知识及技能的内化度、提高记忆力,学习效果明显。张德禄、丁肇芬[8]认为信息技术使在外语教学中运用多模态手段成为一种趋势,多模态手段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手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当前多模态教学领域研究主要集中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构建或者其在混合式课堂的应用[9]。综上所述,多模态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力、内化度、学习效果方面有其特有的优势。国内多模态外语教学研究对象较为广泛,包括听说教学、商务英语教学、阅读、写作、多模态隐喻、口译、语法、案例教学、多元识读的实证研究等,根据笔者前期在CNKI数据库通过使用关键词“多模态教学”“翻译技术”“在线教学”的检索结果,目前在翻译技术教学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方法的研究寥寥无几,因此本文将探索在翻译技术课堂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方法的可行性。

表1 “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2.2 翻译技术教学现状

新时代背景急需培养一批“懂语言、懂文化、懂技术、懂管理”的新一代语言服务人才[10]。自2006年起,教育部批复开设翻译专业,在三所大学试点,截止到2019年,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统计,全国翻译本科专业培养院校共有281所。2019年所编制的《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中对“翻译能力”进行界定,在翻译能力的描述中,提到了使用翻译技术和翻译工具的能力,并且要求翻译专业学生“具有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11]。《教学指南》凸显了翻译技术的重要性,把“翻译技术”课程列为翻译专业核心课程之一。翻译专业学生作为新时代语言服务行业的主力军,需在专业学习中不断地提高翻译技术能力来提高翻译质量和效率。近十几年来,翻译技术教学已成高校翻译教师研究热点,国内学者在翻译技术教学方面已发表数十篇论文,主要研究主题如下:技术驱动下的翻译工作坊建设、翻译技术课程师资建设、人才培养模式、CAT技术在翻译课堂应用、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教学、项目驱动翻译技术课程设计、翻译技术课程分层培养模式、翻译技术课程教学反思等。然而,纵观我国开设翻译技术课程这十几年来,开设状况并不理想[12],翻译技术教学研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翻译技术教学主要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教学中使用任务教学、项目教学法,教学过程中缺乏旨在增强教学内容直观性、立体感、生动性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偏重翻译软件实操培训。而且部分高校翻译技术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翻译资源在文本形态方面非常局限,较少涉及其他媒体形态[13]。翻译技术师资严重缺乏,课程所制定的教学目标比较宽泛,忽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14]。综上所述,目前翻译技术教学方法及理论框架十分有限,翻译资源形态单一,在翻译技术课堂中探讨专业教学翻译技术能力培养的研究刚起步,翻译技术教学仍停留在培养学生“识记”“理解”“应用”低阶思维能力,而对新时代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为主的“分析”“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能力涉猎非常有限,在一线教学中,翻译技术教师更应多关注科学有效的教学设计,革新教学方法,注重对BTI学生核心能力的挖掘,培养BTI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使其具备可迁移能力,以确保其毕业后能够适应来自职场的各种挑战。

3构建“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多模态教学方法

3.1 “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目标

笔者根据当今翻译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多模态教学方法的优势,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为理论框架,以新伦敦小组提出的多元识读能力;Wan[15]、 张德禄[16]信息技术能力框架、布鲁姆教育目标[17]为概念框架、最新版国家《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西班牙翻译能力习得过程和评估专项研究小组(PACTE)提到的工具次能力中所列举的翻译工具、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8)为主要参考资源,精准制定“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及构建多模态六大教学模块。笔者在能力目标中所列举的不同能力虽然在概念界定上有重叠,但都是21世纪BTI学生终身获益的核心能力。

3.2“完全线上”多模态教学模块构建

信息化时代为“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云端教学提供了强大的数字化智能教学平台,综合每种教学平台优缺点及学生投票,选取了两个数字化教学平台和一个专业化翻译智能教学平台组合教学。笔者根据多模态教学方法特点对翻译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从“低阶”到“高阶”作了多维度、多感官的设计,确保其与教学目标相契合,旨在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交流,以任务驱动及解决问题为研究主线,灵活的方法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强化其学习记忆,优化其学习效率,使该课程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内容生动化。

表2 翻译技术“完全线上”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块构建

3.3“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多模态教学实施过程

伴随互联网+与外语教学深度融合,借助智能教学平台,学习内容可完全达到声音、图片、视频、音频、情境等多模态因素结合,使抽象思维具体化,形象化,大脑实现多模态多件反射,由此师生可以开展多模态互动交流,实现“教与学”多元化和互动化[19]。笔者依托教学平台构建多模态教学环境,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团队合作,教师充当“脚手架”作用,以情境教学法、项目式及多模态教学法为理论依据。此外,移动通信的发展,钉钉及超星学习通App端口除了可以用笔记本电脑下载使用,还可以通过手机应用下载,师生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用电脑或者移动学习端口打造立体化网络教学新图景。整个多模态教学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

线上授课开课前,教师在线上班级群里做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做学情分析,尽可能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在课前准备阶段,利用多模态中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渠道实现师生多感官(视觉、听觉、触觉等)协同,旨在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在智能教学平台上传多模态教学资源进行预习,开放线上讨论组实现师生多模态互动。课前教师在制作线上教学PPT时,要以多模态教学视角综合考虑字体大小、板式搭配、色彩搭配、图片、flash动画、视频、音频,多种符号互补协同,减少文字比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例如教师在讲述机器翻译发展历史时,基于规则的机器翻译、统计机器翻译、神经网路机器翻译背后的机制时,比较NMT与SMT的区别时,PPT里插入大量图片生动展现机器翻译的发展历史。

课中笔者借助教学平台的直播、签到、小测、线上讨论、连线、投票等功能优化教学质量,平台导出的教学数据可科学量化出学生的平时表现,可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课中有严谨科学的教学环节(点评作业、预习情况总结、多模态导课、案例引入、案例分析、小组线上讨论、代表发言、教师点评)作为教学质量保证,旨在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多元能力、翻译技术能力等。在讲述实操性比较强的内容或枯燥晦涩内容时,通过分享趣味性微视频、音乐等方式使学生对所学的具体知识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探索,教学案例动静结合,多模呈现。课程中的重点、难点也可以用生活中常见的实例来呈现。在翻译技术课堂上,各小组成员通过共享屏幕直播形式呈现小组讨论结果及任务完成情况,并进行师生实时语音互动。

课后是对课程内容的巩固阶段,课后作业的设计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高阶思维)为目标,进行能力拓展,对课中的内容进行巩固,举一反三。学生课后作业通过教学平台提交,教学平台将保存学生提交的电子作业、教师评分、实时反馈,教学平台导出的教学数据是对学生过程性评价打分的重要依据。对于实操性很强的内容,笔者课下会在线上教学平台上分享实操的录屏,学生可以反复多次观看视频,帮助其理解每一步的操作。此外,世界翻译技术联盟研究会(WITTA)及语言服务企业在疫情期间,会有相关翻译技术课程直播分享,笔者会给学生分享直播二位码,学生观看直播,不仅了解行内最新动态,还可以促进其对课程深入理解。

图1 翻译技术“完全线上”课程多模态教学模式实施过程

3.4 研究设计及数据分析

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8级翻译班33位学生,该班级共有33位学生参与了“完全线上”翻译技术多模态课堂整个授课过程。本次数据采集的研究工具是李克特五级量表,在授课前及授课后分别对学生进行调研并根据调研结果做定量分析,得分由完全不清楚(1分)到非常清楚(5分)分布。量表得分越高,表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越好,相应的能力越强。授课前的问卷问题主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1.多模态教学;2.翻译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作用;3.信息检索能力;4.团队协作;5.创新能力。笔者使用SPSS工具统计学生在五个方面平均得分(M)如下:(2.11;2.74;3.48;2.07;1.59)。标准差大于1。由此可见,学生在授课前对这些概念比较模糊,相应能力有所欠缺,虽然翻译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搜索引擎,但使用种类单一,主要以百度搜索引擎为主。经过为期半年的“完全线上”授课后,再次对该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授课后的量表测评维度更广,问卷问题主要检验在“完全线上”翻译技术课程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后的教学效果。本次量表共设15个问题,共检验BTI学生七项能力,主要检验学生翻译技术能力(术语库、记忆库、语料库、机器翻译+译后编辑、翻译技术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信息检索、多模态翻译文本的处理,M=3.91)、多元能力(各种媒体和模态提供的信息的能力,教学中使用信息图、思维导图、图片、视频等多种符号信息相比单纯语言讲解能提高理解力,M=4.04)、教育技术能力(智能教学平台操作能力,M=4.42)、团队协作能力(M=3.85)、创新能力(M=3.85)、自主学习能力(M=3.73)、批判思维能力(M=3.92)是否在多模态教学方法介入后得以提高。经SPSS工具统计,授课后的问卷信度(Cronbach.系数)为0.943,翻译专业学生七项能力评测均值为3.96,标准差小于1,期末总评成绩59分以下(0人,0.00%),60~69分(4人,12.12%),70~79分(15人,45.45%),80~89分(14人,42.42%),说明多模态教学方法的介入可以提高翻译专业学生的学习效果,且BTI学生的21世纪核心能力在授课后也得以提高,证明了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可行性。

4结语

在翻译技术课程教学中应用多模态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更新教学模式,更能使教学内容被学生理解与吸收。目前多模态教学方法在地方本科翻译技术教学中应用较少,大多数院校还停留在传统课堂模式,而疫情期间所构建的“完全线上”多模态教学方法从根本上摒弃了传统教学理念,融入了非语言特征,弥补了传统教学单模态、静态、互动性较差的弊端,师生互动形成良性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在多模态教学方法实施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中,BTI学生七项能力环环相扣,可在多模态教学环境中显著提高,提高最明显的依次是学生的教育技术能力,多模态识读能力及翻译技术能力,与教学目标的契合度很高,学业成绩提升与各项能力提高呈正相关。地方本科院校翻译技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后疫情时期)可尝试以智能化教学平台为载体,应用立体化多模态教学方法开展混合式课堂(线上+线下)教学,结合最新版《翻译专业本科教学指南》,适时调整本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授课目标,在翻译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将翻译技术教学与核心能力培养有效结合,大力培养BTI学生职场所需的高阶思维能力,避免教学目标同质化。同时可以结合高校所在城市的支柱产业,打造校本特色,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国内翻译专业领域,大学生创新创意领域等各大赛事,为语言服务行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猜你喜欢

模态教学方法能力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多模态超声监测DBD移植肾的临床应用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日版《午夜凶铃》多模态隐喻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