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热点与取向

2022-03-22孙利安

榆林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学制专业人才住院医师

孙利安

(延安大学 医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1 研究工具和数据来源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福利的完善,大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日益提升,健康作为人一切活动的基础,是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1]。另外,中国作为人口大国,民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量很大。所以,中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近年来人们可以从《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等国内重要报刊看出,医学从业者的人数存在持续性降低问题[2][3],而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问题也加剧了高等医学教育资源短缺,从而导致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供需不足的问题。因此,基于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和满足最广大人民高质量生活需求的现实,我国必须加强创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并借助对最新研究成果热点与取向的分析,走在临床医学发展的前沿。

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最大的文献数据库,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因此,本文用“临床医学”和“专业人才”作为篇名关键词,在中国知网高级检索界面进行精确检索,把获取的266篇有效文献确定为可视化分析样本。从266篇样本文献发表时间看,最早的文献出现在1992年,即,样本文献发表的时间区间为1992~2021年,其中,包括期刊论文248篇,学位论文6篇,学术会议论文8篇,报纸论文3篇和成果1篇。根据CiteSpace软件的操作要求,作者将266篇论文信息以Refworks和纯文本格式从知网中导出,然后在CiteSpace软件中作相应的格式转换,生成作者联系图谱、文献产生机构图谱、关键词聚类图谱和关键词突现图谱等,从而形成对国内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科学依据,揭示中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动态、热点和取向,并为国内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2 研究动态

2.1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发文分析

作者将来自中国知网的266篇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样本文献进行可视化呈现,按照发文量绘制出趋势图。从趋势图可以直观地看出,1992~2021年中国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的热度在持续性增长,尤其是2012年之后进入快速增长期,说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得到了更多的关注。笔者通过历史背景和政策颁布等因素分析发现,第一,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众对医疗的需求度日益提升,提高我国临床医学教育水平已经成为紧迫任务,国内学者开始把更多目光转向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上以促进我国临床医学水平的发展。第二,2019年新冠疫情的全球流行,致使国内学者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国内学者通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开始有针对性地促进临床医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并对时代新人的成长和发展做出理论性贡献。

2.2 发文作者和机构分析

使用CiteSpace对国内266篇样本文献做作者分析,时间参数设置为1992年至2021年,时间切片设置为1年,选择使用寻径(Pathfinder)算法,由此得到国内学者发文作者联系图谱和国内学者发文量表,在国内学者的联系图谱中,一共生成393个节点和532条连线,密度为0.0069,说明国内学者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合作程度较高,呈现多核心发展趋势,主要形成了两个核心研究团队,即,以宋国华和王福青高产研究者为核心组成的研究团队和以吴移谋、姜志胜、文格波和唐志晗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但是,不足支持在于独立研究作者和两两合作的最小研究合作体较多,两位以上研究者相互合作的较大研究团队太少,说明该领域研究者之间尚未广泛形成稳定的团队合作关系。作者发文量表格中显示了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作者姓名,合计129篇,占到样本文献总量的48.5%,说明该领域已经形成较为固定的作者群。进而截取23位高产作者数据做成表格,统计数据显示,王松灵、王敏娜和袁贵仁发表有关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文献较多,王松灵是该领域发表文献最多的研究者,2020年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王松灵在2020年两会期间向《中国科学报》提出要注重整顿中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方式[4]。王敏娜注重临床医学从业者培训走向标准化[5];袁贵仁提出要深化培养医师教育方面的改革,培养专业人才[6]。

2.3 发文机构分析

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发文机构进行分析,有利于了解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实力。在CiteSpace软件中选择节点类型为机构(Institution),从而对国内机构进行可视化分析,时间参数设置为1992到2021年,选择使用寻径算法,在所生成的国内机构发文量图谱中,有节点223个,连线0条,密度为0。从发文量图谱中可以看出,我国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的机构之间合作度很低,呈现单核发展。机构发文量表格中显示了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机构,合计83篇,表2例举了发文量在3篇以上的9所研究机构。其中,30篇文献来自于教育部;30篇来自于全国政协和首都医科大学;5篇来自于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教育部和全国政协及首都医科大学是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证明国家对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度。其次是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该校属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学校长期重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上,国内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发文机构应该增加合作力度,实施跨地区、跨区域合作,实现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多元化和创新化发展。

3 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献主题与核心观点的高度浓缩提示,借助对其进行的客观统计与分析可以推断出相应领域的研究热点。运用Citespace对来自中国知网的266篇样本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关键词共现与聚类分析,可以便捷准确地确定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笔者运用CiteSpace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词进行分析,时间参数设置为1992年至2021年,时间切片设为1年,由此得到关键词词频表(表1),该表直观地显示了词频在4个以上的高频关键词,按照关键词词频由高到低排序,排名靠前的依次是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医教协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五年制、医学生和教学模式等关键词。结合关键词聚类图可以挖掘深层次信息,揭示当前国内关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热点。从关键词聚类图可以看出,Q=0.6639>0.3,S=0.8834>0.7,说明国内文献有关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网络结构较好,S值为0.8834说明聚类的高效率令人信服[7]。综合关键词词频表和关键词聚类图信息,结合对样本文献的深度阅读,可以得出国内有关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的三个方面热点。

表1 国内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文献关键词词频表

3.1 创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对于临床医学的培养目标从1981年培养德智体又红又专的医师到2008年注重培养高素质、高道德、知识与技能共存的医师,再到当前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8],说明在竞争激烈的21世纪背景下,世界各国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更加综合化专业化,除了必要的理论性知识之外,“医学技能”“岗位胜任力”及“创新能力”等许多其他特征也成为评估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重要属性。外部环境的变化导致临床医学的培养方向也要顺应发生变化,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人才是顺应时代之需要。培养创新型的临床医学人才需要保证培养质量,创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不仅要具有渊博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而且要拥有相应的社会科学知识;不仅要了解医学知识,而且还需要精通社会学、心理学和哲学等内容才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患者,才能更有效地与患者沟通[9]。培养创新型临床医学专业人才,需要以提高学生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出发点,而且这些能力更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重视学生的教学实践和科研实践训练来养成。另外,随着国际竞争的日益严峻,加强国际之间的合作交流,开拓学生视野,引进新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等显得日益重要。为此,一方面需要提高临床医学交流生的资助名额,增加他们与国际沟通的机会;另一方面需要扩充教师队伍,完善留学生引进政策,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程度。

3.2 立足医教协同建构“5+3”人才培养模式

临床医学是一门对实践性和技能性要求极高的学科,需要医教高度协同融合一体才能达到更高的培养质量。以“学科知识”机械传递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新时代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10],因此,需要建立以专博的医学知识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与技能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此,教育部联合卫生部发文指出要改革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构建“5+3”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便于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的准医生[11]。对于临床医学领域实施的“5+3”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5年的本科基础性医学教育,其二是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模式,培养动手实践能力[12]。临床医学教育的“5+3”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临床医师的理论知识学习,而且在此基础上重视住院医师实践性操作,真正实现了临床医学知识和实践的实质性结合,从而构建规范化的医师培训。同时,基于此结合真正实现了“三项结合”和“四证合一”,“三项结合”具体包含三个方面,其一是实现研究生招生和住院医师招录的密切结合,其二是实现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培训的密切结合,其三是实现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与医师准入制度的密切结合。“四证合一”具体包含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临床医学专业硕士学位证书、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三个结合”和“四证合一”可以有效缓和研究生医学教育与执业医师制度之间的矛盾,也能够满足社会对临床医学专业人员的需求[13]。同时,“5+3”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速度,可以保证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以此为基础促进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创新与实践能力[14]。医教协同是“5+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改革的催化剂,是研究生具有专业学位和住院医师“双重身份”的体现,是“三个结合”和“四证合一”的推动力。该模式不仅有利于加快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与医学教育的结合力度,而且有利于提升临床医学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发展思路不谋而合。

3.3 借助课程体系整合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人文医学通识教育类课程、医学基础类课程和临床类课程。但是,三类课程的设置并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为此,课程体系整合成为必然。整合课程内容不仅可以规避传统课程的弊端,而且可以体现出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理念,满足社会高质量生活与医疗需求,有利于高质量人才培养。为此,首先要整合医学基础课程。整合基础课程有利于打造坚实的理论基础,以适用性整合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和生物学。其次要整合临床医学课程内容和实践,根据学校的不同设置特色课程,注重临床医学见习,让学生切实融入临床实践,培养学生的临床动手与应变能力。最后要多元化整合学习内容,打破传统的无针对性,加强农村与社区的课程内容接入,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度,加强医患之间的人文、心理和沟通。整合课程内容并更新教育者固有的教学观念是实现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的飞跃的必然选择。

4 研究取向

面对21世纪对临床医学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改革的新需求,未来的培养模式能否符合时代的需求,怎么改变医学培养中“重科研,轻临床”人才培养现状,如何针对性缓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等,这些问题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都要重新审视。关键词突现可以呈现该领域的研究前沿,笔者借助citespace得出关键词突现图,并结合突现图对未来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发展进行预测,发现其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发展策略:创新教学方法

由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突现图可知,教学方法可以反应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发展的重要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教学方法创新实施将持续成为临床医学教育研究的前沿和趋势。为了提升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质量,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和“大班教课”转变为以“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班或小组式、项目式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实践中学生通常会处于被动获取教师所讲授临床医学知识的状态,而“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既可以有效规避临床医学重视抽象知识传递的缺陷,还可以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以学生为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方法需要根据不同的临床医学课程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从实际出发,机动灵活重视适切性。近年来,大部分高校实施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培养方法改革,例如,注意综合运用,以问题为导向的PBL教学方法、以项目为导向的TBL教学方法等创新型方法,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在临床医学知识与技能学习方面的主动性[15-16]。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到药理学、生物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等基础医学课程;而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应用到有关外科、保健和妇幼方面的课程。这两种教学方法都注重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并通过实践,习得解决问题的技巧,促进专业能力的提升。

4.2 发展诉求:缓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矛盾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突现图印证了缓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一矛盾的化解理应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未来改革的基本诉求。在高学历人才需求日益强劲的社会背景下,缓和二者矛盾问题已经成为国内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中之重。目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各成体系,从而导致临床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满足不了住院医师对人才规范化的需求,研究生毕业后还要重新接受住院医师的规范化培训,形成了“重科研,轻实践”的尴尬局面和研究生左右为难的选择困境。针对此类矛盾,2010年上海率先打破此局面,开始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衔接,并逐渐走向规范化道路。福建省则以改进临床轮训的管理模式和临床能力考核为方法促进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衔接[17]。虽然各省在积极采取措施缓和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育之间的矛盾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培养,但是,还是存在一些实质性的问题,例如,只注重专业的发展,而忽略思想品德的发展;专科性培养的力度减弱;导师的作用弱化,强化了临床师资的责任;管理层职责不清晰,交流沟通力度降低。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影响临床医学的发展和广大人民所享受医疗条件的改善程度。因此,基于国家方针政策,缓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探索必须正面应对且尽快妥善解决的发展诉求。

4.3 面临挑战:构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关键词突现图和对相关文献的拓展研究共同揭示了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当下和未来所面临的挑战,即,构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200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新医改政策,促使教育主管部门和卫生主管部门相继颁布了有关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长学制的政策和措施,并提倡探索八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长学制,有效促进了医学教育创新性改革进程。例如,2014年颁布实施的《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就针对临床医学的长学制发展明确提出了“鼓励长学制积极探索,培养多种学科背景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2017年,武汉大学颁布《关于临床医学专业长学制学生分流的实施办法》,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临床医学拔尖人才;东南大学2015年为促进医学长学制的发展,颁布奖励政策。2017年国家颁布的《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旨在通过医学长学制政策培养复合型人才。从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学制向长学制过度是我国对于培养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探索,是满足医学发展和临床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临床医学专业注重实践教育,重视面对真实的情景,所以,需要学生对临床医学这个行业有清晰的认识和由衷的热爱,实施长学制学习年限可以帮助学生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和熟练的操作技巧[18]。我国新一轮临床医学长学制改革主要以“4+4”“5+3”和“5+3+X”三种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进行改革推进。“4+4”人才培养模式是“5+3”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最先出现在上世纪的北美,即4年通识性医学知识教育和4年临床医学专业教育。2017年,北京协和医学院就探索此类人培养模式,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和福建相继进行“4+4”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经过不断地探究,形成了“5+3”人才培养模式,并逐步把“5+3”人才培养模式演变为临床医学教育中最常见的培养模式。随后,又出现了“5+3+X”人才培养模式,即,5年临床医学本科教育+3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或临床医学硕士研究生教育+X年住院医师亚专科培训或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14]。临床医学教育长学制的教育改革正朝着专业化和精英化的发展方向进行,但是,在长学制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完善长学制的运行和管理机制,从而提升教育质量,构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将成为当下工作的重点和较长时间必须面对的主要挑战。

总的来看,中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既是临床医学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又是社会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与完善的客观需要;而且此方面研究既在医教协同“5+3”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整合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又面临如何缓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之间矛盾的问题和如何构建长学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现实挑战,亟需结合研究取向和国内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现实问题深化该领域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研究中为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更加科学的理论支撑和更加可靠的实践依据。

猜你喜欢

学制专业人才住院医师
论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六个关系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美国住院医师招收匹配计划简介与借鉴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五行真经
高校应用型经管类专业人才的培养
编辑出版专业人才的培养路径
中国近代的学制流变
长学制医学生全程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探讨
新时期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