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00-2020年中医药防治疫病国外文献的可视化分析与国内外热点对比研究

2022-03-22徐曼如何易张婷婷叶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聚类疫病可视化

徐曼如,何易,张婷婷,叶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 成都 610075)

疫病一直伴随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流,中医通过不断累积,形成了针对疫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具有独特疗效与优势的医学体系[1-2]。2020年开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下简称新冠)引起全世界的共同防疫,这种新病毒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死率较高[3]。继2003年中医对SARS独特的疗效被世界关注后,如今中医对新冠的治疗又成为关注的热点,国内外对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关注和研究空前增长。笔者运用CiteSpace和HistCite软件对2000-2020年的中、外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及对比,分析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趋势,指出目前中医药防治疫病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更多研究方法,以期为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研究提供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国外文献以WoS(Web of Science)作为检索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包括: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R plague、infectious diseases、H1N1、SARS、COVID-19、influenza、epidemic、pneumonia、pestilence,检索文献年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国内文献以CNKI作为检索数据库,检索关键词:中医药并且疫病、瘟疫、寒疫、传染病。检索文献年限为2000年1月至2020年7月。

1.2 人工筛选与排除标准

使用“高级检索”检索关键词,人工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排除标准:重复发表文献;养殖类禽流感有关文献。WoS文献最后共计纳入103篇。CNKI最后共纳入540篇文献。

1.3 数据处理

将文献从WoS以纯文本的格式导出并除重,导入CiteSpace和HistCite软件中进行分析,时间年限设置为2000-2020,时间切片设置1a,选Node Types相对应选项,可得出关键词、作者、时间的共引网络,以可视化图谱呈现研究热点。将CNKI文献以Refworks格式导出,以纯文本格式用CiteSpace进行可视化分析。

2 结果

2.1 WoS国外文献的CiteSpace和HistCite结果

2.1.1 文献发表时间频次分析

2000-2010年发文较少,2003、2011、2020年发文量出现三个高峰。2003年全世界爆发疫病SARS,据WHO统计,至2003年8月7日,全球累计病例共8 422例,死亡919例[4],次年发文14篇,而后呈持平状态。2011年共发文7篇,2009年4月首次发现“甲型H1N1流感”并在全世界爆发流行[5],“甲型H1N1流感”属中医“温病”范畴[6],使得中医对疫病防治的关注应势增多。2012-2019年发文量较前有所增长。2020年截止7月共发文45篇,是由于2020年初新冠在全世界的迅速蔓延。根据“疫情事实大数据”统计,截止2020年07月18日,国内累计确诊新冠85 857例,死亡4 652例,治愈率为93.77%;国外累计确诊人数14 110 249例,死亡594 793例,治愈率为59.45%[7];中国确诊人数远少于国外,而治愈率却超过国外,中医药防治疫病再一次成为热门探讨话题。详见图1。

2.1.2 文献发表作者可视化分析

使用HistCite分析所纳入103篇文献中共涉及625位作者,其中以Wang Y发文数量最高,共6篇,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流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其后依序为Chen CYC(5篇)、Wang L(5篇)、Li J(4篇)等。按照全球引用频次,该领域较为重要的作者包括:Wang YY,其所发论文的被引用频次最高,达到333次,其所在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新冠防治课题组的团队制定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8],广泛融合中南医院一线诊治经验,为全球抗疫提供参考。其他被引频次较小,连接较为不紧密的论文和作者不加以论述,详见表1。

表1 文献发表作者计数频次前十(HistCite)

2.1.3 高频关键词可视化分析

使用CiteSpace软件,导入WoS文献,选择关键词(Keyword)生成可视化图谱,共形成97个关键词,保留中心性大于0.01的关键词,共纳入62个关键词,英文热点关键词聚类图谱见图2。根据关键词聚类的内容,高频词的共现网络共形成7个聚类。主要涉及:①pneumonia(肺炎)、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H1N1等近年大流行的疫病。②immuno-regulation(免疫调节)、a virus infection(病毒感染)、antiviral(抗病毒物质)、Lianhua Qingwen capsule(连花清瘟胶囊)等中药抗病毒作用机理,以及baicalin(黄芩苷)、anti-inflammatory(抗炎)、chlorhexidine(洗必泰)、anti-inflammatory(抗菌剂)等中药在治疗疫病中的抗炎、免疫调节效果以及黄芩苷自身的药理作用。③radix astragali(黄芪)、interferon(干扰素)、inflammatory response(炎症反应)、antiviral effect(抗病毒作用)等在疫病恢复期使用补虚药顾护正气,使正气充足,驱逐余邪的作用。④alkaloid(生物碱)、mice(小鼠)、bioactive component(生物活性成分)等通过动物实验探讨单味药及方剂的作用及机制,分析相关实验的优势与不足,为中医治疗疫病提供帮助和思路。⑤Mahuang Fuzi Xixin decoction(麻黄附子细辛汤)、Kidney-Yang deficiency syndrome(肾阳虚证)、Maxingshigan decoction(麻杏石甘汤)等从传统中医药角度分析具体证型和方剂对不同阶段的疫病的疗效。

图2 英文关键词热点可视化图谱(CiteSpace)

2.1.4 文献发表期刊分布

纳入研究涉及相关期刊共计62种,HistCite的分析结果见表2。以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发文量最多,共计8篇,其后以PHARMACOLOGICAL RESEARCH(7篇),AMERICAN JOURNAL OF CHINESE MEDICINE(5篇)发表文献居多,而按照全球引文量分析(GCS),以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182篇)、MILITARY MEDICAL RESEARCH(150篇)、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93篇)三者的被引频次居多,较具有代表性。

表2 文献期刊发文量前十(HistCite)

2.1.5 文献发表国家/地区与机构分析

WoS数据库中研究中医药治疗疫病的国家/地区篇数最多为中国,共97篇,其次为美国(11篇),澳大利亚(4篇)。按全球引用频次分析可得知主要研究和影响力较大的国家为中国(1 110次),美国(213次),加拿大(203次),详见表3。中国是中医药发源地,对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研究最为深入,时间跨度最长。深入研究美国所纳入文献可发现其发表时间集中在近15年,主要以H1N1、SARS、COVID-19为主。通过全球引用频次分析主要研究和影响力较大的机构为武汉大学(254次),四川大学(185次),中国医科大学(173次)。发文量以中国医科大学(9篇),四川大学(9篇),北京中文大学医学院(7篇)等亚洲地区机构为主(见表4、图3)。其聚类较大的机构:中国医科大学、亚洲大学联合发表了针对结核杆菌中药耐药性分析、H1N1中药抑制剂等文献。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大学联合发表关于黄芩与洗必泰对口腔细菌的影响、抗菌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地坛医院、香港浸会大学等对H1N1进行中医药治疗的回顾性研究。

表4 文献发表机构被引频次前十(HistCite)

图3 文献发表机构分布图(CiteSpace)

表3 文献发表国家/地区发文量前五(HistCite)

2.2 国内热点关键词的CiteSpace结果

国内热点关键词见图4,选取可见范围最大的6个聚类,主要为①“中医药”“防治”“中医药疗法”“病因病机”等中医药治疗、预防与临床治疗经验。②“气阴两虚”“表寒里热”“肺脾两虚”等疫病相关中医证型。③“甲型流感”“卫气营血”“临床研究”等甲型流感的中医临床研究。④“2019冠状病毒病”“清肺排毒汤”“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等从中医经典角度对新冠防治进行分析。⑤“中医药治疗”“冠状病毒”“SARS”“中西医结合”等中医与中西医结合对SARS与新冠的治疗。⑥“诊疗方案”“传染性疾病”等国家颁布的传染病防治对策。

图4 中文关键词热点可视化图谱(CiteSpace)

3 讨论

3.1 中医药防治疫病的作用

中医药在治疗“肺炎”“感染”“流感病毒”“急性呼吸综合征”起着重要作用,中药具有整体调节多靶点干预的特点,在抗炎、抗病毒基础上,还能调节细胞免疫,比单一抗病毒药物治疗更具优势[9]。观察图2,黄芩苷、黄芪、抗病毒作用、免疫调节等关键词成为一大聚类,中药具有防疫抗疫作用已得到较多体内、体外实验证实[10],其中聚类较大的黄芩也被证实具有抗炎、抗病毒、抑菌及调节免疫功能等作用[11-12]。高雷等[13]研究发现,黄芩提取物对H1N1有着抑制细胞病变作用。王海峰等[14]证实黄芪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在增强自身免疫力的同时[15],对RNA和DNA病毒都有抑杀作用,对呼吸道易感病毒具有拮抗效应,临床上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疗效明显[16]。多数专家认为中医药在治疗病毒性疫病方面有明显优势,临床准确的辨证能有效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17]。在2020年的新冠疫情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结合中医药治疗方案治愈率达到88.61%[17]。临床证实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疗效确切。

3.2 国内外防治疫病热点的差异与原因分析

2020年,全球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发文量激增,国内与国外文献的研究方向与侧重点的差异性较大。本文对比分析国内外热点如下。

观察图4可知国内外文献对中医药治疗疫病研究方向的差异。要可总结以下三点:(1)证明疗效的方式不同。国外文献主要以药理机制和实验室研究为主,研究方向更侧重于中医方剂和中药药理机制及生物活性对机体产生的影响,例如“抗炎”“黄芩苷”“生物碱”“小鼠”等关键词。国内文献以临床医案与数据为主,包括“中西医结合”“中医药疗法”“中医药治疗”等关键词,例如《72例新冠患者中医证候特点及临床疗效分析》[18],此类文献的关键词包含“中医药治疗”,均围绕具体临床案例分析展开。造成差异的原因可能在于中西医学思维体系的不同,西方医学主要以生物学、化学等为基础,以细胞、分子和动物研究为主要对象;中医学是一门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为主的学科,可以说更侧重“经验医学”,对临床诊疗经验数据的研究是主要指标之一。(2)对辨证的重视程度不同。观察图4,国内文献可见明显的中医证型聚类,其中对病因病机的讨论较为丰富,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体现更为突出,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讨论疫病防治的内容时常可见。国外文献的可视化图谱中则鲜见中医证型的分类,对中医思维分析与阐述较缺乏。(3)选方用药的不同。国外热点关键词涉及的三个中药或中成药方剂为“麻杏石甘汤”“连花清瘟胶囊”“麻黄附子细辛汤”等,此类文献以方剂的具体疗效分析为主,但分期论治、随证化裁方面的研究不足,尚有较大研究空间;国内文献在疫病的选方用药上更为灵活,中医理论讨论更加深入。

3.3 中医药防治疫病研究的展望

3.3.1 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是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基本原则

图4关键词一大聚类为“气阴两虚”“肺脾两虚”等具体中医证型,而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是中医临床生命力所在。“辨病”是对疾病的总体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掌握疾病的普遍规律;“辨证”,就是辨析疾病的证侯,掌握疾病的具体情况。赵锡武曰:“有病始有证,而证必附于病,若舍病谈证,则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19]辨证论治、病证结合是中医药防治疾病的基本原则,对于疫病亦然。观察图2与图4,辨证论治的证型在国内文献中被广泛提及。其中不少文献讨论了各种证型应如何治疗与选方,提供临床医生治疗方向。然而,无论这些文献、经典提供多少方案,临床医生须灵活变通,以辨证论治、病证结合为基本原则,结合“三因制宜”,综合判断,灵活用药,提高疗效。

3.3.2 运用中医“经典”治疗疫病的重要意义

图4得知,温病、寒湿疫、清肺排毒汤等成为一大聚类,是通过温病、伤寒等中医“经典”角度论治疫病。如2003年“SARS”,有学者认为其具温邪的特性,早期以银翘散加减,透邪外达为主;中期邪正相争剧烈,以甘露消毒丹加减,清热化湿解毒为主;极期热入营血,以犀角地黄汤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为主[20]。可见,“SARS”是根据温病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分型论治。有学者认为2020年初爆发流行的新冠属瘟疫中的寒湿疫变证有五,即化热、变燥、伤阴、致瘀、闭脱[21]。2020年2月7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推荐在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中使用“清肺排毒汤”公告[22]。此方主要根据“六经辨证”创立,共包含六首方剂:方一麻杏石甘汤,治疗表邪未尽,邪热壅肺之喘咳,根据发热、恶寒、咳喘症状,治以清肺平喘[23];方二五苓散,主治膀胱气化不利,水湿内停,表邪不解[23];方三小柴胡汤,针对少阳证,治疗心烦、口渴、呕吐症状,以和解少阳[24];方四射干麻黄汤,以治疗寒饮伏肺之咳嗽上气[23];方五大青龙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主要证候为“寒包火”[23];方六二陈汤,因此次疫情与湿有关,二陈汤为健脾燥湿的基础方[25]。六方的药物均多用辛温,可见,新冠引起的疫病确属疫毒寒湿为主。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统计,截至2月5日,在4个试点运用“清肺排毒汤”救治确诊214例,总有效率达90%以上,其中60%以上患者症状和影像学表现改善明显,30%患者症状平稳且无加重[26]。

3.3.3 有待采取更多的研究方法与手段

目前对中医药防治疫病研究的主要方法有实验室研究法、观察性研究法与病例对照法等[27],更多研究方法和手段有待采用。例如:①个案分析特殊患者的“审证求因”的推理,并结合地域、时令、乃至病人自身年龄、性别、体质等得出辨证结论。当然这也是传统中医药临床疗效的重复性不理想的原因之一。②流行病学方法研究疫病在人群中的分布与动态特征及影响因素,提供病因线索,从“未病先防”,到出现轻微症状时“有病早治”,对重症患者辨证论治,“已病防传”,能有效提高治愈率,减少部分西药带来的毒副作用,帮助良好预后。③大数据的研究可将数据搜集、整理、分析,并作出相应研究和评估,有利于中医药经验的总结与传承。同时,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通过调研分析为中医的世界性传播做支撑。此外,应加大鼓励相关专业团队的建立,加强对相关科学研究的支持,加强对各地中医药防治疫病基层卫生部门的管理,提高全民的防护意识。

4 结语

本文以现有国内外防治疫病的有关文献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软件以及HistCite软件进行可视化图谱分析与计量分析,呈现与总结、分析中医药防治疫病的国际研究概况与国内外研究热点进行比较,提出今后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研究思路。未来人们关注焦点可能在于中医药对机体的药理作用、疗效、毒副反应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与此同时,期望国际上更加关注中医防治疫病的思维模式、理法方药的系统全面的认识与研究。

猜你喜欢

聚类疫病可视化
宋代疫病防治中的问责与监督*
一种傅里叶域海量数据高速谱聚类方法
数据可视化设计在美妆类APP中的应用
基于动物疫病检测信息的随机模型分析
思维可视化
基于数据降维与聚类的车联网数据分析应用
基于模糊聚类和支持向量回归的成绩预测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级数展开的可视化实验教学
复变函数共形映射的可视化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