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资源的视觉传播:馆藏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

2022-03-22刘雁付强王雅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文物保护

刘雁 付强 王雅婷

摘 要:在弘扬红色文化、用好红色资源的时代背景下,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正不断加大对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而馆藏文物保护方式的同质化、传播的低效率并不能完全满足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与展示的目的以及大众的文化需求。因此,在分析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不足的同时,探讨从物质和意识层面建立革命文物保护体系,运用视觉传达设计领域的特性和优势,对文物利用与展示方法进行探索,进而实现让革命文物“活起来”的目标,用好红色资源来讲好红色故事。

关键词:革命文物;红色资源;文物保护;文物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08

革命文物是红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反映着红色革命进程中的人物、事件、情景和精神,是延续红色记忆的物态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3月对革命文物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中强调:“革命文物……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①“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②特别是“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对革命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工程的加强与建设,更体现出革命文化遗产保护的针对性、立体化和综合性的发展趋势,更要求博物馆、展览馆等组织机构采取更为科学、更加多元的方法来保护和利用革命文物,展示和传播革命文物所蕴藏的时代精神。

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作为国家、民族或地区、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文化设施,承担着文物实物的保护和修复、文物的宣传教育和文化交流等的任务,尤其是博物馆对文物文化内涵的宣传教育更是要求博物馆重视文化传承这一内在要求。革命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其建设既要突出专业性,又要体现民众性。其中,陈列展览是最主要、最核心、最基本的精神产品,它涉及文物的收藏、研究、展示和傳播,是博物馆各项工作的中心环节。随着各种传媒手段的进步,作为文化产品的陈列展览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迫切需要提升陈列展览、传播推广的质量和水平,使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惠及人民群众,从而奠定博物馆生存发展的坚实基础,树立和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公众形象与地位。视觉传达设计较强的表现力和传播的直接性,有助于革命文物的展陈与文化宣传。

1 馆藏革命文物保护现状

通过对国内相关研究的整理,大致了解到了近期博物馆在对革命文物保护方法的研究中除了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和修复之外,也在新技术和新时代的背景下,寻找更多的关于文物保护策略。例如,曹霞在《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中,从加强专业保护工作队伍建设、资金保障、普查和征集、拓展教育形式、开发革命文物产品等方面提出了保护措施。③再如,相瑞花在《用好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思考》中,从活化利用文物、加强资源共享、重视征集保护、用好文物图片等方面,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提出了建议。④但实际实施当中,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虽然在积极寻求文物保护的新方法,并且试图找到更多、更有效的文物利用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对革命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进行传播,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1 方向性不足,陷入同质化

博物馆、展览馆等对于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已经有了一定的意识,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的建设成为多地学习效仿的模式,却忽略了只是一些形式上学习的现象,进一步导致各个博物馆之间特色不突出,陷入了形式上看齐的境地。这种情况正是对馆藏革命文物特色的研究不足,从而导致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缺少特色方向的现状。

1.2 整体性不足,视觉转化率较低

视觉传达设计在博物馆的实际运用中更多的是品牌形象设计、导视系统设计、展陈设计等相关领域。其实,在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方面需要通过更多的视觉途径向大众进行文化传播,比如展品与展馆视觉氛围的契合、红色资源信息可视化的设计等。在博物馆管理中,文物保护和利用常被认为仅仅是博物馆的责任,缺少视觉途径向各方传达,文物保护的力度和文物利用的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要进一步把与文物相关的各方看作一个整体,多层次、全方位地对革命文物及精神进行有效宣传。

1.3 针对性不足,传播效果降低

长期以来,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的宣传教育职能的实现大都通过线下的途径实现。在数字媒体行业快速发展和受众群体多样化的今天,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宣传和教育工作相对比较落后,反映在现实工作中就是博物馆对不同的群体缺少针对性的传播,导致革命文物保护的宣传达不到预期效果,博物馆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工作效率降低。因此,馆藏革命文物需要博物馆、展览馆能够进一步体现文物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传播文物的文化内涵,让红色文化有历久弥新、不断发展的机会,从而达到对革命文物的保护和利用。

2 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方法

2.1 健全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体系

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是较为广泛的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为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两个方面。同时两者之间也存在逻辑关系,文物保护直接影响文物利用,而文物利用又反过来促进文物保护。⑤由此可见,馆藏革命文物利用是以文物保护为基础的。对馆藏革命文物保护的思路是综合考虑博物馆文物保护的各种因素,健全馆藏文物保护体系。结合文献的研究和对现实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博物馆文物保护体系应该主要从物质和意识两个层面展开讨论(图1)。

首先是物质层面。第一,从革命文物主体展开保护,具体方法包括合理化文物分类、引进新技术和实时更新文物状态;第二,从管理制度层面展开保护,具体方法有制度执行常态化、文物管理制度的健全以及馆内员工的专业化、标准化管理;第三,对革命文物所处的不同环境提出相应保护方法,要求细化展示环境、简化运输环节、优化储藏环境。

其次是意识层面。第一,保护馆藏革命文物时要注重融合意识,以开放的态度对待多种学科的知识,以达到保护途径多样化和保护程度最优化;第二,博物馆对革命文物保护的研究意识,馆藏革命文物具有深厚的历史积累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要有深入研究、长期研究、个性化研究的意识;第三,博物馆、展览馆等机构对革命文物的保护不能局限在馆内,要有主动对外传播的意识,传播是面向大众的,传播的内容要更加有针对性且传播的途径要灵活调整。

总的来说,对馆藏革命文物较为全面的保护方法就是建立保护体系,以物质保护为基础,进而将文物的保护深化到意识层面。博物馆文物保护物质和意识层面的保护之间相互影响,最终达到革命文物保护的最优结果。

2.2 加强革命文物内涵的视觉信息传达设计

视觉信息的传达设计不仅限于单一载体的传播,已逐渐走向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道路,在传播途径上也更加多样化。馆藏革命文物是历史的见证,因其特殊的性质在文物利用上需要注意利用的边界,尤其需要考虑革命文物自身属性和地域属性。从视觉信息传达设计的角度探讨馆藏革命文物利用的方法拓宽了利用的途径、增强了大众接受效果,能够较好地展现革命文物利用的“度”。下面从视觉设计和视觉传达两方面就文物利用方法进行分析。

2.2.1 视觉形象的塑造

①视觉元素提取。根据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现实情况,在元素提取时要深挖革命文物特色和馆藏特点,选择其中能够个性化表达的元素,再结合展馆整体的定位和文物利用的方向进一步筛选,从而确定革命文物的特色视觉元素,为视觉设计的实践奠定基础。

比如,在红色文创设计中,与革命遗址和革命文物的展示息息相关。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开发的文创产品为例,三大门类“党的诞生地系列”“不忘初心系列”“馆藏文物系列”50余件文创产品,都选取了带有石库门的视觉元素,不论是插画的视觉表现方式,还是三维立体书籍的图形与结构设计方式,都是在找寻具有历史认同感的视觉元素和文化符号,从而借此发挥,引发人们对革命年代的追忆与纪念。如图2中的这本晋级为“网红”的“初心红”笔记本,封面是石库门造型压花,上海很多石库门房子都有过街楼,但唯有一大会址的过街楼上有福字蝙蝠图案。除了提取了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远景、近景和内景,甚至还有不少上海老物件的特写,比如一个竹壳热水瓶、一个带着锈迹的水龙头,让大家恍惚间穿越回100年前的上海里弄生活。如图3中的这本生动有趣、讲述建党历史的图书,是送给小读者们的四史教育的绝佳载体。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树德里不仅是上海特色石庫门建筑的代表,更是中国共产党一大会议的召开场所。该书视觉元素的提取,采用20世纪20年代盛行的版画为视觉主题,设计应用既展示了上海的风情、石库门的知识,也传达出早期建党之维艰,较好地通过视觉元素,将革命遗址和文物加以利用,以生动可感的方式传播了红色精神。

②视觉风格定位。从视觉设计的角度实现馆藏革命文物的利用要定位整体的视觉风格,根据元素提取时确定的展馆特点,以总体的方向引导视觉上的具体设计,然后依照确定的方向找到合适的视觉语言,结合各个视觉要素进一步明确视觉风格,将统一的风格延伸到整个视觉设计系统中。

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的陈列展示以及文创产品设计(图4),在提取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基础上,进行了整体风格的塑造。其中,“军旗升起·书立套装”取材于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外观大楼—原江西大旅社作为设计元素,具有独特的地域特点,结合镂空铁艺工艺,将别具个性的八一红色精神凝聚到红色文创产品中。纪念馆整体形象凝聚着峥嵘岁月铸就的八一精神,简洁庄重又不乏时尚气息,展现其别样的个性与特色。

③视觉设计呈现。通过特色元素的提取和风格的确定,视觉设计还需要组织各视觉元素、处理各设计要素之间的关系,将视觉元素通过设计手段转化为视觉符号或图形,图形元素、色彩元素、文字元素之间以确定的风格为方向配合功能需求,最终在视觉上形成一套完整的视觉体系。

例如,馆藏革命文物很多以纸质的方式保存下来,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青年》笔记本文创礼品,便是根据1915年9月创刊的中国革命史上重要期刊《新青年》创意设计而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对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过巨大影响,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图5)。而对于这样以读物为载体形式的革命文物,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文创设计在提取原有文物文字字体、图形、版式等方面的设计基础上,进一步在PU以及烫金等材质的视触觉、中国红金及土黄色彩的视觉文化、五四时代精神的视觉传播、书写文具生活产品的应用与当代新青年情感交互等方面(图6),在发掘提取、视觉转译、价值实现、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实现了时代变迁过程中青年思想解放与创新精神的传递。

2.2.2 视觉信息的传达

视觉信息的传达是由传播者对视觉化的内容选择一定的载体传递给受众的过程,传达效果的优劣除了受内容质量影响之外,合适的载体对于视觉设计的准确传达也很重要。因此,在馆藏革命文物利用中需要整合现有的视觉信息传达载体,利用线下和线上两种途径对视觉设计进行表达。线下的载体能够实现受众与馆藏革命文物的直接接触,表达文物特色时可以采用视听、沉浸体验等多种方式以增强对文物的记忆,比如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能够让受众从展馆离开后“带走”文物记忆。而线上的载体由于与受众没有直接的接触,可以侧重于对馆藏革命文物知识的普及,视觉设计的表达也需要更加注重利用数字化技术将文物知识以更丰富、有趣的方式传达出来⑥,比如网页的展示、视频或动画的传播、App界面设计的互动等。

博物馆文物是一笔巨大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是丰富的精神财富,馆藏革命文物的保护正是在保护人类共同的财富,文物的利用就是这笔资产升值的过程。在对馆藏革命文物保护提出新要求的时代背景下,更需要通过设计的手段、审美的提升,来达到传播的力度、有效性和艺术性。

总的来说,让记忆不只是回忆,而是一种铭刻在骨子里的文化积淀;让文化遗产保护动态化和活态化,活的是一种精神和一种文明。这也是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和利用的目的。因此,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不仅仅是具体的物,还是我们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发展的其中一个环节,更是对文化脉络、文化场域、文化精神的综合性保护,也是让红色文化接地气、紧密结合时代和人们生活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

①李洪兴.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革命文物[N].人民日报,2021-04-09.

②虹云.习近平论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EB/OL].(2021-04-05)[2021-12-20].https://www.xuexi.cn/lgpage/detail/index.html?id=15579362774275988576&item_id=15579362774275988576.

③曹霞.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与利用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2):196-198.

④相瑞花.用好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关于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若干思考[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21(3):2-9.

⑤黄哲京.论故宫博物院文物合理利用的原则和方法[J].故宫博物院院刊,2017(3):132-140,163.

⑥段建华.数字媒体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J].中华文化论坛,2013(2):189-192.

sdjzdx202203231318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文物保护
文物保护利用信息化建设研究
新时期文物保护项目管理的创新思路
地下文物保护首要举措考古勘探程序应前置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分析地方文物管理所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浅议文物保护和文物保护意识之间的关系
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运用
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的开发利用
有效发挥红色教育基地作用开展兵团组工干部党性教育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