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2022-03-22杨军梅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渔火读诗陆游

杨军梅

部编版新教材内容一个比较大的改变,就是增加了古诗的篇目。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虽然说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但是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能让学生读诗入境等等,一直是我探索的目标。下面我将自己在古诗词教学中的粗浅做法谈几点。

一、诵读成文,读中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对于小学生来说,“读诗”是一条最可行最基础的途径。古诗词都押韵,句式大致工整,语言精练,读来朗朗上口,容易记住。所以只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读诗有三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节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可以采用师生互读、男女生读、配乐朗读等方式,学生在一遍遍诵读过程中,不仅能体会诗词之韵,感受诗意之美、意境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抓景明意,品味诗情

诗词有情,但需用心体会,要从诗词所描写的景物中去感悟。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自古以来脍炙人口,为人们所熟知。我教学时,引导学生抓住景物,诗人在愁眠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如看到月落,如诗人笔下的“月落”,一个“落”字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失落,残月西沉,天将破晓,可见诗人一夜未眠;不眠之中,诗人还看到了江枫和渔火,枯黄的枫叶随风飘落,远处的渔火忽明忽暗,若有若无。此时诗人诗人漂泊他乡,看到眼前的江枫还有渔火为伴,而他却孤身一人,难免心生孤独寂寞之感,所以一夜不眠;诗人看到了“霜满天”,如何理解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从当时天气入手,时值深秋,天气渐凉。到了夜晚,寒冷从四面八方袭来,诗人感到身冷心更冷,夜晚更加难眠。与其说诗人看到“霜满天”,不如说诗人“愁满天”。字字写景,句句传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无论是“月落”,還是“霜满天”,或是“江枫”, 或是“渔火”……从这些景物中能体会到诗人浓浓的愁绪。

一字一词总关情,一词一字耐寻味,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诗词中描写的景物,细细品味,慢慢揣摩,这样才能体会藏在诗词深处的不一样的情感,才能触摸诗人的内心世界。

三、结合生活,想象悟情

《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理解诗词,有时完全可以让学生自由徜徉、自由想象。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诗词也是如此。教学诗词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当下去想象感悟。例如,在教学郑板桥的《竹石》一诗时,我引导学生:“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想象岩竹还会遇到那些磨难?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说你们如何战胜困难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自己在练琴时感觉枯燥乏味,想要放弃,但最终坚持下来;有的说自己遇到的数学难题,百思方解;有的说自己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成功制作出 一件科技作品……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学生对这句诗的独特体验。诗在这里,不是郑板桥的,而是化成了学生自己面对的“东西南北风”,他们的“东西南北风”当然与郑板桥遇 到的各种风是不一样的,但是 那种心理体验,却可能是相似的,甚至是相同的,可以同样感受诗词灵魂,感受作者的情怀。

四、了解背景,走进诗人

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阅读诗人的人生经历,有助于对诗词的感悟。我们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在读诗词的过程中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这能帮助学生解读出诗词中更深层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词的灵魂。如教学《示儿》时,学生通过读诗,能浅层次感受到陆游的爱国情怀。但是当我简单讲解了陆游的一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陆游一生都致力于抗金,希望收复中原失地,《示儿》是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学生了解背景资料后再读,不仅仅是感受到陆游的爱国热忱,还感受到他尽管遭遇不公、遭受贬谪,但内心深处依然对君国充满了深深的期盼,这种诗词深处的情感,作者深藏的灵魂,如果不了解诗词的背景,不了解作者的人生,又怎能读得出其中的真意?

中华诗词,博大精深。我们在教学时,不应只停留在表面的浅层次的理解上,而应追寻诗词的原质,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虽时空不同,却能让学生与诗人在灵魂上达到共鸣,这种共鸣能让学 生感受到诗词的精美绝伦,感受到诗词无与伦比的魅力。

2868501186214

猜你喜欢

渔火读诗陆游
渔火像豆子撒遍海滩
江畔行
读诗的窗口
Translation Appreciation and Criticism of Fengqiaoyebo
除夜雪
看花的人回过头来读诗
初夏绝句
缘字诀·沈园
子遹不是陆游二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