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比较阅读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2-03-22朱娜

学校教育研究 2022年2期

朱娜

摘要: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散文也是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更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载体。比较阅读法在散文教学中的提出及应用对散文价值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部分现代散文篇目为例,探究比较阅读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关键词:比较阅读法;初中现代散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

一、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初中现代散文

广义散文天地宏阔,凡韵文不到之处,都是它的领土,论其题材则又千汇万状,不胜枚举,论其功能,则不出抒情、说理、表意、叙事、写景、状物。狭义散文指个人抒情志感的小品文,篇幅较短,取材较狭,分量较轻。初中现代散文,则是初中语文教学领域的概念,指的是选入初中现行语文教材中的、以现代白话文为语言形式的散文,更接近狭义散文的范畴。

2. 2.比较阅读法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这样定义“比较”:“规定某种衡量尺度,对两种或多种有相似特征性的物体进行对比分异同论高下”。随着新课改教学的提出和推进,比较法逐渐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初中语文现代散文教学中的比较阅读法,就是在新课改体制下出现的一种语文教学新方式。余芳和张少娟主编的《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微格教学设计》一书中这样给比较阅读下定义:“在阅读过程中将其有关的内容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这样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简单来说就是将两种或多种材料对照阅读,分析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阅读方法。”[1]

二、 二、比较阅读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作为初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新课改体制下语文教学的新方式,将其分为“语言的组织与表达、感知的培养教育、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四个维度。[3]根据以上两版课程的教学标准可知,初中语文教学中也应该初步培养好同学们对学习语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及正确的理念,为学生进入高中后继续学好语文课程奠定一定基础。散文教学对于培养人的情感、态度、价值來说是很好教材,因此落实好初中教材中的现代散文教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散文是中学语文教材中数量较多的一种文体,散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现代散文从选材到表达方式再到表现手法都有多样化的特点,完全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要求,“教科书要选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选择应强调内容的基础性与实用性遵循知识的内在逻辑与受教育者的心理顺序要求的统一性原则”。[4]教师在教学中若能把学生的情感和智慧调动起来,产生新美,及新的认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教材内容蕴含着的美,这对语文素养的提升将有极大助益。

散文作品本身就有其学习难度,而且现在的初中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情况下教师不能很好把握散文的整体文义,无法引领学生披文入情,用心去品味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真情。教师大多运用模式化的授课方式,只重视知识传授而轻视了情感表达,使得文质兼美的文学精品,在讲解的过程中被肢解成零碎的知识点,无法让学生和作者的思维碰撞、心灵交汇和感情沟通。

《现代语文教育学》一书中这样讨论比较阅读:“比较阅读就是将两篇或多篇在内容或形式上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的阅读材料,编为一组,相互对照,辨析异同。这种阅读方法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阅读材料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分析、综合、概括、重新加以排列组合,同时学生在思维方面,也可以得到训练与发展。比较阅读是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是深化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5]

教师通过运用比较阅读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意和哲理,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教材内容蕴,用心去品味和感悟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那份真情。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与比较阅读法理念高度契合,这种教育模式可以让学生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大量阅读课外书籍,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个性的自我感悟,促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转化、生化。

三、

三、 比较阅读法在初中现代散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相似主题不同现代散文篇目的比较

将主题相似,表达方式不同的两篇或多篇散文进行有目的的对比,经过交流和讨论,分析之间的差异之处,最终综合二者的可取部分提炼出自己的情感思考和哲理领悟。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认识教材文义,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认识,语文思维能力[7]。

例如,教师在讲授《秋天的怀念》一文时,可以和《散步》一起教学通过分析讲解进行比较,从而提高学生对比较阅读含义的理解。

《秋天的怀念》一文,作者史铁生写自己正值青春年华就双腿瘫痪,因而喜怒无常、毫无生存意志甚至动手伤害自己,母亲不忍心看到儿子这样,“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活。”由于教材中描写的场景,大多数人无法正确理解,导致很难和母子共情,也就理解不了母子悲伤的情感。

我们可以将其与《散步》中的这样一句话进行比较:“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从这句话我们得知,人到中年的“我”早已是家中不可或缺的顶梁柱,是家中所有人的倚仗,虽然责任重大,但也能感受出“我”因为“强壮”“高大”而产生的自豪感。相反,《秋天的怀念》中的“我”则再也不可能“强壮”“高大”了,当然也不能成为母亲或者家人的依靠。通过两篇不同场景的描述,对比发现其主体都是母亲鼓励儿子要乐观地面对生活,从侧面表达了母爱的坚韧和隐忍。

教师用比较阅读的教学方法,结合教材讲述了两个主题相同的场景,并引导学生联想实际生活的真实场景代入,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母亲的伟大形象,同时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删词、换词后与原文的比较

在新课改的体制下,语言教育被作为基础编写在教材中,形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都是以语言为基础而建立的。在语文教学课程安排中,散文作为教材的主要教育课程,由于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表达随意的变化特征,对其语言的研究有很高的艺术研究价值。如何通过散文课堂的教学让学生提高基本的思维和写作训练,同时开阔学生的视野,而非被动接受教师对于散文语言的分析,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文章主旨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原文的文字及表达方式,然后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方式能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散文语言的魅力。

1.删词法

删词是将原文中用于修饰表达主题的文字或烘托场景的文字进行删除,让学生对比二者感受语言的妙用方法。

例如:在讲授《春》时,教师便可使用删词法让学生体会到原文语言将春天万物复苏的形态特征和气候特征呈现得淋漓尽致的特点。在讲解“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时,教师可以将“偷偷”一词删去,通过删词前后的对比,更能激发学生对散文语言的兴趣,同时也带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语言的妙用表达可以带动学生提升他们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的意愿。

2.换词法

换词法,指改变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而不改变句意,通过改变前后的句式进行对比体会文字的妙用方法。

例如:在讲授《济南的冬天》时,有这样一句话“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单独看这句话,学生并未发现其有何精妙之处,认为作者只是在单纯描述济南的冬天天空晴朗、水藻碧绿的特点。此时,就需要教师对原文中的部分词语进行替换,从而使学生对原文语言精妙之处的认知更为深刻。我们可以将原句中的“越”替换为“很”,“天儿很晴,水藻很绿……”,学生立刻发现,该句仅仅交代了天和水各自的特点,二者之间没有什么关联;而原句,“越……越……”的使用,凸显出了天和水之间的关联,让济南冬天的景物之间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再联系下文“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时,学生更能体会到作者将天、水藻、水、垂柳等景物构建为一幅和谐整体画面的巧思。

(三)同一现代散文篇目中不同部分的比较

为提升教学课堂的活跃性,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和同学们一起对同一篇散文的不同段落进行对比分析,来提升学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提升学生对散文作品的认知,实现教学目标。

例如,在讲授《雨的四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四季中雨的不同形态进行比较,让学生们分别找出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例如:春雨意味着万物复苏,夏雨意味着清凉解暑,秋雨意味着硕果累累,冬雨意味着寂静祥和。学生们通过对雨在一年四季中不同形态特点和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感受雨、理解雨,从中进一步感受作者对于雨的热爱以及乐观精神。

再如,在讲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场景和书中描述的场景进行对比。百草园虽然是成人眼中的荒原,“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在乐园的四季中,“我”有各种不同的乐趣,享受着完全的自由。而在三味书屋中,“我”虽然也能在后园中玩耍、在课堂上游戏,其自由和快乐的程度毕竟有所限制。通过两个生活场景的对比,能让学生充分领会到作者在文中与百草园告别时的那句“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所蕴含的深深的不舍、留恋和无奈之情。

(四) (四)课内现代散文与课外现代散文的比较

散文教学中,若能通过教材教学的散文联系到教学之外的散文来进行比较,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增强学生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提升他们的课外学习积极性。

钱理群先生在《如何教与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就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周作人的《鲁迅的故家》进行比较。周作人笔下的“百草园”“是一种理性的趣味,是所谓的‘理趣’,和鲁迅的艺术家的‘情趣’既相异又相通”。[8]

两篇文章中都有对何首乌的描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描述何首乌:“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而《鲁迅的故家》中则这样写:“据医书上说,有一个姓何的老人因为常吃一种块根,头发不白而黑,因此被称为何首乌,当初不一定要像人形的”。兄弟二人的性格、文风、对百草园的情感一目了然。这样的比较,文中不止一处,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感受少年鲁迅对百草园的无限热爱和他的浪漫气质,对鲁迅先生有更新奇和全面的认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五)中国现代散文与外国现代散文的比较

新课改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在教材中把外国的散文用于教学,这些外国的散文是经过翻译后被教材收录的,即便翻译会导致文本句意的不同程度改变,但仍然不能丧失散文语言表达的独特魅力,教师教学中可以让其和国内的相似性的散文比较,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文化下语言的表达魅力,感受语言的差异和文化的多元性。

例如:在讲授《再塑生命的人》一文时,我们便可以将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进行比较。《再塑生命的人》中,莎莉文老师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海伦·凯勒的教育能做到因勢利导、循循善诱,正是她高超的教育艺术开启了海伦的思维、智慧和感情。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先生,虽然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热爱学术,对学生严而不苛,但不得不说,其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都是死板和落后的。通过中西方散文场景的描述,学生可以窥知文化差异和教育理念的差别,也能增加些许学习的兴趣。

结语:比较阅读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在初中教学中有一定的实际意义,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鉴赏能力、语言文字认识、语文思维能力、还能充分提升初中语文课堂的活跃性,增加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获得感。初中语文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实际,适当运用以上各种方式,提升学生散文感悟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1]余芳,张少娟.小学语文比较阅读微格教学设计[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

[2]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4.

[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4-5.

[5]邵子华,李山林,秦建文.现代语文教育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165.

[6] 张甜甜,王丽华.比较阅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19(19):45.

[7] 杨亚斌.文本细读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20(8):156.

[8]钱理群. 如何教与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J].语文学习,2008(11):58

2498501186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