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任务群主体设计:品人物精神 探劳动价值

2022-03-21余莉莉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袁隆平劳动者劳动

【教学设想】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2019)第二单元是“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的开篇,以“劳动光荣”为人文主题,要求学生“学习当代社会生活中的实用性语文”。其中,第四课通过三篇人物通讯,介绍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三位杰出劳动者的典型事迹,让学生认识到“劳动改造世界,劳动创造文明”这一道理,进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劳动精神。因此,本课的教学采用“前置阅读”“课前任务”“情境创设”和“合作探究”相結合的形式,课前先将班上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课前自主阅读第四课三篇新闻通讯和老师推荐的阅读资料。在此基础上,每个小组通过抽签的方式确定自己小组的研讨任务,利用周末时间完成PPT的制作,教师将各组PPT整合,方便课上展示。既能达到阅读实用性文本的目的,又能完成口头表达交流的目标,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与思维品质的提升。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通过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和通过细节描写让人物形象更丰满、内容更真切感人等写作手法,品味新闻通讯简练客观的语言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会准确把握新闻信息,分析通讯的报道角度,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概括人物的典型事迹,把握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人物精神。

审美鉴赏与创造:关注社会上和身边的“最美劳动者”,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活动,提高新闻传媒类表达与交流水平,学会写短评来评价人物,提高媒介素养。

文化传承与理解:深入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学习袁隆平、张秉贵、钟扬等优秀劳动者的杰出事迹和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继承和发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

掌握新闻通讯的基本特点,理解事实与观点的关系,通过梳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的人物事迹和杰出贡献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创设情境

(一)“打工人”梗爆红背后的文化因素探析

“早安,打工人!”近日,网络上突然多了很多“打工人”,一瞬间,大家过安检都有了钢铁般的意志,连深秋都开始变得炙热,不管是工人还是白领、高管,大家都纷纷自称“打工人”。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打工人”梗在网络上爆红的原因是什么,背后折射出人们对“劳动”观念的什么转变?

明确:正如中工时评所言,“打工人” 火了,从工作本义而言,体现了劳动价值论的回归;从精神激励而言,体现了对劳动者的鼓励和自我价值的肯定;从社会价值而言,昭示了社会对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尊重,契合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时代强音。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幸福的“打工人”。“打工人”火了,火的不是这个称谓,而是称谓所蕴含的劳动价值的回归,以及所有劳动者职业尊严的重塑。

(二)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含义

明确:以前,我们总觉得劳动就是体力活,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甚至出现一些不理解、不尊重劳动的现象。但其实,那是我们对劳动的理解太狭隘了,劳动的含义是:

①劳动是任何心智或身体上的努力,部分地或全部地以获得某种好处为目的,而不是以直接从这种努力中获得愉快为目的。[1]

②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2]

③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 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3]

二、活动学习,合作探究

(一)任务一:探寻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1.正如雨果所说,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教材第四课通过三篇新闻通讯给我们介绍了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三位伟大的劳动者的事迹,让我们走进他们的经历,一起探寻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吧。

2.通读教材第四课的三篇文章《喜看稻菽千重浪》《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探界者”钟扬》,梳理三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程中所作的杰出贡献,分析其中体现的精神品质。

3.课前完成下列表格,课上三个对应的小组分别展示小组合作研讨成果(课前已抽签决定任务)。

第一组《喜看稻菽千重浪》成果展示:

教师小结:“一生为稻种追寻温度阳光,一心为百姓筑牢大国粮仓”,在毕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劳动实践是科学发现的前提,能够让人思考问题,发现真理,甚至创造奇迹,改变世界。斯人已逝,精神永存,我们要学习袁隆平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不迷信权威的精神。

第二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成果展示:

教师小结:在张秉贵身上,我们可以看出,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过硬的劳动本领、火热的工作激情能够使劳动者在平凡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劳动中,我们可以用自己的专业去温暖他人、传递大爱。

第三组《“探界者”钟扬》成果展示:

教师小结:在钟扬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他一直致力于“在生命的高度和广度上”,“探索自己的边界”,一直奋斗到生命“戛然而止的那一天”。他努力追求最大程度的劳动、奉献,在每一个身份上都努力实现完美。

(二)任务二:短评——社会上的“最美劳动者”

学习了这三篇新闻通讯,我们学会了“以事写人”,即运用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和通过典型细节把人物形象表现得充实、立体的写作手法。除了文章介绍的这三位优秀劳动者,社会上还有很多“最美劳动者”,请同学们寻找一个社会上其他著名的“最美劳动者”,为他撰写一段短评,需涵盖该“最美劳动者”的具体事迹、精神品质和小组对其的评价,适当运用细节描写等手法,派代表上台展示与交流。

1.第四组成果展示:

港珠澳大桥背后的男人——林鸣及其团队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青山矗立,不堕凌云之志。

“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横卧在蔚蓝色的伶仃洋中,像一条巨龙连接香港、澳门和珠海。这项“世纪工程”开创了多项世界纪录,攻克了一系列世界性难题,而这背后凝聚了领军人林鸣及4000多位大桥岛隧工程建设者长达7年的汗水和智慧。

在面临错综复杂的船舶通航、外海作业和环保等问题的时候,林鸣及其团队大胆地提出“快速成岛法”;在面临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核心技术被外国公司垄断的困境的时候,林鸣及其团队下决心自己干,最终用中国标准填补世界空白。凭借过硬的专业技术,勇挑千钧重担的开创精神,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林鸣及其团队为中国桥隧工程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新的坐标,彰显了劳动的价值,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2.第五组成果展示:

永远在路上的“铁娘子”——董明珠

而立之年的家庭变故没有打倒她,36岁初涉商海面临的前任业务员留下的42万元债款难题也没有难倒她,她不仅用40天追回这笔债款,而且用一年时间把销售额提升到3650万元。自2012年开始担任格力董事长之后,她把这个中国家电龙头企业的销售额从800亿提升到2000亿。

董明珠的成功一方面来自于她骨子里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男性占有绝对优势的商场上,她敢做敢言、精益求精、勤奋肯干,不断挑战自我,向一个个新的高峰不断攀登,绝不认输,最终完美蜕变为千亿企业的领航者、家喻户晓的女强人;另一方面来自对产品质量的严格要求、对自主技术的不懈追求和对企业社会国家的高度责任心,她追求“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最终使得那句“好空调,格力造”的口号深入人心。有人认为她行事高调,手腕过于强硬,其实这不过是激烈竞争下的表象,永不言弃、不懈奋斗才是她的本色。

(三)任务三:颁奖礼——身边的“最美劳动者”

有这么一群劳动者,他们也许很平凡,并不为人所熟知,但他们依旧默默奉献,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帮助和便利。请大家去寻找、挖掘一个身边的“最美劳动者”,参考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为他写一个颁奖词,派代表上台展示与交流。

1.第六组成果展示:

给劳动委员的颁奖词

似一汪活水,淌过原野,她为班级增添不少活力;似一缕暖阳,她用辛勤的劳动温暖了我们的心田;如一束微光,她用无私奉献照亮了我们心间。作为生活委员,她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在班级劳动委员不在的时候,她毅然接过担子,兼任劳动委员,规划统筹卫生工作,使班级卫生标准维持在极高水平,一次次帮助班级拿下文明班的称号。她就是——刘嘉欣同学!

2.第七组成果展示:

给母亲的颁奖词

您是耿耿星河里最闪耀的明珠,您是平静的地平线上最温柔的曙光。您用最无私的爱呵护我长大,用最坚定的话语激励我前行。十几年春秋轮回,您润物无声;无数个日夜变换,您默默无闻。您不辞辛劳不畏病痛,每一滴血泪为我而流,每一缕青丝为我而白。您没有世界上的一些伟人伟大,但在我心中您永远是最伟大的,您赐予我生命,这是我一生中收到的最好的礼物,正因为您让我活在了这个世界,我才能成就今天的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母亲。

三、教师总结,优化提升

“劳动不只是洗衣、做饭、打扫卫生,更是务实、做事、操作、实践,劳动教育的意义,贵在让人用身体丈量物理和心灵的世界”。劳动不仅是为了生存、为了温饱,它还陶冶人的情操,是体力与脑力的结合。劳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美德;无私奉献,锐意进取,勇于创造,是新时代青年应该树立的劳动观念。希望大家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做好每一次值日,不断钻研学习知识,磨炼意志,完善人格,铭记“劳动最光荣,奋斗最幸福”,成为更好的自己!

在这里,老师想给大家送上一副原创对联作为寄语,希望与君共勉:

【上联】奋斗更幸福有我亦无我

【下联】劳动最光荣平凡也不凡

【横批】天道酬勤

也许以后,我们会考上不同的大学,走向不同的工作岗位,不管你的岗位偏脑力劳动还是偏体力劳动,都希望大家像袁隆平、张秉贵和钟扬等伟大人物一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马歇爾.经济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4.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780.

[3]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01-202.

余莉莉,广东省珠海市实验中学教师。

3751500589285

猜你喜欢

袁隆平劳动者劳动
劳动者
喂饱全世界:袁隆平5月22日逝世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袁隆平中队”重名不重样
袁隆平 56年的“师生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向袁隆平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