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词语入手,确定古典诗歌的情感基调

2022-03-21王奎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诗题诗眼基调

一直以来,古典诗歌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重点是因为古典诗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语文课本中占据了较大的篇幅,且仍有上升趋势;难点是因为古典诗歌产生和传唱的年代距今已有千百年历史,巨大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代沟给中学生阅读、朗诵、欣赏古典诗歌带来了诸多问题。叶嘉莹先生曾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美好、高洁的世界,亲自通过诗歌触碰到了那些伟大的心灵和感动。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走不进去。我真心希望能为他们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感受诗歌所传递出的那种对宇宙人生万物之关怀的不死的心灵。”

在初中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无法打开古典诗歌这扇门,给古典诗歌学习与鉴赏带来了不少困扰[1]:不仅无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无法“领悟诗中情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词语是古典诗歌的最小元素,每个词语都是搭建起诗歌高楼的重要积木,被染上了诗歌整体的感情色彩,因此从词语研究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是一个相对直接而简便的办法。对于初中生来说,从词语判断情感基调也是易于接受并能够实践操作的。

一、依据词语确定古典诗歌情感基调的宏观策略

(一)从词语的意象指向感知情感基调

意象是诗歌表达情感的窗口,是表情达意的主力,分析意象词语是最方便的确定诗歌情感基调的办法。豪放派和婉约派是宋词的两大重要流派,豪放派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婉约派以柳永的《雨霖铃》为代表。这两首词开篇意象词语对比就非常强烈:“大江”“浪”“乱石”“惊涛”与“寒蝉”“长亭”“都门”“帐饮”“兰舟”,前一组意象词语阔大、豪迈,后一组意象词组凄凉、婉约。仅仅从这两首词的开头,就可以感受到铺面而来的情感,其中基调不言自明。除了意象词语的共同特点可以透漏诗词的情感基调,某些意象本身就可以传达出特定的情感。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中的“乡书”一出而思乡情满。

(二)从词语的情感色彩领会情感基调

除了从意向词语寻找古诗词的情感指向,还可以直接寻找明显具有情感色彩的词语。有的诗人喜欢直抒胸臆,比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直言愁,广为流传的《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更是直白如话。像这样诗人将感情直接写入诗词中,朗诵和鉴赏时便可直接寻找关键字眼,即可把握作品的基调。

有的诗歌词语没有统一的情感倾向,判断诗人的真实情感则需要稍加思考一番。比如曹操的《观沧海》全诗几乎都在写景,最后“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常常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明明都在写景,诗人咏的什么志?古典诗歌鉴赏有“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不妨从景色词语里寻找情感基调,最终自然可以发现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情怀。

(三)从词语的明暗色调分析情感基调

词语的明暗色调同样能够表达诗人的写作情感[2]。比如韩愈《晚春》中“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以红紫这样的明亮色调写出,这种明亮既是春光,也反应出诗人的心情之明快。陆游《游山西村》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中“山重”与“水复”中“重”与“复”的意思相同,连用写出单调重复的焦躁不安;“柳暗”与“花明”则用一明一暗进行色调对比,表现出那种豁然开朗的喜悦之情。可以说,陆游词句每一词语皆含情,因此钱钟书《宋诗选注》称赞:“陆游这一联(指颔联)才把它写得‘题无剩义’。”

二、依据词语确定古典诗歌情感基调的具体办法

(一)堪破诗题,发现情感线索

古诗词的题目常常包含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许多重要信息,透过诗题我们可以获得诗歌情感的重要线索:诗题可以给出诗歌的基本信息,有助于迅速定位诗人写作主旨,从而帮助我们去理解诗歌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才是诗题,从这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抒情诗,并且抒发的是对秋天的情感。熟悉古人写秋的学生可以很快反应过来,这首诗歌大概率是“悲秋”,等读完全诗,这个猜想便得到了证实。

《天净沙·秋思》的诗题中给出了时间和诗歌体裁的重要信息,像这样的古诗词还有很多。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的诗题同时给出了地点和人物,故人重逢之喜遇上“落花时节”的慨叹,乐景写悲;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的诗题给出了时间、地点及时间,笛声低沉如怨如诉,夜里闻之更添愁绪,加上最后一句“一夜征人尽望乡”更是勾起了无尽的思乡愁绪。

有的诗题可以给出诗歌的题材或体裁。比如陆游《游山西村》中的“游”表明这是一首游记诗,一般写景与抒情相结合,找到对应的抒情语句即可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诗题表明题材是古诗词的常见写作手法,这样可以省略冗长的序诗而不影响对诗的理解,李白《渡荆门送别》标题中“送别”表明这是一首送别诗,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标题中“行”同表游记诗。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中的“歌”则表体裁,不同于古诗的每句字数相同,这首诗歌的句式参差,表达形式上更加自由。

(二)聚焦诗眼,把握情感神韵

诗眼是诗歌中最能表达主旨或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也是古典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凝聚点,正确找到诗眼就能基本把握全诗的精髓之处[3]。比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与诗题中的“送”遥相呼应,点明了诗歌主旨,是全诗的诗眼。可以说有了这一句,这首诗歌才有了传世神韵。细品该句,“海内”“天涯”尽显壮阔和风骨,“知己”“比邻”说尽对友人的送别之情,自然之语中感情从惜别转为率然。

很多古典诗歌的情感是相对复杂而隐晦的,即使找到诗眼也需要进一步思索才能感知情感神韵。例如,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诗眼,“直”描写的是苍茫辽阔大漠上直冲云霄的烽火,“圆”描写的是黄河上渐渐下沉的圆日。虽为一联诗句,所写却有两物,且两物都看似不同凡响,细究之下可以发现,大漠与黄河形成一个水平坐标,而烽火则形成一个垂直坐标,在两者形成的坐标平面里,一轮圆日逐渐下沉跌入长河。在“直”“圆”的对比中,这幅沙漠图景有了风骨和神韵,全诗境界为之一新。“直”写出了烽火勇往直前,“圆”给沙漠落日的壮丽景象添上了溫情面纱,使诗歌笼罩上一层亲切的情感氛围。由此,全诗的情感基调便确定了。

(三)串联关键词,贯通情感基调

诗歌中的情感并非一成不变的,很多诗人擅长将多种情感融于同一首诗中,或是将同种情感分层次进行表达,这就给学生确定诗歌情感基调带来了难度。针对这一情况,学生无法从标题或诗眼中简单寻找情感主旨,而是需要寻找诗歌中多个关键词,分析关键词中的情感脉络,进而确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例如,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虽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一名句,但该句并不算全诗诗眼,因此无法依此确定该诗的情感基调。分析诗歌中的描写对象依次为:以飞雪为线索,飞雪落在树上,飞雪飞入屋中,导致将军弓难拉都护铁衣冷,前四联以“冷”为情感基调;中间两联“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写天气之“愁”,“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写送行气氛之热烈,以雪天送行凸显感情真挚;最后描写“送君去”的情景,“雪上空留马行处”中的“空留”一词将客人已经远远离去,主人却凝视着远去的方向和雪上留下的马蹄印,久久舍不得转身返回。从诗题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标准的送别诗,但是全诗未有一次写离愁别绪,却在雪冷酒热的送别场景中表现出送别双方的深情厚谊,最后更是以“空留”一词将惜别之情拉成无限长远。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多次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明确提出“在7~9年级,可通过考查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培养初中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避不开确定诗歌的情感基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分析诗中词语开始,逐步探析诗歌整体情感基调,帮助学生推开古典诗歌的一扇大门。

参考文献:

[1]杨开新.核心素养背景下如何开展初中语文诗歌教学[J].课外语文,2021(15):109-110.

[2]闻洋.找意象、构意境,析手法、悟情感——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的破译方法例谈[J].教学考试,2021(19):58-60.

[3]陈刚.虚设情境,关注对象,厘清思维——基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古代诗歌情感类试题突破策略[J].教学考试,2021(19):19-21.

王奎杰,山东省临沂第二十八中学高级教师。

3534500589243

猜你喜欢

诗题诗眼基调
中央定基调 明年经济工作这么干
复古与叙记:论韩愈诗歌的制题
诗眼
紧扣诗眼深化小学古诗教学的有效策略探析
明诗制题之叙事*
俏丽基调
总基调:稳中求进
2015 医改奋力求进总基调:稳重求进
诗题辨字
《渭川田家》的诗眼是‘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