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解读,何以知人论世

2022-03-21黎红玲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沉舟病树巴山

谈及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人们总会想到诗词歌赋,总会想到唐诗宋词。无论是从体裁上来看,还是从时代上来看,诗词总是一个承载着历史、延续着文脉的载体。在感受古诗词文学价值的同时,也应当认识到这些作品也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通过这些作品去感悟作者是如何知人论世的,然后再跳出作者的视角,形成属于自己的、同时又具有一定普适意义的观点,应当是对这些经典文本进行解读的重要目标。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知人论世,追根溯源可以发现“知人论世”最初源自于孟子,知人论世是孟子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者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密切的关系,只有了解作者的经历、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反过来,基于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又可以看到作者乃至于这个时代的人,是如何看待人和事的。因此总体而言在古诗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是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1]

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以下简称“《酬》”),被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相对于《陋室铭》而言,这首诗的知名度可能小了些,但是在体现诗人风骨方面,这首诗却有独到之处。更重要的是,这首诗是作者在“折身”二十三年多后,与另一著名诗人白居易的“对话”之作。此时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对“人”之“知”以及对“世”之“论”,有着非常独到且深刻的见解,在解读的过程中应当深入体会。

一、知人

人是一个社会最重要的主体,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所在。作为社会中的一分子,要想很好的存在于这个社会,首先必须知人。有研究者指出,教学古典诗歌,选择好的“教点”至关重要。对于经典古诗词来说,知人首先是指知作者,其次还指知受众。而将视角转向诗作本身,则必须认识到,只有立足于文本的新意与深度,再与学情相联系,力图学古人而又不囿于古人,才能将古诗教活,教出高度与广度。经典作品的教学须从文本出发,从发现知识到提炼知识,在深读文本中出新解,这样就可达到教学自然创新的功用。[2]

对于《酬》这一诗来说,要知之人首先是指作者。在这首诗当中,哪些句子中的哪些关键字词体现出了作者自身的处世及观点呢?这里不妨来细细解读: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毫无疑问是作者道出了自身内心的苦楚。在古代是巴山楚水贫脊之地,多为失意官员外放之处。刘禹锡到巴山楚水一去就是23年,换做任何人都有“弃置”的感觉。白居易在遇到刘禹锡的时候,曾经赠给刘禹锡一首诗,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就是“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很显然,在时间上兩个诗人产生了共鸣,又正是因为这种共鸣,所以刘禹锡在写出《酬》这首答谢诗的时候,就用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这一句。刘禹锡的才名再高,但是如果为朝廷弃用,巴山楚水之地一呆就是23年,这对于一个人的意志来说,无疑是一种几近极限、近乎让人绝望的磨练。故而诗人在二十三年后回归之时,难免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感慨。

但诗人是不是真的绝望了呢?当然并非如此,一句脍灸人口、流传至今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道出了诗人对人事更替的理解与期待。在这种更迭中,诗人既有认为自身是“千帆”或“万木”的期待,同时也有可能认同自己就是“沉舟”或“病树”的心理。但无论谁是“千帆”或“万木”,只要能够“千帆过”或“万木春”,那么总能够让人感到一丝慰藉。此时即使诗人自己落魄,也可以“听君歌一曲”,并“凭杯酒长精神”了。

如此,也就读懂了刘禹锡而知其人,又或者说读懂了刘禹锡这样的人的内心风骨。

二、论世

知人与论世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的,无论是对于白居易来说,还是对于刘禹锡来说,他们心中所怀者,既有人,也有事。而且,他们所看到的人与事,往往都是寻求一种规律把握的,只有探究到了这种人事的规律,才不至于将自己的目光局限在一人一事里,于是诗人自身的修养,也就从“修身齐家”走向了“治国平天下”。尽管对于很多像刘禹锡这样的诗人而言,最终未必能够实现治国平天下的抱负,但是这并不影响诗人内心的这种情怀。因而也就不影响诗人的论世。

纵观全诗,可以发现诗的一二句叙述了刘禹锡自己被贬23年的不幸遭遇,三四句是怀念死去的乡人、友人,慨叹人事的变化,五六句则是赞美了一代新人,最后两句抒写了在白居易吟唱的诗的鼓舞和酒力作用下,精神有所振奋。[3]将整首诗综合起来理解,就可以发现在一个社会当中的一个个体,是如何经历宦海浮沉、人生起落的。

从自然条件来看,巴山楚水自是凄凉之地。在人的际遇当中,既有巴山楚水,自然也有京城这样的繁华之地。生活场所的变化,实际上就是人生舞台的变化,人生舞台的变化,折射出的又是一个人际遇的变化。从心境上来看,诗人遭放逐,自是心境不佳。白居易在赠诗中曾说,“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倒是道出了在朝为官之人的某种规律,作为刘禹锡这样的人,应当是看懂了这种人生浮沉,应当知晓官场的这一变化规律。所以,在跨越了二十三年之后,即使作者感慨“怀旧空吟闻笛赋”,惊叹“到乡翻似烂柯人”,即也坚信“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不仅是诗人的情怀,更是对世事规律的坚信。很多时候,人并不只是规律的接受者,还是规律的塑造者。即,沉舟侧畔必有千帆经过,病树前头总有万木之春。

这样的坚信,使得诗人在23年的巴山楚水的生活中,有了一点精神支撑,也有了“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的一点期待。

三、从知人到论世

“知人论世”是社会文化的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充分体现。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历来有追求一种理想世界的情怀。《酬》的作者刘禹锡所生活的年代并非歌舞升平,其中也有着政治改革的进程,而且在这个进程中,不乏参与改革者在政治斗争中受迫害的情形。刘禹锡目睹这些,心中不可能没有感慨,而透过这些事情,自然也就能够发现世事演变的一些规律,于是也就有了诗中所引用的《思旧赋》。这种引用,其实不只是借向秀之赋来表达心声,实际上也是注意到了历史的重演,这种注意,意味着作者对世事的更深层次的领悟。

实际上,在解读《酬》这首诗的时候,常常读到的是遗憾。而实际上,在作者的心中,希望的火苗从未熄灭。非但如此,作者还没有完全沉浸到失落当中,23年的放逐并没有让作者自暴自弃,相反其还能通过“听君歌一曲,杯酒长精神”来让自己有所放松,让自己的精神有所依托。某种程度上讲,知人论世的道理,也正在于此。

总体而言,当前的语文教材,多选取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其目的是通过内容丰富、风格多样的文章,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加深对单元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相应的提升。[4]这样的目标达成依赖于具体的路径,路径之一就是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像《酬》这样的古诗,从“知人论世”的角度切入,所解读出来的意味,能够更好地引领人们对该诗形成深入的理解,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思路来说,这一视角往往效果更佳。

参考文献:

[1]周奕.在古诗教学中用好“知人论世”——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教学为例[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2013(1):11-13.

[2]刘晓光.深读文本出新解经典作品活水源——《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点选择[J].语文天地,2017(1):3-5.

[3]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有赠[J].读读写写,2009(4):54-54.

[4]王旭平,戴银.在体验情境和形象中读懂一首诗——兼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教学突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32):72-74.

黎红玲,广西贺州市八步区第三初级中学教师。

3217500589263

猜你喜欢

沉舟病树巴山
巴山送红军
江南江北都忘却
病树前头万木春
柑桔衰退病对脐橙生长和结果情况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巴山背二哥
橘殇
恋爱时差
巴山背二哥
巴山背儿哥
海上霸主Ⅲ:帝国的沉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