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朱元思书》里的三美:山美、水美、文美

2022-03-21赵永发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小品文郁达夫写景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指出“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水美文中有钟离毓秀的自然造化之美,也有歌咏山水篇章的审美与心灵之美。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对山美、水美的景色之美的教学,还要加强对文学审美和思想情怀的文美的引导。

山水小品文是古文山水文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可咏物,可言志,可抒情,而且体裁灵活多变,可谓是文学的大熔炉。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作的《与朱元思书》是其中不可多得的山水美文,自面世后便引得历代文人争相传颂,甚至因模仿者众多而形成“吴均体”,后世学者更是从各种角度对《与朱元思书》进行点评。元代诗论家方回称“《与朱元思书》诚为叔庠佳作”;清代许栋在他的《六朝文潔笺注》中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扫除浮艳,溏然无尘,如读靖节《桃花源记》、兴公《天台山赋》。此费长房缩地法,促长篇为短篇也”;现代学者熊江平同样称赞其“清丽新巧,是骈文中佳作”;何士光则认为《与朱元思书》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写景奇文,玄妙不可测”。

对《与朱元思书》进行课堂教学时,在遵循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下,还要依托文本本身特色,采取生动有效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顺利达成“知其美,知其所以美”的教学目标,让学生领略其中山水之趣与文学之美。

一、观摩写景言语,构建山水图画

山水小品文说到底还是写景,不可避免地要用文字语言构建起一幅山水图画。作者笔力越是灵动深刻,语言绘制出的山水图画越是栩栩如生。我们熟知的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就被苏轼称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同时精通绘画,常常不自觉地将诗与画融合为一体,使得他的文字常常美如画卷,饱受好评。可见,古代山水文学作品成就高度与文字构建图画能力密不可分。

现代山水文学作品其实也不遑多让,郁达夫在现代山水小品文写作上能够力压朱自清、冰心等名家,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写景如画[1],甚至获得了画家的高度认可和赞誉。绘画大师刘海粟称:“达夫的散文,如行云流水中映着霞绮。他和古代写景抒情之作不相蹈袭,而又得其神髓。写到山水,尤其它故乡富阳一带风光,不愧是一位大画师。他把诗人的灵感赋予了每一朵浪花、每一片绿叶、每一块晚岩、每一株小草,让大自然的一切具有性格和情味,再把风俗人情穿插其间,浓淡疏密,无笔不美,灵动浑成,功力惊人。”

古代山水小品文的神髓是什么?首当其冲的应是写尽山水之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和郦道元的《三峡》常常被人并称为南北朝時山水小品文的双璧,可谓尽显古代山水小品文的神髓。其中,郦道元或因地理学家的本职所在,《三峡》写景更加客观而不加润色[2],吴均《与朱元思书》描绘出的“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真正勾勒出古代水墨画的典雅意境,让人心驰神往。

在《与朱元思书》教学时,学生对于文中山水景致之美是认可的,初读便觉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然而,具体说到其中山奇在何处?水异在何处?因何而天下独绝?大多数学生都不免语塞。因此,教学本文的第一步,应当带领学生观摩文本,化文字之砖为画卷之玉,直观形象地感受其中的山美与水美。

(一)十数笔墨如刀,刻画奇山之美

全篇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开启,风和烟如有自我意识一般,自动拉开帷幕退场,展露出青山共长天一色之美景,仿若只待落霞与孤鹜齐飞。从辽阔的远镜头开场,以淡雅别致的远山之景先声夺人,引人一探究竟。此为全文第一次明言山。

第一段末尾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也给全文打下了极高的基调。众所周知,唱歌时腔调通常是一声高过一声以便可营造气势,倘若起调太高,后面腔调高不上去极易造成尴尬。在开端处看到如此豪言壮语,敏感的读者不知不觉为作者捏了一把汗。此为全文第二次明言山。

第二段写水,暂不详谈。第三段开始重点描绘“奇山”,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细品。“夹岸高山”为全文第三次明言山字,也是写山段落的起始句,真正地开门见“山”。从课文中,将对山的描写用图形表现出来可以看出,对于山峰形态的描写包括四点,对于山中事物的描写分为六类,其中种种绝不雷同,且姿态各异、各具声色。普通人写山,能写出两三点可说优秀;作家写山,能写活三五点可称名家;然而,吴均一写就是十多点,这样兼具十多中特色的山,不是奇山又是什么?格外引人注意的是,郦道元在《三峡》中写了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凸显出的景色特点也不过将将于此持平。因此,单就所写景色奇巧之点数,《与朱元思书》可谓独步古今了。

(二)动静与众不同,疾勾奇水之美

相比对奇山的重点着墨,吴均对水的描写系简笔勾画。第二节中短短24字,写水色,写水深,写水中游鱼,写水底细石,写透了水之缥缈透彻;写急湍比快箭更急,写猛浪奔腾声势浩大如骏马奔腾,写活了水之奔腾万象。这样的水在历代文人写作中,属于不一样的水景。

春秋时期,孔子就有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从此水便有了意识,具有特定的人文象征意义。《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哪怕写动态的水,也是温和的。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描写的清流见底、沉鳞竞跃的水景才是历代文人才子所喜爱的写水潮流。更甚至,自六朝骈文盛行,文人多擅长以斟酌省净、清新自然之语写泠泠悦耳、娓娓动听之水景[3]。如《与朱元思书》将水之动静融于一体,且写静态水和动态水都描摹到极致的,实属异类。

当然,如果把目光放大到更广大的诗词歌赋全体裁诗文中,写水势浩大的自然也有,比如李白《将进酒·君不见》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但李白是谁?擅写雄奇壮阔之景的诗仙哪!对比之下,《与朱元思书》中的水之奇与李白写黄河之水的雄奇几乎不相上下,在山水小品文里足以傲视群雄了。

总而言之,《与朱元思书》中的水之异体现在两处:一是逆当时山水写作潮流,融水之动态与静态于一体;二是所写之水比“静如处子,动如脱兔”更甚,可谓“静如处子,动若奔马”。

二、体味图画韵味,感悟作者文思

“看山似山”,是阅读山水小品文的第一步。[4]通过上文对文本写景语言的解读,学生基本上都能在脑海中建立起一幅山水美景图,从中直观感受其中的奇山异水之美。下一个教学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感悟文章之美,也就是文美。

(一)从行文体会山水描绘中的文学美

对于初中生来说,文学鉴赏能力虽然有些功底,但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表现为学生虽能大体判断出一篇文章的好坏,却无法对比两篇优秀文章,判断高下并给出客观评价。针对这一现状,教师需要将不同的文学作品放在一起,通过横向对比,让学生发现文章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学之间的共性美。

如果古富春和现代富春地理上变化不大的话,郁达夫和吴均可以说是老乡,而且他们都爱极了家乡的美景,并以文人优美细腻的笔触,为家乡写下了一篇篇动人的山水小品文。例如,郁达夫在《钓台的春昼》中如此描写桐君山:

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依依一水,西岸便瞰视着桐庐县市的人家烟村。南面对江,便是十里长洲;唐诗人方干的故居,就在这十里桐洲九里花的花田深处。向西越过桐庐县城,更遥遥对着一排高低不定的青峦,这就是富春山的山子山孙了。东北面山下,是一片桑麻沃地,有一条长蛇似的官道,隐而复现,出没盘曲在桃花杨柳洋槐榆树的中间,绕过一支小岭,便是富阳县的境界,大约去程明道的墓地程坟,总也不过一二十里地的间隔。我的去拜渴桐君,瞻仰道观,就在那一天到桐庐的晚上,是淡云微月,正在作雨的时候。

交代地点时,吴均说“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郁达夫说“地处在桐溪东岸,正当桐溪和富春江合流之所”,如果用文言文表达,该当是“地处桐溪东岸与(富春)江交处”,二者同样简洁明了。郁达夫多次运用方位词来表示视角转换,一一介绍了西岸、南面、向西、东北面等方位美景,间或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可以推知,作者立于一点,为我们依次介绍各方景色。《与朱元思书》中叙述视角却是动态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并未采用移步换景的常规方法展开写景,而是嵌套运用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相结合、拟物似人等手法写景,使得景色转换速度明快,给人以应接不暇之感。再看语言,吴均采用骈文写就,语言简练明快,对仗工整,句式优美;郁达夫采用现代白话文写作,在句式上处于劣势,但语言浅淡恳切,其中不乏“青峦”“盘曲”“淡云微月”等富有现代韵味之语。

总之,从文学角度看,现代白话文写作降低了创作难度,但也失去了部分句式美感。但是,无论何种写作方式,从行文上都可以做到词美、句美、章美,以及文美,给读者以清风拂面之美好阅读体验。

(二)从审美体悟山水映衬出的情志美

古代山水小品文从来不是单纯写山水,文中的情感才是它的灵魂[5]。《与朱元思书》的末尾提及“鳶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自然不是在加塞广告软文,而是剖明心迹:相比于功名利禄、案牍劳形,还是自然美景更让我雀跃。这种爱好自然、避世隐退的志向当真高洁可取吗?

辩证唯物主义观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辩证的,需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和分析问题。实际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形成方面的具体指导是不成体系的。以爱好自然、避世隐退这一志向来看,自陶渊明以来,入选语文教材的隐逸作品都把此志向看成可取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穷则独善其身。然而,到了近现代史中,这种价值判断标准立刻掉转了个个儿了——不像鲁迅一样当个坚定的革命斗士,也许就要被扣上革命软弱的帽子了。比如,在白色恐怖严重时期,郁达夫虽不满现实,但也无力抗争,效仿陶渊明之流做起了“名士归隐”梦,寄情山水、写作山水。有人觉得这是一种对现实的妥协,也是一种革命性不彻底的表现。人性本就是趋利避害,在现实不允许时选择暂时避退,而不是选择为虎作伥,这个选择本身并没有伤害谁,也不应上升到大是大非的地步。

回到《与朱元思书》教学中,与郁达夫同样面临现实不允许施展自身的理想抱负,只得寄情山水、避世退隐,这种思想和行为是否正确?不能简单地丢出标准答案,而应鼓励学生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与社会现实,在充分尊重人性的基础上给出自己内心的答案。毕竟,思想情感都是极为主观的东西,学校和教师可以从大方向上引导和把控,却无法做到一刀切。

文学审美从来不是一个非对即错的单选题,而是一个印鉴内心深处的倒影,唯有诚实面对,才能成长到不畏风雨。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吴均的归隐选择提出不同意见,教学应认真听取,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想法和意见,纠正其中不成熟的部分内容。

比如,有个学生就曾在课堂上提出:吴均这样遇到挫折就归隐的人不值得学习,如果人人都像他这样佛系,社会还怎么进步?这位同学由于家庭环境影响,小小年纪就认识到仕途得意是小概率事件,大部分人只能碌碌无为地当一个螺丝钉。有才能的人如果都嫌弃位卑权小而归隐,国家的人才队伍还怎么建设?这样的观点由一个初中生提出来,实在令人惊异和喜悦,惊异的是他在生活和学习中有自己的思考而不人云亦云,喜悦的是有如此少年何愁国家明天?笔者最终从吴均退隐后以写作反映社会现实,为社会持续发光来进行劝导,并告诫他要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正如“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作者有权利决定如何写作,读者有权决定是否赞成。

山水小品文擅长“以情纬文,以文被质”,在教学其文学审美与情感主旨时,教师切记粗暴地照本宣科,而要依循学生的认知进行归导,帮助学生体悟文章之美,同时陶冶学生思想性情。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从来不在语文教材中的几篇经典文章,而在于吸引学生将眼光投注到整个文化文学上。在《与朱元思书》这样古代山水美文的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领略山美、水美的自然之景外,还要引导学生放眼山水之外,领悟文章中承载着的道理与思想,在山美、水美、文美的沐浴下提高学生的文学审美和思想品质。

参考文献:

[1]汪小林.自然 清丽 伤感——郁达夫山水小品文的审美解读[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30(04):58-60.

[2]李建敏.浓墨工笔共展画卷 清词丽句同绘诗篇——《三峡》与《与朱元思书》对比赏析[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1):17-18.

[3]张立民.宋以前山水文发展小史[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4(02):24-26.

[4]张伟.山水小品文阅读教学:破译“以小见大”的三重密码[J].中学语文教学,2021(01):27-33.

[5]潘成兰.初中山水小品文的有效教学探析——以《与朱元思书》为例[J].语文世界(教师之窗),2019(Z1):99-100.

赵永发,陕西省神木市第五中学教师。

3134500589296

猜你喜欢

小品文郁达夫写景
回忆,也是写景的利器
如何写好写景作文
写景的妙招
转瞬即逝的绝美——例谈小品文《蝉》的微解读策略
贵人
写景篇:写一种自然现象
郁达夫:热烈的爱倩,却不能相守一生
小品文的精神
谈谈小品文
抗战中的爱情:李小瑛与郁达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