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余光中《乡愁》的感情表现形式与主旨探析

2022-03-21信丽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22年2期
关键词:船票余光中升华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愁这一字道尽离人心中若秋般落寞的情绪,在游子心中家是心灵的港湾,是对母亲“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感怀。在将士心中,乡愁是故国的眷恋,是“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哀伤。乡愁是人类共通的情感,无论男女老少与国家区域,亦没有文化、民族、区域的界限。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情感本质,从古至今衍生发展的家国之情本质上便是乡愁之情,是被离散的现实或眼前的景色所扣动的心弦。余光中《乡愁》中的感情便是如此,从个人层面来看是思乡游子的悲伤与落寞,从社会层面看便是千千万万背井离乡之人渴望祖国统一的呼唤,他写下这首诗的主旨不只是对家的眷恋,更是对祖国的挚爱。乡愁对于我们而言,是对品格的塑造、对祖国的眷恋、对民族精神的皈依。

一、《乡愁》中感情的具象化表现形式探究

感情在诗中的抒发是通过寄托与感怀带给读者一种强烈的心灵体验,在《乡愁》一诗中这种感情是更为具体与明确的,所以我们需要以这种表现形式来把握整首诗层层递进的感情与升华的主旨。

人之一世,若是远离故土独行,便会久久难以忘怀在孩童时带给其家的意义的故乡,这将成为他记忆中永恒的思念与心灵的慰藉。可能是一件很微小的事物,小到平常甚至都难以注意到,但当出现在眼帘时便能立刻卸下所有的防备陷入追忆当中。因为这之中包含的是他出生之地或是成长之地带给他最深的记忆,可能是一件儿时的童衣或是一张小小的邮票,这带给他的无论是欢声笑语还是辛酸苦涩那个地方都会令他深深牵挂,因为那是寄放最深记忆的场所。所以《乡愁》一诗在表达感情的过程中很自然的便会让人有一种共鸣与哀伤之感,因为这种感情是用各种具象化的现实带入的,是每个人生活中都能联想到或是遇到过的景与物,这样带来的情感体验更为直观且直击灵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孩提时代是母亲带来的爱伴随着我们成长,她从十月怀胎到把我们养育成人这之中她付出的所有都是难以为报的,所以母爱对于人来说是最难割舍的感情。不管你身在何方,在回到家中后都能吃上母亲为你做的热饭,穿上母亲给你备好的衣裳。这张邮票,是余光中在外出求学离开家中离开母亲后最大的念想,一封封书信一张张邮票,寄托的是对母亲的眷恋,在外经受的苦难与艰辛只能用这贴上这小小邮票的书信告知母亲,而母亲安慰的话语与细心的叮嘱也是通过这书信所传达。这开篇第一句的真挚,也是他自身的真实写照,从小到大无数次的与亲人的聚合离散,不断的漂泊流浪,使故乡故土每一个细节都被他深深记在了脑海中。在多年之后,余光中看到这张邮票便想起了那段岁月那份最初的乡愁,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感情,而他却用自己的经历将这份情感中的落寞感伤通过一张邮票表达而出,正是这一件件事物中的情思构成了他内心最深的怀念。

这种离别的感伤奠定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一次次与亲人的离别与故乡的离别让感情不断地升华与加深。紧接着他便在第二段诗中写到:“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长大之后本应成家立业,拥有一个美满家庭的他却被迫与爱人分别隔海相望,船票是窄窄的,是那么轻飘飘的一张纸,但之中相隔的却是天涯海角。从空间上的距离而言再次拉长,也再次加深了愁之中的悲凉感伤,那一张船票承载的是回到家中回到爱人身边的思念,他恨不得立刻奔赴而归,但距离的阻隔又是怎样的一种无奈。这种感情的流露没有“为赋新词强说愁”般的无病呻吟,而是自然而然流动而出的,流在每个读者的心中,能让每个游子都恨不得立刻买上船票奔赴归乡。为何辛弃疾一生都难以忘却长安,即使“栏杆拍遍”也难以忘却这种苦闷,虽年老流离也要登上高台说那“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又为何范仲淹会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因为他们的心始终是属于故乡的,那里是故土有自己的亲人与爱人,是拥有自己过往的地方。所以這种由心而生的情感共鸣是一首诗带来的最大魅力,让人能有所思有所悟。

余光中在诗中强烈的悲凉感正是人生最重要的四大情感历程,四种别离四种伤悲,一层强过一层,寄托的形象一层比一层无奈。从儿时的母子分别,到成人时的新婚之别,中年时与母亲的生死别最后是与祖国的故乡别。这种种的生离死别,随着空间时间的不断拉长,悲伤便难以自抑。从邮票到船票,诗人已经历了两次离别,而这第三种离别却已是生离死别,“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天人永隔的万般愁滋味,这种愁再也不是一张邮票便能寄达的,书信不是一张船票能抵达的终点。这时候尽管只是隔着一方矮矮的坟墓,却再也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现实,坟墓虽小埋下的却是对母亲最深的思念,尽管距离只是坟内坟外,但精神却已相隔了难以跨越的时空。生离的愁尚且是忧郁悲苦的,死别的愁就更不消多说了,这种失去寄托的惆怅的痛怎能不动人心魄。三段乡愁从幼年写到成年之后,感情随着经历的变化而一步步地深化,虽寥寥数语却将境界提升到了人生之大悲高度,三种意象的具现带来的思考与感触却是千言万语都难以说尽的,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只用简单的事物便将整首诗的张力完美体现,而这三层个人命运的铺垫为之后对于国家命运的思考打下了基础,这所有的感情最后都汇为了对祖国的热爱,将这种深沉的“乡愁”之意跨越出自身层面,突破个人的怀乡思绪赋予了更为广阔且普遍的时代意义,这么多的别离这么多的乡愁正是海峡两岸的隔绝,让亲人难以得见,爱人形单影只,尽孝无门立家无法,使“乡愁”演化成为民族的一大悲剧。

他的所有乡愁都在大陆之上,所以“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种愁已不再是个人所拥有而是国家与民族共同的愁,海峡是浅浅的但隔绝的情却是无比沉重的,他将家国命运与自身联系在一起,有如百川到海、万峰朝泰,个人的悲欢与浓厚的家国之爱相互交融。作为一名诗人,他热爱祖国的文化,热爱这片土地给他带来的知识,作为一名游子他挚爱祖国这片土地孕育了他,所以他在写乡愁时内心的情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与民族责任感,是继承自祖祖辈辈渴望国家统一的爱国诗人的传统。这为他的作品刻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在两岸隔绝的背景下不止台湾如同孤岛一般,千千万万的台湾人心中也如同“孤岛”,这种乡愁必然是深刻且广阔的,是自我与超我的最大融合。同时诗人用诗的语言将乡愁悲极柔放,只是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这样如歌谣一般倾诉绵绵相思,具有深刻的沉郁之美。乡愁就像一首歌谣一般,记录的是从小到大的生离死别,故土之隔道出了无数华夏儿女的心声。那是对祖国、对亲人的深深的思念与忧愁,使《乡愁》成为大家心中的“乡愁”,而不是诗人一人的“乡愁”。

在这整首诗中,感情基调无疑是愁绪悲伤的,诗人通过四种具体的事物意象作为载体,用自己的人生历程来体现这种乡愁,从一张小小的邮票带来的儿时离家思归之愁,到窄窄船票带来的成年异国相望之愁,再到矮矮的坟墓错开的天人永隔之愁,最后升华至海峡隔绝的祖国统一之愁。感情层层递进加深,最终将所有的愁都涌向家国不可见之中,这种铺垫下感情更为真挚强烈,正是这人为的阻隔让游子有“家”不可回,海峡这头的相望是最深刻的国愁,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歌谣般的含蓄绵柔中唱出了几千万台湾同胞的赤子之心。那个无时无刻都在做着回归之梦的游子,在怅然凝望中升华了整首诗的感情。

二、《乡愁》中感情升华所赋予的主旨内涵

乡愁的表达可以有很多种,因为这其中的意义在每个人心中都不尽相同,可以是对命运流离的感慨,也可以是对于故人故事的思念,但这大多只是单一的感怀。余光中在写下这些诗句时,他的感情是多样的,从幼时对母亲的依恋开始,他便一步步在升华这种感情。“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在他心中母亲的形象是光辉且高大的,他对于母亲的感情映射着对于祖国的感情,他也将祖国视作母亲,那片他所眷恋的土地是祖国母亲所孕育出来的。在那个时代,他被迫因战乱而流浪之后因出国求学而远离故土,对于家乡的思念对于祖国的思念又怎是一个愁字说的尽。这种乡愁在空间中拉伸且如老酒般经历时间的沉淀变得愈发浓厚,是在精神上对于整个中华文明的眷恋。所以余光中在《乡愁》中体现的情怀,饱满中包含着更多的是一种对于命运的审视,苏轼也曾历经流离之苦,他将最后的寄托放在了山水之间寻求生命的自由,而余光中是在“愁”之下将自身的思考与审视化作了对于家国更为深切的热爱。

在经历了半生的漂泊无依、生离死别后,在他的心中留下的不只有震撼与悲哀,更多的是思索这些悲剧的成因,正如他自己所说:“家是个人的放大,国又是家的放大。”家的命运脱不开国的命运,所以他始终都将自身与国家联系在一起,他明白了自己所经历的离别,也是无数人正在或即将经历的离别,所以他虽然少小离家,如今更是身处不一样的政治背景中,但在他心中自己永远是祖国的一份子,台湾也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了让这种悲剧不再发生,不再让更多的人经历离别之苦,难尽孝之痛,他将自己的经历融进诗中,以对祖国的热爱化作乡愁来呼唤回归。这种感情已从个人层面跳出,上升到一种普遍且广阔的境界,这种境界怎能不让闻者伤心听者落泪呢?这是一种对国家的担忧,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他将这种感情赋予进诗里,唤出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声。这种感情是超脱且博爱的,在中华的诗歌文化中,那些可被奉为经典的作品,无不是由自身而起,情却超脱于自身之上,陆游一生所念家国让他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诗句。他哪怕身死也渴望见到国家统一,余光中的乡愁来源于对爱国情怀的认同与传承,以至于在自己的诗歌中,也不断的讴歌着这一思想,《漂给屈原》里写道:“何需招魂归去∕你流浪的诗族诗裔∕涉远济湘,渡更远的海峡。”他说在有水的地方便有人思念家乡,在有岸的地方便会有楚歌四起,这乡愁化成了春风细雨与祖国的山水融为一体。

这是写给所有爱国人士的赞歌,也是写给中华文化的赞歌,他受到中华文化的滋润与祖国的哺育,所以他认同这份文化、热爱这份文化,所以在因海峡相隔后他是悲伤的,同一个民族拥有同一份血脈都是黄河长江文明的流传,现如今却要相隔这成了他最大的乡愁,这种愁已不是对一个地名一个人的思念,而是精神上对于这种文化的依恋与不舍。但在悲伤中他也不是绝望的,因为不止他一人如此,而是千千万万的台湾游子对于祖国母亲的思念,对于中华文化的思念,每个人对于母亲的思念,对于山河的寄托,从本质上都是对于血脉文化的认同,那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而我又怎能不热爱她,不想回到她的身边。若是没有这战乱,没有这人为隔阻的海峡封锁,多少人能见到他们朝思暮想的亲人,日夜所思的爱人,如果能早一点回到他们的身旁就不会有这么多的生离死别,他用自己的经历将感情赋予时代性升华了全诗的内涵,那么多游子的共鸣最终定能冲破阻碍。有母亲的地方便有乡愁,祖国便是华夏儿女的母亲。他说“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故城在这祖国之中,母亲在这祖国之中,自己的思念也在这祖国之中,铺垫下由浅到深的爱是最深最沉的爱,他说“当我死时要葬在长江与黄河之间,头枕祖国的大地,在中国这母亲的国度中坦然睡去,睡在整张大陆之上”。他要回到祖国的怀抱,将这难以释怀的乡愁化作安详。

三、结束语

在写下《乡愁》这首诗时,诗人没有用激烈的呐喊与华丽的笔调,只是简简单单地用四个意象将乡愁具象化。但也是这四个意象能让人感到乡愁那难以抑制的哀伤与无奈,这层层铺垫下感情最终升华,让他最终发出了时代的呼唤。这份拳拳爱国之心是他对于民族与国家的思考,也是文章的主旨,一层递进一层的感情是他对乡愁的诠释,一人愁化作千万人之愁,而只有国家统一,他们才能踏上这片故土,回到自己的家乡去释怀这份乡愁。这种超脱于自身上升为民族的情怀,使这整首诗拥有了更为强烈的感情与现实意义,才让乡愁真正化为所有中华儿女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沁透男人心灵的哀愁——以郑芝溶的《乡愁》和余光中的《乡愁》为中心[J].林哲权.韩国语教学与研究,2018(04).

[2]《乡愁》中永恒母爱主题的解读[J].徐保国.语文建设,2015(05).

[3]魏茜茜,魏纪东.篇章语义生成机制的认知解构观——以余光中的《乡愁》为例[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7,34(9):6-9.

信丽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高级教师。

3755500589268

猜你喜欢

船票余光中升华
寻李白(节选)
“船票”
贪吃蛇升华记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Regulating the Carbon/Electrolyte Interfacial Properties Toward Enhanced K+ Storage
红色的船票
火星船票“开售”啦!
不怕找茬
追思余光中:“乡愁”不老
胡娟:奉献也是自我升华
教育下一代 升华老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