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图书都在“云”里,“独立”变稀缺

2022-03-21

文萃报·周五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今人广度读书人

每天睁开眼睛,看电视、上网或者上街,都会被塞入一大堆广告——大部分的文字是没有意义的。现在的读书人和以前的读书人相比,更加需要选择的眼光、阅读的定力和批判思维。我知道阅读形式在变化。今天的人们不一定捧着一本纸书在读,也可以读电子书,但书中的内容和网上的报道、新闻是不一样的,相对来说,读书更加需要投入。读书是和前人、今人、外人、不熟悉的人对话。

书籍的载体、阅读形式的变化导致了思维的变化。

第一个是发散性思维。古人读经,一个月,一年,集中在一点,与一部经书不断对话,一个字一个字斟酌。现在不行了,人们的思维会不断地跳跃,好处是具有活跃性,坏处是无法集中精力在一段时间里做一件事情。

第二个是表述的片段化。如今,人们习惯于写一百多字的微博,养成这个习惯后很难改变——能够写几句俏皮话,却写不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我们今天过多地在强调知识的广度,很少强调思维的深度。

以前,思考是时间维度的;现在,思考是空间维度的。海南、桂林、南极、北极……每个人都能跳跃式地和你聊一大堆,但不具备深谈的功夫,比如谈自己的家乡、社区,就很难深入根本。思考有广度,缺深度,这和我们的阅读习惯有关系。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记忆力的衰退。如今,我们把记忆力交给了电脑,把所有的知识交给了数据库。我们以前必须记忆很多东西,所谓“读书破万卷”。今天大家已经不再背书,而是在查书了。阅读被检索取代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

以前我们总想记住某些东西,现在却没有这种动力了——“没关系,我的电脑里有”“我的手机里有”。我常跟学生说,检索能力是很容易学的。全世界的图书都在一个“云”里,将来稀缺的是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不依附于前人、今人,不盲从于社会。

读书最关键的功能并非求知,而是自我修养。

知识变得唾手可得之后,读书原有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都受到了影响。我们以前读书,求知和自我的修养是同步的,现在求知这个层面被检索所取代,只要知道一个书名和人名,检索就行了。而且现在的阅读更强调了娱乐功能。原来苦苦追寻、上下求索的状态消失之后,知识有了,但修养没有了。

我们以前推崇苏东坡的“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平常人说的书卷气就出来了。今天,阅读和修养不再同步之后,读书对人格、心灵、气质、外在形象的塑造都被切断了,这是很严重的问题。

章太炎先生曾经再三强调,平生学问,得之于师长的,远不如得之于社会阅历以及人生憂患的多。也就是说,从老师那儿学到的远远不及从社会阅历以及自己的人生经历里获得的多,所以我总结了他读书的体会:第一,学问基本上是以自修为主;第二,实在搞不明白的可以请教他人;第三,读书必须将人生规划和书本知识相结合,如此才能有真正深入的体会。

(摘自《读者》 陈平原/文)

3762500589265

猜你喜欢

今人广度读书人
我是快乐读书人
朱森林养生漫画
追求思考的深度与广度
读书人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政治课堂提问技巧探微
错别字先生
构建以问题启迪思维的数学高效课堂研究
说“洗”
现代大师们的幽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