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育龄期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分析

2022-03-20琪,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期组妇科硬化

李 琪, 黄 剑

(1. 江苏省无锡市人民医院 全科医学科, 江苏 无锡, 214023;2.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心血管内科, 江苏 苏州, 215004)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其中女性冠心病患者的病死率更高,冠心病甚至已成为全球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1]。近年来,中国的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而女性的冠心病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事件尤其多发。相关调查[2]结果显示,女性患者首次AMI发作平均较男性晚6~10年,但实际情况是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女性尤其是育龄期女性罹患AMI。鉴于此,本研究分析了育龄期女性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旨在提高对育龄期女性AMI的认知度,进而降低育龄期女性AMI发病率,提高患者生存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2月—202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中青年女性AMI患者10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处于育龄期分为2组。育龄期组41例,年龄29~49岁,平均(45.51±4.37)岁; 非育龄期组60例,年龄50~59岁,平均(55.02±1.93)岁。所有患者均有持续性胸痛、心肌梗死心电图动态演变以及心肌坏死标志物变化,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AMI诊断标准,且住院期间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

1.2 方法

1.2.1 育龄期女性AMI危险因素分析: 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冠心病相关影响因素及临床指标的结果,包括体质量指数(BMI)、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清肌酐(SCr)、高尿酸血症、血清尿素氮(BUN)、尿蛋白、C反应蛋白(CRP)、血清胱抑素C、妇科手术史、配偶死亡情况、糖尿病、高血压病、早发冠心病家族史,探讨育龄期女性AMI的危险因素(2组患者均无吸烟、酗酒史,故未纳入分析)。① 育龄期,按照联合国人口统计标准, 15~49岁为育龄期。② 高血压病, SBP≥140 mmHg和/或DBP≥90 mmHg, 或有明确高血压病史正在服药治疗或未服药治疗者。③ 糖尿病,有明确糖尿病病史正在治疗或未治疗者, AMI发病5~7 d后行FBG及餐后2 h血糖监测明确诊断糖尿病者。④ 高尿酸血症,空腹血清尿酸水平>420 μmol/L。⑤ 妇科手术,既往重大妇科手术史(包括子宫和/或双侧卵巢切除术)。

1.2.2 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评价: 依据美国心脏协会冠状动脉评价标准,采用Gensini积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进行评分。首先对各支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进行基础评分(狭窄内径<25%为1分, 25%~50%为2分, >50%~75%为4分, >75%~90%为8分, >90%~<100%为16分, 100%为32分),然后对不同冠状动脉再次评估[左主干(LM)×5; 左前降支(LAD), 近段×2.5, 中段×1.5, 远段×1, 第一对角支×1, 第二对角支×0.5; 左回旋支(LCX), 近段×2.5, 钝缘支×1, 远段×1, 后降支×1, 后侧支×0.5; 右冠状动脉(RCA), 近段×1, 中段×1, 远段×1, 后降支×1]。各支冠状动脉狭窄基础评分乘以病变部位系数的得分为该患者病变血管的积分,各病变血管得分总和为该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Gensini总积分。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危险因素分析

育龄期组BMI、TG水平、妇科手术率高于非育龄期组, LDL水平低于非育龄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高血压病、糖尿病、配偶死亡情况、尿蛋白阳性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高尿酸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SBP、DBP、TC、HDL、血清胱抑素C、FBG、HbA1c、SCr、BUN、Hb、PLT、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由此提示,高BMI、高TG水平、妇科手术史、低LDL水平是育龄期女性AMI的危险因素。

表1 2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及临床指标的结果比较

2.2 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2组单支病变、无粥样硬化病变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及罪犯血管为前降支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总积分及罪犯血管Gensini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比较

3 讨 论

INTERHEART研究[3]确定了女性9种可控制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腹型肥胖、高风险饮食、运动、中度饮酒、高脂血症和心理社会压力因素),其中突出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体力活动和中度饮酒,且其与年轻女性的关联性相对更强[4]。本研究纳入中青年女性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发现育龄期女性的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可控制的冠心病危险因素如TG、BMI水平显著高于非育龄期女性;此外, 2组罹患高血压病的比率均较高,且患者均无吸烟、饮酒习惯。TG水平升高通常与生活方式有关,如饮酒、不良饮食方式或缺乏运动,常见于肥胖、代谢综合征或2型糖尿病患者[5-7]。对于更年轻的女性而言, TG、BMI水平更有参考意义,这些因素可导致冠状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成。

相关研究[8]表明,在正常年龄范围内自然绝经不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但双侧卵巢切除术和/或子宫切除术会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一般认为,女性首次发生AMI的年龄较晚是由于女性性激素的保护作用[9]。雌激素预处理可防止年轻女性动脉粥样硬化加速,而卵巢切除术后雌激素骤减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大大增加[10]。绝经后女性发生冠心病与雌激素(雌二醇)水平降低有关,故雌二醇水平可作为绝经后女性冠心病风险评估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判断的重要指标[11]。本研究发现,育龄期女性若既往有妇科手术(如双侧卵巢切除术和/或子宫切除术)史,罹患AMI的风险相较非育龄期女性更大,与上述研究结论相符。

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且2组患者的Gensini总积分及罪犯血管Gensini积分均较低,表明中青年女性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较轻,多为轻中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出现斑块不稳定、破裂所致AMI。本研究结果显示,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超重、血脂异常等)在2组患者AMI发病中均占据重要地位,且超重、血清TG、LDL在育龄期女性AMI的发生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分析原因,育龄期女性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很好地控制生活方式和进行冠心病一级预防,而存在高危因素者缺乏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也未及时进行冠心病二级预防,最终导致AMI的发生。

综上所述,临床医生对于存在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的育龄期女性应予以重视,存在多个传统危险因素者应控制好血压、血糖、体质量等,而合并重大妇科手术史导致提前绝经者更应及时做好一级预防和动脉粥样硬化筛查。

猜你喜欢

期组妇科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重症流行性出血热患者PBMC 中Fas/FasL 表达及免疫机制研究*
乙肝病毒感染在妇科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研究进展
妇科超声见盆腔积液诊断探讨
血清降钙素原、白介素6、C反应蛋白表达与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低水平HBsAg患者纤维化分期特征及其与血小板的相关性分析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与矿物质和骨异常的相关性研究
Effects of Fuke Qianjin Formula on hormones and their receptors and metabonomics study in uterine fibroids model ra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