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解读

2022-03-19杨伊静

中国科技产业 2022年3期
关键词:意见农业农村

◎ 本刊记者 杨伊静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日前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19个中央一号文件。 《意见》指出,做好2022年“三农”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坚持和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突出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稳中求进:两条底线、三项重点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说,《意见》对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和不确定,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为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这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实打实地调整农业结构,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务必见到可考核的成效。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加大对重点地区帮扶力度,推动帮扶政策落地见效,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努力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扎实有序做好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健全乡村建设实施机制,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实际问题。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平安稳定。

端牢饭碗:稳产量、调结构、保耕地

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重大战略性问题。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13657亿斤、较上年增产267亿斤,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为开新局、应变局、稳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仁健介绍,《意见》把抓好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稳产量。应对2021年秋冬种部分小麦晚播等不利影响,抓紧抓实春季田管,促进弱苗转壮,努力追回产量。粮食安全要共担责任,饭碗一起端,责任一起扛,主产区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主销区切实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产销平衡区确保粮食基本自给,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适当提高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实现三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主产省产粮大县全覆盖,加快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合理保障农民收益。

——调结构。下大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支持东北地区积极推行大豆玉米合理轮作、有序推进地下水超采区、不适宜水稻种植区开展“水改旱”扩种大豆,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在长江流域开发冬闲田扩种油菜,扩大油茶种植面积。通过多油并举、多途并进,确保大豆和油料扩种取得可考核的成效。

——保耕地。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把耕地保护作为刚性指标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阶段性任务,抓好黑土地保护,不断提升耕地质量,真正做到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多措并举: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后,工作机制、政策举措、机构队伍等衔接有序推进,脱贫成果得到巩固拓展。当前,部分脱贫地区群众收入水平仍然较低,脱贫基础还比较脆弱,遇到自然灾害、疾病、意外事故等情况有可能返贫致贫。《意见》要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并作出一系列具体安排。

唐仁健强调,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的前提,要压紧压实责任,持续响鼓重槌地抓好,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他表示,要聚焦重点人群完善监测帮扶机制。各地要精准确定监测对象,将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纳入监测范围,进一步简化识别程序,及早落实社会救助、医疗保障等帮扶措施,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同时,促进脱贫人口持续稳定增收,更多依靠发展来积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提高衔接资金和涉农资金用于产业的比重,重点支持帮扶产业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等短板,通过产业带动提高脱贫人口家庭经营性收入。通过加强东西部劳务协作、提升帮扶车间、优化公益岗位等多种方式,促进脱贫劳动力就业,确保脱贫劳动力就业规模稳定。

“要加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扶力度,集中力量实施一批补短板促发展项目,选派科技特派团,实行产业技术顾问制度,有计划开展教育、医疗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不断提升搬迁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持续加大安置区产业培育力度,开展搬迁群众就业帮扶专项行动。”唐仁健说,聚焦重点地区强化帮扶措施,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让脱贫基础更加牢固、更可持续。

乡村振兴:五级书记共同抓

唐仁健表示,“三农”工作重心历史性转移后,新时代抓“三农”工作就是抓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扎实有序推进各项重点工作,推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

——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三大产业;大力发展比较优势明显、带动农业农村能力强、就业容量大的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

——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健全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坚持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不超越发展阶段搞大融资、大开发、大建设。聚焦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接续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用电、网络、住房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突出实效改进乡村治理。强化县级党委抓乡促村,健全乡镇党委统一指挥和统筹协调机制,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方法,推广积分制等治理方式,推进农村婚俗改革试点和殡葬习俗改革,持续推进乡村移风易俗。

“统筹推进重点工作,归根结底要靠党的领导。”唐仁健说,要制定乡村振兴责任制实施办法,开展省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完善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制度,把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落到实处。同时,要建立表彰奖励制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乡村振兴的良好氛围。

绿色兴农:推进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在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绿色发展多从‘补齐短板’‘加强资源保护’等角度提出。《意见》中首次将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放到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的议题中,这体现了我国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实现了从污染治理到产业发展的阶段性转变。”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胡钰说。

将绿色发展成为产业,农产品优质优价是关键。胡钰强调,要实现绿色兴农格局,需要大力发展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扩大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种养规模,培育农产品品牌,使绿色优质农产品在市场中得到溢价。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绿色兴农新格局。

《意见》要求,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因地制宜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连栋温室等设施。集中建设育苗工厂化设施。鼓励发展工厂化集约养殖、立体生态养殖等新型养殖设施。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

《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农业既是重要的温室气体排放源,又是一个巨大的碳汇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农业减排固碳既是重要手段,又大有潜力。

当前,农业固碳增汇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胡钰表示,《意见》中提出研发应用减碳增汇型农业技术,挖掘农业减排固碳的潜力。这不仅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领域落实“双碳”目标的重要担当。

胡钰认为,通过碳汇这个有形的市场,将农业农村的生态价值进行量化、交易、变现,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指出了“破题之道”,为农民增收注入“源头活水”。“落实探索碳汇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这项重要任务,需要从基础研究做起,完善农业碳排放核算方法学,明确农业固碳增汇核算体系和价值依据,逐步推进农业纳入全国碳市场。”

《意见》提出,将出台推进生态振兴的指导意见。“这将是继《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等之后出台的一项推进乡村五大振兴指导文件。”胡钰说。

近年来,我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总体改善,但距离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还有不小差距。乡村生态振兴任务分属不同部门管理,缺乏有效协调机制,各类支持政策、治理主体碎片化、分散化,严重制约了乡村生态振兴治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胡钰指出,《意见》的出台,将对乡村生态振兴目标要求、重点任务等进行明确部署,为统筹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构建绿色兴农大格局注入强劲动力。

《意见》除了提出绿色农业发展的要求,还特别提到了启动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加强农耕文化传承保护,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主任闵庆文介绍说:“按照2015年颁布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管理办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指我国人民在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发展中世代传承并具有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完善的传统知识与技术体系、独特的生态与文化景观的农业生产系统,包括由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和由农业农村部认定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意见》还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

《意见》要求,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具备条件的地方可推广水冲卫生厕所,统筹做好供水保障和污水处理;不具备条件的可建设卫生旱厕。巩固户厕问题摸排整改成果。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治理人口集中村庄,不适宜集中处理的推进小型化生态化治理和污水资源化利用。加快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减量,加强村庄有机废弃物综合处置利用设施建设,推进就地利用处理。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

《意见》还要求推进农村光伏、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建设。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任彦波说:“《意见》再一次强调了农村能源建设与生物质能清洁能源建设的重要性,将有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清洁取暖工作和秸秆综合利用。”

猜你喜欢

意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评“小创”,送好礼
没有反对意见
评“小创”,送好礼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