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

2022-03-19陈丽蓉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行为习惯依从性血压

陈丽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获得快速提高,生活习惯及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类慢性病的发生率也逐年提高,呈递增的发展趋势,其中高血压作为发病率颇高的慢性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攀升[1-2]。高血压并非独立疾病,同时也是冠心病、脑卒中、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增加了患者的死亡风险。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142万人次死于高血压,由此造成了重大的的医疗负担[3]。并且老年人是高血压的主要患病人群,且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合并基础性疾病,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同时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较为明显,而生活习惯与血压控制之间存在密切联系,除用药控制外,还需要改变生活和行为方式,加强饮食指导和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的遵医嘱行为[3-4]。本次研究共选取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旨在进一步评价和分析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的干预效果,详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选取100例2020年1—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纳入标准:(1)均符合老年高血压的相关诊断标准,年龄均在60岁以上;(2)基础资料完整;(3)对本研究知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意识障碍或沟通障碍;(2)无法积极配合护理人员;(3)中途退出研究。(4)本次研究经过患者及其家属同意,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50例。观察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62~84岁,平均年龄(72.46±2.48)岁;病程2~10年,平均病程(6.23±0.17)年;合并症:合并糖尿病22例,合并冠心病20例,无合并症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61~85岁,平均年龄(72.75±2.59)岁;病程3~10年,平均病程(6.25±0.28)年;合并症:合并糖尿病21例,合并冠心病22例,无合并症7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向患者介绍关于疾病和用药治疗的相关知识,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叮嘱其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饮食习惯[5-6]。指导患者遵医嘱用药,并了解患者血压的波动情况,指导患者如何正确的测量血压[7]。

观察组行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1)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要构建良好的沟通机制,积极沟通交流,充分了解患者对高血压和治疗担忧的原因,而后主动安抚患者的情绪,增强患者对治疗的信心和希望,尽量让患者主动配合治疗[8]。(2)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散步、慢跑、打太极,多做有氧运动,同时要控制好运动的时间和运动的强度,以自身感受适宜为标准[9]。(3)用药指导。向患者介绍口服降压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等,让病患充分了解药物的疗效及药物的安全性,从而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提高依丛性。同时,叮嘱患者在用药期间注意观察一些常见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时汇报给医护人员,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用药所产生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10]。(4)健康教育。充分考虑到每一位患者的年龄、文化水平和理解能力,采取口头讲解、视频讲解、集体授课、发放健康知识手册等形式,向患者详细介绍高血压的发生原因、症状表现、治疗方法以及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等,让患者充分意识到控制血压的重要性,以及血压异常波动与并发心脑血管疾病之间的必要联系。

1.3 观察指标

于护理前和护理后两个时间点检测两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并行组间和组内比较。评估护理后两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主要评估两组患者在饮食、用药、运动以及病情监测4个方面的治疗依从性[11]。

评估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用的评估工具是生活质量量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36,SF-36),主要评估4个维度,各维度均以100分为满分,得分越接近100分说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12]。

评估护理前、护理后两组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情况,使用健康知识知晓率调查问卷作为评估工具[13],问卷的评分范围是0~100分,所得分数越高说明患者对于高血压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越高。

评估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使用满意度调查问卷[14],作为评估工具,问卷的总分是10分,根据满意度问卷的评分等级判定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等级,得分为0~3分表示非常满意,得分为4~6分表示基本满意,得分为7~10分表示不满意,计算比较两组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满意=非常满意+基本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 23.0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护理前后血压比较

护理前比较两组的血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较护理前降低,并且观察组护理后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血压比较(mmHg, x- ±s)

2.2 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饮食、用药、运动、病情监测方面的依从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依从性比较[例(%)]

2.3 生活质量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分, x- ±s)

2.4 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比较

与护理前相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程度评分均提高,观察组护理后的疾病知识知晓程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疾病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评分比较(分, x- ±s)

2.5 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高血压有非常高的临床发生率,患者长期处于血压升高的状态,且伴有头晕头痛、记忆力减退、耳鸣、失眠等症状[15]。老年人是高血压的主要患病人群,随之升高的还有心脑血管等高血压并发症,这在很大程度上威胁了老年病患的生存质量,加重了患者的身心负担[16]。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相对而言更加固定,若要改善患者不良的行为习惯难度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需要护理人员从不同的角度,采取更有效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和指导,让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从而保持血压的稳定,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17-18]。以往临床上主要采取常规护理的方法进行干预,该护理方式能够基本满足患者的基础需求,但患者很难形成长久的、持续性的科学认知和行为习惯,因此,并不利于患者血压的长期有效控制[19-20]。

本次研究比较了常规护理与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干预效果,研究结果提示,经实施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的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明显降低,这说明此种干预模式有利于降低和稳定患者的血糖值。并且,患者在饮食、用药、运动、血压监测方面的依从性更高,高血压相关知识知晓程度评分更高,患者满意度更高。此外,经实施预防保健与康复护理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更高,说明此种干预模式可在降低血压、提高依从性的基础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是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在实施此种护理模式时,护理人员不仅落实了基础的护理措施,还在护理工作中综合了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身体情况和心理状态,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生活指导、用药指导和健康教育等。通过实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缓解老年患者的不良情绪,让患者以轻松的、愉快的心态面对疾病和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通过实施针对性的生活指导,可以让患者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影响血压控制效果,造成血压波动。通过实施相应的用药指导,可以让患者严格遵医嘱用药,保障用药治疗效果,进而降低用药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实施健康教育,可以让患者系统的了解高血压,了解降压药的作用,也了解生活习惯、饮食习惯、行为习惯与血压控制之间的关系,提高患者的知晓程度和用药依从性,这对于血压的有效控制和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将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运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不但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同时,还可能效提升病患治疗的依从性,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此种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猜你喜欢

行为习惯依从性血压
应用PDCA循环法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对医院感染的影响
良好的行为习惯要从幼儿抓起
计划行为理论在药物依从性方面的应用
中药药学服务对患者依从性的干预作用研究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探讨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体育课中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健康教育对改善癫痫患儿治疗依从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