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滋肾平肝经验汤剂内服在高血压患者中的价值探讨

2022-03-19姚书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年2期
关键词:平肝血压高血压

姚书胜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该疾病的临床发病率明显提升,且患病人群逐渐年轻化[1]。动脉血压持续上升为高血压的主要特点,该疾病属于进行性心血管疾病,且患者通常合并有高血脂以及心脑血管受损。目前临床尚缺乏根治该疾病的药物,主要使用促血管扩张药和利尿剂治疗高血压,但长时间应用极易产生相关副作用。中医治疗高血压的原则为抗凝降黏、利水消肿和祛痰降脂,以此调节阴阳平衡,改善血液循环。西医治疗高血压的优势为起效快,但其在症状改善方面的灵活性不及中医治疗,有机结合中西医治疗方法可取两种治疗措施的优点,进而提升临床疗效。本研究在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接收的高血压患者中择取84例展开比较,以分析滋肾平肝经验汤剂内服在高血压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19年4月—2020年4月期间接收的高血压患者中择取84例,以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上述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36~71岁,平均(53.36±4.97)岁;病程2个月~3年,平均(1.04±0.12)年。观察组男28例,女14例;年龄38~75岁,平均(53.44±5.01)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1.17±0.2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同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制订的《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2]当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的患者;存在典型高血压症状表现(头痛、眩晕、便秘)的患者;未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排除标准:临床病历资料不完整者;治疗期间不配合用药者;合并严重器质性疾病者;处于哺乳期、妊娠期的女性患者;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药治疗,采用尼群地平片(湖南九典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43021702,规格:10 mg)治疗疾病,口服,每日1次,初始使用剂量为每次10 mg,后期依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将药物使用剂量调整为每日两次,每次20 mg,1周为一疗程。

观察组给予西医联合滋肾平肝经验汤剂内服治疗,西医药物和剂量等均与对照组相同;由瓜蒌20 g,白芍30 g,天麻、钩藤、苦丁茶、菊花、荷叶、淡竹茹、石决明、通草和川牛膝各15 g,生地10 g,甘草6 g,浙贝4 g,羚羊角0.6 g(冲服)组成基础方。针对肝火甚者,在基础方中增加泽泻15 g,龙胆草15 g以及栀子6 g;针对失眠症状显著者,在基础方中增加珍珠母30 g(此药材需要先煎),煅龙牡15 g;针对肝气不舒者,在基础方中增加合欢皮10 g,郁金15 g和醋香附15 g;针对痰浊者,于基础方中增加半夏15 g;针对头痛甚者,于基础方中增加藁本15 g。以上药材以水浸泡30 min后煎煮,取300 mL药汁分早晚2次服用,日1剂,1周为1疗程。

上述两组高血压患者均接受8个疗程的用药治疗。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观察并统计两组的血压水平(舒张压、收缩压)和主要临床症状评分变化情况。头痛、眩晕、便秘、急躁易怒以及口干口苦等症状消失且血压水平正常为0分;症状程度较轻且患者可以忍受,对生活与工作未产生影响为1分;症状较为严重为2分;症状极其严重,且对生活与工作产生影响为3分[3]。(2)记录并分析两组的血流变化情况。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3)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临床总好转率(显效率+有效率)表示,头痛、眩晕、便秘等症状在治疗后完全消失,舒张压下降至正常范围或较治疗前下降≥20 mmHg为显效;疾病症状治疗后明显改善,舒张压虽未下降至正常范围,但较治疗前降低10~19 mmHg或收缩压较治疗前下降≥30 mmHg为有效;疾病症状在治疗以后无明显变化或者进一步发展为无效[4]。(4)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面部潮红、恶心呕吐、足踝部水肿)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本研究中的相关数据,以(±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血压水平和血流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舒张压、收缩压、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浆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续)

表2 两组血压水平和血流变化情况比较( x- ±s)

2.3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头痛评分、眩晕评分、便秘评分、急躁易怒评分、口干口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表3 (续)

表3 两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比较(分, x- ±s)

2.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足踝部水肿患者1例,恶心呕吐患者2例,面部潮红患者2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90%;观察组恶心呕吐患者3例,面部潮红患者1例,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52%。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4,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对人类心脑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结构与功能存在严重不良影响的一种疾病,若患者的病情未获得有效控制,随着病程时间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会显著提升[4]。近年来,高血压的临床发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是对人类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存在严重不良影响的重要疾病[5]。

西医治疗高血压的原则为选用剂量低的药物供患者长时间使用,以稳定患者的血压水平[6]。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钙离子拮抗剂、受体阻滞剂以及复合制剂等均为目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物,虽然临床疗效可观,但患者在用药过程中极易出现不良反应,对其用药依从性、血压水平控制效果等均存在严重不良影响[7]。

祖国医学将高血压划分为“眩晕”“肝风”以及“头痛”的范畴,认为饮食不节、内伤虚损以及情志失调为导致该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8]。经现代研究表明[9],动脉硬化为导致高血压发生的病理基础,患者血管长时间处于紧张度提升、收缩的状态下,会导致血液淤滞,加之长时间饮食不节,血脂和血糖水平升高,会进一步提高将血液黏稠度,加大血流阻力,提升循环的压力,进而诱发眩晕和头痛等高血压症状。中药降压速度虽不及西药,但是其降压效果更为理想,且具有多靶点、可辨证施治等优势。中药不仅可以有效降压,且可以促进患者机体微循环改善,保护血管内皮以及调节血管的活性物质,可减轻西医治疗所致不良反应,促进疾病相关症状改善。滋肾平肝经验汤剂当中的生地具有补肾水真阴不足和解诸热的功效;桑寄生有去风湿、强筋骨和补益肝肾等功效;白芍可发挥养血柔肝的作用;羚羊角具有平肝潜阳的作用;天麻和钩藤具有息风止痉以及平肝定惊的作用,是降压的良药[10];苦丁茶具备清热平肝的作用;菊花具有清肝明目的作用;浙贝和瓜蒌有化痰通便和清热燥湿的作用;荷叶有利水泄热以及升阳祛湿的作用;淡竹茹有除烦和化痰清热的作用;石决明具有镇肝潜阳的作用;甘草可调和诸味药材。多种药材联合应用可获得熄风潜阳和平肝滋肾的功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好转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主要临床症状评分以及血流变化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胡宗仁等[11]的研究表明,接受益肾平肝方治疗的治疗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为(124.8±6.3)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为(107.5±4.9)mmHg,其日间平均舒张压为(74.0±4.5)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为(65.5±4.1)mmHg,均显著低于接受常规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舒张压为(80.94±2.74)mmHg,收缩压为(125.41±4.59)mmH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与其研究结果相似。提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滋肾平肝经验汤剂内服治疗可以提升血压水平控制效果,促进疾病症状改善,同时可缓解疾病的其他病理症状,在促进微循环改善、保护血管内皮以及血管活性物质调节方面均有理想的效果。可能由于该疗法将中医理论作为基础,重视辨证论治,依据患者的病症合理调整药方,从而提升了药物效果以及临床疗效[12-13]。

总而言之,滋肾平肝经验汤剂内服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泛推广并应用于今后的临床治疗中。

猜你喜欢

平肝血压高血压
钩藤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全国高血压日》
全国高血压日
菊花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如何应对难治性高血压?
降压快的药就是好药吗
血压偶尔升高,需要吃降压药吗?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最怕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