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2022-03-19潘益明

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笔者素养课文

潘益明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用能力为目的,优化基本的教学方向,通过基础知识的渗透,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学科,最终要回归于实践中,而实践的形式为写作和表达,教学以应用为根本,才能提升语文课堂的效果,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在实践中发展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本文立足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寻求核心素养导向下阅读教学实践的方法,以期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紧扣语文要素,明确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紧扣语文要素,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渗透教学。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统编教科书,领悟编排意图,紧扣语文要素,确立阅读教学目标。小学阶段的阅读教学重点主要集中在词语、句子的应用等基础知识上,但是忽视了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语文要应用于实际中,才能发挥其效果;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才能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得以提升和成长。然而实际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不重视,因而限制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应该把握语用训练点,转变教学思维,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紧扣语文要素,确立目标能使学生学习的阅读思路更清晰。

比如,在执教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物描写一组——摔跤》一课时,教师可以紧扣单元要素“学习人物的基本方法”,明确本节课教学目标是重点抓住描写人物的词语“单褂儿”“扳不动”等,指导学生如何识记,读清楚并分类积累描写人物的词语;让学生联系文中句子,理解“推拉拽顶”的意思,并示范动作,让学生感知动作描写方法的魅力。学生对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运用的本课所学的描写人物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可以让学生想象:小嘎子不服气自己输了,提出再次进行摔跤比赛,结果又是怎样呢?在学生交流后,试着让学生运用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第二次摔跤的情景。最后,教师再展示《小兵张嘎》 中第二次摔跤的文段,让学生对照自己所写的片段,在教学目标指引,学生更懂得如何把人物写具体。《山行》古诗教学中,笔者紧扣本单元的语文要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设置教学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结合注释和插图理解难懂的诗句;结合画面及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这首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教学环节:先揭题,理解山行的意思;接着初读古诗,结合注释理解关键字词意思;然后品读诗句,想象古诗意境——抓住课文插图进行画面景象,想象表达。本节课紧扣语文要素,教学环节简单明了,环环相扣,突出教学重难点,指向教学目标,能启发学生思维,激发他们用自己独有的视角理解文章内容,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设置阅读问题,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养成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也是学生深入持续学习语文知识的重要能力。其中,设置问题是一个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发展的有效手段。例如,在教《童年的发现》时,笔者抓住题目中的“童年”二字,并向学生提问:为什么这一发现是 “童年”的发现呢?请同学们回答。令人想不到,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笔者顺势设计了一个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灵感。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充分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这时,学生的思路渐渐地被打开,纷纷交流起来,表达自己童年时代的发现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笔者通过设置阅读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在对课文的理解中,学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收获,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又如,笔者在教《景阳冈》时,让学生找到文中一处采用比喻手法描写武松的句子,学生都能迅速找到比喻句——武松提起铁锤般大小的拳头。这时笔者问学生:这句话运用比喻有什么作用?去掉 “铁锤般大小”,效果一样吗?学生带着问题思考,两分钟过后,许多学生高举小手,大部分学生都能理解“铁锤般大小”能生动地写出武松拳头特别有力度,更能体现武松身强力壮,高大勇猛的英雄形象。接着,笔者提问:如此勇猛的武松,最后打赢了凶猛的老虎吗?笔者先让学生猜测,他们各抒己见。接着,笔者引导他们到文中寻找线索。虽然这篇文章很长,学生却能快速找到武松打虎的结局。在学生知道了武松打虎的结局后,笔者再提问:你们喜欢这样的武松吗?有个学生想法独特,他问:“武松刚喝过酒,人是昏昏沉沉的,可老虎可是森林之王,那么凶猛,他真的能打赢老虎吗?”文中的结局让他出乎意料,但读了之后,他发现估计是作者为了突出武松的勇猛,才特意设计了喝酒的过程,作者设计喝酒的情节为后文的武松打虎做了浓厚的渲染。通过一系列提问,层层递进,引导学生说出理由,也能让学生掌握解除疑惑的捷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更有效地理解了人物特点,使学习体验过程变得轻松,进而激发了阅读兴趣,从而让思维得到锻炼和发展。

三、联系生活实际,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与生活相关,因此,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时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领悟文章主题,与文本共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力。比如,在教《桥》时,笔者引导学生通过“老汉像一座山”这句让学生初步感受老炊事班村支书的外在形象。老汉说:“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这是由于老汉考虑洪水来势凶猛,桥又窄,为了让村民先顺利逃生而不顾自己的安危,学生从这个句子深深地体会到了老汉不徇私情、忠于党、先人后己的伟大形象。教师在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像老汉这样的人,谈谈对老汉先人后己的理解。这时,教师可以举一些驻村干部扶贫的例子,让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这些人物背后的种种不易,从中感受他们的良好品质,让学生进一步懂得应珍惜现在的幸福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的热爱祖国的情感。

又如,在《将相和》的教学课堂上,笔者先理顺故事发展顺序,再重点品读廉颇和蔺相如的人物形象。尤其是第三个故事即“负荆请罪”中,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廉将军知道了蔺相如上卿的躲避是因为维护赵国的利益,于是脱掉大战的袍子,背上一捆荆条,到蔺相如府上道歉,无不流露廉颇将军能正视自己的错误,且知错就改的美好品质。在这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廉颇人物进行评价。学生品读完文中三个故事,在评价人物时能结合故事说人物的特点。完成这一环节的引导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想一想自己犯错时是敢于承认错误,还是逃避或掩盖错误?其中有一个学生谈到:“老师,我把今天要交的安全回执单给丢了,我担心您批评我,我本来想跟您说我的回执单没发到。课前,我的内心十分挣扎,现在我大胆地说出来了,因为这一节课,廉颇让我懂得了知错就改。”上完这节课,学生不仅能深刻认识廉颇这一人物形象,还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或学习谈谈对“知错就改”这一美好品质的认识。可以说在廉颇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上,学生通過联系生活,提升了理解能力。让学生在感悟文字的同时联系自己的生活谈谈各自的感受,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

四、衔接课内外阅读,形成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学习是学生形成审美体、培育审美鉴赏能力的有效路径。语文教师要确立“大语文”教学理念,衔接课内外阅读,重视语文的外延,明确课内即是课外。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材进行相应的补充,选择与教材相关的阅读内容,找准阅读点,通过比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学生发展多向思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衔接课内外阅读,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比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谈“碰壁”时,学生只能理解句子的表层意思。为了让学生领会这个词语的含义和作用,笔者让学生联系上下文,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朗读,抓住难懂的关键词,让学生仔细品读并思考:“四周围黑洞洞的”指什么?“碰壁”又指什么?最后拓展课外阅读,让学生读一读鲁迅写的《鲁迅日记》《朝花夕拾》。读完后,学生都能体会到谈“碰壁”和作者所描写的伯父为人民服务的无私奉献的思想是相关联的,更进一步理解了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深受启发,明白了阅读不仅仅是读文字,更要理解文字背后隐含的意思,学生很好地提升了阅读能力,获得了良好的审美体验。再如,在教授《匆匆》时,笔者选出文中句子“过去的日子如轻烟……”,再出示对比句,即将“如轻烟”去掉,文章美感就没有原文的明显了。笔者顺势出示林清玄《凋零之美》中的“菩提树的嫩叶……美丽如水月,透明似琉璃。”让学生随着唯美的音乐,入情入境地朗读,让文字美感一下子变得有画面。笔者可以趁机问学生:你们读出了美感了吗,你们知道作者是如何把这美写得可感吗?随后师生一起赏析后。课后,笔者向学生推荐了林清玄散文《黄金鼠》《浴着光辉的母亲》《秋声一片》等,学生拜读精美散文的兴趣很浓,并会主动摘录美句,进一步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形象美,从中领略到一场美的风景。可见衔接课内外阅读,能激发学生读书兴趣,从而让学生获得审美体验。

五、阅读中学会积累,丰富语言表达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通过词语、语句等的积累,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储备、提高语感,还能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欣赏、鉴别、感悟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会积累,培养学生的识文断字能力,并让学生在阅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大自然的声音》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运用修辞手法和大量的拟声词,围绕“大自然的声音”,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声音的美妙,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整篇文章读起来时而轻巧、婉转、时而浑重、雄厚,值得教师带领学生认真阅读、细细品味。为此,笔者主要采用朗读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读感悟。如让学生反复朗读,并找出文中描写风的有关句子。有的学生找到“当风微风拂过……好像呢喃细语”,认为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描写了微风轻柔的特点;还有的学生找到“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流向河流……”,认为这句话运用了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水的声音。经过这样的分析朗读,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获得了个性体验和独特的感受,感悟修辞手法在增强语句的感染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把这些语句积累下来,由此可以丰富语文知识积累,增强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在日积月累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六、整合读写,迁移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读写一体的意识,在基于文本的师生、生生对话和交流中,引导学生基于文本进行仿写、续写等读写整合的活动。例如,在教授一年级《拍手歌》时,课文朗朗上口的音韵、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学生带来愉悦感。这时,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发现“押韵”在每首诗歌的内容上也有规律可循,“再读一遍拍手歌,看看每一句写了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最后一起总结规律。然后,教师让学生仿写“拍手歌”,重点指导学生怎么写好开头第一句。“想一想,除了保护动物要牢记,还有哪些方面也需要牢记?”仿照课文“你拍一,我拍一……”有了开头,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想尝试仿写整首《拍手歌》。

基于学生感悟的基础上,在课堂上教师抓住学生那种跃跃欲试的心理,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在读中学写。再如,在教《少年闰土》时,笔者发现鲁迅把闰土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但对“我”的外貌描写则是空白,于是笔者在课堂中特别关注闰土的外貌描写句子,让学生通过细读和同桌互读多次朗读这些句子,并介绍《故乡》书中成年后的闰土,体会鲁迅是如何把外貌寫具体。接着笔者让学生联系课文,使学生有话可写,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让学生放飞思绪,塑造 “我”的外貌。在练笔中,有学生写道:他有一张白皙的圆脸,头上戴着一顶崭新的帽子,颈上绕着一条精致的银色锁,身上穿着一件厚实的长褂。他有一双肥嘟嘟的小手,手腕上还绑着一条红色的线,里面还串着一枚铜钱币,可见家人十分爱他。在教学中,教师要巧借课文内容进行语言训练,在适当的时机鼓励学生在学习中悟写法、练表达,逐步完成由说到写,发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阅读教学是小学教学的重中之重,是新形势下教育改革发展的大势所趋。小学语文教师应紧扣语文要素,明确阅读教学目标;设置阅读问题,激发学生兴趣,联系生活实际,衔接课内外阅读,学会积累,整合读写,迁移学生的表达能力,在不断实践与反思中总结切实有效的方法,带动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能积极参与阅读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切实的提升。

注: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ZX21-408)的研究成果。

(左毓红)

3229500218560

猜你喜欢

笔者素养课文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