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2-03-19王福秀

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王福秀

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门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直接影响,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引导作用的一门学科。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还比较小,心智也尚未成熟,鉴于此,教师应采用更加正确的教育教学的方式,真正意义上实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素质水平的提高。立德树人是当前我国教育在逐步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的重要方向,以及前进的目标。思想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始终占据重要的地位,它的言传身教对儿童智力和心智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与社会主义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行为培养目标一致。若想要真正实现树人的目标和树人的任务,首先就一定要“立德”,坚持以育人为教育之本、德育为先,注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学生可以形成更加正确的道德认知,养成相对良好的道德习惯,并对道德进行积极的实践与探究,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能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教师仍然使用的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阻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只是完成教学任务,不注重反思教学过程,也没有把握好小学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施教。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师生互动,只是呆板地讲解教材当中的知识内容,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堂积极性,脱离实际,很难使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提起兴趣。因此,只有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的成分,才能对学生有更强的吸引力,才能使课堂更加灵活、有趣。然而,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做到这一点,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也不清晰,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道德与法治过程比较迷茫,教学缺乏科学的计划,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有效掌握教材中的精髓。

二、对课程教学进行创新,向学生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加强和提高小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素质,促使学生的思想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可信赖的接班人,是小学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应重视课堂教学中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先从教育教学的素材出发,再与学生现实生活进行联系,让学生可以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切身进行生活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回归生活化课堂。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授课时,应结合学科的主题,并且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覆盖面更广。小学教育阶段开设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不单单是一门理论性教学科目,其中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与学生平时学习的其他科目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此,教师要想在课堂教学中全面增强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在教学实施阶段就要全面整合教学资源,结合生活实际开展生活化教学,使课堂教学的内容不仅贴合教材,还能与生活实际建立起紧密的联系,这样学生才能理解得更加通透,也能丰富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立体化,不流于理论层面。因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仔细地分析案例,让学生可以将课本中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生活。此外,教师还要对课堂教学进行适当的创新。小学阶段的学生主要是在生活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思维成熟的,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进行适当创新,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小学生的理念和道德水平的提高,会驱使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微课的运用能有效确立课堂教学的目标,使课堂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学生能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与氛围中,享受知识学习所带来的喜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道德品质,使学生逻辑性思维与学习水平得到提升。与此同时,教师要融合新课改教学目标任务,巧妙结合信息技术手段高效开展微课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新颖、便捷、多元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学科知识、培养学习思想,加速小学生的整体课堂学习成效,让学生真正掌握道德知识和法治素养,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竞争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当利用一些新闻上的实际案例,利用微课引导学生站在道德与法治的角度上,对此进行仔细分析,让学生可以真正站在当事人的立场上,用一种较为客观的思想进行问题分析。因此,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教学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可以通过角色进行仔细的分析与揣摩,让学生能获得精神层面上的升华与感悟,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世界。总之,教师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重点与核心,让学生可以在内心种下一颗颗德的种子,在学生的心中开出最为美丽的花朵。

三、营造较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环境

小学生由于年龄相对较小,而道德与法治学科中的一些知识点相对较为枯燥乏味,小学生在理解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甚至还有可能会减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良好的教学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为了在课堂中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全身心进入课堂教学,并且对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有积极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许多内容是需要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然而学生往往对需要进行背诵的学科提不起兴趣,因此教师就要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进入课堂,深入体验,在潜意识里逐渐形成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学生学习的氛围的营造,并以学生的特点为根本依据,主动为学生实施各种各样的教学措施,继而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构造高效的课堂。小学生还没有养成一个较为正确的价值观念,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课领域中逐步普及,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被各种各样的观念和思想所影响,容易被外界事物诱惑,这对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存在一定程度的阻碍。鉴于此,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将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渗透教学课堂,营造一个讲规则的课堂氛围,加强对学生的规则教育,从而可以更好地改善学生的一些逆反问题。除此之外,教师在日常教學的过程中,可以利用一些生活的例子作为教学素材,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进行该学科的教学。

四、联系社会热点,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

在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分析和讨论当前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积极引导学生,使其能更加正确地看待不良的社会现象。对一些值得探讨的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除此之外,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应对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模式进行完善,并通过对一些社会上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就可以帮助学生真正形成分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在此基础上提高辨别道德是非的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对教材知识进行讲解的时候,适当地插入一些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素材,然后再让学生结合当前社会上的一些实际问题,根据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发言,让学生可以充分发表自己对某一事件的理解,从而在自己的角度上对实际问题进行更为有效的分析。让学生在较为丰富的学习实践过程中,认识到更多德的内涵,以及其主要的形式,让德的内涵可以有效地渗透学生成长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可以在德的影响下获得更好的成长,让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地深入人心。

五、结合生活实际,挖掘现实生活素材

相较于其他科目,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更具灵活性和自由性,因为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主题内容,选取不同的教学案例进行使用,而且教学形式具备多元性。另外,小学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情,還具有非常强的实用价值,这也是培养学生道德感以及法律意识的重要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逐步发掘生活中的素材,为学生创建一些生活中的场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活化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当学生在课堂中有更多的学习体验,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喜欢上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能将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为保证教学的效果,教师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更要对学生有深入的了解,了解学生的个人经历、兴趣爱好、成长背景等,才能真正地分析学生这些表层行为下背后的问题和原因,以此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工作进行优化,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教学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时就会发现学生存在的现实问题。当教师掌握实际情况后,就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实现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样能真正应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优化处理,并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应用,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上,教师所举的一些例子,如果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并且就是真实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其实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这时在进行讲解时,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的意见,从而能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以此有效凸显教学的作用。

六、树立德育观念,拓展德育教育资源

德育观念的树立,能为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更有效的保障。而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能加强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整体有效性。因此,教师要通过内部交流实现强化探讨,这样才能明确教学思路,也可以通过思维发散的形式,就教学现状进行深入把握和分析,通过集体的智慧,实现对教育内容的完善与整合,并明确德育的内涵和意义,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变得更加全面。与此同时,要想顺利实现小学德育的目标,要确保教学资源能更加丰富,且更能实现满足学生成长需求。基于此,必须要拓展德育资源,才能满足教育工作开展的现实需求。首先要进行教师德育水平的提升。只有加强对教师的德育,才能提升教师整体的德育素质,以此才能为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当教师的素质获得了提升,那么德育方法才会有更好的应用效果,也就能真正保证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其次,对课程建设工作开展来看,实现加强德育课程体系建设,并通过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来进行融合,丰富德育资源,能使课堂的教学效果获得提升。

七、落实家校共育,实现质的飞跃

想要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那么就要通过长期的系统培训满足学生成长的需求。但是,这项工作的开展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所以只有落实家校共育,才能真正形成教育合力。一个学生每天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尤其是道德与法治,并不是每天都开展相关课程与活动。因此,想要保证学生能在教育为前提的要求下,实现提升自身的各项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家长的配合,从而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促其全面成长。对此,为了有效发挥家长的榜样力量,需要将课堂延伸至家庭,并使家长与学生都成为教育的对象,这样才能让家长发挥自身的力量,积极与学生沟通,并通过有效的互动,以家长的行为影响学生,并由学生激励家长。这样一来,二者的共同成长和互相促进,形成一个“互相影响,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例如,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主题活动内容,并针对学生是否能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照顾、付出的辛劳为主题来实现设置,这时就可以由学生作为父母的形象角色照顾父母,并在活动的过程中体验父母一天所做的事情。这时,学生会很感兴趣,但是当学生真正融入家庭劳作,体会到父母的不容易之后,就能从其中深刻地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私的爱。通过角色的互换,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收获,同时家长也会受到一定的启发。在家长的角度上看,孩子不听话,有时可能会过分指责孩子,而这种指责与说教,往往会给学生带来消极的影响。但是,通过这种角色的互换,家长也能认识到,被别人一味地指责并不会带来好的影响,这样通过这种形式的设置,能使家庭氛围更加和谐。

八、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不能只是单纯停留在教材的层面中,更应该让学生进行课程的有效实践,从而在学生实践的过程中,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使其可以建立更好的道德品质,继而帮助学生,使其能真正成才。

(宋行军)

3421500218529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中国德育》
走实“1+6法治同行”党建之路
法治护航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
跟踪导练(五)(2)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新时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法治素养的培育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