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开展感恩教育的策略

2022-03-19武海红

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资源儿童生命

武海红

中共中央、国务院开始深度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质量改革问题,也是第一次从国家层面对基础教育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所重点强调的立德树人和“五育并举”的改革思路和改革方针,与近期出台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在精神上具有一脉相承性,二者更加要求提高学校对思政课堂、对德育课堂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更加要求教师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将德育工作深化、细化,打造学校实践大课堂,充分发挥优质社会公共资源重要育人作用。感恩教育是德育深化、细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通过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将感恩教育的内容有效传递给留守儿童,培养留守儿童正确认识、正确理解、正确行动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是学校向留守儿童输出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强化留守儿童良好行为品行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支撑。综上,在德育课堂发展感恩教育是引导留守儿童价值引领的重要方式。但当前的教育发展思路和教育发展举措已经限制感恩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学校感恩教育还仅停留在较为初级的发展阶段,对如何跳脱出感恩教育的传统发展框架还存在相应的困惑。

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如何改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对传统感恩教育的发展困局,让感恩教育不停留在课本材料的理论说教上,让感恩教育更好地入脑、入心,为了更好地回答以上问题,需要农村学校和教师在观念、行动上发生转变,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进行深度结合,提高感恩教育的效能和实际功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开始主动尝试结合社会资源拓展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感恩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基于此,本文以J省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教学过程和教学脉络为例,对感恩教育充分结合社会资源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

研究地区基本情况:J省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纵向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J省某农村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以外出务工和本地务农为主,留守儿童情况相对普遍。

研究学校基本情况:J省某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主要生源是本地为主,大多数为留守儿童;教师资源为本地为主,整体年龄偏大,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法以传统保守为主;教育资源在更新状态,特别是利用互联网和发达城市重点学校的有效联动,取得一定成果。

研究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该学校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为主,父母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学习基础相对薄弱,个体自主性较强,学习自律性较差。

教材与课程基本情况:该学校的感恩教育没有专门教材,而是将感恩教育的内容、载体有效融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教材。

教学过程分析: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内容中将日常思想道德认知和感恩教育体验结合起来,目的是引导留守儿童产生良性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养成。

传统情况下,感恩教育的教育过程是通过品德与社会的教材内容有效展开的,如在一年级、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教育中由浅入深引导留守儿童对“我们生活的国家”“我们生活的社会”产生认识和共鸣。在对这一内容的设计和处理中,教材要求教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中积极引入感恩教育的内容,并将感恩与国家紧紧结合起来。当然,以上是从宏观角度对课程与感恩教育结合的分析与说明。下面结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课“美丽的生命”,将感恩教育融入教学进行简单的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目标:让留守儿童对生命进行感知、感恩生命的渺小和伟大;感受动物、植物的生命特征;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引导留守儿童去感知动物、植物的生命特征和生命变化。

教学难点:如何更加直观具象地引导留守儿童从微观角度认知生命,如何从宏观角度升华留守儿童对自我生命、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

教学准备:課堂和校外实践基地。首先组织留守儿童参观校外实践基地,引导留守儿童深入田园去感知动物和植物的生命,让留守儿童参与其中,与它们进行互动。

教学过程:①首先在上课之前要求留守儿童去主动收集整理一部分自己成长的素材,并在课堂内进行分享,促使留守儿童提高兴趣;②向留守儿童提出设问,我们的生命是怎么来的?引导留守儿童从更加宏观的角度进行思考;③通过课本知识有效解答留守儿童的疑问,并通过多媒体展示人类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让留守儿童对生命的发展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认知;④在了解自我生命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开展小组讨论,是不是其他生命的起源和人类都是一样的,留守儿童自身还关注过哪些生命的起源和成长;⑤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让留守儿童在课堂内对自我生命理解,对其他生命认知;⑥组织留守儿童到达当地田园综合体示范基地,参观当前动物、植物的成长轨迹,让留守儿童主动去照顾这些生命,关照这些生命,体会到生命的美丽;⑦在参观完成后,引导留守儿童主动思考,这些动物和植物的生命发展变化,特别是结合环境变化后,这些生命变化的异同点;⑧让留守儿童在深刻了解之后,提炼本节校外实践课的主题,敬畏生命,对每一个生命都要尊重,感恩生命,感受到每一个生命的美丽之处。

对社会资源在感恩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效果,需要通过对学校相关负责人、学科负责人和具体科任教师的访谈,观察整体的发展效果和发展现状。

学校负责人: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采用一些多媒体元素和活动载体引导留守儿童对国家历史,国家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特别要传递“今天生活来之不易”的重要价值内容。但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掣肘,这种设计对留守儿童“感恩国家”的认识还不够具象,没有能让留守儿童在实地受到感悟、受到启发。

学科负责人:借助于现行教材对感恩教育的融入式教学,仍然不能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仍然侧重对留守儿童知识能力和认知能力的养成教育,多媒体元素和相应活动的开展在教学中担任的角色可以忽略不计。

科任教师:为更好地让留守儿童理解感恩国家的内核,需要通过社会资源的有效结合,将感恩教育的主要课堂从学校迁移到社会,让留守儿童在社会中实地去感悟、去理解、去倾听,以此提高感恩教育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影响。

其他教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发展受制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结合社会资源发展感恩教育上也尚属初步探索阶段,并没有将社会资源的教育实质与感恩教育的教育实质有效结合,这也是当前感恩教育的发展现状。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停留在强约束发展阶段

不同于传统的感恩教育强调课本内容的记忆和理解,现代意义上的感恩教育更加强调留守儿童情感的体验和真实的认同感受。但当前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发展态势仍坚持以传统感恩教育为主,强调从书本中获得和体验,强调从书本中到书本中,用强有力的约束力让留守儿童产生对感恩教育的“敬畏”。这种缺乏从生活中引导留守儿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短时间内可以对留守儿童的知识能力和行为能力产生影响,但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大大降低。

(二)缺乏有效的开放和互动

受制于各类资源的不均衡性,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留守儿童在优质教育资源体验方面存在一定差距,这种差距反馈到教育课堂上就是教师缺乏对现代化感恩教育的理解和设计,学校和家庭缺乏对感恩教育学习培养的良性互动。较为典型的表现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将感恩教育完全封闭在校园和课堂,没有对感恩教育进行有效的内延和外扩,没有合理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对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进行拓展性训练。同时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师很大程度上还秉承者课堂主体和绝对权威的观念,对留守儿童在课堂的角色定位仍是被动接受者,没有實现和留守儿童平等地对话和成长。

(三)教育模式缺乏个性化

同质化教育是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典型特点,强调教育育人的高度统一性。而基础教育改革需要打破原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转而追求留守儿童自我和个性的统一发展。二者是不同教育发展阶段需要兼而有之的观点,不能舍弃同质化,而单纯追求个性养成;也不能一味追求个性,而放弃教育的同质标准要求。同上,感恩教育也在经历同质化和个性性兼而有之的发展阶段,但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对待二者的发展权重思考,显然同质化仍占主导,要求留守儿童对待感恩教育有同一内容,同一理解,同一考核标准。综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发展中面临强约束、缺乏主动互动和个性化等问题。按照基础教育改革指导意见,要求感恩教育应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公共设施和自然资源育人的作用,这是为感恩教育的发展指明方向,也是为有效破解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感恩教育发展难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即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社会资源拓展感恩教育。

三、拓展感恩教育的提升策略

(一)学校应主动引入优质社会资源

对留守儿童的基础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过程,还应该从现有社会资源中进行深度梳理和有效挖掘。对感恩教育而言,为让留守儿童有更好的精神感悟和精神发展,需要将感恩教育、品德教育与优质社会资源三者统一起来,将优质社会资源有效服务于感恩教育,让感恩教育的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反哺优质社会资源,并最终统一于留守儿童道德品质的综合培养和社会道德品质的综合养成。如感恩生命教育和感恩自然教育,需要农村学校主动将当地优质的农业研究基地作为优质社会资源进行引入,将农业研究基地打造成具有农业发展、农业推广等教育意义的留守儿童科普实践基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有计划、有目的地结合教学内容讲解感恩教育的基础上,带领留守儿童对实践基地进行参观学习,让留守儿童在实地感悟中体会生命。

(二)强化学校与互联网资源的良性互动

对农村学校而言,互联网资源的有效互动是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和社会资源,缩短教学水平和教学手段差距的重要手段。如在教学中引导留守儿童对传统文化的感恩教育,就可以有效借助互联网资源对其进行加工和重塑,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内也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对国家传统文化的演绎,引导留守儿童对传统文化产生“敬畏之心”和“传承之心”,引导留守儿童从感恩到行动,学习传统文化,整理保护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当然,农村学校利用优质互联网作为社会资源进行教学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拿来和模仿的层面,而是应该将课本内容与社会资源深度结合,进行重塑和创新,实现符合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发展实际和留守儿童特点的教学资源和学习内容。

(三)学校应主动与社会资源合作建立课堂实践基地

农村小学应充分基于当前的改革环境和改革背景,对具体的德育课堂、感恩课堂进行创新,将课堂内容和课外资源进行有效结合和发展创新。具体举措是学校主动与当地优质社会资源进行合作,在校园内和校园外建立课堂教学实践基地。在校园内的课堂教学实践基地可以将部分优质社会资源引入校园内,与校园文化深度结合,以展出展览、讲演教育等形式向留守儿童传递感恩教育;在校外的课堂教学实践基地则以社会资源为主,将留守儿童带到校外,以参观活动、游戏体验等形式向留守儿童传递感恩教育。如进行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的内容设计时,应主动融入感恩教育概念,让留守儿童形获得感恩生命、敬畏安全的情感态度体验。为此,教师应借助当地交通安全管理部门和消防管理部门,让留守儿童深入他们的工作场所,真实地感受对生命和安全的理解。

(四)各方强化对校本教材的开发

深度结合社会资源拓展感恩教育的重要方面就是以德育教材为蓝本,开发符合本地区、本领域实际的校本课程教材。学校应组织聘请当地学者和各领域专家与教师合作,针对本地区留守儿童学习特点和感恩教育的发展实际,开发教材和设置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对感恩教育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作用,对补充和完善德育教育的环节和过程也具有重要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必须以现行改革思想和改革精神高度契合,将体验活动和实践探索作为教材设计和内容设计的中心点,用体验和感悟强化留守儿童对感恩教育的理解和认识,用行动践行感恩教育。

总之,对农村留守儿童实施感恩教育是推进农村地区学校思政教育发展的重要举措,对提高学生的心智水平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管理者、教师、家长和社会要形成关爱合力,提高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程度和理解程度,运用一系列有效的关怀措施,共同助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注:本文为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农村小学深度结合社会资源拓展感恩教育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GS[2020]GHB4413)的研究成果。

(宋行军)

3679500218511

猜你喜欢

资源儿童生命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资源回收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