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手中的电子产品“摔”得掉吗

2022-03-19戚新源龙盼

家长 2022年1期
关键词:小武电子游戏电子产品

戚新源 龙盼

小武和父亲的故事

正在上高二的小武每天要花超过12个小时上课、刷题,到家差不多已是晚上10点。尽管疲惫,入睡前他总要躲在被窝里和同学玩几局“王者荣耀”。对他来说,这是一天难得的休闲时光。

在腾讯推出未成年人“限玩”以前,小武常在“王者谷”里“杀”到半夜,白天在学校则无精打采,为此家人没少跟他吵架。父亲得知他熬夜打游戏后,当场把小武的手机摔了。电子游戏害人,父亲奉行“棍棒教育”,手机砸了一个又一个,可小武似乎变本加厉,手机砸了借手机,家里玩不了去网吧……

小武和他父亲的故事正是许多家庭对待电子产品的缩影。“小武们”学习压力大,刷刷抖音、玩玩游戏是他们调整状态的“妙招”。再说,抖音上最近流行的音乐,以及王者荣耀、和平精英这些很“火”的游戏,都是同学们的谈资,要是自己不玩就“out”了。多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认为,孩子的年龄小,自制能力差,玩电子产品占用了大量学习时间,要是不管就危险了。

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但子女和父母似乎各自只看到了其中的一面,尤其是在家长眼中,电子产品既然是“洪水猛兽”,哪还能想到怎么引导孩子趋利避害呢?于是,父母和子女常常各执己见,像小武父子那样闹得剑拔弩张的家庭绝不是少数。

“棍棒教育”为什么行不通

应该说,父母的严格管教有他们的道理,毕竟孩子沉迷电子产品的危害显而易见。先不说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视力下降,对学习造成负面影响,长此以往甚至会对孩子们的身体造成伤害。明明是正值青春年华的少男少女,回家后却窝在沙发或者躺在床上,两眼直勾勾地盯着手机,作业不写,让做家务也喊不动,甚至拒绝出去玩,父母怎么可能气定神闲?在这种情况下,“棍棒教育”式的严加管教,成为了他们不二的选择。

可是,严格管教虽有其合理性,但一遇电子产品就“如临大敌”可能有失偏颇,甚至会适得其反。一方面,堵不如疏,家长的强硬态度可能会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小武的父亲一看到儿子玩游戏就勃然大怒,不分青红皂白地就一顿痛骂,这样极端的态度是将自己置于孩子的对立面,反而激起了叛逆情绪。原本2个小时就结束的游戏可能因为父亲的一句呵斥演变为通宵达旦;原本玩一晚上就准备放下的手机可能因为父亲早晨往地上的一摔,儿子一周都“无影无踪”,最后在网吧被抓包。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加强,急于证明自己的独立性,一旦感到不被外界认可,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面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家长如果一味否定、批评,无异于点燃一堆干柴,得到的只能是熊熊大火。另一方面,家长对孩子沉迷之事知之甚少,不愿也难以与孩子真正实现对话与沟通。最新数据显示,在中国9.04亿的网民中,20—40岁这一年龄段占比最高;从职业结构上看,学生占比最高。这一代青少年生于数字化时代,从小浸润在互联网环境中,属于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民”。然而,这一代孩子父母的年龄基本在四十岁左右,作为“网络移民”的他们不得不经历艰难的学习过程,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数字化环境,恐怕很难理解“原住民们”的网络使用习惯和心态。在电子产品使用上的差距与心态上的差异,使家长们难以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电子产品,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交流和沟通自然举步维艰。许多家长对其他事情都非常开明,但只要遇到孩子玩手机,就忍不住“暴走”,归根结底还是认识上的偏差。

电子产品并非“洪水猛兽”

电子产品有利有弊,如何引导孩子让他们学会趋利避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首先,家长不能只看到电子产品这把“双刃剑”的“负面”,正确的观念是认识一切的前提。拿电子游戏来说,笔者接触过一对父子,父亲拥有双博士学位,儿子10岁。父亲对游戏特别排斥,看见儿子玩游戏就责骂儿子浪费时间、没出息,不像自己从小就刻苦学习。这导致儿子看见父亲就害怕,想方设法躲避他,于是更频繁地转向虚拟的游戏世界。

其实,游戏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在《坏事变好事》一书中,作者指出读书与玩游戏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读书是学习显性的知识,而玩游戏是学习思考方式。从古至今,柏拉图、席勒和皮亚杰等都研究过游戏对青少年发展的作用。因此,家长们需要培养自己的游戏认知力,意识到游戏是帮助孩子成长的方式之一,纠正自己可能存在的偏见。

对电子产品建立起恰当的认知后,家长需要辩证看待,而非一律视为洪水猛兽。许多电子产品确实存在“沉迷机制”。比如电子游戏,它通过层层“闯关升级”的方式,刺激玩家的大脑分泌多巴胺,使玩家容易沉溺其中。可是另一方面,它也能锻炼孩子特殊的技能,例如处理图形与空间信息的能力、抽象思维和对于技术变革的适应能力。

如今,电子游戏行业已经渐成规模。在2022年杭州亚运会中,英雄联盟、王者荣耀、和平精英等已经入选电竞项目。有数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初,电竞人才缺口达50万,电竞市场已经超过了电影,中国传媒大学开设了“电竞专业”,北京大学开设的《电子游戏通论》成为了“网红课程”。在未来,可能越来越多的工作都与电子游戏相关。

干预孩子沉迷电子产品要讲策略

诚然,家长们不得不承认电子产品对年轻人生活的重要影响,但如果孩子已沉迷其中,超过了合理限度,达到“成瘾”的状态,家长应该要进行合适的干预。江苏南京有一位父亲花了19800元将热衷于玩电子游戏的高中生儿子送进“电竞培训班”,儿子以为父亲“开窍了”,父亲却想“以毒攻毒”,将培训班当作“戒瘾中心”。如父亲所料,一天12小时,一周7天无休地高强度训练让儿子放弃了自己的“电竞生涯”,回家后一周内没再碰游戏。但“以毒攻毒”后,儿子的成绩并无提升,每天仍花费大量时间刷短视频、玩游戏。

为什么“以毒攻毒”以失败告终呢?或许,孩子网瘾最根本的症结在于:对他来说,生活中除了电子游戏外没有更有吸引力的爱好。因此,要想真正地“戒瘾”,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培养更加多元的爱好,创造更为丰富的业余生活,让孩子意识到生活中还有许多有趣的事物,游戏的形式也绝不只限于网络娱乐。生活中,父母可以通过与孩子一起玩游戏来实现更加深度的亲子交流,也可以带孩子进行室外活动与运动,如游泳、打羽毛球、舞蹈等。

“信任”是良好关系的基础,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信任是相互的,只有当父母相信孩子有能力管理自己的时间、控制自己的欲望时,孩子才可能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批评与建议。如此,父母和孩子之间不再处于对立面,而是怀着共同目标,达成“合作”。更何况,管得了一时管不了一世,只有拥有了自我管理的能力,孩子才能走得更远。江苏电视台的《成长》栏目采访过一对很特别的父子,父亲对儿子实施“完全不控制”策略,却仍然把儿子培养得十分优秀。对待电子游戏,父亲并不会强行禁止,而是和儿子讨论电子游戏的设计机制,帮助其更全面地了解电子游戏。在这个案例中,兒子表示在自己眼中,玩电子游戏、和同学打球、用手机看文章都是一样的,如果有同学约自己打球,肯定优先去打球。可见,父母的信任是孩子进步的动力,家长的理解与鼓励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要求,使其不断提升自我管理的能力。

(宋行军)

3540500218543

猜你喜欢

小武电子游戏电子产品
音频设计在电子游戏中的发展与使用研究
电子游戏的利VS弊
小眼镜找朋友
关于电子产品结构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
青少年应如何对待电子游戏
襄阳市区3~6岁幼儿电子产品使用情况调查
剥花生的智慧
内置电子游戏的运动鞋
你的书包呢
小武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