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外语教师情感研究二十年:现状、特点、问题与建议

2022-03-18

文教资料 2022年24期
关键词:外语文献情感

张 苏

(淮阴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淮安 223300)

教学是一种情感实践,涉及从喜悦到愤怒等多种情绪体验,处于教学的核心。[1]然而,以往的教育研究大都忽视对情感的探究。有学者认为,英国《剑桥教育学报》1996年教师情感专刊的推出标志着教育领域情感研究的正式诞生。[2]在外语教育领域,情感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较为薄弱,是二语习得研究者“最不了解的领域”[3]。近年来,随着应用语言学界出现了“情感转向”(affective turn)[4],外语教师情感议题日益受到关注,是潜在的、有前景的研究领域[5],值得长期、深入地探索[6]。鉴于此,本文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中筛选出该领域核心文献,探寻其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及特点,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以期为该领域研究以及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启示。

一、文献来源与梳理方法

(一)文献来源

为获取高质量文献以准确了解目前国内外语教师情感研究的实然图景,笔者将文献来源类别限定在知网中的CSSCI 和北大核心期刊,以“外语教师”/“英语教师”和“情感”/“情绪”为主题,出版时间限定在2003—2022 进行检索,初步得到245篇文献。经过手动筛选、剔除不相关文献后,最终获得高度相关文献28 篇,并获取了题录信息数据。

(二)文献梳理方法

首先,将文献分为实证与非实证研究两大类。区分的标准为,凡详细列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信息的为实证研究,否则为非实证研究,包含综述、引介、述评等。其次,对实证研究按其研究主题进一步细分。参照胡亚琳和王蔷对已有的国际教师情感实证研究议题的四种分类对实证文章进行了归类与统计(详见表1)。

二、研究现状及总体趋势

考察不同年度的外语教师情感研究核心论文发表数量有助于揭示出该领域的发展现状与总体趋势。图1 显示,从2003 到2022年的20年间,我国外语教师情感研究在国内核心期刊的年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3—2012年的起步摸索期、2013—2020 的缓慢发展期以及2021 至今的高速增长期。

图1 我国外语教师情感研究文献年度发文量(2003—2022)

由图1 和表1 可见,从发文数量看,第一阶段共有8 篇,处于起步摸索阶段。第二阶段的刊文量增长到13 篇,约为第一阶段的1.6 倍。该时期的总发文量虽有增长,但也有起伏波动,所以整体增速较慢。第三阶段发表7 篇论文。因2022年论文发表尚在进行中,暂未有相关研究见刊,故这仅是2021年一年的发文量,约为第一阶段整个时期的刊载量。

表1 我国外语教师情感研究文献梳理与归类(2003—2022)

从研究类别看,第一阶段的非实证研究文章仅有2 篇,第二阶段增加到5 篇,第三阶段为3 篇;第一阶段的实证研究刊发了6 篇文章,第二、三阶段分别有8 篇、4 篇。第二阶段的非实证和实证研究数量分别是第一阶段的2.5 倍和1.3 倍。虽然第三阶段的非实证和实证研究的文献量并不突出,但如前所述,这仅是一年的产出。可见,该领域非实证和实证研究的数量都呈增长态势,且后续的研究发展势头良好。这一方面反映出外语教师情感研究吸引了更多研究者的注意,越来越受到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期刊编辑对该领域研究的认可度也在逐渐增加。

就研究方法而言,第一阶段非实证研究文章有2 篇,实证研究论文为6 篇,两者的比例为1∶3。第二、三阶段的非实证与实证论文数量之比分别为1∶1.6 和1∶1.3。由各阶段比例来看,实证文章数量总体上高于非实证文章,但是与非实证研究的比例在逐步缩小。这表明实证研究仍受青睐的同时,研究者也关注理论层面的探讨,积极引介新理论和新方法,紧跟国际研究前沿动向。

综上,我国近二十年来的外语教师情感研究发文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非实证研究增速较明显,但实证主义研究范式仍占优势,实证研究占主导地位。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一)起步摸索期(2003—2012年)

起步阶段的非实证研究虽量小、内容单一,但却是外语教师情感研究领域高质量文献产出的开端。该类理论思辨性论文主要探讨国内高校英语教师情感自我呵护的相关理论依据、对教学的影响及具体措施。在此之前,鲜有研究关注外语教师情感,故在当时而言,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开拓意义。

本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采用问卷对特定类别的教师情感,如职业倦怠、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等进行调查;研究对象包含了大、中、小学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师。其中,5 项研究中有4 项都是关于职业倦怠,且以大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这类研究探寻倦怠的成因及干预对策,研究结果为我们了解教师真实的工作状态、对职业的认同与满意度以及如何更好促进其专业发展等方面提供了来自实证的数据。同时期也有研究者采用开放式问卷针对教师情感对学生情感和英语习得效果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并提出改进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对策。

(二)缓慢发展期(2013—2020年)

本阶段的非实证研究主要以综述、引介为主,涉及国际教师情感理论研究、最新研究进展以及外语教学中的情感转向等。研究者更关心国际教师情感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发展,更关注如何使国外经验本土化,进而为国内外语教师情感研究带来启示。此外,还有研究从教师专业发展视角阐述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测量及理论模型并探究应对策略。总体来讲,该阶段的非实证研究更加注重对理论层面的思考,并对该领域的多元理论视角及研究方法有了新的认识。

本阶段的实证研究继续以量表或问卷形式,采用积极心理学、性别差异等新视角对高校英语教师职业倦怠开展研究。此外,有研究开始尝试采用质性案例法探索大学法语教师专业生活中的情感体验以及情感调节策略。还有研究讨论了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为提高教师幸福感水平、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依据。由此可见,本阶段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方法有创新,研究视角也更多元化。

(三)高速增长期(2021年至今)

本阶段的非实证研究以述评、引介为主,聚焦外语教师情绪劳动、教师情感研究方法以及情绪调节策略,进一步从理论层面拓宽了教师情感研究主题,为教师情感研究注入了新活力。研究者在汲取国际教师情感研究经验的基础上,更加关注推进本土化研究的开展,且目光聚焦于更微观的层面,研究更接地气,注重尝试解决情感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本阶段的实证研究主要以访谈、观察、收集案例素材等质性研究方法对情绪劳动变化、情绪劳动策略以及专业身份发展中的情绪展开调查。还有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从积极心理学视角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与对策。这些研究都体现出研究者已不再满足用量表或问卷测量教师对情感的理性认识,而更注重理解教师作为人的、与生俱来的、复杂多变的情感体验,对情感的探究更加细致、深入、全面。

综上所述,本领域的研究主题经历了从单一到多样化日益丰富的过程。理论视角呈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向,经历了从个体心理、社会建构到后结构主义、积极心理学等视角的转变。三阶段实证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量化向质性以及混合研究的转变。

四、问题与建议

纵观我国外语教师情感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本土化研究一直在发展中前行。但从已发表的核心期刊文献来看,尚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该领域研究产出不够稳定,研究体量较小,整体发展稍显缓慢。除起步期的前几年外,2009、2017 及2020年并无高质量论文发表,导致整个研究进程中出现了三次触底反弹的现象。这说明该领域研究有起伏波动,高质量的科研产出较少且不够稳定。尽管2021年的增速显著,但采用历时视角审视整个研究进程就会发现该领域研究总体推进较为缓慢,亟须多方协作与共同努力。

第二,研究视角与研究内容有待进一步更新与拓展。与目前国际教师情感研究中常用的理论视角相比,国内研究采用心理学及社会建构主义视角的居多,使用后现代主义、积极心理学以及生态视角的研究则凤毛麟角。直至2021年才有一项研究采用后结构主义视角,而使用积极心理学视角的也只有两项研究。从研究内容看,该领域研究以教师职业倦怠为主,后拓展到外语教师情感体验、情感调节策略、情绪劳动等方面,但也只有零星分散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研究内容多关注教师个体的心理体验,忽略了教师与社会文化、政治、权利关系、生态环境等因素的互动关联。

第三、研究群体偏向大学外语教师,研究对象较为窄化。该领域绝大部分实证研究的对象是高校外语教师,共有14 项,约占77.78%,关注中小学外语教师的仅有4 项研究,约占22.22%,呈现出显著差异。而大学外语教师群体中以英语教师为主,仅发现一项关于法语教师的研究。此外,研究中对大学外语教师及大学英语教师的使用较随意,没有对其指向群体做明确的界定。

第四、研究方法的使用及数据报告存在缺陷。首先,该领域量化研究多采用问卷或量表,或直接拿来使用,或进行部分改编。国外量表大都基于西方社会文化下的研究而开发,在中国社会文化情境下的适用性如何值得考量。大多数研究对此缺少对问卷信效度的检验及报告,仅有少量研究提及。其次,论文的数据汇报不够严谨。有的研究声称采用了混合研究方法,但论文只报告了量化统计数据,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如何开展以及相应的数据均未呈现。此外,本领域质性研究收集数据的方法较单一,数据间缺乏三角互证,影响研究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针对上述问题,建议未来研究可以从以下方面加以改进。首先,鉴于该领域研究体量小,总体发展较缓慢的事实,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及一线教师投入情感研究,通力合作,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网络关系,便于进行有规模的、历时性的研究。同时,也呼吁期刊编辑对该领域予以重视,提供研究者发声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外语教师情感研究,体悟教师作为人的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及其重要意义。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外语教育研究前沿》杂志于2021年第三期推出了英语教师情绪劳动研究专栏,这是外语类核心期刊首次开辟教师情感研究专栏,对推动该领域发展起到了表率作用。

其次,建议采用近年来涌现的后结构主义、积极心理学、生态主义等多元视角。这些新视角既可以为研究老话题如职业倦怠提供新思路,也可以用来探索教师与不同社会文化情境、权力地位、生态环境等因素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政策制定者、教师教育者和一线教师等提供参考。同时,建议未来研究多借鉴积极心理学理论,从关注以倦怠为主的消极情绪转为聚焦积极情绪。通过关注、创建、发展教师的优势帮助其取得成功、实现自我。

研究内容方面可以结合当下社会情境,探究某种特定情境或某个特定时期的教师情感。例如,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中小学外语教师情感议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关注与探索,目前仅有一项相关研究。教师情感研究的应然样态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和庞大的中小学教师群体极不相称。还可以结合后疫情时代这一特殊时期探究教师情感及其变化轨迹,或聚焦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体验等。此外,可以对多种积极情绪展开探索,如坚毅、心流、学术韧性、投入、正念等,符合当下积极的情感研究转向。

再次,研究对象方面,建议加大对基础教育学段外语教师的情感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师担负的教书育人职责重大,探究他们的情感世界既有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有利于提高教学成效。此外,高校小语种教师与英语教师相比虽是非主流群体,但他们也肩负外语教育重任,不应忽视他们的情感世界。另外,研究者要进一步明确并交代清楚研究对象的属性问题。大学外语教师是广义的包含各语种的语言教师还是狭义的特指英语教师?大学英语教师指英语专业教师还是公共英语教师?抑或是二者不做区分,都包含在内?

最后,在研究方法层面,量化研究要重视情绪测量量表或问卷的信效度检验及报告,并注意抽样的合理性。质性研究除了常用的访谈、观察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日记、网络工具等多种手段收集数据,使数据更丰富、更立体,且能互为支撑,分析过程也需要更加透明化和规范化。研究者使用混合研究若想要实现量化+质性“1 +1 >2”的效果,需要充分考虑研究问题以发挥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7]

五、结语

国际教师情感研究至今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而我国外语教师情感研究尚处于新兴的起步阶段。本文筛选出CNKI 中2003 至2022年间收录的相关核心期刊文献,仔细梳理、分析了其研究现状、主要内容及特点,发现尚存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情感渗透在教师个人和职业生活的各个角落,是影响教师择业、守业和弃业的关键因素,也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8]进行教师情感研究可以促进外语教师的身心健康与福祉,增强其职业认同,提升职业满意度,助力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取得个人成功、实现自我。希望本研究可以为未来外语教师情感的深入探究和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启发。

猜你喜欢

外语文献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