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野下山东村镇体育发展模式构建研究

2022-03-18金庆红

绥化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体育场地村镇山东省

李 炬 胡 好 金庆红

(安徽工程大学体育学院 安徽芜湖 241000)

新时期背景下,我国村镇体育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民众锻炼意识与日俱升。体育锻炼方式呈现多样化,虽然村镇体育发展呈现出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趋势,但是在公共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体育活动的开展范围与数量上都与城市社区体育活动相差甚远,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本文对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现状进行研究,试图构建出符合山东省实际的村镇体育发展模式,希望为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模式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体育认知

体育认知是指人们对体育这一特殊社会文化形象所持的一种基本态度,影响人们体育价值的形成。当前,提高国民体育综合素养的任务是首当其冲的,提高国民对体育锻炼的意识,普及科学合理的锻炼方法,引导国民积极主动地投入到体育锻炼当中,达到场地器材的最大化利用,有利于国民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

体育参与主要有利于保持身心健康,培养吃苦耐劳精神,磨炼意志品质,能够激发拼搏精神,促进自身多方面能力发展。[1]山东省体育总局综合运用社会媒介宣传、普及全民健身教育,通过大众传媒加强体育与休闲、体育与健康的宣传实现村镇体育活动的开展,使村镇居民在线下、线上多渠道作用下,对体育参与产生不同程度的认知。山东省宣传教育的普及使村镇居民接触了学校体育,太极拳、摔跤、龙舟等特色体育活动,同时民众文化素质的提高也为村镇体育的宣传、理解、接受、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育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人的体育科学素养水平,而良好的体育科学素养可以保障体育锻炼的效果。

二、体育设施

(一)体育场地种类与数量。山东省体育场地20.75万个。其中,篮球场地4.37万个,占21.07%;全民健身路径场地7.84万个,占37.79%;乒乓球场地2.02万个,占9.72%;羽毛球场地7059个,占3.40%;田径场地1.77万个,占8.54%;健身房8366个,占4.03%;足球场地6568个,占3.17%;排球场地7827个,占3.77%;健身步道4032个,占1.94%;游泳场地766个,占0.37%;其他场地1.29万个,占6.20%。

调查显示,相对城镇居民而言,村镇居民在健身活动项目的选择上大多向于民族性强、徒手练习或场地、设施和运动技能要求不高的运动项目。然而体育场地和设施是组织村镇体育活动、展开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当前山东省村镇居民所开展的体育活动中,球类活动的数量明显增加,从原有的篮球、羽毛球为主体育运动发展至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种球类与各地特色体育项目共同发展的良好势头,每年由村镇居民自行组织的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频率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

(二)体育场地面积与分布。截止2019年底,山东省体育场地20.75万个,体育场地面积2.36亿m2,山东省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35m2。其中,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1.16亿m2,占49.16%;企业的体育场地4158.25万m2,占17.61%;村委会的体育场地4143.22万m2,占17.54%;居委会的体育场地1591.39万m2,占6.74%;机关的体育场地1342.16万m2,占5.68%;民办非企业单位的体育场地445.16万m2,占1.89%;其他组织机构的体育场地325.24万m2,占1.38%。

调查显示,相比山东省村镇体育开展之初,当前山东省大部分村镇已经具有部分体育文化活动场地,包括老年活动室、文体活动室、篮球场、乒乓球场、体育文化广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路径等,使得村镇体育活动不受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原因的影响,且场地类型和数量都在不断增多。但山东省体育场地多属事业单位,占比超过总数49%,村镇间体育场地资源分布不均,零散点式分布影响体育环境优化,村镇居民体育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存在只能在家里、公路旁或者依靠附近村镇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体育锻炼的现象。[2]

三、政策法规组织体系和经费资源

(一)组织体系。据山东省体育协会调查数据显示,当前山东省村镇体育开展过程中,有将近70%的村镇并未针对地区实际形成规范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一般采用垂直管理,且活动组织缺乏政府部门的参与。早期制度健全性较差,未与时俱进、实时更新导致组织架构适应性较差的问题依旧存在。此外,山东省体育局在2018年相继发布了《山东省全民健身条例》《山东省健康产业规划》《百万公里健身步道实施方案》等村镇群众体育发展规划。体育活动科学开展有了很大改观,但关于政策执行者、活动组织者、体育信息传播者、村镇体育指导员等人力资源方面仍存在空白。

(二)经费资源。长期以来,阻碍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体育经费短缺。而导致体育经费短缺的原因除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村镇体育得不到重视等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育经费的来源极其单一。[3]当前村镇体育活动的开展依然是政府为主导,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实际上活动组织的经费多由政府拨款,且村镇之间经济基础水平不一致,缺乏经费是最大困难,是制约村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瓶颈。随着全面小康农村富民政策逐步改革,山东省崛起一批具有实力的企业,逐渐形成健康产业背景下的企业体育文化,发挥“企业体育”的示范作用和服务功能,成为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现实而且明智的选择。东营、威海、台儿庄等地若干企业在体育活动中的带头示范行为,不仅丰富了广大村镇居民的体育文化生活,同时也激发了周边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四、新时期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模式构建

(一)特色体育为村镇体育发展主体。村镇居民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是实现体育需求的关键因素,需不断加强农民对村镇体育的认同,发展特色体育文化,调动农村体育参与积极性。当前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虽存在有体育资源匮乏,组织管理有限等诸多不利发展因素,但体育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于村镇居民生活中,常见散步、游泳等较为普遍。传统体育项目包括太极拳、八段锦、螳螂拳等传统特色项目也在传媒作用下进入村镇居民生活中。与此同时,山东省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特征,民间体育、风俗习惯应成为村镇体育发展的现实基础,特色体育应成为村镇体育发展主体。通过对传统项目进行保护和开发,发挥体育与环境相互促进作用,因地制宜、特色发展,全面提高村镇居民对体育的认识、使得体育需求逐渐膨胀,挖掘体育经济潜在增长点,必将促进山东省村镇体育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为村镇体育发展重点。体育场地与设施是实现体育参与度的重要条件,需不断开拓体育资源,优化学校体育资源利用,扩大村镇体育活动范围。当前山东省学校体育资源日趋完善,面对村镇普遍存在缺少体育场地器材设备和指导力量的主要问题,建议开放学校场地设施,在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前提下,开放学校体育设施器材,对于其中建设成本较高的场馆设施采取低收费制度,回收部分管理成本,对于建设成本较低的操场与器材可以对外免费开放,以此来提高山东省村镇体育设施资源的利用率。同时,通过培训政策执行者、活动组织者、体育信息传播者、村镇体育指导员等,科学规划体育宣传、健全人才培养,增强村镇居民体育意识,推动村镇体育稳健发展。

(三)政策法规为中心。村镇体育发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体系,需不断健全政策法规,吸引行业人才,增强组织力度;旨在指导政府人员结合不同村镇居民的体质情况与现实条件进行体育活动内容以及活动规则的设置,建立健全村镇体育政策法规,促使山东省村镇体育管理模式更加科学,促进村镇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真正发挥体育对于全面小康、全民健身的重要意义。政府应紧抓村镇体育基础建设,在管理目标、管理制度以及组织架构上发挥服务型政府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符合自身特色科学的村镇体育组织体系。

(四)村镇辐射式为村镇体育发展方向。经费充足是村镇体育发展的基础条件,需发挥村镇辐射作用,不断开拓资金引流,畅通经费来源渠道。以特色体育为中心的发展模式适宜当下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的基本情况,山东省政府需继续鼓励发展企业体育文化,结合领先村镇体育发展成功案例,依靠互联网、多媒体等媒介作用,在村镇体育发展过程中广开筹资渠道,并且依照相关政策法规以保证筹资渠道的通畅,积极吸纳社会有效资源参与到体育事业的无偿援助和有偿经营中,促进村镇体育发展。同时,城市化将带动村镇发展,城市化进步必然加速村镇人员流动与经济的发展,应将村镇、城市、学校体育一体化结合,增强指导力量,以点带面形成互通融合关系,改善村镇体育人力资源问题。

结语

村镇体育事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在需要,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号召下,山东省村镇体育活动的开展已经呈现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许多不利条件。基于此,应充分利用场地、器材等设施逐步完善的有利条件,加强农民对村镇体育的认同,发展特色体育文化,增强村镇居民体育参与积极性;开拓体育资源,优化学校体育资源利用,扩大体育场地范围;健全政策法规,吸引行业人才,增强组织力度;发挥村镇辐射作用,不断开拓资金引流,畅通经费来源渠道。通过构建山东省村镇体育发展模式为例,以期为我国村镇体育发展事业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体育场地村镇山东省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山西8个村镇入选第十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已达2409个
色彩手法在村镇环境综合治理中的运用与思考——以平度市下辖村镇为例
山东省即墨市
我国体育场地建设现状与发展对策
创建文明村镇 打造幸福家园
石狮市城市发展与体育场地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