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与路径选择

2022-03-18许静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船思政精神

宁 倩,许静波

(东北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船精神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将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充分引导大学生勇攀高峰、奋力拼搏、心系人民。

一、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维度

红船精神被赋予了深刻的内涵,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内涵、理论价值、思想渊源方面具有同质性和同源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资源,具有价值维度。

1.首创精神是大学生开拓进取的动力之源。大学生是未来国家创新型人才的生力军,这一代人生在新世纪,具有开拓创新的天然性。在“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思维方式敏捷,对新事物和新讯息掌握及时,有着其他群体难以替代的独特优势。但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仍需加强、创新目标不够具体。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方面下功夫,引导大学生用创新回应时代的迫切呼唤。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具有先进性,体现了共产党人解放思想、锐意进步的精神气概,在党的百年艰辛奋斗史中一以贯之,是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所在,催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共识。在新时代,首创精神继续引领时代改革创新的新航向,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武器。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船精神之首创精神,充分鼓励大学生勇于探索、精于钻研、敢于实践,切实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和历史的使命,在红船精神的指引下把青春梦想寓于伟大的中国梦之中,做新时代改革创新的先锋队。

2.奋斗精神是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的思想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的理想信念关乎国家未来。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随着自媒体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方加大对我国文化渗透力度,理想信念教育面临一定的挑战,如大学生中存在政治立场摇摆、价值判断固化等现象,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大学生的发展引航铸魂。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具有引领性,与理想信念在内在逻辑上有着较高的契合度,折射出了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和共产主义信念的坚守,是党历经磨难仍浴血奋战、初心不改的精神底色,造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的共识。在新时代,奋斗精神仍然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奋勇前进的主旋律,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指南。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船精神之奋斗精神,有利于引领大学生以昂扬斗志和勇往直前的姿态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通过深入挖掘红船精神的历史价值和育人功能,引导大学生从必然性解读党的发展进程,坚定不移地拥护党的领导;从继承性领会革命英雄的可贵精神,锲而不舍地增强精神动力;从规律性理解实现共产主义的光明前景,坚定理想信念,以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历史浪潮,争做伟大事业的崇拜者、宣传者、践行者,自信地接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

3.奉献精神是大学生胸怀大爱的丰富养料。伴随改革内生动力的增强和技术升级步伐的加快,一方面,大学生的学习、娱乐、出行、交往呈现多元化、便捷化、人格化等特征;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拜金”“炫富”等现象,这种同辈群体带来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心态浮躁不安,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割裂。受各学段应试教育模式影响,有些学生过分注重专业理论学习,认为奉献社会和人民浪费个人时间,间接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奉献精神缺失,这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把培养大学生奉献情怀作为重要价值导向。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具有实践性,奉献精神是共产党人心系人民群众、树立正确义利观、扎根社会服务的逻辑展开,孕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层面的共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船精神之奉献精神,有利于大学生把党优良的奉献传统发扬光大,铸造胸怀大爱的人文情怀。用奉献精神浇灌大学生的心田,让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为人民和社会的倾情奉献中,升华青春价值,抒写人生篇章。

二、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红船精神自党的诞生之际始终指引着党革命与建设的方向。在当今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下,红船精神仍然具有重要育人价值。新的时代条件使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定的现实困境。

1.红船精神的教育模式单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弘扬红船精神的主要渠道,作为教学主导者,思政课教师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对红船精神的认知过程与钻研程度。当前,多数学校只开展第一课堂教学,教学模式陈旧单一,采取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照本宣科讲授知识体系。而且红船精神的课时所占比例较小,部分高校为了压缩教学成本,开设大班课堂进行教学,将专业相关性弱甚至研究方向毫无关联的学生排在一间教室授课。学生对红船精神的理解角度和认知阶段各不相同,对不同专业学生的教学效果参差不齐。课堂上缺乏研讨的统一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很难全面掌握每一名学生的思想动向并及时接收到教学反馈,只能按照既定的传统方式进行授课,课堂氛围不够浓烈,缺乏交流讨论与成果展示,学生的学习状态大打折扣,很难保证思维的高度集中,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不利于打造高效课堂。例如,思政课教师讲授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学生便不再深入追溯它的精神起源,没有“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思维路径,不了解为什么党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能形成创新、奋斗、奉献的精神,更不了解在新时代的大平台上如何继续传承与践行红船精神。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还没有单独的章节对红船精神进行系统阐释,思政课堂中涉及红船精神相关内容,也只有在讲授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知识点时作为拓展素材稍作讲解,旨在讲历史并非讲精神。红船精神进教材还未实现,进课堂还未常态化,进头脑还不深刻。红船精神是党的精神财富,不适合以考核的形式进行强化教育,这导致对红船精神的弘扬缺少动力。另外,思政课教师大多采用板书与课件进行教学,对新媒体的应用还不够充分,使得学生对红船精神的学习兴趣不足,学习热情低落,学习效果有待提高。

2.红船精神的理论与实践脱节。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围绕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展开。红船精神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史料和天然载体。目前学者、专家的研究集中于厘清红船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学理关系,对这一精神的实践养成还未形成系统化研究。目前红船精神与大学生实践处于脱节状态,部分高校在将红船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不接地气儿。少数学校开展的红船精神相关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并且与他们的生活实际不符,缺乏说服力,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持久的影响。如果脱离了实践活动,喊着“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抽象口号,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分歧时,对集体利益依然置若罔闻。只有贴近生活、贴近实践才能让大学生理解红船精神的思想魅力与现实价值,脱离实践只能将红船精神“入耳”,做不到“入脑”,更无法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红船精神的学习目标存在偏差。大学生易受不良社会思潮同化,在市场经济和应试教育背景下,过分追求自我获得,用物质利益衡量知识价值,导致学习目标发生偏差。为了使自己在未来社会竞争中手握更多“筹码”,部分大学生在确立学习目标时,重点考虑就业、升学、家庭、收入等因素,追求即时回报,急于将学习目标与个人利益紧密结合,盲目陷入“考证热”“速成班”“快阅读”等,学习归因弱化,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视程度不足。与专业课程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难度较低,学生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无法做到潜心修养、静心治学。思政课是提升思想道德与精神素养的关键课程,但部分学生只将思政课学习作为获取物质利益的便捷手段,只热衷于对期末成绩的苦苦追求,忽视思政课堂的学习过程,对思政课产生漠视、冷淡、排斥的情绪,学习目标严重偏差。受学习目标偏差的影响,德育、个性发展、身心愉悦也都被学生排在了“次要”地位,使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困境。

三、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选择

1.完善教学设计,合理融入思政课堂。思政课是引领思想观念和传授理论知识的主阵地和渠道,也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把红船精神灵活融入到思政课堂,才能充分发挥红船精神的育人功能。

一方面,要将红船精神纳入思政课教学体系,整合教材中与红船精神契合度较高的内容,结合具体课程特点,挖掘关联紧密的切入点,有所侧重地将二者衔接。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堂上,讲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这一知识点时,融入红船精神的哲学要义;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堂上,从红船精神与“四个自信”之间逻辑关系入手来融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堂上,讲授红船精神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时代价值;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结合“中国精神”“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等知识点,开展红船精神专题教育讲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堂上,梳理红船精神历史发展脉络,增强大学生对国情党史的了解,以新时代拼搏者的姿态,继续从红船精神中汲取伟大力量。红船精神的内容复杂地交织在各门思政课程中,教育者必须建构思政课程统一教学序列,根据不同年级大学生阶段性学习需求进行整体设计,在各门思政课堂中形成“统一布局、横向贯通、纵向链接”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堂中创新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的协同推进,做到科学有序、高度融合,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整体实效性。

另一方面,要巩固思政课教师的主导地位,夯实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学校要对思政课教师开展红船精神专题研修培训会,让教师在深刻理解红船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基础上将其融入思政课堂。不同教研室的思政课教师可以建立集体备课机制,整合资源、集思广益,从不同维度挖掘红船精神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并共同探索将其融入思政课堂的现实路径,协力打造具有感染力的高质量思政金课。思政课教师也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能动性,采用课堂研讨、互动对话、交流分享等形式将红船精神融入课堂,形成开放式、参与式、情景式的教学氛围。例如,让大学生同“一大”十三名代表开展跨时空对话,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切实感受到红船精神所彰显的党的初心与使命,在为社会、人民做贡献中升华人生价值。

2.开展特色活动,营造“红色”校园氛围。高校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天然的人文气息和育人功能,坚持以红船精神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策划校园活动,营造“红色”校园氛围。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与红船精神相关的主题知识竞赛、读书报告会、名师讲座、讲历史故事等活动。班级团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可以联合举办“追忆红船、初心不变”主题团日、主题党日活动,使大学生在参加活动中重温来时路,增强参与感,充分理解红船精神产生的历史渊源,并将首创、奋斗、奉献精神转变为现实能力。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可以成立“红船精神研究论坛”,定期开展学习研讨会,借鉴已有的红色文献、红色信息、红色资源探索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应用价值。还可以邀请校领导面向全校师生开展红船精神宣讲,激起大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其精神品格。在校园宣传栏、文化长廊、艺术墙中增设红船精神宣传模块,在校报上刊登有关红船精神的学术论文,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红船精神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打造全方位、立体化思政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拓展红船精神的宣传空间,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积累知识的同时增强对红船精神的价值认同。

3.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传授红船精神科学内涵要想外化为行为品德和行为举止,必须要依托社会实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反思,进而实现红船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学校应大力支持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举办“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创业模拟培训、“三下乡”等活动开发学生创新思维,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政策高度培养一批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新生代主力军。经费充足或有地缘优势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实地调研“一大”会址,跟随先辈的足迹诵读入党誓词,瞻仰南湖红船,追寻老一辈共产党员经历的“赶考路”,在红船旁领会红船精神,铭记红色政权来自哪里。学校还要为大学生志愿服务搭建广阔的平台,开展扶贫支援、爱心募捐、环保宣讲等活动,把奉献精神植入大学生灵魂深处,引导大学生在服务社会、服务人民过程中自觉践行红船精神。

4.打造“线上+线下”协同育人的网络教学空间。高校要进一步巩固网络教育的主动权,牢牢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通过网络教育凸显红船精神的价值导向。积极建立互联网教学一体化平台,思政课教师参照教学目标,录制红船精神微课上传至平台,学生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进行线上自主学习。同时在平台中增设交流窗口,充分调动学生在线上畅所欲言的积极性,思政课教师可以及时收到红船精神掌握程度的教学效果反馈,以此为根据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另外,将红船精神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风格和话语体系,在微信、微博、学习强国、抖音短视频等软件发布,让学生在寓乐于学中接受红船精神的熏陶,充分利用网络覆盖面广、渗透力强的优势,将红船精神融入校园网络环境。

总之,红船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顶层设计,而且是一个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需要教育者的持续努力和引导,从而使红船精神的基因在高校生根、开花和结果,真正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猜你喜欢

红船思政精神
红船
雕红船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船向未来
一叶红船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