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祛魅消费异化的反噬
——当代消费复归的哲学意蕴

2022-03-18黄胤辚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实境消费观念消费主义

黄胤辚

(哈尔滨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5)

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现代化社会造就了纷繁复杂的物质世界,人与物质世界的直接联系——消费,则不可避免的成为物质世界的主旋律议题。对当代社会消费转向的探赜索隐,是窥测并消解消费异化的指向路径。人在当代消费异化的范式中,处于主体地位,在主体语境中展开对消费异化现象的追本溯源,继而进一步把握消费异化转向的逻辑线索,为解蔽消费异化,筹划解决的现实路径。总体而言,祛魅消费异化潜在的隐蔽根源,首先在于对消费异化的本质构造进行剥离,探析引起消费异化的缘起之因,同时,寻觅消费异化转向的逻辑机理,从而掀起被遮蔽的“隐蔽”。消费成为资本主义的最新意志,不仅象征着财富、健康和活力,也成为“建构自我与社会、文化与身份认同”的首要场域。[1]

当个体的消费行为遇见现代化工业时代,被时代赋予多维度的内涵,亦如“非自觉意识作为创造性意识总是打破自觉意识的‘范式’”。[2]与此同时,学术界对于消费异化转向的探赜索隐从未停止。正如马尔库塞在其著作《单向度的人》中阐释,技术理性的发展,是以消费替代暴力、武力成为统治人们的手段形式之一。进入后现代时代,消费加深异化的程度,这是基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同时也受消费观念转向与消费理性式微推动所造成。在此基础上,文章以消费观念转向与消费理性的式微为逻辑路径指向,来深入窥测消费异化现象的根源。

一、问题缘起:消费的观念转向与消费理性的式微

第一,消费观念的转向。消费观念的转向直接体现出主体三层构境的消费表现形式:虚假需要式消费、攀比式消费、主体被动式消费。首先,虚假需要式消费。在消费活动中,人的主体性处于不断被物压抑的处境,在购物过程中真实的需要与自己的想法被一再弱化,直至消失。霍克海默和阿多诺将现代消费者视为一群没有辨别能力的愚昧角色。[3]人的自主消费导向不再被自我所掌控,相反却被物质世界所压抑的虚假需要所替代。在现实世界里,人们的消费渠道由商城购物、网络购物、直播购物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所组成。面对生活周遭琳琅满目的商品,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会被品种丰富的商品吸引,继而进一步激发个体本能潜藏的购物欲,大肆购买自己本不需要的商品。虚假式消费背后所蕴含的逻辑是,在消费之中满足自己的虚假需要,即自我构建纯粹的虚幻构境,在虚幻构境中通过消费来满足自我的虚假需要,以此来获得自我的最大满足。其次,攀比式消费。在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技术对传统人际关系改变与超越的三层现实实境之中,主体——人的消费更多被周围人所影响,攀比式消费在多重环境的多重因素作用之下,愈发的严重,这与康德所强调“不由别人引导而运用自己知性的决心和勇气”[4](P22)相悖。在攀比式消费的环境中,个人个体的消费行为是失去自我理性维度的调节,取而代之的是攀比式、非理性式、铺张浪费式的消费,造成了个体的消费更多是由他人的消费路向所引导。与此同时,在攀比式消费之下,消费者越来越多开始追求商品的个性化,以此来满足消费心理之中“我有你无”的攀比意识。最后,主体被动式消费。人身处于消费世界之中,面对来自于消费世界各种各样的物质诱惑和消费至上观念的冲击,消费者很难不受其影响。具体来说,被动式消费照映于现实世界,其具体表现在人与环境、个人与他人、主体与客体的潜移默化式影响。人与环境关系之间所引发的被动式消费,主要体现在商品广告频繁宣传,由此所形成的一种需要购买的消费引导氛围,从而诱导消费者进行消费。个人与他人更多的体现在趋同心理的展现,当人们发现身边同学、亲戚、朋友拥有自己所没有的物品时,人在无形之中就被激发了被动式消费的欲望,即也想拥有这一件自己未曾拥有而他人拥有的物品。主体与客体则更为直观。正如马克思所言:“没有消费,也就没有生产,因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5](P28)若视消费为客体行为,主体为人所进行的生产活动,两者为最直观的体现,主体是为了完成客体的存在性目的,从而完成生产—消费的逻辑循环,这背后所隐藏的就是资本增殖的内在机理。

第二,消费理性的式微。在消费至上的后现代社会,消费的欲望冲动早已突破消费理性的限度,使之欲望无限制增长,并构筑起消费主义的“大厦”。消费理性式微意味着个体消费欲望对自我理性的占领,这势必进一步加剧消费异化现象。在繁华的物质世界,资本通过现代化技术生产、广告宣传、算法的精确推送、商品个性化的定制等手段,进一步通过消费途径来“控制”个体的理性意识,从而致使个体更深的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消费主义秉承消费至上、享乐至上、放纵至上的三层消费异化旨趣,视消费理性为“异化”的消费理念,继而将其摒弃。综上所述,消费理性的式微是造成消费异化的主体性根源,同时消费异化加深也直接加速消费理性的式微。

从总体视域来看,消费理性的式微缘起于个体消费欲望对于自我理性的“占领”,资本逐利对于个体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冲击,以及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首先,个体消费欲望对于自我理性的“占领”。人之为人,需要人们对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进行合理的节制。[6]基于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抹平信息的不对称性,人有了比以往更大的“知情权”,但往往在不经意之间更容易被商品特有的价值属性所吸引。人性的消费欲望在精美的商品、信息的扁平化、广告的轰炸等多重条件下被无限放大。突破尺度限制的欲望必然会“占领”自我理性的空间,自我理性被“占领”也就意味着个体自我节制能力的丧失。其次,资本逐利对于个体消费观念、消费行为的冲击。逐利是资本天生的本性,推动消费有利于资本的扩张与积累,符合资本增殖的逻辑。同时,资本制造并烘托出消费主义所喜爱的环境氛围,在消费至上的大环境中,不断侵蚀着个体原本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从而使之异化为符合消费主义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并最终构建一套消费主义至上的消费模式。最后,消费主义思潮的盛行。消费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涌动与传播,煽动个体内心的消费欲望,并试图建构一整套消费主义式的社会、文化、经济思潮,破除并打碎个体乃至社会的消费理性屏障。在这个消费异化的范畴内,消费理性在消费主义思潮的消解下日趋式微。

综上所述,现代社会之中的消费异化转向是由消费观念转向与消费理性的式微所致并加深。探究消解消费异化的内在逻辑路径也应着重于消费观念转向与消费理性式微的问题解决,从问题的根源剖析其异化发生的逻辑路径,解蔽消费异化之中所遮蔽的路径线索,并求索隐蔽的本质,以此筹划消费异化解决的实践方案。

二、解构:消费返魅的逻辑路径

鲍德里亚在《物的符号体系》中指出:“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也就是(处在)外在于一个它只作意义指涉的关系。”[7](P223)在“消费主体”的社会中,消费已然成为人生存的价值,商品被异化为各式各样的编码符号。正如鲍德里亚所阐述:“消费并不是围绕着某个个体组织起来的,因为根据名望或类同的要求,个体的个人需求是以集体语境为索引的。其中首先有一种区分的结构逻辑,它将个体生产为个性化的,也就是生产为相互区别的,但是根据某些普遍范例及它们的编码,他们就在寻找自我独特性的行为本身中相互类同了。”[8](P86-87)甚至“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某种符号(物品/符号)和区分的编码之上”。[8](P47)消费异化否定自我的理性价值,致使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断裂,并走向虚无主义。探寻祛除消费异化的复归之路,毋庸置疑是完成在现代社会之中,人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即实现人的自我解放。

总体而言,探究消费异化的返魅线索,应回归于人的自我主体性,以人的主体性存在作为祛除消费异化的意识性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通过重建人的理性意识与引导适度、健康、理性的消费,以及建构良性的社会消费模式三条路径展开对消费异化的祛除与消解。

其一,重建人的理性意识。在“消费为主体”的现实实境之中,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无处不在的消费广告、自我消费欲望的膨胀,重建人的理性意识尤为重要。消费理性意识是祛除消费异化现象的主体性基础,从而得以在此基础之上构建自我的理性体系,并以此来抵抗消费异化的侵蚀。其二,引导适度、健康、理性的消费。对个体消费的正确引导、营造良性的社会消费氛围、构建良性的社会消费模式是祛除消费异化的重要路径。首先,对个体消费观念、行为的正确引导,是解蔽消费异化有效途径。在现代实境之中,个体的消费观念、行为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很可能会被沦为资本逻辑之下的消费工具。消费范畴内,理性若让位于资本逻辑,个体的消费将演变为肆无忌惮的挥霍与浪费,最终的结局是人在毫无约束的消费世界中走向异化的深渊。正确的引导个体消费是助推个体解放、个体回归、个体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表面上看,正确的引导个体消费避免了过度浪费与资源的节约,从内在上看这是祛除消费异化对于个体的侵蚀。其次,营造良性的社会消费氛围。社会消费的舆论导向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体的消费习惯、消费理念、消费行为。社会消费氛围若不加以正确的规范与引导,而任凭消费异化肆意的破坏,则会导致社会氛围向炫耀、攀比、虚荣的社会消费氛围扭曲。其三,建构良性的社会消费模式。“消费为主体”的社会中,资本扮演了消费异化幕后的推手。资本逐利的天性之下,资本将消费作为资本积累与资本剥削的手段,并勾勒出一副“生产—消费—资本”循环的新图景。在一定意义上,资本剥削加深了实境的消费异化,从而消费异化对于现实的反噬作用也日趋激烈。面对资本逻辑之下的消费异化,建构良性的社会消费模式更显得尤为重要,以整体的良性消费模式来化解资本逻辑之下的消费异化冲击,并以此为契机,将消费复归于和谐。

三、意蕴:消费复归的哲思

消费异化背后潜藏的是自我欲望的作祟,这亦是自我欲望追逐现实需要的行为。在欲望的萦绕之下,消费成为自我欲望中价值幻想的满足。消费在哲学构境之中的意蕴是自我价值的外在满足,消费的复归也是自我价值在现实世界中获得的主体完满性。若在“形而上”的角度诠释消费复归,则可以涵盖为人在现实境域的理性解蔽。在哲学境界之中,窥测消费复归的多维透视,充分地反映人的理性精神超越欲望的限度与自我价值的终极关怀。

(一)人的理性精神超越欲望的限度

消费异化的现实境域之中,消费是个体欲望满足的手段,只有节制欲望、祛除欲望、超越欲望才能使消费复归于理性。人的理性精神超越个体物质欲望的设限,通过节制欲望的膨胀、构建思辨的理性精神、拓宽理性实践的尺度所显现。首先,节制欲望的膨胀。现代化的实境世界不仅使人的视觉、触觉、味觉等得到前所未有的全新体验,同时人的欲望也在狂飙突进的现代社会被无限放大。节制欲望是理性精神对欲望的突破,印证理性精神是个体意识的延伸,其所彰显的是人同自我、人同他人、人同世界“内在尺度”的把握。其次,构建思辨的理性精神。思辨的理性精神构筑了“人之本性”,建构思辨的理性精神,其意蕴是个体由“感性”世界指向到“理性”世界指向的转换。在这个意义上,人将理性嵌入主体的日常生活,思辨的理性精神凸显理性的本然逻辑,使得人不再受消费异化衍生的错乱逻辑所侵蚀。当主体摆脱消费异化的附着,并在思辨的理性精神驱使下,终能在现实实境中寻得真正的“彼岸世界”。最后,拓宽理性实践的尺度。主体从理性实践的维度来把握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现实之间的实然关系,并以此诠释相互之间的联动关系,拓宽理性实践的实境尺度,更好的使主体跨越理性精神与现实的鸿沟,从而把握自我真切的本真状态,以达到“不求外物、内求诸己”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沿着节制欲望的膨胀、构建思辨的理性精神、拓宽理性实践的尺度三条路径,将理性精神视为实践的前提性依据,以此祛除实境中理性与欲望的二元对立、多元分裂。以理性实践为理性精神开辟主体认知的新境界,摆脱欲望带来的贪婪与刺激,以此在新境界中消化并超越欲望的限制。

(二)自我价值的终极关怀

消费复归是个体的消费理性构筑与价值目标的重新确立,人不再视消费为人的价值追求,继而寻觅实境世界中主体——人真正的价值追求。消费社会弥漫着欲望、虚无、贪婪的价值取向,因而,社会价值取向所塑造的实境世界的价值大厦,更多是异化、扭曲、颓废的价值追求,在这个范畴内个体在消费社会中获得的满足感是消极、空虚、浩渺的感知。总体而言,在消费主体的世界之中,异化以消费作为遮蔽的手段,人对自我价值的“终极追问”成为了一种奢侈。消费异化催生“消费是实现自我价值的终极目标”“消费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消费是连接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中介”三层幻境。在幻境中,消费异化通过消费传递至人,使主体沉迷于虚幻的满足之中而不自知,最终丧失人之为人的主体性。

从哲学视域的角度来诠释自我价值追求的终极关怀,超越存在的哲学实境之中,消费复归是解放人在物欲世界的枷锁。人在理性意识的驱使之下,绕开消费异化所设置的主体价值限度,在真实的实境世界里寻找幸福感、满足感、价值感。总的来说,消费是满足自我生存、发展、享受资料需要,在主体发展的不同阶段,消费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人追寻自我价值应植根于现实实境之中,通过满足自我内在的幸福感、获得感、存在感来确定自我价值的向度,而不是南辕北辙在消费中寻找虚无的自我价值。

猜你喜欢

实境消费观念消费主义
Film review:WALL·E
临床实境考核在眼科住院医师实践技能结业考核中的应用
高中生日常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调查研究
“实境课堂”为青少年点亮前行之光——泰兴市少先队实施红色基因工程
高中生消费观念与学校周边经济生活的关联探讨
消费主义视角下传统集市贸易的现代化解读
大学生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调查分析
新媒体时代消费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应对
实境学习:让学习在学习者的手中和脑中同时发生——访澳大利亚莫道克大学教授扬·哈灵顿博士
消费主义文化逻辑与文学的欲望叙事——论《嘉莉妹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