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句意商榷

2022-03-18◎孙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互文木兰比喻

◎孙 建

《木兰诗》是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里的课文,最后一段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下称“末段”)文下对“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注解是:据说,把兔子提起来,使它悬在半空中,雄兔不时地动弹着两只前脚,雌兔常常眯着两只眼睛,因此便于辨认。并且不少资料的注解也持有相似的观点,如:上海古籍出版社编《古诗荟萃》认为雄兔与雌兔在外形上有此差别。《〈乐府诗集〉成书研究》译此句为:雄兔习惯搔乱扑腾双脚,雌兔总是眯着双眼。

此种说法似为确论,然而倘若深究起来,就会发现并没有丝毫科学依据。

在现实生活中,从来没有通过观察兔子的眼神和前脚的动作来分辨其公母的方法。一些关于兔类养殖方面的书籍,对于这个问题则提供了极为专业的回答,如:2008年远方出版社出版的《如何办好兔养殖场》就具体介绍了兔子养殖方面的知识。其中,对兔子性别的辨认,也提供了较为详尽的说明,提出对于年龄在3 个月及以上的兔子,只要通过查看阴囊的有无,就可分辨兔的性别。初生的兔子或幼兔,则要通过对它阴部的孔洞,以及孔洞与肛门的距离进行查验来进行区分。由此可见,兔子性别的分辨是科学严谨的,并非只是通过望其外形,就能够准确判断的,甚至即便对于以上辨认的要点,能够了然于心,但是如果没有较为熟练的实践经验,恐怕也难以做到对兔子的性别作出准确而快速地辨别。

既然如此,“脚扑朔”“眼迷离”就应该不是雄兔与雌兔所专有的特点,或者说至少并不能作为区分它们性别的一个有效的依据。那么,是否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翻译存在着谬误或臆断呢?这样的怀疑,也可以在一些工具书和古诗文中得到明确的答案。如在《汉语大词典》中,就有将“扑朔”作为“兔的代称”来解释的义项。又如,北宋苏轼的《游径山》一诗中,有“寒窗暖足来扑朔,衣钵咒水降蜿蜒”两句。这里的“扑朔”就是以兔子惯常的行为特点来指代兔子,而并不是专门指雄兔。由此,也为反证脚“扑朔”的情况不是雄兔所特有提供了有力的凭据。以此而论,既然“扑朔”不独为雄兔的行为,“迷离”也恐怕并非雌兔所特有的神态。结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正确认识:不是只有雄兔才“扑朔”,只有雌兔才“迷离”;或者可以这样说:“扑朔”和“迷离”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雌兔、雄兔共有的特点。

那么,是否存在这样的问题?即:《木兰诗》在民间传说,及其成文的过程中,由于不甚严谨的原因,使得这样的误解一直延续至今呢?显然,这种情况存在的可能性很小或几乎不存在。教材上所述的,凭借“据说”的内容,来解释这一文句意思的表述也是说不通的。是否是知其所注实难让人信服,故以含蓄之辞加之,不敢妄加揣度,然而这样的“附加”意义,并不符合历史的真相。事实上,我国关于兔子蓄养方面的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其中有这样的记述内容:在公元前676年的春秋时期,周阳这个地方的集市上就有“白兔舞于市”的情景。不仅如此,在整个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白兔的数量就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宋书·符瑞志》中说:在魏文帝黄初年间,魏国的国都和州郡之内,十个人就有九个说见到白兔。[2]可见,“据说”一语恐怕不能成立。因为在那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白兔极为常见,甚至已经被民间的老百姓广泛地蓄养,而且《木兰诗》该句的原文也并无“据说”之意,对其作“据说”这样的补译或联想,如果不是勉强这样解释它的意思,确也没有什么必要。

那么,既然从古至今,雌雄两兔就难以通过外在的形貌进行分辨,而兔子又广为南北朝时期的世人所常见,故《木兰诗》作为以追求表现社会生活现实为特点的乐府诗,恐怕着实不太可能在兔子的性征的判断上,犯如此明显错误:仅仅是通过眼神与脚部动作,就能来判断兔子的雄雌。此外,对于《木兰诗》末段的理解,我们还可以借助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比喻这一手法着眼,在结合上文相应的内容进行深入地探讨中,找到一些依据。如:文中“雌兔”喻指代父从军的木兰,“雄兔”喻指与其一同回乡的男性战友,体现的正是二者之“同”,即:通过雌雄双兔的“脚扑朔”“眼迷离”的外在表现无法进行区分,来譬喻伙伴与木兰虽“同行十二年”,却无法通过其外在的样貌、言行等辨别她是女子。这样的理解是合乎文本应有之义的。而若将原句机械地译作: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则不仅无法表达木兰与同行男子之“同”,甚至是突出了两者之“异”。这不禁要让人生出疑惑:这不是一望而知,很容易辨别雄雌吗?这是文章原本要表达的意思吗?显然,这很难说得通。

结合下文的语义来看,本文这样写恰恰隐含了:雌雄两兔“扑朔”和“迷离”的行为表现是一样的,是不得不借助其第一性征的查验来辨别雌雄的意思。而双兔靠近地面奔走的动作,则是在暗示读者:这仅有的依据因为其“傍地走”,是无法观察得到的,自然难以分辨其性别。以此来喻指木兰女扮男装身列行伍,言谈举止、行军作战等军旅生活中,并不能分辨出其与飒爽矫健、孔武威风的男子有何不同,从而赞美了木兰女扮男装的聪明智慧及其能征善战的英勇。为此,只有“雄、雌兔脚皆扑朔、眼皆迷离”,才会让人难以区分,才符合文章的合理的逻辑。也正是有这样的深层含义,使这一比喻恰似妙手偶得,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也使整首诗歌因得此结尾而闪耀全篇,显得更为精彩夺目。

“扑朔迷离”这个成语正来源于《木兰诗》中末段的句子,而且对其比喻义的表述,就是形容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成语的本义与比喻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一个成语的字面上,所表示的意思或所概括的事件往往只是这个成语要表示的意义的喻体,也就是它用来做比方的对象,而其真正的意义则是从这个比喻中产生的,这种成语意义叫比喻义。“扑朔迷离”的比喻义也与诗歌原文中此句想要表达的雌雄兔外观、动作相似,难以分辨的意思是相合的。而且,“扑朔迷离”这个成语所比喻的意义,也并没有随着千百年来岁月的流逝,而发生什么根本的变化。

众所周知,对于文言文的翻译,总体的要求是:“信、达、雅”。“信”要求翻译要准确,不能偏离,以及随意增减原文的意思。“达”要求不拘泥、局限于文言文的表达形式,翻译时,要做到语言晓畅明白。“雅”要求译文要字斟句酌,用语得体,具有文采,特别是要能够切合原文的神韵。其中,首要的是让译文忠实于文本的真实意思。在此基础上,应尤其关注文言文语言形式,诸如字语、短语、句式、修辞等运用方法上的不同的特点,使译文符合现代汉语语言表达和理解的习惯。“信”与“达”密切联系,相辅相成。无“信”,则“达”就失去了意义,不“达”,则“信”就无法体现出来。最后,才是对“雅”的要求,即译文表述上的审美价值的体现。“信、达、雅”三者中,前者应成为后者的基石,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最根本的,就是要从始终立在一个“信”字上做起。要把“信”字落到实处,就要结合生活实际,去思考、质疑;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探究、揣摩;结合工具书、文献资料去求索、解惑。

既然按照文章末段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的语序,逐字来进行翻译,并不合乎常理,联系文本,这样解释也曲解了原句的本意,我们就要考虑这是否违背了翻译古文时对于“信”的要求。那么,立足这句话语言形式上的特点来进行深入地审视,是不是可以找到教材在翻译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呢?

通过上文的分析,就不难明白这句话应该是在修辞上运用了“互文”的手法。郭芹纳先生主编的《简明古汉语知识辞典》中说:互文是一种修辞格,又称参互相。就是在文中前后连贯的语句中,本来应当并列叙述的两个事物或两组词语,为了满足行文内容上简洁表达或行文形式上前后相协等的需要,于上下文各出现一个而省去掉另外一个。这就要求读者在理解的时候,应根据文意相互参照,不能只是按照语序来进行翻译。[4]教材及以上相关的一些资料恐怕是忽视了这一修辞“参互成文,含而见文”的特点,而把它当作一般的文言句来翻译了。值得注意的是,“互文”是古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互文能够使文句结构对称,句式整齐,并且突出前后照应;体现语言的节奏,增强其语势。互文中省略类互文的使用,还能起到笔墨经济,耐人寻味的效果。作为“乐府双璧”之一的《木兰诗》本就多处可见这一手法,为此,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互文”也应作为本首诗歌的一个写作手法上的特色来重点讲解,从而体现扎根于文本语言形式进行语文教学的理念与价值。

综上所述,“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是互文,应译为“雄兔和雌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雄兔和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

猜你喜欢

互文木兰比喻
木兰剧片段展示
互文变奏的和弦:论雅各布森的《我叫夏洛克》
比喻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买椟dú还珠
若是木兰能网购
滇中木兰的“农资梦”
再析比喻义的“像……似的”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
“征圣”、“宗经”和传统艺文互文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