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国学热背景下汉字的继承与弘扬

2022-03-18高艳利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繁体字国学弘扬

高艳利

(南阳师范学院 汉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南阳 473061)

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国学热,在新世纪初期持续升温。2004年,许嘉璐、季羡林、任继愈、杨振宁、王蒙等著名学者发表《甲申文化宣言》,呼吁社会学习和重视国学;同年,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诞生,这一年被称为“国学年”;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成立;同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儒联、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共同举办“全球联合祭孔”活动;2006年,《〈论语〉心得》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热播……这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及全球化所带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同步出现的负面效应的一种全球的、社会的、心理的、精神的乃至文化的全面反应”[1],更是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增长、大国理想复苏、民族精神振兴等现实状况在文化上的必然要求”[2]。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维系民族认同、传承民族精神的工具和纽带。在全社会兴起国学热潮的背景下,探讨汉字的继承与弘扬,不仅是汉字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继承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一、国学热催生汉字热

何为国学?学者们进行了热烈讨论,或以为专指儒学,或以为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学问,即中国全部的学术文化[3]。一般来说,人们通常所说的“国学”,大抵就是中国传统文化。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国学热反映了人们回归传统、学习文化的强烈愿望。

2013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的播出,掀起了全民关注汉字、学习汉字的热潮。据统计,节目播出后同时段收视率飙升4倍,微博话题登顶热门榜,点击量突破18万次,百度搜索高达42万人次。没有炫彩的舞台,没有强大的明星阵容,收视率却直逼重金打造的娱乐节目《中国好声音》。《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热播,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母语和汉字的热爱,同时也反映出信息化时代国人汉字书写能力的退化。有学者认为,在键盘、手机盛行的当下,汉字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也有学者认为,“汉字危机”有些言过其实,但是汉语汉字的使用和中华文化的传承确实出了不容忽视的问题[4]。我们认为,只有把当下的汉字热置于国学热的背景下,进一步认识汉字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联,才能从本质上理解这股热潮。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系统,与表音的拼音文字不同,汉字是独立起源的意音文字。从夏商之际(关于汉字体系形成的时间尚有争论,暂采用裘锡圭先生的观点)汉字体系的形成绵延至今,从未中断。由于汉字形体蕴含着一定的历史文化要素,因此,它不仅是记录汉语的符号,更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比如,“祭、祖、神、祈、福”等以“示”为偏旁的字,昭示着祭祀和祖先崇拜在华夏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玦、璧、琮、瑾、琼”等以“玉”为偏旁的字诠释了源远流长的玉文化。三千多年来,历经风云变幻,沧海桑田,中华文化一脉相传,汉字居功至伟。正是由于汉字与文化之间的天然联系,每次文化思潮或运动常会带来汉字领域的讨论与思考。如果说这次国学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等方面发展的全面反应,那么汉字热则是这种反应的具体体现之一。

二、国学热激发汉字争论

在国学热的推动下,汉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甚至激发了以汉字为焦点的争论。争论主要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是否恢复繁体字,二是是否应该“焐热”“冰封”的汉字。

(一)是否恢复繁体字

汉字的繁简之争由来已久,由于国学热的推动,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2012年3月召开的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五次会议上,著名主持人朱军就提出了呼吁“繁体字回归”的提案。朱军的提案遭到了以作家张一一为首的众多80后、90后年轻网友的强烈炮轰。张一一认为,目前简体字已经在中国大陆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和东南亚的华人社区得到广泛推广,使用人数超过13亿;繁体字仅仅用于中国台湾、香港、澳门和北美的华人圈中,使用人数不过3000多万,“繁体字回归”的提案是盲目崇洋媚外的结果。在2015年3月举行的全国政协第十二届三次会议上,有政协委员联合提案,呼吁国家恢复部分繁体字以传承传统文化。他们认为,当年实行简化字与迫切需要“扫盲”的社会环境有关,但随着时间的更迭,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委员们提出的恢复繁体字的倡议,得到了一些文化学者的响应。他们认为简化字破坏了汉字原有的构形理据,丧失了凝固在繁体字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割裂了传统,严重损害了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受这些观点的影响,一些批评汉字简化的信息应运而生,而且流传甚广。近来广泛流传的“汉字简化后,亲(親)不见、爱(愛)无心、产(產)不生、厂(廠)空空、面(麺)无麦、运(運)无车、导(導)无道、儿(兒)无首、飞(飛)单翼、涌(湧)无力、云(雲)无雨、开关(開關)无门、乡(鄉)里无郎”就是一个例子。读完这段信息,一般读者很容易得出“简化字减去了传统文化”之类的观点。但是,如果把这些例子放置于汉字发展演变的背景下进行历时考察,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親”中的“見(见)”确有表意作用,但古人很早就把它简化作“亲”;“運”是形声字,“辶”为意符、“軍(军)”为声符,“軍(军)”中的“車(车)”与“运输”并无关联;“云”是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云朵之形,后来由于“云”被假借来记录与其同音、意义为“说”的那个词,为了表意的明确性,又在“云”上增加意符“雨”进行区别。因为现代汉语中已基本不用“云”表示“说”的意义,《简化字总表》就恢复了它原来的简体写法。因此,陈双新教授说:“简化字要么从古至今长期使用,要么来自于近现代民间用字的实践,都有明确的来源和深厚的使用基础,并非研究者向壁虚造或随意简化而来。”[5]回首汉字简化六十年的历程,总体而言,简化字给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很大便利,得到了大家的欢迎和肯定。尽管也存在着一些不足,比如“(当时)尽量选用群众中通行的、笔画少的简化形体,其中不少是草书楷化的简体”[6],“新增了构字符号,有许多字失去了造字理据”[7],等等。汉字简化后,汉字形体承载信息的能力会有所下降,但毕竟利远远大于弊。从汉字发展史的视角来看,形体简化是汉字发展的总体趋势;从汉字的功能来看,准确、简明是高效记录汉语的必然要求;从汉字的国际传播来看,形体简单、易学的汉字更受全球中文学习者的欢迎。目前,在全社会学习国学,继承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认为,一方面要遵循汉字发展规律,大力提倡书写通用规范汉字;另一方面要大力开展语言文字知识及汉字文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

(二)是否应该焐热冰封的汉字

2014年7月20日,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发起“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每周推出一个节目中出现的“冰封词”,通过电视、报纸和网络广泛传播。“葳蕤”“搴芳”“翊赞”“剀切”“颟顸”“觳觫”等在古籍中冬眠已久的词走进了大众视野。有人认为,焐热汉字行动通过文化与科技的结合,弥合历史和文化的割裂,拉近了现代与传统的距离。珍视文字即是感知、传承文化的捷径。“焐热”汉字,其实是在“焐热”我们文化的根脉。可是,毕竟这些词太过生僻,不要说一般大众,即便是专业学者也可能写不出来。正是基于此,“全民焐热汉字行动”受到了质疑。有人说,语言是用来沟通的,挖掘这些已经不存在沟通价值的冰封汉字,对于普通人来说毫无意义,在这个提笔忘字的时代,最应当呼唤的是对3500个常用汉字的正确运用。《咬文嚼字》主编郝铭鉴指出,新生的词语不断涌现,有些词语则逐渐淡出,以致成为语言化石;有些冷词一旦有了现实需要,便可能枯木逢春。但人为地焐冷为热,既无必要,也不可能[8]。

这场“焐热冰封汉字”活动,波及范围广,参与人数多。据统计,两个多月内,参与总人次已突破4.7亿。虽然通过参加活动,人们没有完全记住这些词,但毕竟他们领略了汉字和国学的魅力。比如,随着“阙疑”二字由冷变热,“多闻阙疑,慎言其余”的思想也深入人心。因此,我们认为,首先应当肯定“全民焐热冰封汉字行动”的成绩,同时也应该看到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每期“焐热行动”给出的都是生僻字,虽然主办方给出了词语的字形、读音、释义和例句,但是人们对字的构形方式,尤其是构形方式与词语内涵之间的精妙关联却不了解。而汉字的构形分析不仅能提高人们学习汉字的兴趣,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汉字。比如,“颟顸”和“觳觫”可进行如下分析。“颟”“顸”都是形声字,“页”是它们共同的意符,甲骨文中“页”像人突出头部之形,以“页”为意符的字,其意义多与人的头有关。“颟顸”一词最初的意思是“脸大”,这一意义通过意符“页”来提示。“觳” “觫”二字也都是形声字,“角”是它们共同的意符(多用来指牛角,例如“解”的本义是指用刀解牛),提示其意义与牛有关。“觳觫”一词最初的意思是“牛恐惧颤抖的样子”。“觳”除去“角”后作“”,是其声符,用来提示读音。同样用“”作为声符的例子还有“穀”(稻谷的“谷”的繁体字),它的意符是“禾”,提示该字的意义与粮食有关。“束”是“觫”的声符,用来提示字的读音。“焐热冰封汉字”活动中如能对汉字进行类似分析,也许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

三、国学热背景下汉字继承与弘扬存在的问题

在国学热的推动下,汉字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的热播让我们看到“美丽的中文不老,仓颉的灵魂不灭”。可是,在这股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利于汉字继承与弘扬的现象。只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促进汉字更加健康稳定的发展。

(一)把汉字功利化

看到汉字节目火起来后,一些人开始打起汉字的主意。各种识字班、书法班大量涌现。为了吸引大众眼球,让家长看到培训成效,一些培训班违背教育规律,开展强化训练;有些书法老师还宣称,书法学习越早越好,只要能拿毛笔,就可以参加培训。如此种种,最终导致孩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厌倦汉字。书店里有关汉字的读物骤然多了起来,并且有着很好的销售量,可是质量参差不齐。任何事情,一旦功利化,其生命力就宣告终结。可是我们的汉字不能终结,它经不起功利,也不应该被功利化。

(二)把汉字娱乐化

汉字的主要功能是记录汉语和传承民族文化。创新汉字的传承方式,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人们汉字水平的提高。然而,违背学理的创新,对于汉字继承与弘扬而言,只能是南辕北辙。有些商家为了私利,随意滥改成语,比如:“无懈可击”改成了“无鞋可及”,“盖不能缺”改成了“钙不能缺”,“别具一格”改成了“别具一革”,“随心所欲”改成了“随心所浴”,“依依不舍”改成了“衣衣不舍”,等等。由于低年级阶段的孩子正处于识字阶段,无法分辨这些成语的正误,这种“创新”对他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近来,网络上流行一种扭曲的汉字书写形体——“脑残体”。比如,脑残体“你隘锝豕藓实踵锝硪”记录的不过是“你爱的是现实中的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推行规范汉字。汉字是神圣的,它不能也不应该被娱乐化。

(三)汉字阐释随意化

与拼音文字不同,汉字的形体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为人们进行汉字文化阐释提供了条件。在国学热的背景下,汉字文化受到了空前关注,不少人被汉字构型的精巧、内涵的丰富所吸引,对汉字形体及其蕴含的文化内涵进行阐释。然而遗憾的是,这些解释多为较随意的戏说,往往经不起推敲。比如,有人把“鞠”字追溯到甲骨文,认为甲骨文中相应的字形像两只脚在踢一个圆形球,应该是边踢球边挥动长袖,用来求雨。已有学者对这一错误观点进行了驳斥[9]。又如,有人认为“和谐”中的两个字都是会意字。“和”中的 “口”表示“嘴巴”,“禾”表示“粮食”;“谐”中的“讠”表示“说话”,“皆”表示“都、全部”。进而把“和谐”一词的含义分析为“人人都有饭吃,人人都能自由说话”。类似的随意阐释充斥在网络和一些出版物中,令人担忧。汉字阐释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问,有着科学的原则和方法[10],随意、随性的任意阐释不仅无益于汉字文化的传承,还会为错误知识的流传推波助澜。

(四)非汉字成分使用过度化

现今,F1、F2、ETC、OTC、OEM等“零翻译”的英文字母词充斥中国大众媒体。对高校网络媒体用字调查的结果显示,排除标点和数字,非汉字的异质成分仍高达33%。汉字系统是中国文化的本体和精髓,反映和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思维特质和对世界认识的独特性。英文字母等异质成分的充斥会影响汉字的系统性和汉字文化的高质量传承。异质成分的过度使用还会影响到汉字安全,而汉字安全又攸关国家文化整体安全[11]。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先民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国学热背景下,继承和弘扬汉字,首先要自觉维护汉字的纯洁性。

四、国学热背景下汉字继承与弘扬的途径

(一)利用主流媒体对汉字的释读和应用进行引导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播出受到了观众的喜爱,社会上兴起了汉字热。虽然这是由于汉字的魅力以及国学热的推动,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的强大效应。目前,汉字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然而汉字的应用及其文化内涵的释读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要利用主流媒体的受众优势,继承与弘扬汉字。比如,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中,请古文字专家对相关汉字的构形演变和文化内涵进行解析。在主流媒体设立专栏或专题节目对社会上汉字的不规范应用进行讲解和引导,等等。

(二)组织汉字专家编写系列普及读本

目前已出版的汉字论著数量很多,质量参差不齐。科学严谨的汉字论著,多出自文字专家之手,比如裘锡圭的《文字学概要》、林沄的《古文字研究简论》、黄德宽的《古文字学》、李学勤的《字源》、刘钊的《古文字构形学》等,但专业性太强,不利于普及。一些文字学者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了一些实践。如陈炜湛的《古文字趣谈》,李守奎的《汉字为什么这么美》《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刘钊、冯克坚编著的《甲骨文常用字字典》,李运富主编的《甲骨春秋》,等等。他们把汉字学知识进行了科学、有趣的讲述,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希望文化教育部门能组织文字专家编写系列普及读本,切实提高人们的汉字素养。

(三)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汉字修养

汉字的继承和弘扬除了社会大众的参与外,更重要的是对中小学生汉字读写能力的培养。学校应循序渐进地把语言文字的基本知识教给学生,使学生掌握基本汉字的发展源流和内涵。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汉字素养不足,有些教师甚至回答不出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车’字是象形字,我看却不像”的问题[12],无法满足汉字传承的需要。因此,国学热背景下,继承和弘扬汉字要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汉字修养。目前,国家正在实施“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简称“国培计划”),旨在提高中小学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希望教育部门在培训中增加有关汉字的相关知识,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汉字修养。

(四)利用互联网构建汉字学习的多元平台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多元学习,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目前,互联网上有丰富的英语学习平台和计算机学习平台,却稀见汉字学习平台。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影响力的扩大,学习汉字和中华文化的人必然越来越多,汉字学习的国际化需求日益凸显。利用互联网构建汉字学习的多元平台,能突破时空限制,加快汉字的传播步伐,从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汉字。

汉字与古埃及的圣书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以及中美洲的玛雅文是世界上古老的四大文字体系。圣书字、玛雅文和楔形文字早已消亡,唯有汉字沿用至今,且焕发勃勃生机。曾有学者说:“我们有了方块字,教育愈普及,则民族愈团结;民族愈团结,则政治统一便愈容易推动……如今全世界,四个人之中,便有一个是‘炎黄子孙’,岂偶然哉?!”[13]汉字是先民创造的宝贵遗产,国学热的背景,为汉字的继承和弘扬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需要正视汉字继承与弘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应对,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一定能继承和弘扬好这份遗产。

猜你喜欢

繁体字国学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哈哈镜
“垂”改成“掉”,好不好?
汉字繁简再引热议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台网友鼓动“繁体字申遗”
不孕不育等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