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雎》教学设计
———问题核心化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

2022-03-18姜志强刘靖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关雎淑女君子

◎姜志强 刘靖华

“问题核心化”在新课改和新课标背景下逐渐受到学术界、教育界以及一线教师的关注。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有效运用这一新理念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核心化”的概念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明确规定了“问题”的义项。其中,“需要讨论、研究并亟需解决的疑难”是常用义项之一。对于文本的教学设计,“问题”的义项则主要体现为对教学过程中教学难点和教学重点的侧重,即对文本主要问题的探讨。从这个角度讲,聚焦“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面对的首要问题,即对主要问题进行核心化设计。因此,“问题核心化”就是对“问题”的视域界定要具备“大概念”和“大问题”意识,既能体现核心化特征,又以统领高度解决教学问题。

二、问题核心化理论下《关雎》的教学说明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解释基础字词,做到阅读流畅。

2.了解比兴和复沓表现手法,理解叠双声词和重叠词的使用。

3.分析“淑女”和“君子”形象,以形象触动学生审美情趣,并激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4.理解文本内容,传承民族智慧。

(二)教学内容

1.朗读重点词汇:窈窕、淑女、好逑、荇菜、芼之、参差、辗转、友之、钟鼓、琴瑟。

2.感知比兴和复沓表现手法。

3.分析女子形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女子形象分析,引导学生充盈自身并培养审美情趣。

2.教学难点:首先,鉴于学生在文言基础常识方面的差异性,对《关雎》的讲解会产生教学不同步。其次,创造性思维与思辨性思维的拓展。

三、教学过程展示

(一)以情境导入,创造问题教学

师:在实际生活和工作场景中,同学们是不是经常会听到“你好美女,请问需要点什么”“美女,喜欢什么衣服”等诸如此类的话。词汇“美女”被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广,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美女”一词意味着什么?在大家的概念中,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的特征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就存在于古人的智慧中。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经》之首———《关雎》,让我们在文本中找寻关于“美”的呈现。[1]

(二)以感知为基,理解文本内容

师:为了更好的感知文本,请同学们为文本圈画序号。

生:标序号。

师:通过朗读文本,同学们能讲一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吗?

生:关雎描写了一个爱情故事。

生: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故事。

生:描述了君子因为羡慕“淑女”的身材美和心灵美而产生追求,但因为“求而不得”,所以只能“寤寐求之”,最后便在梦中实现的故事。

师:非常棒,这位同学们不仅能够总结文本内容,还能够利用文中句式进行描述,继续努力。不错,《关雎》主要描绘了男子对心爱的女子追求和幻想的过程。那么,文中是如何构建男子与女子的相遇场景呢?在诗歌开篇(共四句)就点明了爱恋的地点“在河之洲”,同时以雎鸠抛引淑女和君子,这种以他物引起所咏之词的手法就是比兴。在诗歌的中间部分(共八句),描绘男子因“求而未得”而“寤寐求之”的心理起伏。在诗歌后半段(共八句),描绘了男子“以琴瑟友之”和“钟鼓乐之”与女子“修成正果”。在表现手法上,该诗叠词、双声词交替运用,情感洋溢,诗意盎然。[2]值得强调的是,诗中所描绘的男子兼具艺术修养和风雅品质,是翩翩君子的代名词,这也是“君子好逑”的追求所在。那么,通过诵读全文,文中的女子从整体上体现出什么性格?

生:勤劳能干、端庄贤惠,兼具外在美和内在美。

师: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女子的形象分析。

(三)以精读为本,深入探究形象

师:同学们,如果你是诗歌中所描绘的男子,而且也是单身,那么你们心中的那个“女子”是怎样的呢?大家结合文本内容,精确分析诗中女子的个人魅力。

1.内外兼具的形象美

师:我们从关键字词出发,品析诗歌中蕴藏的民族智慧和审美特质。例如,“窈窕淑女”指的是美好的女子。其中,“窈窕”主要强调外在美,而“淑女”则侧重内在美。那么,这些“美”的具体呈现在哪里呢?下面老师带领大家一探究竟。

师:从外在形象来看,“窈窕”一词较为抽象,难以理解,我们不妨通过其他诗句对其具象化。例如在《硕人》中所言的“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多媒体呈现文本)从中我们可以明确,身材长得好的女子确实是大家都喜爱的。但是,文中男子是如何“辗转”的呢?

生:还有“淑女”一词,体现了女子的心灵之美。

师:非常好!可见,男子不仅要求外在形象之美,还羡慕女子的心灵美,这才是他“好逑”的根本原因。正如先秦诸子中荀子所言“形恶心善为君子,形善心恶为小人”(多媒体展示)。心灵美才是一个人最主要的品质。但是,外在美重不重要?

生:非常重要,一个人的外在美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

师:的确,外貌当然也是重要的。在与人相处中,我们首先了解的是对方的外在形象,就是我们眼中的具体的“她”,正如从“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中我们便知女子的外在之美。通过以上分析,同学们能够明确文本中所描绘的女子是兼具心灵美与形象美,既善良又美丽。(教师板书“内外兼具之美”)

2.勤劳与干练的独立美

师:同学们,除了实实在在的内外之美,文中的“女子”还有哪些优秀品质呢?试着说一说。

生:文中女子是勤劳能干的。

师:不错,那么你能从文中找到具体依据吗?

生:从动作上看,诗中的女子正在采摘、挑选荇菜,例如“左右流之”“左右芼之”。

师:你能解释下“流之”“芼之”和“左右”的意思吗?

生:“流”是捞取的意思,“芼”是选择的意思,“左右”表示女子左右手交互劳动。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不仅可以总结出女子的勤劳,而且能够解释具体词句。是的,诗中的“女子”不仅勤劳能干,而且动作干练娴熟。这里有一个问题,即“勤劳”好像成为了古代女子的标志。同学们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吗?请大家试着思考并解释。

生:我认为可能与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有关系,导致女性必须承担更多的劳动。

师:有道理,这是一个角度。正如《魏风·十亩之间》所讲的“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大家还知道有哪些原因吗?

明确:从“小农经济”角度出发,经济基础要求古代女子具备勤劳能劳的特征。

明确:从社会分工角度出发,男尊女卑的思想观念导致社会分工不同,男性多从仕途,女性多从劳务,因此只能靠勤劳创造自身价值。

明确:从道德品质上讲,勤劳吃苦能够体现古代女性的贤良温顺和三从四德的美德,由此我们知道了勤劳干练是文中女子的第二个优秀特质。(多媒体显示文本,教师板书“勤劳”)

3.儒雅与高洁的自身修养

师:正如前文所述,当内外气质之美和勤劳干练成为古代女子的标志性特征,那么女子的未来命运何去何从?结合诗中描述,大家还能总结出女子的其他特点吗?

生:她的精神世界非常富有,并且有高雅的个人修养。

师:很好,那么你能从中找出高雅的依据吗?

生:从“友之”和“乐之”中可以看出来。

师:不错!根据这两个词,老师还要带领大家普及琴、瑟、钟、鼓等文学知识的概念。

明确:琴与瑟是以丝绳作其弦,琴为七弦,瑟为二十五弦,是“二玉相碰之声”,声音悦耳,音色动人,在古代属雅正之乐。

明确:钟鼓是礼器,例如在《国语·晋语五》中所述“是故伐备钟鼓,声其罪也”。[3]此外,在《短歌行》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描述,在《小雅·甫田》中也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的描述。(多媒体呈现文本)

师:是的,倘若古代女子对琴瑟钟鼓有所了解,我们可以判断该女子必定是品行高雅之人,自身艺术素养也会较高。由此,我们可以明确诗中女子的第三个特征,即精神世界丰富、艺术修养颇高。(板书“高雅”)

4.选择慎重和含蓄内敛的气质之美

师: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理解了诗中女子之所以被“狂热”追求的三个特点。同学们,请大家思考一下,在这段唯美的爱恋中,谁是更主动的一方?

生:当然是男子。

师:是的,那么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诗中女子的含蓄之美。在这段追求过程中,女子有没有作出过回应?

生:没有。

师:是的,女子没有回应,从这里我们能够判断女子在选择上的慎重意识。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女子之所以很“美”,正是因为君子的“衬托”。假如“君子不逑”,就不会“寤寐思之”,女子的个人魅力就会弱化。因此,对君子的分析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请大家总结一下君子的心理变化过程,并从文本中找出依据。

生:君子应该是从羡慕的喜悦到求而不得的失落,从深思熟虑到殚精竭虑再到心满意足的过程。这从文本中所述的“君子好逑”“寤寐求之”“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找到根据。

师:大家对君子的心理起伏总结的非常好。那么,“窈窕淑女”的反复出现就是我们所要重点强调的表现手法“复沓”,其目的就在于引导我们强化对君子情感层次递进的变化认知,并通过内心的不断起伏让读者体会君子追求之路的挫折与艰难,而这正是女子的个人魅力所在。(板书“魅”)

师:我们大概理解了君子追求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请大家试着讲一讲男子的品质和素养。

生:执着精神,尽管君子求而未得,但是并没有放弃。

生:尊重女子,君子并没有失去理智,而是从自身出发不断寻找机会。

生:改变方法提高自身魅力,例如通过钟鼓和琴瑟取悦女子。

师:正是诗中所蕴含的优秀的民族文化智慧和文化内涵,《关雎》才能成为《诗经》之首,冠绝古今。当然,其艺术表现手法的巧妙构思也是其广为流传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诗中惯用的双声词和叠韵词,不仅在节奏上赋予诗歌音乐之美,更在内容上启迪我们对审美趣味的追求。[4]由此,从形式到内容,大家不仅了解了复沓、比兴、双声的表现手法,还通过男女形象的分析总结出“美”的具体呈现,从而深化文本理解。

(四)以合作为径,拓展诗词阅读思维

师:除却形象分析,《关雎》的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还有许多方面值得大家探讨,例如对诗歌主旨思想的研究。对此,在学术界和教育界,观点各执一词。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讨论,通过合作探究指出你们所侧重的观点,并试着阐述原因。关于本诗的主旨探究,大概可总结为四类。(多媒体展示文本)

1.“后妃之德”说,从《诗经》之首界定风之始,“风天下而正夫妇”。

2.“贺婚之歌”说,是对古代青年男女自由婚恋观的推崇和歌颂。

3.“嘲讽之声”说,是借诗歌讽刺周王贪恋美色、不思进取。

4.“情歌之颂”说,是对青年恋爱男女的所思、所念和所为。

生:自由分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教师下沉至小组讨论中做引导点拨)

师:大家的讨论都非常有针对性。但是,无论是哪种观点,“君子”和“淑女”自身优秀的品质都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通过学习本文,大家能从本诗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试着说一说。

生:提升自己,充盈自己。

生:从内在美、外在美、独立美、修养美等选择倾慕对象。

生:三毛说过,“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师:大家表现不错,基本上能够理解本诗内容,也能够从中得到启迪,这正是我们学习本诗的主要目的。所以,我想给大家布置一个课后小作业,监测下大家对《关雎》的掌握程度。(师板书作业“请根据《关雎》内容撰写一首现代诗”)

四、教学反思

问题核心化是一个新的概念,通过问题的设计及解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和主题思想的理解,洞悉文章的深层意涵。立足于“问题核心化”,构建创新性的课堂,利用“问题”为引导,进行关键问题的解答,在解答的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教师的深度交流,实行了学生与文本的双向交流,对于诗歌内容及主题的理解更加深刻,有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的构建和全面素养的提升,也为其它同类型古典诗词教学提供了优秀的案例借鉴。

猜你喜欢

关雎淑女君子
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
做淑女好难
快乐的小淑女
《〈诗经〉二首》随堂练习
君子无所争
《关雎》主旨误读的是与非
祝你新年快乐
有君子之道四焉
从《诗经》比兴循环解释现象探究“兴”的起源——以《关雎》《汉广》《樛木》三诗为例
《〈诗经〉两首》阅读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