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兰亭集序》看王羲之的虚无与达观

2022-03-18何丽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6期
关键词:门阀南渡士族

◎何丽辉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王羲之与谢安等诸多文人墨客在山阴兰亭修禊,而《兰亭集序》便是王羲之为他们这次修禊所著诗歌集《兰亭集》所作的序文手稿。《兰亭集序》表面上是在写周边山水美景,但实质上是王羲之借由此序抒发自己对于人生无常、生死观的感慨。从《兰亭集序》的很多经典名句中,可以看到王羲之在“虚无”的人生态度方面对于人生飘忽不定的感伤、对生命短暂的不舍和对自然变化、生死变迁无力抗衡的无奈;可以看到王羲之在“达观”的人生态度方面对于享受自然之乐,体悟宇宙万物广阔的豁达心境。

一、《兰亭集序》写作背景

《兰亭集序》写作于东晋年代,当时的士族门阀政治对于文人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偏安一隅、乐于归隐的风尚。晋朝南渡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立,东晋的建立离不开士族阶层的支持,而南渡而来的原西晋士族大家为了在南方打下根基,确保自身的利益也不得不依靠王朝政权的支持和优抚,原来就生存在江南的士族虽然会受到南渡统治阶层和士族阶层的影响,但他们也需要王朝政权对自身权益的认可和保护,东晋王朝政权和士族阶层因共同利益的趋势而形成了相互需求和相互支持的特殊关系,这就形成在东晋时期特有的士族门阀政治,士族的社会地位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南渡以后的原西晋士族阶层,在初到江南时怀念故乡担心家族的前途命运,在文化、饮食、风俗等方面和江南本土士族之间也有不大不小的矛盾,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之后,南渡士族在物质生活上开始有了一定的保障,在政治上又受到统治王权的优待,这时南渡士族开始忘记故国怀乡的苦难和忧虑,开始偏安于江南。这时以士族阶层为主的人文开始崇尚归隐的风气,这种归隐风气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第一,物质生活的稳定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南渡士族的基本生活,但家国情怀的破碎感和内心的迷茫没有有效的途经进行排解,这时他们将归隐当做排解这种消极情绪的方式,他们开始寄情于山水、纵情于享乐,通过清谈玄学和道家理论寻找精神层面的寄托。第二,社会的动荡、家国的破碎催生了士族文人的归隐心理。他们在经历诸多世事之后开始深深感到命运的无常、生死的脆弱,这时,他们开始在归隐时思考生命、生死、宇宙等哲学命题。《兰亭集序》正是在上述的大背景下由王羲之创作而成,同时也是对时代背景下士族文人归隐风气以及生活状态的集中展现。

二、王羲之生平经历及思想形成

(一)王羲之生平经历

《兰亭集序》的作者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文学家。王羲之出身于士族门阀世家“琅琊王氏”,他的父亲王旷曾任淮南太守,他的伯父王导更是拜相封侯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王羲之自少年时就受到父亲王旷、伯父王导、伯父王敦等人的教导,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羲之年少便有才名,在书法上先后学习了张芝的草书、钟繇的楷书,后来他自己又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其在书法上的极高造诣被后世尊为“书圣”。王羲之自22岁开始走进仕途,曾任临川太守、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官职。后辞官隐退多次拒绝朝廷的征召不再入朝为官。王羲之的生平经历可以总结为,出身于士族门阀、名门世家,也曾入朝为官,最终选择归隐山林、醉心于书法与文学创作。《兰亭集序》就是创作于作者在会稽任职时期,这时王羲之就在这篇文章里表达了明显的归隐意图。

(二)王羲之思想形成

据历史记载,东晋王朝的建立是依靠门阀士族建立起来的,后来迁徙至江南的世族大家要想在异乡稳定根基,保证家族兴旺,就需要与高权位者联络关系,最终形成了这种门阀士族拥护的政治统治形式。而王羲之正是出身于奠定东晋王朝基础的“琅琊王家”,这就注定了王羲之思想中的原生的士族阶级观念。

东晋时期不同的思想开始交汇融合,传统的儒家思想仍然是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另一方面士族门阀南渡以后开始用道家思想和玄学思想排解家国情怀,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开始在民间和士族阶层引起强烈的共鸣。在这样的背景下王羲之的思想形成也受到上述几种思想的影响,较为复杂和矛盾。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非常动荡的时期,连年的战争让当时的人民民不聊生,痛苦不堪。但是根据历史的经验可知,越是动荡的历史阶段,越容易引发文学的繁荣和振兴,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就是这样的历史规律。纵观南北朝文化情况,是我国文学的觉醒和独立的关键时期,文学脱离原来的学科基础,形成一门新的文学,并诞生了更多文学理论和观念。这个时期的文学家都开始具有更加独立的思想和人格精神,带来中国文学新的发展面貌,这样的文化大语境下,王羲之的文学思想也就展现出新的时代观念和历史风貌,带来新的文学创作风格。

三、王羲之人生态度上“虚无”的一面

关于《兰亭集序》的主旨思想,现代很多专家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较早时期的观点多认为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否定了庄子的生死观,也有人说看似是否定庄子的生死观或者虚无的思想,实则是通过对于山水美景的感叹,表达自己对于人生无常的“虚无”观念。王羲之的“虚无”人生态度一方面体现在他热衷于清谈玄学与道学、讨论佛理,服食丹药。一方面体现在他纵情于山水自然,厌恶仕途向往自由的归隐生活,文章中对于兰亭修禊盛会和对兰亭自然风光的描写充分体现了王羲之人生态度的“虚无”。他用“群贤毕至”的清谈盛会和“视听之娱”的自然风景摆脱世俗的烦忧和苦恼,借此来抒发自己的苦闷情绪。

相对于西晋时期政权内乱、民不聊生而言,东晋时期暂时祥和的生活环境给予文人墨客最大程度的思想自由,西晋时期战乱的历史也给予诸多文人得以抒发情怀、畅谈人生无常或者生命脆弱的素材,也正是这一段在民众心中重创的历史,反而让人民不自主的去宣传或者崇尚玄学、哲学等,以来麻痹自己,忘记战乱带给民众的伤害。也就是这个时候,孔子的儒家思想逐渐被《老子》《周易》等代替。《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乘兴所作,但是其中对于人生、自然等的理解和见地也深受玄学思想的影响。不论是书法还是文学作品都属艺术范畴,都是作者针对当时的境地、心境及对于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王羲之是人生经历非常丰富的,出生于门阀世家,后来也入仕为官,但是几经波折之后退居归隐山林,这其中心境的变化已经看透人生的思想也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四、王羲之人生态度上的“达观”一面

虽然这个时期的王羲之思想中饱含“虚无”的因素,但这并不是他思想的全部,除了这种“虚无”思想以外,他的人生和文学观念中还有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凝结着浓厚的“达观”态度。王羲之人生态度的“达观”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王羲之虽然受到多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但骨子里还是遵循“达则兼济天下”和“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在王羲之从政期间,他关注民生、积极进行政治改革、坚持劝谏和献策。虽然王羲之思想上具有道家和玄学倡导的“虚无”倾向,但在政治上王羲之仍然受到儒家学说和士族门阀家教的影响。因此,“虚无”只是他思想中的表面内容,在更为本质的内心深处,王羲之有着更为乐观的人生态度,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是古代仁人志士的基本人格内容。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对于生死观的表述在中国文学史上较为罕见。他在文章中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可谓振聋发聩。在崇尚归隐和清谈的东晋提出这样的观点更显得尤为可贵。王羲之认为生死是谁都要面对的人生大事,但一死生是虚诞,齐彭殇是妄作这都是身而为人本身就有的认知。这种对于道家思想生死观的批判其实是在批判当时士族阶层一味的崇尚“归隐”与“清谈”的批判。虽然王羲之自身向往自由的归隐生活,但对于“虚无”的社会风气是持保留态度的。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所展现的生死观是勇于直面生死,积极探索宇宙自然的观念。王羲之首先告诉人们即使痛苦也要接受人终有一死的自然规律,他对于生死的悲悯并不是畏惧、哀叹,而是向死而生,超脱生死的达观。这种人生的观念由个人延伸到宇宙,实现了现实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深度交融,实现了主体与客体的深度交融,更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融,升华了个人的人格魅力,具有更为宏大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作为我国古代文人优秀的代表,在当时动乱的历史背景下,王羲之受文化语境的影响,形成了这种“虚无”与“达观”和谐统一,形成独特的美学意蕴和人格魅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提供更加丰富的营养。

猜你喜欢

门阀南渡士族
门阀政治传统与陈朝的王朝建构
从赵郡李氏南祖房善权支几方墓志看唐代士族的中央化
南北士族协调与东晋王朝的建立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史学的特点
他睡在九月的昙花里
魏晋南北朝的士族为何这么牛气?
天下第一行书
浅析西晋太康年间门阀势力的兴起
试析南朝门阀士族走向衰落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