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探析

2022-03-18张磊吴雨衡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河南文明生态

张磊 吴雨衡

(1.商丘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2.郑州轻工业大学,河南 郑州 450066)

一、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和长远性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出了生态文明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境界。在新时代背景下,河南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实现新时代绿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本文在对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河南生态文明建设还存在的一些不足及成因,并尝试从内容建设、制度建设和思想建设等方面着手,为新时代河南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新思路。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河南的生动践行

(一)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

1.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斐然。“青山”“绿水”是河南省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地处华北平原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属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气候。河南的环保和生态治理市场是全国的缩影和典型。河南湿地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成绩斐然,发展极为迅速。宝天曼、鸡公山、小秦岭、连康山四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全省已建自然保护区30处,其中国家级13处、省级17处,全省湿地总面积942万亩,占全省面积的3.8%。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80%的典型生态系统纳入了自然保护区范围[1]。在未来20年,河南要打造“四区三带”,并计划通过生态和环保建设,倒逼河南的经济结构和产业转型,去除落后产能,发展高效现代农业和中高端服务业[2]。

2.河湖生态和园林景观修复逐见成效。河南省统筹推进“森林、湿地、流域、农田、城市”五大生态系统,围绕境内具茨山、孟庄古枣林公园、龙湖泰山公园、郭店郊野公园、南水北调干渠生态文化园,十七里河、十八里河、双洎河、暖泉河、潮河以及高速公路出入口立交等节点,全民动员、全城绿化、全面提质,致力建设林果花相搭、藤灌草相间、落绿柏相配的生态城市[3]。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空间布局,基本形成了点面结合、广泛分布的创建格局,促进了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

3.生态资源与旅游业深度融合。近些年,河南省重点治理了一批早期自然景区,并建立了大量新的自然景区。保护河南省的“青山”“绿水”,提高河南省旅游收益是河南建立自然景区的主要目的。旅游资源和生态资源是一个有机整体,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河南省实施了生态旅游计划,以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河南省有40000多个村庄[4],每个村庄都各有魅力,景色各异,各具特色,山水融于自然之中,自然成就山水之间,具有不同的发展潜力。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了村庄居住环境和村容村貌,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自然-农业立体生态,也成了旅游的资源,这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河南省也将持续整治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同时还将建立健全农村人居环境常态化长效化管护机制。持续跟进乡村治理,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培育文明乡风,更加体现了河南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方针。

(二)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不足

1.部分地区水资源问题。河南省总面积16.7万平方千米,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山区向平原双重过渡带,境内有四大山系,地貌自西向东突变。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的地貌类型,加之与人口密集相伴随的、较为频繁的生产活动,全省原有水土流失面积7.04万平方千米[5]。尽管经过不懈努力,河南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53万平方千米,且“十三五”期间,全省再次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5554平方千米,超额完成了国家规划的新增目标[5],但水土流失治理问题仍不能放松。此外,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2016年2月19日联合下发的全国城市“黑臭水体”排查情况通知中,河南信阳市内多条内河为劣5类水质,问题较明显[6]。因此,在河南省生态湿地和河道治理项目“四区三带”保护区的打造过程中,部分城市的问题内河和水体治理应是优先。

2.局部生态环境问题。河南省总体的耕地资源较为丰富、面积较大,但部分地区工业化肥与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该地区耕地的总量质量呈现下降态势,土地污染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生态环境的破坏。此外,一些传统重工产业还在转型期内,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区域内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其中,在2021年全国168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河南新乡市6月份位居最末[7],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任务迫在眉睫。

因此,要想从根源上消除河南生态文明发展中的不足,全力以赴推进新时代背景下河南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就必须对造成上述困境的成因进行深入探讨。

(三)河南生态文明建设现实不足的成因

1.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不够健全。从时代发展背景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着环境保护制度尚不完善、缺乏相关环境保护主体的界定等问题。加之环境产权制度、环境经济政策条例的不够健全,环境税的明确性不够,等等,都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另外,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基础未完全深入到各行各业中,部分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较低,对生态环境各种问题参与了解程度较少,生态行为能力较弱,这需要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强化人民群众生态行为的主体自觉性,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着力打造产权明晰、政策完善、税负合理的环境保护制度。

2.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不够先进。河南现阶段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甚合理的问题。能耗高、效率低的传统粗放型产业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仍占有一定的比重。出于提高短期经济利益目的的考虑,一些地方政府可能还会支持粗放型产业的发展,而传统粗放型产业这一市场主体追求的大多是短期利益,综合来看,其发展会对河南生态环境产生很多负面影响:低层次产业消耗大量的能源、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同时较低的能源利用率也加剧了资源浪费;其与集约型、绿色产业之间的竞争,也阻碍了后者的发展壮大,抢夺了后者的部分市场份额。因此,面对生态技术创新理念还比较弱、生态技术创新意识有待提升的问题,河南省能否彻底转变经济发展思路,以“断腕”之勇气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依靠先进技术推动的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事关今后生态文明建设的高歌猛进。

3.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体现不够充分。传统的生态环境治理更多采取一元化治理模式,忽略政府外社会各团体的加入,在面对生态环境问题时,除非切身利益受到实质性损害,否则往往寄希望于政府, 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性价值难以发挥引导作用。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的当下,环境污染治理主体也应从以政府为主体逐渐扩充到公众、社会组织、媒介、社团公众等社会全员主体。作为环境污染治理机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政府、社会组织、民众、新闻媒体等都应在环境污染治理实施过程中担负起各自相应的责任。但目前,多元主体的治理体系尚未建成,难以形成科学的治理责任追究制度下,当生态环境治理的社会性价值未被满足、治理主体缺乏科学的制度保障时,生态文明建设价值体现不够将难以避免。

三、河南进一步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路

(一)完善生态文明内容建设

树立生态意识、宣传生态伦理、维护生态道德、提高生态价值是河南生态文明内容建设的核心,应当由其充分引领河南以“青山绿水”为内核的生态文明的建构。

生态意识是一种反映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新的价值观,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优化环境、亲近自然、节约能源、保护生态是生态意识的主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8]233,“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9]10,体现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也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在生态意识下,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而非自然的主导者;自然是人类发展的基石,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通过树立生态意识,人类可以崭新的视角,重新观察自然环境,实现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以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为理论基础,汲取了古今中外生态智慧和生态文明成果,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中的全新伦理学。生态伦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规范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维持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解决动植物的生存权利问题。生态道德则要求人类必须履行对自然的义务,尊重自然环境,规范人类环境改造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尊重生态发展规律,其与生态伦理是一个整体。生态价值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表现形式,代表了生态环境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能力,是人类社会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价值对人类生存意义重大,认同生态价值、肯定生态价值,是人类化解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前提条件。

(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建立综合决策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是河南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

为了顺利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河南应建立综合决策机制,构建监测网络,完善生态环境评价体系,提高政府决策的指向性和精准性,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让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向而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为核心的新的发展格局中,“绿色发展”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统一,这是一条绿色发展道路,也是可持续发展道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绝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0]综合决策机制体现了对诸如人口、资源、环境等影响综合决策机制主要因素的协调职能。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年度规划把集中力量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点发展战略,掌握生态安全状况、了解生态环境变化、提前预警生态恶化、完善生态环境信息发布制度等是保证生态环境综合决策科学民主的重要途径。

生态补偿制度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市场机制和环境保护融合的产物。“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是生态补偿制度的核心。生态补偿制度、生态补偿标准是河南实施生态补偿的基础依据。明确生态补偿标准、规定生态补偿方式、制定生态资源评估措施是确保生态补偿制度合理性的重要举措。具体实行中,大体可采用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承担较多的生态补偿责任,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承担较少的生态补偿责任的方式。

(三)推进生态文明思想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背景下,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扎实实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扬生态文明思想、寻求生态文明合作发展、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教育活动,以谋求河南生态文明思想的构建。

发扬自然资源有限、人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思想有助于改变人们传统的思维方式,化解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目标,河南可以和周边省份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构建区域生态文明。普遍性是生态建设的主要特点,普及生态文明是河南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河南省可以利用省内资源、加强与周边合作,以推动河南生态文明的构建。河南省还可以通过学习先进省份的建设经验,提高河南的生态环保能力,创新生态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实现速度。生态教育主要是教育人们如何对待生态环境、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知人与自然的相处方式、了解自然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学理论是生态教育的理论基础,树立生态意识、提升人们的生态素养、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生态教育的最终目的。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都是实现生态教育的重要途径。借助各方如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学校、家庭,可以组成共同生态教育主体,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生态教育,推动河南生态文明构建,提升河南生态环境,共筑河南“青山”“绿水”,造就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猜你喜欢

河南文明生态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对不文明说“不”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