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如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建设

2022-03-18李海波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8期
关键词:双减标准学校

李海波

2017 年,教育部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管理标准》),它是深化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管理标准》对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引领性,为义务教育学校实现科学化、精准化管理提供了指南。几年来,为了全面贯彻落实《管理标准》,北京市开展了具体的实践与实验研究。

一、北京指标与国家标准的比较

教育部《管理标准》明确了学校的6 大主要管理职责,22 项管理任务、88 条具体内容。为学校的管理实践提供了系统、全面、明晰、精准的行动操作指南。学校管理标准的作用在于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的政令,规范不同学校的管理行为,促进学校育人质量和管理运作效率的不断提高。

(一)北京指标是国家标准的拓展、延伸

为推进《管理标准》的落实,北京市建立了“政府依法履责、学校依法办学、社会有序参与”的义务教育治理体系,力求提高学校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精准化水平。结合北京市的教育发展要求,依据优质公平原则,均衡配置教育资源。为此,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延伸《管理标准》的监测要点,结合北京市学校办学现实情况,将《管理标准》的88条指标分成必检项、抽检项和免检项三类,确定必检项和抽检项60 项,细化必检和抽检项监测要点154 个。免检项目28 项,如《管理标准》中的“保障室内采光、照明、通风、课桌椅、黑板等设施达到规定标准”“教师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衣着整洁得体”“提升教师普通话水平,规范汉字书写”“鼓励教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开展教研活动”等。建立“数字化学校”概念,将学校各项工作做到“可视”“可评”“可管”,推进标准化建设落实、落地。开发评估监测工具,建立标准化模式及常态化的监测模型,用实证手段来验证学校管理工作的成效。

(二)北京指标的实效性

教育部制定的《管理标准》是针对全国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北京作为首都,义务教育学校发展水平处于全国前列。为此,落实国家《管理标准》,北京市注重的是高标准性和实效性原则。一方面,注重教育教学的整体生态建设。例如,国家标准规定“制定保障教育公平的制度,通过各种途径广泛宣传,不让一名学生受到歧视或欺凌”。北京在执行中则强调“学校营造尊重、理解、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建立防控歧视或欺凌学生机制,防控歧视或欺凌学生现象发生”。重点考察学校“营造尊重、理解、包容的校园文化氛围”的工作情况。另一方面,将定性标准进行量化转换。如教育方针的确定、教育思想的落实等,进一步细化多个可考核的维度,尽量采用事实、方式、方法等考核指标。如: 贯彻北京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开展适当适度的学生劳动实践课程,注重学生实际体验,通过劳动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统筹规划学生实践课程,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校依据发展规划,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制订每学期教师校本研修的计划,目标明确,主题突出,措施具体,结合教研组(学科组)的教研活动落实到位,取得良好效果,并得到教师认可。通过这些活动来考核和评价学校在“教育方针的确定、教育思想的落实”等方面的管理情况。北京特色不是体现在指标的维度上,而是集中体现在对各项指标执行状况的细化上。将国家标准的一项指标,细化成多个监测要点,通过学校执行标准的深度、广度,来判断其落实状况,即“关键在落实”。

(三)北京指标的校本性

北京在学校落实方面,强调理解指标的含义,把握各类指标的整体内涵,找源头,找过程,找措施,找成效。找源头: 本项指标指的是哪件事? 上级(区里)有哪些具体文件和精神;学校依据上级文件,制定了哪些具体文件。找过程: 在落实指标的规定内容方面,学校实施了哪些工作步骤。找措施: 学校在具体工作过程中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找成效: 学校在落实过程中所取得的实际效果,经验等。

二、学校执行《管理标准》的实践成效

为了验证北京市执行《管理标准》是否符合学校管理的实际需要,我们开展了以“印证标准、促进规范、改善治理、常态机制”为目标的实验工作,总结了学校落实《管理标准》取得的实践成效。

(一)注重提升学生道德品质

学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注重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具体表现在注重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品质;积极开展理想信念、中华传统文化和生态文明等教育活动。具体举措是研究确定了各个年级的德育目标,逐步形成学校整体的德育目标体系。

(二)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全过程,落实减负要求

学校注重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并坚持将此目标落实在教育教学全过程中。配足、配齐心理教育室和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科学安排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严格控制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量。具体举措是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实施。通过组织主题交流、专题研讨、课题引领等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研究,关注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升对学生心理教育的针对性。整体规划并控制各学科课后作业量,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课后作业完成时间,落实 “双减”政策要求。

(三)提高学生艺术素养,落实劳动教育精神

提高学生艺术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学生艺术社团或兴趣小组。学校开展的学生艺术活动达到90%的覆盖面。落实体育艺术“2+1”项目,每学年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每年观看一次戏曲演出,培养一至两项艺术技能。

培养学生生活本领。学校认真贯彻国家、北京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有计划、有系统、有重点地组织开展劳动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学校落实劳动教育课程要求,强调和指导学生参与家庭、社会的劳动活动,并将其表现纳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及时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学习情况,养成劳动习惯,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四)健全学校安全机制,营造健康的学校文化

学校认真落实国务院、北京市学校安全管理的相关文件,均已健全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机制,确保学校师生的人身、食品、饮水、设施和活动安全。如: 建立领导小组,落实校级领导和专兼职保卫干部职责;完善安全值班巡查、安全专题会议制度;建全安全管理档案及安全检查工作;加强学生的应急演习和训练,对提高师生处置应急突发事件、自救自护能力起到了保障作用。

为营造健康的学校文化氛围,各学校适时利用举办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等形式,为学生展搭建展示舞台,鼓励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类有益活动。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和社区教育资源,因地制宜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关系

学校积极开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制定和修订各项章程,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组织、实施,建立健全了执行和监督机制。学校构建了和谐的家庭、学校、社会合作关系,充分挖掘、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街道社区等单位共建的综合实践活动基地,为开展活动创造条件。许多学校还聘请教育科研专家学者为学校的教科研工作提供咨询指导服务。

三、学校执行《管理标准》存在的问题

在落实《管理标准》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学校仍存在短板和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招生工作不够到位、不够透明

在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工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拟订招生方案,公开招生的范围、程序,完成信息核实、报名登记、审批录取,按期发布新生录取通知,按计划完成招生工作等方面存在不够到位、不太透明的现象。

(二)德育资源利用方面存在不足,德育品牌和特色不够凸显

学校在创新德育形式,充分利用首都德育资源和优势方面存在不足,利用丰富德育资源和北京市社会大课堂的意识、频次不够充分。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机制尚不健全,学校德育品牌和特色不够凸显。

(三)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方面,需要进一步探索

学校在如何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充分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提升思维品质、落实主体地位等方面仍需要加强探索。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激发学生想象力、创新思维、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举措不够充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等素养的科研课题研究类型与方式还不够丰富、多样。

(四)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与课程记录仍呈现不足

统筹规划学生实践活动力度不够,学校在多渠道、多种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方面不够深入,利用寒暑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或社会实践活动的作业流于形式。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教学形式不够丰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记录,数据呈现不足。

(五)教学质量分析不够深入,缺乏改进教学的具体措施

学校在建立、完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开展定期的教学质量分析还不够深入。部分学校未能按规定要求,对于每学期组织教学质量分析及分析报告的研究工作开展不足。从实验学校提供的证明材料来看,每学期组织学生评教、分析学生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措施等方面仍显不足,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四、深刻理解《管理标准》的内涵意义

教育部颁布《管理标准》是深化义务教育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学校实现管理规范化、科学化的行动指南。

(一)构建“标准引领”是学校发展的导向

《管理标准》针对教育发展的现实问题、学校管理工作的维度范围、组织落实形式、内容,规定了学校管理的着力点,明确了学校发挥管理的育人功能,为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针对学校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指明了规范办学的行为路径。

实验学校的数据显示出落实《管理标准》中“管理能力”“办学能力”所取得的成效和不足。一方面,管理能力成效、区域教育治理、推进教育综合改革的思路更加明确,学校品质得到了稳步提升。学校普遍树立了科学管理意识,完善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机制,形成了向细节要成效的态势。同时,也存在区域及学校间的不平衡;不同学校管理水平存在差异等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办学能力体现在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道德品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劳动教育;健全学校安全管理和学校文化;构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关系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效。同时也存在招生工作存在不够到位、不够透明;德育品牌和特色不够凸显;开展综合实践课程的实施过程记录,尚显不足;教学质量分析不够深入,改进教学措施缺乏等问题。

通过学校落实现状可以看出,《管理标准》为学校依法办学、科学管理提供了参考和依据,为有效规范办学行为,构建“标准引领、激发活力、规范管理、凸现特色”的学校发展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实现“标准落实”是学校发展的起点

如何指导学校依标规范、按标管理,让各项管理标准在学校落实、落地,取决于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教育行政部门应高度重视实验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行政管理与学校执行的职责、任务,形成管理畅通、执行顺畅、聚焦分明、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确保《管理标准》工作落地、落实。目前,我国教育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落实《管理标准》就是对学校管理的底线要求,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推进此项工作应避免“一日游”式的运动,应该成为考核学校治理能力、检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评价标准。《管理标准》已经发布5 年了,贯彻、落实的热点已逐渐变凉,重视程度有所降低,但是,《管理标准》的基础性、纲领性作用不能减弱,教育改革着力点不可模糊、不可松懈。

当前,学校要应做到对标研判、“体检”分析,“知标准、明任务”。在读懂、弄通标准的基础上,明确落实《管理标准》工作的重要意义、实施重点、阶段特征等。充分发挥《管理标准》的示范引领作用,坚定改革信心,明确努力方向,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学校应该将《管理标准》内容、要求,贯穿于办学的各个方面,筑牢办学标准底线,引领有效规范的办学行为。

(三)推进“标准执行”是学校发展的提高基础

《管理标准》出台之前,各学校均已制定了适合本校的管理制度,并已形成管理体系。当前,学校在贯彻落实《管理标准》过程中,不需要将已有制度废除重建,而应该将《管理标准》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有效地衔接与结合。依据《管理标准》坚持科学、简捷、管用的原则,明确学校具体的管理内容、方式,克服管理的盲目性、随意性。在《管理标准》的规范和指导下,发挥学校管理的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依法治校能力。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正处在提高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发展阶段,落实“双减”政策对重塑教育生态、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必须进一步明确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落实“双减”政策,要考虑如何“减”,更要考虑如何“增”,要在坚持全面育人、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完善现代学校治理体系等方面,把学校教育教学搞得更好。学校内部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握《管理标准》的内在逻辑、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不断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因此,推进“标准执行”是学校发展提高的基础,是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不断提高的基础。

猜你喜欢

双减标准学校
2022 年3 月实施的工程建设标准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忠诚的标准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美还是丑?
学校推介
一家之言:新标准将解决快递业“成长中的烦恼”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