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优良家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2-03-18朱献苏

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家庭成员家风弘扬

朱献苏

(1.海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海口 571158;2.商丘师范学院 外语学院,河南 商丘 476000)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下简称“核心价值观”),家庭教育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特别是要注重在优良家风的传承中去寻找突破及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1]。他之所以将优良家风看作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不仅是因为二者在文化基因、思维思路、价值观念等方面具有互通性,在内容上、理论上具有互补性,而且二者在动态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相依存的。因此,以优良家风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有助于我们从优良家风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且有助于提升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的理论深度和广度。

1 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契合性

优良家风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都深深植根于相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而且二者还具有高度的契合性。正确理解、系统把握二者的契合性,切实找准二者的契合点,有利于我们从家风的视角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提升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觉,进一步强化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1.1 二者在目标追求上具有契合性

众所周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而价值观又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中最本质部分的集中体现。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价值目标和行动指南”[2]。其中,家风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DNA”之一,成为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水源头。优良家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种同根同脉、同源同流的关系,决定了二者在目标追求上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即二者都着眼于通过打造人们的精神家园来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进而构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价值信仰。中华优良传统家风所倡导的内容丰富且全面,涵盖立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各个层面,这些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产生共鸣,都是号召人们将爱家和爱国相统一,将个人梦融入国家梦,以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富裕、民族振兴等美好愿望。

1.2 二者在培育路径上具有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种价值观念不会自然而然地在群众的大脑中生成,而是需要积极地教育和灌输。所谓“整齐门内,提撕子孙”“轨物范世”等都是家族或家庭中长辈对晚辈耳提面命的谆谆教导形式,他们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通俗地灌输、传授给子孙后代,并利用血亲伦常关系和长辈对晚辈的影响力、约束力,达到“助人君,明教化”的目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3]同样,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和精神实质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内化为他们的自觉意识并形成理性认同,进而增强其自觉践行的内在动力,也“必须强化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制度保障,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4]。

1.3 二者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契合性

优良家风的主导精神主要包括:以仁义为人生之本,以孝悌为伦理之本,以诚信友爱为处世之本,以尊师重道为求学之本,以知行合一为修身养性之本等。这些主导精神在连接个人、社会与国家时起着重要的纽结作用,呈现出独特的实践价值。优良家风特别注重修身之道,不仅要教育后代子孙德善立家、孝悌忠信、谦恭礼让、立志高远等,而且希望后代子孙通过内修圣人之道来提高道德修养,并通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理念影响周围的人。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八德”至今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理念。此外,优良家风还要求与人相处时要具备“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品行。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也有“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崇尚和合”等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5]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时代进步的要求下,在彰显传统美德、体现民族特色、传承中国精神的基础上对优良家风的合理继承与升华。

2 为何要以优良家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优良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代代人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的“较为稳定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文化氛围、精神风貌的总和”[6]。它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诸如培养社会栋梁之才、维系宗族兴旺之本、稳定社会治理之序等。步入新时代,优良家风同样有义务、有能力承担起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

2.1 优良家风有助于人们内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家庭内部最核心的价值,并具有情感性、及时性和生活性的特点,这使得它可以成为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并能够使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具体而鲜活地得以落细落实。“家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部分,虽然不能完全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形成和精神成长的重要起点。”[7]它是人们形成价值观的源头活水、是人们培育价值观的起跑线、是人们涵育共同价值观的深厚土壤。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8]。注重从日常点滴抓起、从家庭氛围抓起,循序渐进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生活中。因此,以带温度、接地气的优良家风为载体有利于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家风传承中拉近家庭成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距离,有利于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有利于提高家庭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认知。

2.2 优良家风有助于人们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任何一个价值观念,如果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那么,该价值观念就很难转化为实践。而要增进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成为普通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优良家风潜移默化的教化模式即成为最佳路径。由于优良家风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中,总是蕴含着立德向善的道德理念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追求,因此,人们在传承优良家风的过程中,通过自觉梳理其家风中的宝贵资源并汲取其中的营养成分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容;通过挖掘其家风中所蕴含的为人之道、处世之道来强化家庭成员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其可供学习借鉴的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对接,在树立好家规、营造好家风的活动中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思想根基。

2.3 优良家风有助于人们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其落细、落小、落实,进而转化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并在日常生活中按照其价值规范来做人做事。家风育人就是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或家族中的优秀传统美德融入到日常家庭教育中,促使其转化为家庭成员的思想品德,家庭成员再将这一优良的思想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而这一育人过程其实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通过实施正确的家庭教育,使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理念更加具体地被人们所认知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循序渐进地和人们的生活实际相融相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抽象要求更加鲜活地得到落细、落实。

3 如何以优良家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高尚品德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从娃娃抓起。”[9]因此,我们要把家庭建设成弘扬道德风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就要充分发挥家风的示范功能、强化家风的约束功能和运用家风的传承功能等,多措并举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深入人心。

3.1 发挥家风的示范功能借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细胞,家风具有示范性特征。清代儒学家张履祥曾指出:“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惑矣。”(《愿学记》)这实际上是强调父母对子女的榜样示范作用,即重言传和身教。家教作为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作为一种价值观的特殊传播方式,已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普及大众化与生活化的媒介或桥梁。因此,要着力发挥家庭长辈“上行下效”的带头示范作用,通过强化家长的价值观意识,提升其培育子女价值观的责任自觉;通过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教育子女的能力素质,从而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在道德规范内化为家庭成员的道德自觉和道德行动,并卓有成效地推进家庭成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诚然,在教育方法上,既要继承中国传统家教的“常道”,又要“通古今之变”,使其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

3.2 强化家风的约束功能借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左传》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隐公三年》)此即告诉我们,要引导孩子从小就按照道德的、规矩的、遵纪守法的方式生活而不做恶事。优良家风是在潜移默化中通过提升家庭成员的“修身”来使其通往“大学之道”,在润物细无声中引领着家庭成员朝着向善向上的方向发展。曾国藩曾说:“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家书修身篇·致四弟·述养身有五事》)即一个家庭要有一些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原则。当外界不良诱惑违背这些原则时,优良家风要以其柔而弥坚的力量规范和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使其洁身自省、谨言慎行、端正自己。家风以这种无形的力量、无声的教诲,使得教育转化为教养、文化落实为文明,使其比一般的法律法规和制度规范更加有力有效、有张有驰。可见,优良家风不仅是道德精神的凝聚和传承,更是道德精神的内化和约束,其导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的特点使得它成为塑造一个人价值观的基础手段。因此,新时代应当发挥优良家风的约束功能,以引导家庭成员使其行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

3.3 运用家风的传承功能借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质上,家风是一种德行传承。所谓的“克绍家风”“世守家风”就是对家风传承性的描述。我们提倡以优良家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传承的两方面含义:首先,对优良家风的传承应采取马克思主义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批判继承的态度,充分汲取传统家风中的丰富道德资源,在“批判继承、去粗取精、综合创新、古为今用”原则的指导下,加大对家风文化的研究,注重更加系统地挖掘中华优良家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内涵及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顺应新时代要求,有鉴别地加以继承,从而体现出优良家风在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所具有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亦即通过对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符合的家风育人体系。其次,优良家风的传承有助于家庭成员培养爱岗敬业、诚信友善、自强不息、天下为公的高尚品德,而这也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换言之,优良家风的传承进一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培育了更多的合格道德主体,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广泛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并成为中华民族稳固的精神品质。

猜你喜欢

家庭成员家风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勤劳节俭传家风
家庭成员的排序 决定孩子的格局
家风伴我成长
别样家风,别样精彩——教你轻轻松松写“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论蔡和森、李富春革命家庭成员赴法勤工俭学之原因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老年人受家庭成员侵害维权体制改革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