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可持续设计视角的日本“俭约”设计理念研究

2022-03-18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天工 2022年5期
关键词:造物美学日本

毛 琛 厦门南洋职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纵观日本的当代设计,无论是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对装饰派艺术充满活力的诠释,还是战后日本的工业设计与日本的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发展,都在实用与俭约的可持续发展设计理念中体现出延续性。日本看似俭约的设计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观,体现了俭约美学和理性的可持续生活方式的高度契合。

一、俭约美学理念的渊源

在《古今汉语字典》中“俭约”含有“节省,不奢侈”之意;《新编汉语词典》中则指“俭省”,表示“节省物力,不浪费财物”。在日文辞典中,意义基本相同。这种提倡俭省、节约、节制、理性的思想,正是现代设计所推崇的。

(一)独特地理环境沉淀的“俭约”造物思想

地理环境所提供的自然资源是人类历史活动的必要条件和物质基础,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日本是西太平洋中一个自然环境比较恶劣、资源相对匮乏的弧形岛国,海啸、地震等自然灾害频繁。独特的环境、气候等条件和历史发展滋养出了独树一帜的日本文化。特殊的地缘因素使日本格外重视资源的合理配置,做到物尽其用。小到日常生活物品,大到住宅建筑,在造物之中都紧紧围绕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空间资源这一问题,成为日本造物观中特定的美学观念。

(二)日本商品经济中的“俭约哲学”

纵观日本各个朝代,无论是统治阶级出于政治目的,还是平民百姓为了艰难度日,“俭约”思想作为一贯的治国之策和持家之理,为日本上下所提倡、所奉行[1]。其中,江户时代庶民哲学家石田梅岩的“俭约”思想具有积极意义。

石门心学由石田梅岩创立,他在著名的《俭约齐家论》中,系统地对俭约思想进行了论证,倡导“正直”与“俭约”的经济理论,提出“通过俭约,使性理达仁”。他认为应珍惜日常用品,尊重万物,合理利用资源以避免浪费,这样当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时,就可以“助世界之用”。石田梅岩认为真正的“俭约”并非是单纯的“节约”,也不是出于个人发家致富的目的,而是为天下之公的“俭约”,在江户中期和后期,“俭约”思想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实践,规范了商人的责任与义务,引导商人们以伦理的准则在行之有度的范围内践行造物的法则,将“俭约”的精神灌输到产品生产与销售的各个环节之中。石田梅岩的“俭约”思想逐渐从商人阶层过渡到整个社会,最终影响了日本人工作和生活的思考方式。当今日本虽已进入了丰裕社会,但“俭约”的观念依然备受推崇。

(三)宋代工艺美术思想对“俭约”美学的影响

古代日本在典章制度上效仿唐朝。唐朝之后,宋代的理学思想与禅宗思想对日本美学风格的发展影响重大。理学传入日本主要是在镰仓时代(1185—1333)末期,并且在江户时代成为官学。受禅宗思想的影响,日本文化崇尚自然、讲求禅意;而宋代的理学则对日本造物思想中的简约、克制与理性的产生起到了重要影响。以日本文化典范“枯山水”为例,在有限的空间内,利用石头、白沙、苔藓等自然无修饰的材料进行营造,意境优美、形式简洁,探索建筑与自然之间微妙的关系,深受禅宗“顿悟”思想的影响。受到道教和理学的影响,宋代在对待日常生活器物上,注重实用性,人为修饰大量减少,整体简约大方,特别是代表性的汝窑更是注重表现器物材质自身的美感。

宋代崇尚俭朴、克制与理性的美学思想,影响了日本美学以俭约、适用的方式来呈现。这种克制与理性的美学思想与日本小国资源稀缺的现状不谋而合,符合日本国情,延续至今。

二、日本现代设计中“俭约”美学的内涵分析

(一)材料之“天然”

日本禅宗美学思想认为“自然即美”,在材料的选用上,尽量依据材料本身的质地纹路,遵循“三分人工,七分天成”的设计原则,利用材料自身的色彩和样式来表现作品的思想,体现了对自然的尊崇之情。这一点在日本的建筑设计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受禅宗文化影响的日本侘寂风格,是近年来十分流行的风格之一,从词语内涵上“俭约”与“侘寂”是相同的,即“简约蕴含在克制的概念中”[2]。“侘”代表安于简陋,追求无需修饰、直指本源;“寂”则代表一种历经岁月冲刷的痕迹,即使外表斑驳和褪去色彩,都难以遮掩的一种朴素、安静的美。在材质的运用上,保持材料本身的“天然”质感,例如锈迹斑斑的生铁、未经修饰的木材等。这些共同营造了和谐、自然与质朴、纯粹的氛围,将日本“俭约”美学中宁静、质朴、无瑕以及回归本真的禅宗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色彩之“统一”

色彩是产品最显著的外部语言,往往可以在第一时间受到关注[3]。受俭约思想的影响,日本设计在色彩的使用上呈现高度的统一。常常采用单一的色彩以及色彩饱和度不高的偏灰色系,在让人视觉放松、感到舒适的同时,呈现出一种素雅的品位,体现了空灵、纯净的意境。例如,无印良品通过低调而有内涵的色彩计划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品位,纯净而统一的色彩使消费者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了产品本身的功用上,体现了“诚实的设计”的精神内涵,同时正是由于产品色彩统一而富有个性,使该品牌的品牌辨识度非常高。

(三)形式和造型之“精简”

俭约美学追求外观形态的简化和简约,小到随身物品,大到建筑设计,各类产品都以一种精简的造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平面设计中,俭约的目的是使主题得到最直接、有效的传达,增强视觉画面的易读性与识别性,因此,日本的平面设计表现出了高度符号化的抽象特征,平涂的技法和精细的图案广泛运用在海报、包装等各色平面类设计作品中;再如深泽直人为无印良品设计的CD机播放器,无论是以圆方为主的简约廓形,还是拉绳的操作模式,都是以强调功用本质、简化操作,增强与用户的亲和性、相容性为前提的。

(四)制作过程之“简化”

无论是出于经济角度的考虑,还是石田梅岩等哲人思想影响,日本的“俭约”美学下,产品的制作过程在适当范围内也随之“简化”。例如,无印良品的产品大多质量优良却价格亲民,其中一个有效途径就是简化产品的制作流程,并且将全世界当作原材料库,使用当地材料降低成本,生产出高质低价的优良产品。无印良品具有代表性的非漂白纸,就是简化了纸的制作流程,省略掉了漂白的环节,最后呈现出大地色的纯朴色泽。与普通白纸的纯白色相比,这种自然色彩反而更有一番禅意的韵味,贴近俭约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绿色设计的思想。

(五)引导“俭约”生活方式

在如今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极其丰富的社会里,琳琅满目的商品给予人们太多选择的空间。如果被物质所控制,头脑里只有购买、占有、消费、废弃等观念,就不可能得到内心的真正充实。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有限的自然资源不允许目前这样无节制的资源浪费。

俭约美学的内涵之一就是倡导一种淡然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减法式美学,追求家居内在环境和自我内心精神层面的舒缓和宁静。生活越是素简,内心越是丰盈。从心理到视觉需求都给予人们一种内与外,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的平衡统一。从中野孝次的“清贫思想”到山下英子的“断舍离”,都源于“俭约”思想的传统精神。这种由历史和自然所引发的情感代代相传,并且在不同时期被提炼为不同的关键词。

三、可持续视角下“俭约”美学对当代设计的借鉴意义

(一)正确利用自身文化优势,对异质文化注重实效,改造创新

如前文所说,作为岛国,日本的自然资源相对匮乏,特殊的地理环境为生存带来了种种不确定性,使日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更具有开放性。但是每次外来文化引入的过程中,日本都会按照自己的标准体系对外来文化进行“过滤”,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生存之道,继而外化投射到处事、造物等各个方面。

公元645年大化革新,日本开始全面学习唐文化,同时又十分注重对外来文明的改造和创新。例如,学习中国的汉字创建了自己的文字,借助汉字草书创造出平假名,借助汉字楷书创造出片假名等;近代明治维新时期,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但日本文化并非通过全盘西化否定自我,而是积极吸取西方文化的精华并不断向文化内部输送,使之相互融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东西文化的碰撞中,既保留了传统手艺的思想,又接受了大工业的造物趋势。在每次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俭约”作为大和民族贯穿古今的一种处世哲学,在特定语境下的指向对象是非常明确的,使日本设计虽然表面不尽相同,但在精神上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还将对今天乃至未来日本造物观持续发挥效用。

长远的设计需要文化的支撑,独立的风格需要自身传统和文化的融入。反思我国的设计,如何利用传统文化优势,更好地将民族精神内涵融于设计之中,是需要设计师和相关学者思考和研究的。在设计中导入文化,并非一味地运用“中国元素”,在文化整合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发展,中国元素和符号是中华文化的体现,如果在不深入理解文化内涵和精神层次的前提下使用中国元素,只会让设计流于表层,而无法在精神上引起共鸣和给人启发。

(二)俭约消费与设计伦理

除了形式等外在表征的俭约外,消费俭约作为“俭约”的思想内涵,也在日本现代设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日本,消费的俭约不仅仅体现在对能源的珍惜上,也体现在经济环保上。虽然一些品牌从出厂开始就以较为经济的消费指数作为定位,但一次销售并不意味着一件商品生命周期的完结。中古文化在日本非常盛行,虽然跳蚤市场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但是,日本人在购买初期就会在潜意识中考虑到下家。汽车、家电、服装、书籍,几乎所有的商品都可以以中古的形式再次入市。日本人常在深思熟虑后才做出购买的决定,因此会以朝圣般的心态对待自己持有的商品。

20世纪60年代,美国设计理论家维克多·巴巴纳克(Victor Papanek)在《为真实世界的设计(Design for the Real World)》一书中提出了“设计伦理”这个概念。在书中指出三个核心问题:第一,设计应该为广大人民服务,这包括第三世界国家而并非少数富裕的发达国家。第二,设计不仅要为体格健全的人服务,还应服务于残疾人。第三,设计应该认真考虑地球的有限资源使用问题并应就保护有限资源提供帮助[4]。设计伦理已经成为当今设计界的重要原则之一,其中第三个问题与日本的俭约消费观不谋而合,这也是可持续设计发展的大趋势。

现代设计需要在遵循设计伦理的前提下满足人类的欲望,使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够更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观的两个基本内涵是“需求”和“限制”。可以说“俭约”的魅力在于既满足人类的需求,又适当对其进行控制,两者相互制约又协调一致。

(三)坚守“和谐、人性”的设计美学

设计作为一种特殊创造力的表现,是设计者在发现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后,以自己特有的文化背景与世界观进行创造性劳动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并非拥有伟大的想法才称为“设计”,设计的本质是为生活服务。俭约美学立足设计的本质,减去不必要的修饰和功能,满足人们真正的需求,是一种诚实设计。

田中一光提出将“感觉良好的生活”作为工作的方向。虽然感觉是看不到的,但是以此为出发点进行的设计是深入人心的。这种重视用户感官知觉的人性化设计广泛存在于各类日本品牌之中。“感性工学(Kansei Engineering)”已经成为一门科学,在日本制造业中得到普及。

四、结语

日本的“俭约”美学,虽古已有之,但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日本社会的家具装饰、服饰礼仪、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规范了日本设计的尺度与范围,迎合了理性的、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俭约”美学是传统文化与当代的可持续发展有效地整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和设计课题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也有诸多的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结合“俭约”美学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去探究产品和设计背后人们的消费理念、生活方式和审美理念,更好地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造物美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盘中的意式美学
探寻日本
“与造物游”: 第二届晚明艺术史学术研讨会召开
外婆的美学
造物新语——重组材料与构造
《黄金时代》日本版
造物美学
以木造物
纯白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