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触龙说赵太后》中劝谏言语行为的规律

2022-03-18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太后言行长安

许 静

(成都文理学院文法学院 四川·成都 610060)

“语言之妙,妙不可言”,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的名言,此言道出了语言的巨大功能。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就当下而言,建言献策是下级的一项重要职责,履行好这一职责,需要把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营造和谐的上下级关系,既要坚持“忠言”,又要善于“巧言”,为上级科学决策提供参考。杜华清(2003)认为,建议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要注意说话的态度、说话的技巧,注意用准确可靠的事实说话[1]。

战国时期的谋臣策士也可称之为古代君王的行政秘书,他们的主要职责是为君王建言献策。《战国策》中对谋臣策士建言献策的生动描写,不仅张扬了人物的个性,而且能使读者在言辞中看到他们的逻辑思维方式。[2]《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劝谏言语行为最经典的案例,文章记录了触龙是如何巧妙地说服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到齐国为质的过程。

劝谏言语行为需要遵守一定的规律,奥斯汀(1975)的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类:叙事行为、施事行为、成事行为[3]P137。根据奥斯汀言语行为的三分说,我们将其归纳为以言指事的规律、以言行事的规律、以言成事的规律。本文试从言语行为的规律出发,探究触龙建言献策的语言艺术,具体解析在劝谏言语行为中要遵循的言语行为规律。

一、《触龙说赵太后》劝谏言语行为中“以言指事”的规律

奥斯汀说:“在常规意义上,我把‘说某种事情’的行为叫作完成一种叙事的行为。”[3]P137而一个叙事行为最终要达到的目的便是借助一个句子说清楚某件事情,传递出一个有价值的信息,从而达到以言指事的目的。交际双方要顺利完成一个言语行为,话语组织应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避免无效的交际。社交活动中如何巧妙而不机械地、委婉而不生硬地说服对方理解、赞同、拥护自己的观点、想法或安排,并主动、自觉、心甘情愿地照此言行事,是一门内涵颇深的学问。[4]P117劝谏是下级进言中常见的一种言语行为,为了达到交际的目的,施劝者往往采取种种技巧策略减缓对受话者的面子威胁的程度,从言语的形式上争取与对方达成一致。因此,言语行为的话语组织就显得尤为重要。

任何一句话都应传递出一个有效的信息,以达到某种目的,指向言语交际的最终目的。触龙的言语行为是劝谏,最终目的当然是要让赵太后同意让长安君为质。触龙在劝谏赵太后的过程中,深知性别差异、身份差异对言语行为的影响,所以闲谈生活、孩子,从妇人的角度出发谈如何“为之计深远”。在说服太后的大话题中,触龙安排了多个小话题,依次为:关心太后的健康状况;请求将爱子托付给军队;讨论太后更爱燕后还是长安君;阐述长安君将来的命运。[5]

首先,君臣见面的一开始,触龙便说“老臣病足,不能疾走”,接着又说“老臣今者殊不欲食”[6],都在描述自己年迈体弱的老者形象,以拉近自己跟赵太后之间的距离,使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下文的“填沟壑”做好铺垫,整个开场白没有一句废话。

接着,触龙又对赵太后的日常饮食、身体健康等进行问候,使其“色少解”。先问赵太后身体状况“恐太后玉体有郄”,再问饮食“日食饮得无衰乎?”,谈的是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老妇不能。”这一看似简单的寒暄却处处彰显交际目的,均在为下文“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的质疑埋下伏笔,无一处漏洞。

随后,触龙又把话题引向了自己家的小儿子“舒祺之不肖也,见其纨娇痴,少不更也”,这与后文的长安君“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触龙请赵太后为小儿子舒祺谋取一个职位“以卫王宫”,是希望在自己老去后能“有以自托”,这为后文的“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质疑作了铺垫。整个劝谏言语行为前阶段话语组织具有很强的目的性,每句话都实现了以言指事,既步步紧逼又松弛有度,使得整个言语行为过程有条不紊,为顺利实现劝谏言语行为的最终目的而铺满垫足。

二、《触龙说赵太后》劝谏言语行为中“以言行事”的规律

奥斯汀说:“完成一种施事行为就是完成在说某种事情中所存在的一种行为。”[3]P138这种施事行为的话语都具有一定的话语功能即“话语力”,最终目的是要以言行事。塞尔(1976)对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分别是断言类或阐述类、指令类、承诺类、表达类、以及宣告类等五种情况。[7]P138触龙劝谏赵太后的言语行为涉及了慰问、请求、陈述、宣告、建议等以言行事的言语行为。言语交际中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是以言行事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言语的目的和言语的策略相适应就是以言行事的规律。根据言说表现,言语策略主要有直言和婉言两种类型。

说话时所用词语的意思与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叫直言[8],直接劝说言语行为是一种严重威胁面子的行为,极易伤害交际双方的感情,违反了礼貌原则中“最小限度地让别人受损,最大限度地多让别人受益”[9]的得体准则,经常使会话无法正常开展下去,从而给人们的交流与合作带来诸多不便。此前大臣们的“强谏”就是一种威胁到了赵太后面子的言语行为,让赵太后对“长安君为质者”这件事产生了强烈的抵触情绪,使得整个言语行为无法进行下去。最后只得到一句“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可见,直截了当的言语策略并没有顺利实现大臣们的言语行为目的。那么,触龙是怎样使用迂回委婉的言语策略劝谏赵太后“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的呢?

首先,采用侧面迂回言语策略使其进入一个新的交际语境。面对赵太后的“盛气而揖之”,触龙必须要化解两人在长安君为质问题上的矛盾,所以故意顾左右而言他,违反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聊一些与劝谏无关的内容。先是用“入而徐趋,至而自谢”的方式来拉近了与赵太后的距离,紧接着又开始关心赵太后的日常起居,这样自然且顺理成章的言语交谈让赵太后放松了警惕,认为这只是一般的君臣会面。触龙利用“侧面迂回”的方式,挑选一个看似与话题无关,实则紧密相连的起点开始说起,良好的开端创造了一个和谐的氛围,一开始就让赵太后在心理上对他有所认同,为接下来的劝谏做好了情绪准备。

其次,通过言外寓意进入“爱子”的言语交际环境。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照理说触龙就可以进行劝谏的事项了,但触龙却并没有急着说明自己的来意。紧接着,触龙使用言外寓意的方式进一步削弱了赵太后对“长安君为质者”的抵触情绪。触龙聊起了自家的小儿子:“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这就给赵太后一个假象,认为触龙是为了小儿子的事情来觐见她的,进入劝谏言语行为的第一个子话题——爱子。他们都关心孩子的未来,所以赵太后又多询问了一些触龙小儿子的情况,“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甚于妇人。”这样的一问一答使得赵太后更加放松了心情,也乐于跟触龙谈一谈孩子的事情,为后面的劝说打下了坚固的基础。

再次,通过“反面激将”完成言语交际任务。面对赵太后“妇人异甚”言论的宣布,触龙认为劝说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采取“反面激将”策略来刺激赵太后,断言“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从而成功进入第二个子话题的言语行为活动。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推理必然将交际的重心推向触龙想要的答案。果然,在触龙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立即得到了赵太后“君过矣”的反驳。触龙是真的不知道赵太后对长安君的关爱是比燕后要多一些吗?他当然知道,只是假装不知以进入第二个子话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由此,触龙也能真正进入此次言语行为最后一个子话题,也是他此次言语行为的终极目标——劝谏。

最后,通过“心理按摩”实现言语交际的目的。触龙见赵太后已经进入自己的逻辑推理中以后,进一步趁热打铁,运用“心理按摩”的言语策略阐明其中的利害关系。面对“老妇不闻也”,触龙给出了“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的答复,直击对方要害。兼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说法进一步巩固了自己“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的言论,使得赵太后无力反驳的同时,还必须认同触龙的观点,从而答应让长安君为质。到此,触龙此次的劝谏言语行为已经全部结束,这样既直接又间接的点到为止的劝谏策略,完成了此次的言语行为的终极目的——“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

触龙在一个无人敢说的僵局面前进行劝谏,整个过程中严格遵守以言行事的规律,说出的任何一句话都具有话语力,把劝谏这一个大话题分解出不同的子话题,层层深入,步步逼近,通过迂回委婉的言语策略打破僵局,使太后能够听取自己的劝谏,并做出正确的判断。

三、《触龙说赵太后》劝谏言语行为中“以言成事”的规律

奥斯汀说:“说某种事情会经常地,甚至常规地对听话人或者说话人或者其他人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他们的感情,思想或行动,我们把这种行为叫作成事行为。”[3]P139任何言语行为都离不开一定的语境,语境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性。语言表达常常受到多重语境的影响,想要让自己的语言对对方产生一定的影响,必须掌握好交际语境甚至是创造出对自己有利的语境。语言学家索绪尔认为“言语活动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没有这一面就无法设想另一面”[10],由此可知掌握好言语活动本身之外的语境信息非常重要。语用学认为语境制约着语义的表达,而语义表达又可以创造新的语境从而有助于交际目的的实现。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就存在复杂而又多变的语境。触龙在整个劝谏过程中可以说很好地掌握并利用了对自己有利的语境,最终成功实现此次言语行为的目的。文章的一开始就出现了“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的大语境,也是“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的原因,这为触龙的劝谏带来了一大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触龙并没有硬碰硬,而是采取迂回委婉的策略来打消赵太后对自己的敌意,两人在“爱子”的话题上不谋而合,为此次言语行为创造了一个小的话题语境——“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在进行父亲与母亲谁更爱孩子的话题讨论上,此时的赵太后不得不遵从“关系准则”和“一致准则”等语用原则,与触龙进行进一步谈话。

当触龙谈到希望小儿子能在皇宫当差的时候说到“敬诺。年几何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在“同情准则”和“一致准则”等礼貌原则制约下,此次的言语行为进入了一个轻松愉快的氛围。紧接着“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一言更是为触龙此次的言语活动创造了一个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语言环境,触龙此后的说理更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赵太后慢慢进入到触龙的逻辑推理中时,又进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谏,使得赵太后进一步思考自己如此爱护儿子是不是真的错了,这样就进入了一个触龙想要的小语境。我们知道“情理相济是很好的劝说技巧,情理相济就是将情感的劝说和理论的劝说糅合在一起,既动之以情,又晓之以理”[4]P118,触龙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种种迹象表明,赵太后先前的“老妇必唾其面”的强势已经逐渐削弱了。触龙也知道到言过不及的道理,整个言语活动中他都很好地遵从了“数量准则”。“所说的内容包含当前交际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却又不超出对方所需要的信息”[11],点到即止,给赵太后足够的空间去思考“必以长安君为质”的问题上的坚持是否真的是对长安居的爱而不是害,“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文章的最后说“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已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其实赵太后跟触龙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作为父亲的触龙更理性,作为母亲的赵太后的更加感性,在触龙的劝谏下也认识到了问题的所在,最后“恣君之所使之”。

成事行为的特点就是必定在听话人或其他人的感情或思想或行动上产生某种影响或效果。[3]P139从触龙与赵太后的言语活动中可以看出,掌握复杂多变的语境,并对其进行合理地利用,有利于成功实现言语行为的最终目的。

结 语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为解读 《触龙说赵太后》的劝谏言语行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方法。以言语行为理论为基础,通过对劝谏过程中的叙事行为、施事行为以及成事行为的分析发现,触龙能成功实现劝谏离不开对言语行为规律——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的把握和遵守。劝谏是下级工作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好劝谏的言语行为规律对劝谏工作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下级劝谏的对象是上级,劝谏的目的是让上级明白自身的失误并加以纠正。《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的劝谏言语行为说明,在向上级进行劝谏言语活动时,作为下级必须掌握和利用好以言指事、以言行事、以言成事三个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劝谏言语行为,达到劝谏的目的。

猜你喜欢

太后言行长安
我们长安
水VS火
“黄太后”驾到
西游新记 2
语录
请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太后是个有故事的人
水与火
触龙挽狂澜 攻心巧垂范——《触龙说赵太后》劝说艺术摭谈
看脚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