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浅谈

2022-03-18蒋文亭

读写算(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复式统计表语言表达

蒋文亭

(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江苏 常州 213022)

说到语言表达能力,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语文。其实语言表达并不仅仅存在于语文学科,数学上同样需要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相互交流,相互学习。那么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想法,富有逻辑思维地让每位学生都能听懂则需要教师不断思考、不断研究。

一、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意义

众所周知思维是数学的骨架,语言是思维的灵魂,语言表达对学习数学来说至关重要。小学生数学思维的形成、表达、交流、合作、互动等,都是借助语言表达实现的,可见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对于其他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来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教育部2011 年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其总体目标中要求学生能够独立思考,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通过这样的目标,让学生养成认真勤奋、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反思质疑等学习习惯。

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问题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想要真正响应号召,达成小学阶段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目标,实施起来确实问题繁多、困难重重。

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一个人的课堂。课堂给予学生回答的机会少,教师“一堂言”。有很多教师还没有转变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还停留在20 世纪的应试教育上,整堂课都是教师在给学生“灌输”知识点,学生仅仅作为倾听者与接受者,几乎没有开口发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久而久之表达能力越来越弱。②少数人的课堂。这里主要指的是教师与部分“学霸”们的“秀恩爱”式的课堂。很多时候教师发现课堂上举手发言的始终是那么几个孩子,仿佛整节课只有那几个孩子参与了,其他孩子在干什么呢?为此教师们进行过一些课堂观察记录,课题组的成员们集中一个班级听课,每人关注一小组发言情况,并记录次数与时长。结束后发现,整节课中最活跃的7 位学生发言次数平均每人6~8 次,时间2~5 分钟不等,这些孩子是班里的学习佼佼者,而其他孩子都被边缘化,最后的结果就是这几个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越来越强,其他孩子得不到练习的机会,很显然这并不是教师们期望的。③没有人的课堂。教学情境过于抽象,学生不感兴趣。小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对于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他们很乐意研究,而对于不感兴趣的则提不起兴致,更别谈进行语言表达了。这样的课堂不光是学生,教师也无法开展下去,成为一堂“空课”。

现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开始,学生学科关键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核心,语言表达能力更是提到了台面上。那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落实到位呢?笔者浅谈了个人的一些看法。

三、培养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几何直观引导表达

课标指出:“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孔凡哲教授和史宁忠教授在《关于几何直观的含义与表现形式》中指出:“几何直观是指,借助于见到的(或想象出来的)几何图形的形象关系,对数学的研究对象(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进行直接感知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整理与复习《图形王国》部分的内容时,有这样一道题:

有一个完全封闭的容器,里面的长是15 厘米,宽18 厘米,高5 厘米。平放时里面水深4 厘米,如果把这个容器竖放,水的深度是多少厘米?

很多学生想到可以列方程解决问题,但是除了列方程以外,还有更简单、巧妙的方法。只需要两步就能解决:15÷5=3,3×4=12(厘米)。如果光看算式,学生很难理解什么意思,更无法用语言表达。但是当结合几何图形来看,添上辅助线,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题中放置前后,18 厘米这一长度没有改变,水的体积也没有变,第一幅图的长是第二幅图的3 倍,说明第二幅图的水的高度是第一幅图的3倍,所以水深是12厘米,可以根据倍数关系来做。比起普通的列方程,学生更喜欢用倍数方法解决问题,他们变得侃侃而谈,甚至把题目进行了改编,将方法进一步延伸、拓展。

又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时,教材中给出了两种画图策略——线段图和示意图。这些策略能够将抽象的话用直观的图表现出来,便于学生理解。比如在解决小明妈妈比小明大27 岁,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小明的4 倍,请问小明多少岁?很多孩子拿到这道题无从下手,有的即使知道如何解决也很难解释清楚。这个时候教师可以通过画线段图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将小明的年龄看作一份,妈妈是这样的4 份,多出来的3 份就表示27,每一份是9,所以小明的年龄是9 岁。看着所画的线段图,学生一下子明白了,在掌握了解决这一类题的方法的同时,还能锻炼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真是一举两得。

几何直观的领域非常庞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挖掘。今后课题组会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①加强理论学习,细化教材资源,进一步提升对几何直观的认识,继续收集教学案例,形成教学体系;②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融合,增强学生几何直观方法体验感;③制定健全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小学生几何直观能力层级表,强化几何直观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二)“翻转课堂”促进表达

“翻转课堂”起源于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的“林地公园”高中。后来萨尔曼·可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成立了非盈利性的教育网站——可汗学院,耶鲁公开课、可汗学院微视频、TED ED 视频等大量优质教学资源涌现,为“翻转课堂”的开展提供了资源支持,促进了翻转式教学的发展,自此,“翻转课堂”成为世界各国教育者们关注的热点之一。

在“翻转课堂”上,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在课前完成,知识的内化则在课堂中经教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而完成。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复习》为例,课前学生通过观看微课,用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自主整理这一单元的知识点,课上直接进入交流环节。因为知识点整理是单元复习的核心,课上给时间整理再交流,一节课时间远远不够,但课前整理好课上直接交流则可以省很多时间,学生可以充分讨论交流,以“说话”代替“倾听”,学习更主动高效,对于知识点更能内化透彻,学生也得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既回顾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的时候,教师通常告诉学生除了单式统计表,还有复式统计表。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往往很被动,一方面是因为复式统计表是教师直接告诉他们的,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所以在让学生说说复式统计表的组成时,学生往往回答不上来;另一方面由于这是一节数学模型课,内容很抽象,生活中这类模型也很难接触到,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更别说用语言表述了。此时,教师可以改变下教学思路,把课堂翻转过来,给出情境:学校里有四个乐器社团,古筝男生7 人,女生21 人;葫芦丝男生17 人,女生10 人;笛子男生16 人,女生6 人;小提琴男生14 人,女生16人。然后给出4 个问题,让学生自主设计统计表,想设计成什么样就设计成什么样,但有一个要求,能够直接在设计的表中找到问题答案。这时,有的学生会设计四张单式统计表,也有学生会设计成复式统计表,接着一对比学生就有话讲了,因为单式统计表回答头两个问题很方便,但是后两个问题不仅要同时看四张表格,还要计算就不方便了,而复式统计表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三)数字化平台协助表达

随着科技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变得便利,节奏加快,信息接收量也越来越大。社会在进步,教学也同样需要改革。在传统教学中无法突破的教学难点,可以借助数字化平台辅助教学一一突破。对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同样适用。

例如,《球的反弹高度》是一节很纯粹的实验课,实实在在地需要学生动手操作才能得到想要的数据。然而实验中有很多细节需要交代清楚,比如球不能靠到墙上、读数沿着球的下沿读、球要自由下落等等。有些细节即使教师交代过,也请学生上台演示过,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会忘记,导致实验失败需要重来,浪费很多时间。同时这节课中最困难的地方不外乎获取球的反弹高度了。由于球的反弹速度非常快,几乎是一瞬间的事,学生只能捕捉到大致范围,无法获取准确的数据,导致实验误差过大很难得出实验结论。实验通常4~6 人一小组,全班分为8~10 组。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实验结果汇报只能请1~2 组上台汇报,一方面数据太少存在偶然性,另一方面学生资源得不到共享,实验意义大打折扣。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这节课进行深入研究,将数学实验和数字化技术结合起来,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首先可以将烦琐的实验步骤制成微视频,把需要注意的地方图文呈现,整个视频只有2 分钟。既节省时间,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又让学生对于这样的形式更感兴趣,看得更认真,全班每一个孩子都能很清楚地看到整个实验过程。上过这节课的教师都知道,这节课的“痛点”在于数据的获取。教师借助平板录制视频,然后打开视频拖动进度条一帧一帧播放,在看到球升上到某个点开始下落时,这个点就是球反弹的最高点,视频中能清晰看到这一点的数据,“痛点”被化解。针对各个小组的数据是割裂开的,无法一起呈现、观察、对比,教师可以使用腾讯文档在线收集、汇总数据。各个小组的数据通过在线文档不仅收集在了一起,还用图表的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这样一来,不仅能分析组内数据,还能对比全班数据,挖掘更深入、更有意义的信息,有效培养了学生数据分析观念,从而体现了这类教学的意义,无形中又锻炼了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又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时,有学生鼓起勇气在描述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时,往往对着平面图空讲,台下同学一脸茫然毫无反应,发言的学生很受挫,下次就不敢举手发言了。这节课的难点就在于如何表述转化的过程,而在数字化平台上可以把转化的过程动起来,学生一边操作一边说,台下同学就能把整个环节理解清楚,学到了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再如,在教学《复式统计表》时,也多处借助数字化平台,在课堂效率提升,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起了很大作用。课正式开始前,笔者就刚才的开场音乐顺势提了一个问题:“有谁知道刚才的曲子是由哪些乐器合奏的?”学生立刻被问题吸引,小手举得高高的,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笔者顺利把课堂带入本节课情境之中,围绕乐器兴趣小组展开本节课的教学,自然而又流畅。数字化教学的互动功能为小组合作锦上添花,本节课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小组合作自主探究、摸索制作复式统计表。让小组完成后由组长在学习群里上传作品,完成好的小组可以对比欣赏其他小组的,没有头绪的小组也可以从中得到启发,最后由全班选出认为最好、最合理的几份作业再一起进行交流、完善数字化教学的投票功能,为教学节约时间。在讲授结束后有一个现场统计的环节,这是为了巩固新授内容,同时让学生真实体验一把复式统计表生成的整个过程。QQ 的投票汇总功能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烦恼,发起投票只需1分钟,学生将结果填表汇总3分钟,分析讨论汇报3~5分钟,整个过程8 分钟就可以了。

(四)有效操作激励表达

相信大家在备课时都美好地想着接下来的课堂上学生能理解自己的教学意图,对于知识点学生能深刻记忆、理解透彻,而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但是对于小学生这样的低学龄儿童,传授给他们文字形式的知识,很多时候学生理解不了,这时就需要采取另一种方法教学,在课堂中加入动手操作无疑就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一》这节课时,由于分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东西,它不仅能表示大小,还能表示关系。在本节课中,分数代表一个物体中的一部分,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帮助理解、表达。在教学一年级《9 加几》这节课时,教师给出情境图之后(盒子里9 个桃,盒子外4 个桃,一共多少个桃?)通常会让孩子动手画一画、分一分的方法解决问题,孩子们的分法各不相同。这样做虽然也能达到教学目标,但是对于多数孩子来说“凑十法”仍然是很抽象的,为什么一定要凑成10 个呢?如果再一次仔细观察情境图,会发现图中的9 个桃是放在一个盒子里的,盒子正好有10 个空,再添上一个正好是10 个也就是一盒,可以打印十格图以及小圆片,让孩子自己摆圆片得出答案,十加几孩子是会做的,这样就把新知识转化成了学过的知识,并且“凑十法”的原理也明了了。

四、小结

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结合各类平台,借助各种方法,化抽象为具象、化烦琐为简单、化静态为动态,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给予学生表达机会,培养学生表达意识,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努力,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逐步提升。

猜你喜欢

复式统计表语言表达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各式各样的复式条形统计图
略谈“垂直互动”复式教学的作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澳门复式住宅
上榜派出所统计表
新闻采访中如何应用语言表达技巧
神奇的统计表
语言表达综合训练
语言表达与语体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