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下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堂的有效融合

2022-03-18

读写算(中)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情初中生个体

林 文

(福建省平潭龙南初级中学,福建 平潭 350400)

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将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已然成为现代教育领域的主流趋势。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1 年版)》明确强调,在语文课程的建设中教师应当注重“现代科技的运用”,开发与时代相适应的课程资源,以提升个体的学习效率与学科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能够与时俱进、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巧妙融合于日常教学中,为初中生创设一个具象、立体的课堂情境,以催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系统为初中生精准评估学情,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及训练策略。这对切实增强个体的学习动力、提升学科核心素养来说,无疑有着无可取代的积极意义。不过从现行的教学情况来看,由于不少教师囿于以往的从教经验,普遍存在教学方式单一、课堂教学与技术融合不到位、信息技术的教育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等问题,导致课堂的教学成效不理想。对此,为有效突破这一瓶颈,本文针对信息技术如何与初中语文课堂进行有效融合展开深度讨论。

一、借助技术创设生动情境,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驱动个体主动学习的原动力,亦是提升其学科素养的重要武器。从当前的初中语文教材内容来看,由于课文中的古文篇幅显著增多、现代文阅读理解的难度也明显增大,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非常容易产生挫败感。这样不仅难以促使他们增强学科兴趣,反倒容易导致他们丧失主动参与课堂的活跃性。对此,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为有效摆脱这一困境,教师不妨借助现代技术的直观性强、可视度高的特点有效弥合这一问题。即借助图像、音频及视频等多元直观、可感、生动的立体化形式,将文本中较枯燥、难懂的学科内容转化为具象、清晰、有趣的教学情境。以此,通过充分调动个体的感官系统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升其上课的积极性。

例如,在统编版八年级《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一课的教学中,为有效激发初中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主要通过制作动态微课视频的形式,为学生创建形象化高、立体性强的教学情境。具体如,在课堂导入部分,为增强课堂趣味性,教师在制作微课视频的过程中,主要以1949 年三十万解放军渡长江的历史纪录片为主要画面,辅之以毛主席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的慷慨朗诵及热血音乐,勾勒出一幅生动、鲜活的历史情境,继而,引出本课的相关主题与内容,以达到切实吸引初中生注意力、有效提升个体学习热情的教学目的。又如,在八年级《三峡》一课的教学中,为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便在多媒体教室中向学生展示与三峡有关的山景、水景及猿猴等动物的图片和视频,为其创设一卷风景旖旎、物产丰富的三峡自然风光情境。以此,通过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增强他们的课堂兴趣及参与性。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文本的枯燥性,提升课堂趣味,而且在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教学质量方面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学生的喜爱。

二、利用信息技术智慧功能,有效提升教学精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迭代,大数据分析技术正逐步融入现代教学中,给当前语文课堂实现精准教学、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带来了可能。基于此,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为准确诊断个体的基本学情、精准狙击教学盲点、切实提升初中生的学科能力,教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智慧化功能,准确定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点与思维阻塞点。以此,通过紧密围绕其学习需求,有的放矢地为他们制定高效、合理的教学策略,实现“生本中心”的精细化教学。

(一)应用数据分析了解学情,有效狙击教学难点

“了解学生的学情”,是实施高效课堂的基本工作,亦是实现精准教学的前提。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在分析个体学情的过程中主要采取粗略观察、经验分析、直觉判断等主观性较强的策略展开。其诊断结果往往与学生的真实情况有着较大的偏差,具有一定的教学局限性。对此,在日常教学中,为有效提升课堂精度、切实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可以巧妙借助信息技术中的大数据分析功能,及时、客观、准确地为他们生成精准性高、针对性强的学情评估报告。根据其整体的学习情况,准确定位出教学中的重难点与易错点,及时为学生答疑解惑,以此提升一线课堂的教学精度。

例如,在统编版七年级《世说新语二则》的教学中,为有效评估初中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主要借助智慧教育平台“课堂派”中的数据分析系统,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分析。即,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先在“课堂派”平台上发布《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行》中的重难点词句的翻译、文段默写等题型,引导初中生在线完成任务。当他们提交完答案后,平台后方便会以图表化的形式自动为他们生成个性化的学情报告,其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一目了然。随后,为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整体答题情况,教师可以在教师端的后台中及时查看不同题型的正确率,以此准确判断本课知识中的难点问题及个体易错点,进而通过有针对性和指向性地详细讲解,达到准确狙击个体思维阻塞点的教学目的。如,在句型翻译题型中,班上有41%的学生因古今异义及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的问题,误将“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中的“相委而去”翻译为“相互委屈而离开”。对此,在课堂中,为有效改变初中生的语言惯性及思维误区,教师除了为他们重点讲解本句的翻译要点外,还适当性地向其拓展有关“古今词句异义”的原因与背景,以提升其古文素养。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借助数字技术可实时分析、评估与诊断初中生日常学情的优势展开教学。这样不仅能够极大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减轻其负担,还能有效狙击教学难点,推进精细化教学的目标,整体教学效益显著,值得一线教师重视。

(二)利用技术发布个性作业,精准强化个人弱点

此外,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为了能够进一步落实“因材施教”的精准教学理念、充分满足个体差异化的学习需求,教师还可以根据上述的学情分析图谱,将有着相同薄弱点的学生进行分组,同时借助智慧教育系统的个性化推送功能,为其发布个性化的练习作业。由此,通过“对症下药”的强化训练增强每位学生的学科弱项,以达到课堂融合技术切实提升教学精度的教学目标。

以统编版八年级《富贵不能淫》一课为例,教学中,当学生在线完成智慧平台中的默写、翻译及点明主旨题后,教师便可根据他们的完成情况对其进行分组。比如,把默写错误较严重的合并为一组、翻译能力弱的归为一类、点明主旨题完成度不高的合为一组。而后,根据不同组别的弱点向他们发布符合其学习水平的微课资源及有针对性的个性化作业。以此,引导初中生在认清自身薄弱项的基础上,能够展开进一步的自主学习和强化,进而达到高效提升其学科能力的目的。值得强调的是,在日常教学中,为能切实验证个性化练习的效果,教师还可根据该分组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课上提问。如,针对日常作业中默写经常出错的学生,教师可以鼓励他们上台默写或背诵;针对翻译能力弱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引导他们进行互动问答翻译。以此,通过有针对性地分组强化初中生的薄弱点,达到切实提升其学科素养的目标。这对有效推进因材施教的精准教学来说,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三、巧用技术扩充课堂容量,增强学生人文底蕴

在传统以“应试”为目的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乃至教师对语文教育的认识较狭隘,即单纯地认为“只要掌握了读和写的能力,就学会了语文”。殊不知,作为国文教学,语文的另一侧重点还在于培养个体的人文精神与素养。而这一素养的提升往往有赖于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够运用多种有效策略拓充课堂容量,引导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注重心灵自悟、灵魂陶冶的意识并着眼于情感的潜移默化。对此,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课堂中,为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师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通过挖掘优质的教学资源、适当引入相关的课外知识等方式扩充课堂容量。这样不仅能够切实拓宽初中生的知识面与学科视野,而且在强化其文化底蕴及语言感受力等方面也有突出的卓效。

以统编版九年级《我爱这土地》一文为例。在教学实际中,为有效充实课堂容量,提升个体的学科素养,教师除了以常规方式讲解、分析课文内容,以达到帮助初中生理解本篇文章展现的意境及其表达的主旨外,还以微视频的形式向学生拓展作者当时写作背景以及整个人生经历。如,微课视频中展现背景画面: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华北、华东、华南等地,百姓流离失所。在这国土沦丧、国家危亡时刻,作者艾青怀着对家国的热爱与对侵略者的愤恨,执笔写下了这首诗……由此,通过运用技术直观展现背景知识的方式,拉近学生与作者的心理距离,帮助初中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增强自身对作品的认识。接着,为进一步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渗透出来的情感,增强他们的共情能力,教师还可适当借助“喜马拉雅”等音频软件,在课堂中引入专业化的朗诵音频,点拨初中生在认真聆听、感受与饱含深情的朗读中,细细体悟文本体现出来的独特境象以及作者写文时涌动的激情。如此,不仅能够有效拓展初中生的学科视野、深化他们的文字感受力和文本理解力,而且在提升其文本鉴赏能力、人文素养和学科核心能力方面,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构建多元评价体系,落实教学相长目标

评价,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能够有效评估并诊断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效果,而且也能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作出合理评定。不过,从以往的教学情况来看,课堂评价主要存在教学主体单一化、教学指标不全面、评价过程缺少必要的反馈等问题,导致课堂评价体系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诊断与调节功能,逐渐沦为形式化的“花瓶”。对此,为有效改善这一问题,在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入多元评价主体、制定合理指标、联动线上数据流、增设“学生建言”模块等多项策略并举的方式强化评价体系的积极功用。以此,通过构建客观、多元及具有反馈功能的课堂评价体系,促使教师能够有效把握每个阶段的教学情况及初中生的学习效果,落实师生教学相长的目标。

例如,在日常教学中,为保证课堂评价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教师一般采取师生互评和生生互评及自评的模式充实个体的评价内容。如,在学生评价环节,教师会在智慧教育平台上发布课堂评价表,引导他们对本次课中的“上课体验如何”“课堂氛围是否良好”“课堂进度是否适中”“本节课的知识掌握情况”“自己在课上的表现是否活跃”等内容展开评价。同时在评价表末尾设置了“学生建言”模块,引导初中生提出本次课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如“教学氛围沉闷”等,以此促使教师在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合理调整教学策略,提升课堂质量。而后在教师评价学生环节,教师在综合学生自评及生生互评的前提下,将课上观察、记录到的学生表现及线上智慧平台中为学生评估的数据学情报告纳入评价指标内,以此促使师生在规范、合理的评价过程中均能够相对客观地认识到自身的优缺点,以落实“教学相长”的理念。

综上所述,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为有效融合教学技术,强化个体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可以借助数字技术的可视化特点,为初中生构建生动、立体的课堂情境,以提升其课堂热情、拓展其知识视野。而后,为有效增强课堂精度,切实推进因材施教的理念,教师还可利用智慧技术的数据分析功能、个性化推送等功能准确定位教学问题、合理制定有针对性和指向性的教学策略,以强化初中生的薄弱项、提升其人文素养。继而,真正落实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巧妙融合信息技术,有效提升个体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学情初中生个体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针对学情,实干巧干
作业批改中如何了解学情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谈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例说依据学情开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