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豫东蔡家楼草编技艺历史渊源及嬗变研究

2022-03-18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草编编织小花

张 旭

(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徐州 221004)

鹿邑县地处河南省东部,与安徽省亳州市搭界[1],古称鸣鹿、真源、苦县等,是道教始祖老子故里,是中原东部历史文化名城。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厚重,民间技艺遗留众多,其中马铺镇蔡家楼村的草编技艺、涡北镇的麦秆草帽编织技艺、孙营村的“河童泥塑”玩具等民间艺术都非常著名。笔者就蔡家楼村草编技艺的历史渊源及嬗变与大家分享。

一、蔡家楼村史考探

蔡家楼村是豫东鹿邑县马铺镇所辖的一个村子,也是该地域有名的古村落;位于省道207鹿邑—商丘公路马铺镇路段,唐代古庙刹“元和观”北一公里处西侧。据地方志记载,该村是明朝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大迁徙而形成。清朝康熙年间,因迁徙而来的“蔡”姓族人是建造楼房的能工巧匠,修建了当时闻名百里的六层大木楼,又因“蔡”姓族人口占比较大,故起名蔡家楼村。

二、蔡家楼草编技艺概述

蔡家楼村人以其祖传的手工草编粮囤、草编馍囤(当地人俗称草编馍箱子)、小花囤(也称小喜斗、小花篮)、草编大囤鼓的制作工艺而闻名于周边方圆百余里,其传统编织技艺蕴涵着丰富的地域风情文化,地方特色浓重。大粮囤的造型大气雄浑,结实厚重,坚固耐用;草编馍囤的造型朴实,拙味十足,彰显北方淮海地区装饰色彩特点,大红色寓意吉祥图案的巧妙置入,使其地方特色更加浓郁;用纯白荆条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后编织的小花囤,造型小巧唯美,玩味十足,红黄色装饰图案的强烈对比,反映出艺人们的匠心独运;草编大囤鼓震耳欲聋的轰鸣声和对比强烈的装饰图案,不管从造型上还是图案、色彩设计上审视它,都带有北方劳动人民独有的精神气质,有着传统地方风情民俗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图腾文化痕迹。

三、蔡家楼草编粮囤编织技艺及传说

蔡家楼草编粮囤分大、中、小号,相传大型粮囤为当时官家粮库储粮特殊订制,中小型粮囤则是民间家庭存粮所用。据九十多岁的老艺人蔡文同介绍,大草粮囤的编织技巧是最难的,把握不好易变形直立不起来。在做承重结构框架时十分讲究,往往需要三四个技术过硬且有手劲的中年艺人共同完成。它的造型呈方斗形,上大下小底部平,一般高度约有3-4米,口径大的有4-5米,以精挑细选似碗口粗的圆形竹木为材料作四方主支撑精心制作大结构框架。用本地特产的韧性强、结实耐用且不易变形的藤条制作整个内辅助框架。在制作过程中,艺人们配合得默契熟练,用他们强有力的手劲,捏制上、中、下内圈固定整个框架;用稍细一点的藤条分组插编上、中、下三圈结构,再做细节加固定型即成;用自制刀具将加工后的黄牛皮割成宽窄不同的条状,再拧成粗细型号不等的牛皮绳,通过大小结构缠绕捆绑来编织框体;选用本地质量上乘的麦秸秆,放入水中浸泡后,捞出后趁湿编制填充大囤缝隙,待整个大囤成型后,再用特意制作的黏性较高的糯米糨糊由里及外精心涂抹一遍,放置月余待表里干透;最后一道工艺用当地梧桐树的桐子加牛骨胶精心熬制成桐子油,从里到外来回通体细刷三遍,待全部晾干后即成。这种大粮囤储存粮食具有吸湿功能,可阻断湿潮气侵入,保持囤中粮食干爽。大粮囤上盖留有细小缝隙作透气口,这样做的目的是上方透气,使内存粮食久放不发生霉变,达到保鲜效果。粮囤圆形大盖上通常都装饰着由深红色高粱秸秆皮精心编织的图案,鲜艳夺目的大红色图案寓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图案大都选编一些寓意吉祥的动植物形象。如以“鱼”寓意日子年年有余、“鸡”寓意大吉大利、“麦穗、玉米棒、高粱穗”寓意五谷丰登的好年景等等。有的圆粮囤的外面还插编有“吉祥如意”纹饰和寓意富贵的牡丹等花卉图案,十分赏心悦目。用天然深红色高粱秆处理后编织的图案,有久不变色的艳丽美感。另外,用桐子油里外罩刷,除了阻断大囤小缝隙间进湿气之外,还有美化效果,使其外表有很强的光泽感。据老艺人讲,一个大一点的粮囤往往需要编织2-3天。技术很重要,若手劲不到位,大囤干后就不结实,易松散变形进湿气,致使粮食不好保存、易变质。以质量求生存,诚实守信,这是蔡家楼草编技艺百余年不变的信条。

相传在清朝嘉庆年间,鹿邑涡河岸边官府粮库中储粮所用的大草编粮囤,都是当时县府特意订制的蔡家楼编织大粮囤。据县志记载,有一年秋季,天气连阴一个多月且下大雨,鹿邑县城内发生了水涝灾害。县官担心储存在城外涡河岸边粮库的官粮会因水灾发生霉变,害怕上面怪罪下来而丢了乌纱帽。雨稍停,县官即前往查看,当看到库中囤内粮食没有发生一点霉变且干燥如初时,县长大喜,便下令奖赏蔡家楼村编织粮囤的老艺人,并要求全县境内所有官府粮库一律使用蔡家楼编织的大草编粮囤[2]。这使得蔡家楼草编粮囤在方圆百余里名声大噪。相传,东到安徽亳州,西到柘城、开封,南到郸城、沈丘、项城,北到商丘的地方官家粮库,都闻讯纷纷前来订购蔡家楼粮囤用于储存官粮。一时间民间百姓纷纷效仿,购买小型粮囤来存储辛勤收获的粮食。蔡家楼草编粮囤采用当地盛产的庄稼秸秆,就地取材、坚固耐用、经济实惠、价格便宜,普通人家都能买得起,因此很受老百姓欢迎[3]。更有民间流传的农家谚语道:“家有蔡楼囤,收成好年份,囤囤余粮满,媳妇娶进门”。

四、蔡家楼草编馍囤的制作工艺流程及艺术价值

蔡家楼村草编馍囤技艺是聪慧的艺人们在粮囤保鲜、不易霉变特点的启发下又开发的一个新品种,在当时就相当于现代家用冰箱的储存保鲜功能。小型馍囤,高约两尺余,有长方形、四方形、圆形等。小型馍囤在制作工序上简单些,艺人们用当地盛产的稍细一点的荆条捏制结构造型,再用加工好的细牛皮绳捆绑加固,然后把经过水浸泡加工的麦秆拧成粗绳状,最后编织填充即可,小馍囤的素面型就算完成了。小馍囤的工艺制作特点是,除了讲究实用功能外,还要突出装饰效果。在外部装饰上,艺人们用精心培育的红色高粱剥皮去瓤,选用在水中浸泡变软的红色表皮。根据各种馍囤的装饰效果要求,编织不同的吉祥图案来增加产品的观赏美感和附加值。晾干后,由于材料缩水原因使各种造型不同的小馍囤变得造型紧致、形体坚固、结实唯美。小馍囤技艺含量最高的一道工序就是各种图案的插编。因其观赏性强,会给产品带来很可观的经济效益,在这个环节上,通常是老艺人或经验丰富且技艺精湛的传承人大显身手,才能使小馍囤的装饰效果大放异彩。功夫深厚的老艺人还能利用红高粱秆自然表皮的深红、浅红、紫红、朱红等不同色差层次变化,设计编织色彩不同的图案,使画面显得栩栩如生、美感十足,大大丰富了小馍囤的艺术性。例如,在小馍囤上口沿外部的装饰形式上,编织连续图案和福禄寿禧、五谷丰登等寓意吉祥的篆体文字;底部周围编织与上口处不同的图案以示上下呼应,更能使画面气韵统一、均衡,达到审美形式上“满工”美感。这种创新大大增加了画面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

大馍囤的编织主要突出实用功能,工序制作上也稍微区别于小馍囤。如在制作上为了使它形体坚固,老艺人们往往选用自家田地里经过精心培育的白柳条、荆条或藤条作内部主结构,结实耐用,韧劲十足。根据馍囤型号大小需要,选用粗细适中的白柳条用文火匀烤,使其变软,艺人们戴上手套趁热用钳子般有力的双手快速熟练地捏制出大馍囤的内部支撑结构框架,用小荆条或藤条辅助编织小细节;然后把经过湿水加工好的麦秸秆拧成不同粗细的绳状,围绕囤的结构框架编织,直至填实整个素面馍囤;最后用特意处理的红色高粱竿表皮,编织上简单大方的图案。上口沿外部和底边周围通常编织一些如水波纹、如意纹等图案上下呼应,以突出装饰效果。大馍囤的装饰图案设计虽然不如小馍囤的外表图案那么精巧,但其固有的金黄色麦秆和醒目的自然红色图案形成强烈对比,给人以粗犷奔放、色彩鲜艳夺目的视觉美感,是北方民族大红大黄色彩观的真实写照。

因大馍囤储量大且存放时间较长,为了保鲜,艺人们特意在外表下部刷上桐子油,以阻断潮气进入,保持内部干燥,使所储存的馒头能够长久保鲜。而小馍囤不必这样,因其储存馒头量少且很快就能吃完。这是艺人们根据储存馒头量、时间长短,长期探索创新的成果,是他们经验智慧的结晶。

据九十多岁的老艺人蔡文同先生讲,蔡楼村人都很勤劳,家家户户都会草编手艺。自古至今,他们村的村民没有串门闲聊的习惯,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利用农闲之余男女老少齐上阵[4],根据分工各司其职,有说有笑,上下忙碌,一派喜庆场面。

草编馍囤的主要内部结构框架和外部装饰图案,一般都由老艺人或技艺娴熟的中年艺人上手制作,看似不假思索地把图案熟练地编织在草编馍囤素面上,实则是艺人们技艺精湛的体现。蔡老先生说:“怕年轻人学艺不精,粗制滥造,坏了门头,从而影响了市场的价格”。蔡家楼自古以来就比周围的村子富裕,主要是会此手艺,同时也带动了附近几个村子经济的发展。他还说:“蔡楼村手艺人把忙碌一年做的各式馍囤,大都在农历腊月一个月内在周边集市上全部卖完,以换得日常生活补贴之需。”因为过去豫东及周边地区民俗中有“正月不兴做馒头”之说,大都在年前腊月下旬,把年后一个月内家中所用馒头全部蒸出,晾干后放入大小不等的馍囤中储存。吃时只需拿出来蒸一下,如同新馒头一样口感松软鲜甜,筋道十足。据艺人们讲,周边方圆百余里大小集市上,到处可见蔡家楼草编囤,销量很好。当地商人瞅准商机提前预订或购买,赚得盆满钵满,从而也扩大了蔡家楼草编工艺品的影响力。据资料记载,蔡家楼馍囤清末时期在当地及周边市场上名气很大。有顺口打油诗描述道:“蔡家楼蔡家楼,草编技术是一流,粮囤、馍囤、小花囤,个个做得精而优,方圆百里家家有,粮、馍储存不用愁,人人盼着好收成,大囤尖来小囤流。”

五、蔡家楼草编小花囤的造型特色及民俗文化内涵

草编小花囤又称小花斗、喜斗或小花篮,因其使用的场合不同,称呼也各异。有大小型之分,大型的高约三十厘米,口径二十五厘米不等,小型的高约二十厘米,口径有十五厘米不等。其编织材料和草编粮囤、馍囤有区别,先是采用粗细不等、韧劲十足的细白柳条剥去外表皮,按照小花囤结构,由底部开始往上编织整体,用小细形荆条对缝隙进行编织填充使其密不透风,最后再用特意加工好的细小牛皮绳进行缝制加固,待小花囤素面成型后晾干。第二道工序是,用当地产的黄香、中药白芍加上漂白剂,放置在特制的熏箱中进行熏制漂白处理,经过处理后的小花囤,外表呈乳白色,漂亮无比。口径两边用白荆条插编有半圆形提手,但也有特小型的不加提手,其装饰图案除了用红色高粱皮编嵌微凸起的浅浮雕外,为突出其漂亮的外观效果,还采用北方大红大绿的油漆绘制细致的装饰图案,很受小朋友的欢迎。所以,在当时豫东地区每逢节日给小孩买玩具时,小花斗必是首选物品。那个年代由于玩具品种少,农家小孩都有几个大小不等的小花斗来度过童年时光,算是幸福的了。小花斗物美价廉、玩味十足,具有极强的观赏性,能体现北方民族的审美观而被孩童们所喜爱。这时的“小花囤”被称作“小花斗”。

豫东鹿邑方圆百余里还有男婚女嫁、生娃吃“喜面”的风俗。受这种地域民俗文化的影响,蔡家楼村编织的小花囤就派上了用场。这时的“小花囤”被称作“喜斗”。据老艺人蔡大中讲,过去豫东地区男娶女嫁有“送喜斗”的风俗,男子结婚时,家中要准备十余喜斗和带有小红点的喜馒头,以及九个装满粮食并贴红“喜”字的“喜斗”,寓意家有余粮、吃喝不愁,小两口幸福日子能过“长久”,白头到老。女子出嫁时,娘家除陪嫁大小箱嫁妆外,还要特意陪嫁麦种、花生、大枣各六小喜斗。寓意女嫁到男家播撒爱情的种子,开花结果早生贵子。新郎与新娘拜天地时,中间摆一个方桌,桌子上必放新娘陪嫁的装满花生、大红枣、麦子且用大红喜布罩着的喜斗。男方父母左右分坐于桌前,“鸣炮奏乐”,一对新人拜天地、拜父母。婚礼仪式结束后,由事先挑选出来的父母健在、儿女双全的男方本家嫂子,双手捧着桌上拜天地用的喜斗抢先一步进入洞房,将囤里的麦子、花生、大枣一股脑地全部撒倒在喜床上,然后高喊“请新人入洞房啦”,新娘新郎听到喊声后方能进入洞房。装满大枣、花生、粮食等物品的“喜斗”,寓意早生贵子;粮食则有祈盼女到男家一生吃喝不愁、年年有余、幸福美满之意。

生娃娃吃“喜面”的风俗在中原地区很流行,但各地域特色不同。豫东鹿邑生娃娃送的小喜斗大部分出自蔡家楼村艺人之手,也就是他们编织的小花囤。生娃娃送小喜斗都是姥姥家所送。生男生女送的小喜斗不一样,生男孩送的小喜斗装饰图案多是动物,如老虎、牛、马等动物,根据小孩的生肖属相订制。“老虎”寓意小孩生来虎头虎脑、机灵可爱、勇猛如虎;马、牛、羊、鸡等动物图案,则各有各的说法,大都是寓意吉祥祝福。小喜斗内装满粮食,上面盖有姥姥家请手工巧艺人精心缝制的虎头帽、虎头鞋、花肚兜等衣物。按当地民俗讲,男孩生下来要顶天立地,勤劳方能有好的收获。虎头鞋、虎头帽除了穿戴功能外,还有辟邪、祛祸、保平安之意。

如果生女孩,姥姥家则挑选一些外表装饰有吉祥如意纹饰图案和寓意富贵的如“牡丹花”“凤凰鸟”“喜鹊”等类的小喜斗。内装有姥姥家精心缝制或找当地能工巧匠订制的小花衣服、鞋帽针线银饰等类的物品,寓意女孩长大后一生富贵吉祥。所赠针线物品,则寓意女孩长大后学会描金绣银、缝补衣物等针线活,将来能勤俭持家,一生幸福美满。小花囤在当时豫东地区乃至周边方圆三百余里生娃娃送喜斗这一风俗中使用很广泛,也是其活动中的必备之物。因其具有很强的观赏性、玩具性等艺术特质而广受人们的喜爱,所以在当地年节集市摊位中都有售卖。

除此之外,小花囤在当地庙会祭祀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这时的“小花囤”被称作“小花篮”。例如,豫东最大的淮阳二月二古庙会上有一项最为著名的“担经挑、挑花篮”活动,其中使用的“花篮”就是提前订制的蔡家楼村的小花囤。蔡家楼草编小花囤艺术不管是男婚女嫁也好,生娃送礼及民俗活动也罢,它独具的观赏价值和地方风俗文化寓意都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以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符号而被人们所关注。

六、蔡家楼“草编囤鼓”历史传说及嬗变

“草编囤鼓”是蔡家楼村艺人的又一创造,是蔡家楼村艺人们生活实践中奇思妙想的创新之作。

据鹿邑县志记载,清朝末期,战乱纷起,各地匪患很多,烧杀抢夺,民不聊生。有一帮土匪沿商丘—鹿邑的公路自北向南一路烧杀抢夺而来,致使公路两侧附近村庄的老百姓苦不堪言,纷纷外逃以避其侵扰。当这帮土匪快要流窜到蔡家楼村时,村里有威望的族长闻讯召集全村族人商议对策。在派人联络外村友好乡邻前来帮助御敌的同时,派人报官救援。村中十五岁以下的小孩和六十岁以上的老人投亲靠友撤离村子,所有女人一律外出躲避,村里只留男丁抵御,村东南西北四个路口用自制的土炮封路,指挥哨就设在村中的制高点——六层蔡家木楼上。因土匪有枪炮武装,硬拼不行,只能智斗。于是,族中有高人献计,留在村中的男人们带着御敌的棍、棒、长矛、大刀、土枪等武器,有组织地隐藏在村四周长势良好的红高粱地里,以“草编大囤”作鼓,用木棒槌捶打造声势来迷惑敌人以拖延时间等待援军。果然,当二百多人的土匪队伍拉着从别村抢来的牛羊等物浩浩荡荡地即将进入蔡家楼村时,由放哨人在六层木楼上点燃火铳炮为号,发出了“咚咚咚”震天动地的炮声。同时村外四方路口的土炮顿时也响彻云霄,埋伏在高粱地里的村民听到号令瞬间也齐声呐喊,用木棒槌奋力敲打着大粮囤,使其发出“咚咚咚”震耳欲聋的响声。炮声、喊杀声、大粮囤敲击声,声声震耳,使这帮土匪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丢掉所抢物品,一路向北抱头狂逃十余里。当他们定神得知上当返回欲行报复时,各方援军已到,一举将其歼灭[5]。

受这次事件的影响,蔡家楼的“草编大粮囤”又像“鼓”一样具有了乐器的功用。当地有农历大年(正月初一至初六)拜龙王祈福新年风调雨顺的民俗大会。在会上,每年都在其邻村一条名叫明镜沟河两岸举办村与村的“对鼓”赛事,大河两岸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各村青壮男子轮流上阵卖力敲击着大鼔,把一年来攒足的劲头尽情地发挥出来。由于各村准备充分,在对阵中难分上下。这时聪明的蔡家楼村人发现,各村使用的都是传统型牛皮鼓,发声虽响但威力不足,各队虽有特色但结果却不分伯仲。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有自己的绝对优势。于是,蔡家楼村人利用大粮囤型号大、发音厚重、震慑力强等优势,稍做改良,把圆形大粮囤外表用桐油连刷三遍,再用加厚的农家土布黏合在一起作鼓皮蒙在外表,并用特制的鼓钉牢牢固定;为了外表美颜增加观赏效果,用深红色颜料做底画上各种吉祥漂亮的图案,圆鼓四周还镶嵌上四个浅浮雕铜虎头,虎鼻中穿有四个大铜环用绳向四周牵引固定在特制的鼓架上,大囤鼓上下口与制作普通鼓一样,用特制的黄牛皮蒙面绷紧;鼓槌的制作与大木棒槌造型相似。这种大囤鼓可由两个训练有素的青壮年男子同时采着鼓点奋力敲打。由于其发声浑厚沉稳、震耳欲聋,方圆三十余华里都能听得见,所以在赛事中击败了各个对手,一鸣惊人,声名远扬。从此,该地域民间举行的多种赛事都效仿用此鼓参赛。

受大囤鼔的影响,有个名叫蔡朋发的艺人,为了突出自己草编囤的特色,对祖传技艺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改良。例如,他所编织的各种大小囤,四周外围都装饰镶嵌有四个大象鼻扶手,大象鼻造型都以自然的树根形态精雕细作而成,然后再用清漆调和洋红色涂刷表面,染成枣红色以增加光泽美感。他制作的大囤鼔既有观赏效果又能突出实用性,很有特色和卖相,当地人都非常喜爱。

七、蔡家楼草编艺术血液里的地域风情文化痕迹

蔡家楼草编艺术中各种“囤”的外形装饰,无论是人物还是动植物造型图案,都有中原乃至淮海区域民间艺术的影子。例如,有一款小圆形馍囤,其外表装饰图案编织的是“八仙过海”人物传说故事,表现形式融合了豫东民间剪纸人物艺术的造型特点,人物动态朴拙夸张、粗犷奔放,利用高粱秆自然红的表皮色大块概括,对比强烈唯美。除此之外,他们还能利用高粱秆深浅不同的各种红色变化,表现出画面人物的层次感。再如,镶嵌在各种小型囤外表的红色编织图案,也汲取淮海地域民间剪纸艺术中花、鸟、虫、鱼等吉祥物的造型观、形式感[6],但又和豫东剪纸艺术有明显区别。它利用高粱秆表皮不同自然红的色层次变化,把各种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非常唯美。此外,它还借鉴北方民间流传喻吉祥纹样造型图案的表现形式,把一些花卉植物形象表现得简约纯美、大气浑厚。各种动物造型的表现形式与豫东淮阳“泥泥狗”文化一脉相承,有鲜明的艺术特点[7]。在人物形象、动态及场景的构思上多有淮海地区汉化像石人物的影子,如人物形象简约概括,动势夸张,极具个性,呈现出一种动感、韵律感[8]。蔡家楼草编技艺创新的特点是,广泛汲取地域民俗文化营养,手法粗犷奔放、老道,色彩对比强烈醒目,鲜艳无比,颇具地方特色。这也是其优势所在。

蔡家楼草编艺术是豫东地域风俗文化所滋生的代表物证遗存,是“活化石”。从它每一段经历传说中都能和地域民间风俗文化密切联系在一起,向人们讲述着一个个美好的故事。同时也反映着蔡家楼村艺人们在艰苦时代为改变自身生活境遇,凭借着自己的聪慧才智,用高超精湛的技艺,创造出满足当时人们物质需求和美好愿望的寄托物,这种创新精神是值得后人学习的。

八、积极研发新品种以增强产品的影响力和附加值

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大型的实用草编产品显然不适合现代家庭的需要,物质生活条件得到充分改善的人们渴求着精神生活的提高。于是,有着传统念旧情怀的人们常常会在集市上买几个观赏性极强的草编小花囤来装饰庭堂。另外,小花囤以其美好寓意成为人们走亲访友馈赠的首选。独具慧眼的蔡家楼艺人蔡玉光,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多次拜访当地的民俗专家,有了赋予蔡家楼草编艺术融入地方民俗文化元素特殊意义的认知,大胆进行了传统工艺的继承和创新,开发了一批很受市场欢迎的新产品,收益颇丰。例如,他开发的新式草编小花斗、草编织锦挂壁、草编十二生肖等产品,都以独特的表现手法,强烈的地方文化特色,得到省内外专家学者的肯定。他新开发的草编小花斗,除继承了传统的技艺手法外,还迎合了当代人的审美需求,大胆进行外表装饰图案的设计创新。例如,传统的小花斗是没有口盖的,他不但配上了盖子,而且编织精美的图案,还在小花斗四周插编上两个可爱的动物耳形提手;为了突出美感,他用清漆遍染,使小花斗金黄色的麦秆和深红色的高粱表皮显得光泽度极强,鲜艳无比,美感十足。

草编挂壁,是蔡玉光开发较成功的又一款新产品,有大小方圆各种造型,有很强的装饰效果。在编织过程中表面精美的图案采用红高粱表皮,各种颜色的丝线、彩漆、丙烯颜料相互配合,使传统的色彩图案变得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他在编织题材上大胆创新,以当地的人物传说故事和民俗文化场景为主题,歌颂一个个古今英雄人物,对现代的人们有着极强的教育意义和警示作用。他开发的有老子、陈抟老祖、三娘教子、八仙过海等人物形象,还有牡丹富贵图、年年有余图、西游记等图案的挂壁,都很受百姓喜爱。此外,他还借鉴当地民间年画、农民画、刺绣的表现形式,采取编、插、绣、染、画等技艺相结合的手法,大大丰富了壁挂的表现形式,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草编壁挂的使用量在豫东地区非常大,如很多年轻人结婚厅堂中间挂的长方形的“喜“字挂壁,八骏马、富贵牡丹图挂壁,以及各种沙发靠背上的靠垫,小轿车上装饰感很强的菱形小吊饰及坐垫等,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图案色彩上,都能与当代人的审美及思想情感达到高度契合[9],很受人们的欢迎,市场前景非常好。

蔡家楼草编艺术造型简约古朴,浑厚大气,用色考究,艳而不俗,是豫东地域民俗文化的实物代表。以蔡家楼传统的草编技艺为根基,随时代发展而创新开发的草编艺术品种也越来越丰富。由原来实用性很强的草编大囤、馍囤、小花囤,再到后来装饰味很足的各种造型的草编小花斗、草编挂壁等,这一系列的艺术形式嬗变,无不显示出该村民间艺人的创新智慧,也是与时俱进的表现。蔡家楼村草编艺术品在继承和发扬的过程中无不和地域民俗文化、当代人的审美趋向,以及大众性的美、恶、善、丑观相联系。探索利用其独特艺术气质和与众不同的审美品位来增强市场竞争力[10]。因此,蔡家楼草编艺术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的。

蔡家楼草编技艺具有取材便利、造型多样、用途广泛、自然环保等优点[11]。以麦秆、高粱竿、藤条为原材料做成的工艺品是艺人们聪明才智的体现。他们制作的各种粮囤、馍囤、大囤鼔,以及后来开发的各种挂壁工艺品,无不显示出形式美、结构美、功能美,体现了民俗文化性、地域性、时代感等特点,并具有适时的格调、风尚和趣味[12]。愿这朵地方民间艺术之花,抓住发展机遇乘风顺势,永远绽放在中原大地上。

猜你喜欢

草编编织小花
临汾草编吉祥物入驻北京冬奥村
体验编织的乐趣
叶圣陶教育思想下的草编劳育对话教学创新实践
每一朵小花都应该尽情绽放
小花
大名草编的工艺风格及出路探索
无名的小花
草编技艺传承人杨振国 割舍不掉的老手艺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