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育路径探索
——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

2022-03-17何先成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东北

何先成,邓 杰

(四川文理学院 a.政法学院;b.校办, 四川 达州 635000)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进行艰苦卓绝的实践中,所形成的内涵丰富的具有资政育人价值的历史遗存和精神财富,集聚时代性、地域性、实践性、思想性等特点,包括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行为文化等四个层面的内容。[1]其中,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遗址和遗迹、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堂、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实物;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所凝结的先进思想、崇高信仰、精神品质和价值观念等;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党的重要制度、方针、政策、路线以及理论刊物等;行为文化主要包括红色文艺作品、革命口述史等。红色文化资源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形式,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滋养、人文情怀和政治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2]这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程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一,其教学目的是:“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更加坚定地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3]9从中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实践基础、精神实质、目标宗旨、价值导向与地位功能正好与此相契合。两者之间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性与互补性。[4]这就决定了在《纲要》课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推动《纲要》课在知识性与价值性方面实现统一。鉴于此,本文拟以四川文理学院为例,探讨丰富且优质的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育的路径,以期为增强大学生准确把握“两个了解”,深刻领会“四个选择”的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与质量提供思路参考。

一、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概貌

川东北地区是富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包括巴中、广元、广安、南充、达州等5市。波澜壮阔的革命实践,为川东北地区留下了数量众多、分布广泛、质量上乘、种类齐全、特色突出、政治鲜明的红色文化资源,并在四川省乃至全国占有一席之地。

巴中作为川陕苏区的政治中心,红色文化资源十分厚重。巴中市登记在册的革命遗址遗迹909处、革命领导人故居14处、革命烈士墓(群)45处、纪念设施36处,被专家誉为“革命露天博物馆”。现有馆藏革命文物10619件,其中一级文物13件,二级文物132件,三级文物2926件。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4个、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个。巴中市通江县王坪村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是全国最大的红军将帅碑林,平昌县的中国工农红军石刻标语园是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园。

广元作为川陕苏区后期的政治中心和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留下了67处红军战役遗迹、1724处各级苏维埃政权遗迹以及红军军部/政治部遗迹,4000多件革命文物。木门会议旧址、旺苍红军城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军渡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广安是“伟人故里”。拥有邓小平故居、邓小平故居陈列馆和华蓥山起义纪念馆等经典红色文化资源,以及岳池陈联诗、廖玉壁烈士陵园,武胜烈士陵园,前锋区代市武装起义旧址等红色文化基地、红色旧居、革命遗址。其中,邓小平故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人追寻邓小平足迹、缅怀伟人丰功伟绩和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南充是朱德元帅、张澜副主席、罗瑞卿大将等一代伟人和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同志的故乡,是川陕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诸多革命遗址、遗迹,呈现出伟人文化和红色遗迹、媒介文化等特色。

达州既是革命老区又是将军故里。据统计,全市现有革命遗址和革命纪念场馆328处,其中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被确定为国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1个,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有4个。[5]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遍布达州下辖各县(市、区)。从红色文化资源的区域分布来看,通川区有神剑园、凤凰山红军亭、蒲家五高小、红三十军政治部旧址等16处;达川区陈伯钧生平和革命活动陈列馆、石桥列宁街等9处;宣汉县有王维舟纪念馆、清溪宏文校、巴山红军公园、红三十三军纪念馆等62处;万源市有李家俊故居、文昌宫、红四方面军政治部旧址、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等185处;大竹县有杨通乡大庙寨革命遗址、牛王庙会议遗址、帽壳寨会议遗址、烈士陵园等26处;渠县有红色纪念园等10处;开江有红色文化陈列馆、唐在刚故居等20处。[6]

对于四川文理学院而言,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是新时代学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宝贵的优质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并优化《纲要》课教育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和丰富精神养料。学校可以结合《纲要》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贯穿融入到《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校园文化打造等环节,注重在理论与实践教育中深入挖掘其内涵,为《纲要》课特色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积累经验,使学校的《纲要》课教学有特色、有实效、有亮点,形成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堂教学的路径

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课堂教学是主渠道。在运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时,不能单纯地将其叠加进《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中,而应该充分结合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灵活采用专题式讲授、嵌入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是专题式授课。教师可以在遵照《纲要》课教学大纲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与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特点,确立相应的教学专题,在课堂上进行适度的专题讲授。为此,四川文理学院可以立足本土,以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为抓手,以学校的省级科研平台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为依托,组建以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团队,加强川陕苏区革命史研究和普及,深入挖掘从达州走出去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张爱萍、陈伯钧、杨超、魏传统等人物的典型事迹及其文章、诗文、书信,组织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校本红色文化教材《川陕革命老区红色历史概论》,充分利用已编写出版的有关川陕革命老区红色历史的普及读本《红色巴山》《神剑·乡魂》等,为《纲要》课的专题式讲授提供鲜活翔实的素材。

二是嵌入式教学。在课堂教学时,尽可能地把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到课堂中。比如,可以结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讲解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在讲授“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时,可引入石刻标语“赤化全川”“平分土地”,也可引入川陕苏区时期的革命歌谣如“投红军去干革命”“出路只有闹革命”等为教学载体;在讲解第八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第五节《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第四目“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时,可引入张爱萍将军与“两弹一星”的史实以及达州的神剑园。在课堂中嵌入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拉近学生与革命历史事件的情感联系,激发出学生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并将之转化为学习、生活的动力。

三是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提升《纲要》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7]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的案例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优秀革命家或革命先烈、苏区的具体方针政策、革命事件、党的理论等案例。在《纲要》课堂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PPT的方式播放精心选择的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相关图片、视频来展示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归纳总结。

四是探讨式教学。在《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重要的与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相关的选题,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教师也可以将相关材料预发给学生,让学生课外先阅读思考材料,然后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五是研究式教学法。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可以布置一些关于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方面的参考选题,指导并让学生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和材料收集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学生完成研究报告后,教师应及时对报告进行批阅点评,让学生逐渐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究的良好习惯。

六是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师可以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讲述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川东北红色故事。比如,每次课前五分钟,可以让一名学生讲述一则红色微故事。教师再结合学生讲的故事,为学生讲透其中令人深思之处,讲活其时代内涵。这样既可以丰富大学生的红色文化历史知识,也可以塑造他们正确的“三观”。教师还可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提前让学生编排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川东北红色文化微情景剧或微话剧,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对于积极参与故事讲述和节目编排展示的学生,给予较高的平时成绩予以激励。学生在课堂上亲身投入演出,可以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信仰力量的体认。

在运用上述这些方法时,我们要遵循如下几个原则:

一是适度性原则。在《纲要》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灵活适量地融入一些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可以丰富、补充说明教学内容,辅助完成教学任务,提升教学效果。但《纲要》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展开。因此,教师在选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时一定要掌握好“度”,主次分明,突出重点,绝不能因为过分强调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而影响到正常的课堂教学,一定要结合《纲要》课的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和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选择和提炼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素材。

二是选择性原则。对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的选择,既要考虑其内容,也要兼顾其具体形式。为此,《纲要》课教师一方面应尽量选取与川东北革命老区紧密相关的革命人物和革命历史,以及相关的影视、音乐、喜剧等素材,另一方面还要选择能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的红色文化资源。

三是规划性原则。《纲要》课教师需要有宽阔的视野,按照《纲要》课程的内容结构和教学需要,从总体上对可以融入课堂教学的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做好整体规划,搜集、整理包括红色物质文化、红色精神文化、红色制度文化、红色行为文化等在内的一系列资源,并对之进行甄别加工,制作成课程资源库。然后,立足于已经整理的资源库,展开相关课堂教学活动,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辅助手段。

四是历史性原则。《纲要》课教师需要对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细致谨慎的考证分析,将那些与客观历史事实相悖的野史传说、胡牵乱扯区别开来,保证其与《纲要》课的教学目的及教材内容相吻合。

五是有效性原则。对于没有经历过革命战争年代的“00后”大学生而言,“红色文化”的意涵以及《纲要》课内容往往显得空洞抽象。《纲要》课教师在选择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时,要遵循大学生的心理规律,把握其认知接受特点,通过经典的感性材料恰如其分地展示身边的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帮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同时,又要以理性分析使大学生内心深处认同红色、热爱红色,“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增强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自觉性。[3]10

将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有针对性地融入《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充实、丰富授课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途径,有效弥补教材因其统编性、理论性而带来的细节不足,有助于理论教学内容的深化阐释,避免空洞说教的情况,帮助大学生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纲要》课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力和说服力;另一方面,可以实现知识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相互渗透,有效提升《纲要》课程课堂教学的价值性,增强大学生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使《纲要》课程的课堂教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实践教学的路径

实践教学是《纲要》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是高校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重要手段。[8]利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践教学,“将更有利于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人才”,能够产生课堂教学和书本学习达不到的效果。[9]为此,四川文理学院可以构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模式创新,使学生在课堂以外开拓视野,努力达成实践教学的预定目标。其具体路径包括:实地参观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遗址,社会实践调研,观看红色影视剧/纪录片,举办红色专题学术报告,展示一部情景剧。

(一)实地参观考察红色教育基地、红色遗址

以川东北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遗址为载体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推进《纲要》课程实践教学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四川文理学院与宣汉、万源、巴中、南江、通江、广元等地的10余个红色场馆合作共建嵌入红色元素的实践教学基地,打造精品教学点,逐步形成了川东北范围内的红色文化教学基地群落。《纲要》课教师可以有选择地遴选组织学生或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自行到万源市保卫战战史陈列馆、通川区红军文化陈列室、通川区宣达战役纪念馆、神剑园、石桥列宁街、宣汉县王维舟纪念馆、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帅碑林等具有教育意义的红色场馆、红色文化遗址现场考察、参观、瞻仰、研修,让学生到历史现场通过实物和图片实现与时空对话,近距离接受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洗礼,补充红色营养,对于深化大学生对国史、国情的认识,坚定大学生树立大格局和大志向具有积极作用。

学校还可以在开设《纲要》课的学期,依托红色学生社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选拔学生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开展“红色之旅”主题文化实践活动,前往川东北地区的红色场馆和红色遗址参加红色教育实践体验课堂,深入“红军村”“英雄村”等,寻找历史事件亲历者及其后代,考察红军石刻,还原真实的历史。宣讲团成员在接受红色文化实践教育后,《纲要》课教师组织优秀学生返回课堂宣讲红色文化,实现红色文化传承的全覆盖。

《纲要》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现场参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在《纲要》课教师的指导下做好相关背景资料的梳理工作,带着问题去参观。教师在参观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参观感受,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与切身体认提交一篇红色参访活动实践报告、心得体会。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考察重点红色场馆,如讲到苏维埃革命时,可带领学生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将帅碑林、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等。在参观过程中,教师应向学生讲解相关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红色文化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

(二)社会实践调研

《纲要》课教师可以配合理论教学,结合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向学生布置对川东北地区红色遗址、爱国基地、老革命、老干部、老党员等方面的社会实践调研作业。学生通过对物的资料收集和对人的访谈,无形中会增强对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所蕴藏精神的认同感。调研结束后,让他们对收集的图片、文字、影像等资料和访谈记录进行梳理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心得体会或研究论文。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要及时批改,进行有效的反馈,让其修改完善后制作PPT,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展示,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既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将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永久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与情感体验深处,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实践调研不能流于形式,内容要具有针对性。在调研前,《纲要》课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概况、分布、路线等方面的情况,指导学生拟定调研提纲、调研问卷、调研主题、时间安排、成员分工等;在调研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保证调研任务的完成。

(三)观看红色影视剧/纪录片

积极开展红色影视剧/纪录片进课堂活动。优秀的影视作品或纪录片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学生在精美的画面和优质的声音中感受红色历史,具有更好的教育效果。《纲要》课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看或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川东北红色历史影视剧或纪录片,如电视剧《血战万源》、纪录片《万山红遍——川陕苏区革命斗争纪实》、电影《红叶铺满小路》《巴山儿女》《战地黄花》《红色恋曲:1933》《巴山女红军》等,使之成为《纲要》课教学的有效补充。

选择的影视剧/纪录片要“短”而“精”,契合学生心理,而且要求学生观看后提交一份心得体会,使之在观看过程中有所思、有所得,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建立和发展新中国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举办红色专题学术报告

学校可以举办“红色文化大讲堂”,邀请党史党建理论研究专家、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研究专家或川东北健在的老红军、老战士及其后代来学校做讲座报告或进行交流座谈,让学生能够身临其境体悟“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巴山红军精神,增强《纲要》课理论知识的说服性,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展示一部情景剧

以川陕革命老区革命史为主线,组织师生自编自演红色情景剧,纳入《纲要》课实践教学范畴。让学生扮演川陕苏区军事斗争中的各种角色,在演出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学校在这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如取材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英勇抗战事迹编排创作的舞蹈《魂铸巴山》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2017年12月,文理师生采用VR技术拍摄《巴山深处的女红军》《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三部作品荣获全国最佳作品创意一等奖。

上述路径的实现,一方面,需要学校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资金支持和队伍建设;另一方面,还需要《纲要》课教师立足于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围绕特定章节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活动规划,选择开展实践教学的契机、场域、范围,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另外,建立一套能够对学生起到正向激励的公正合理的考核机制也很重要,这既能考察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史实分析能力,还能考察其政治素养。

四、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网络教学的路径

学校可以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构建以红色为主调的川东北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平台,将与《纲要》课程内容相关的,且充满正能量、弘扬主旋律的川东北地区的革命历史进程、主要战役和会议、革命领导人的文集、回忆录、日记、年谱以及相关的前人著述等展示在平台上,以拓展《纲要》课教育空间。教师要求学生前去点击浏览,并在平台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互动作答,教师对之辅导答疑,使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形成共同话题,从而在相互影响促进中达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也可以开通“两微一端一抖”红色文化平台,设计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板块,定期定时地向学生推送有关川东北地区的革命红色文献、红色图片、红色歌曲、红色人物事迹、红色诗词、红色故事、红色影视和纪录片链接等有利于思想教育与精神熏陶的资源,方便学生运用手机或电脑关注并了解相关内容。

通过网络教学,既可以丰富《纲要》课堂理论教学,增强课程的传播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也可以让学生在《纲要》课堂学习和实践研修之余,有选择地、系统地学习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使之在参与体验中拓展知识结构,触动灵魂。

另外,推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也是促进《纲要》课与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合的重要手段之一。学校可以将川东北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可以打造徐向前元帅、李先念主席、许世友将军、张爱萍将军、陈伯钧将军等重要革命人物的雕塑,并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展现其艰苦朴素、英勇奋战、为国为民的戎马生涯。同时,学校要充分把握好中国重要红色历史事件纪念日、国家公祭仪式、烈士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契机,根据纪念日和节日的具体内涵,确立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与具体内容,形成一种文化涵养的长效机制,使之成为大学生问学养志的殿堂。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在校园内的行政楼、教学楼、食堂等比较醒目的地方设置红色文化长廊或宣传栏,以图片、文字、实物等形式生动直观展示川东北红色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红色记忆。第二,举办校园红色文化节。在文化节中,学校划拨专项资金,设立“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学生科研项目,开展感染力强的,以川东北红色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各级各类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诵读红色家书比赛、辩论赛、唱红歌比赛、红色微视频比赛、戏曲表演比赛、主题联谊晚会、DV作品展示等活动,择优颁发奖金和荣誉证书,提升学生参与度。第三,运用校报校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站等各类载体,开设川东北红色经典栏目,大力彰显川东北红色文化魅力。

当有形的红色元素和无形的红色精神一结合,就会发生“化学反应”。利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助力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的初步形成,《纲要》课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目的。

总之,《纲要》课的教学效果与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成正比。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将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灵活转化为教育教学资源,形成全校范围内“课堂教学——社会实践——网络教学——校园文化打造”的良性循环,构建区域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长效机制。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专题式讲授、嵌入式教学、案例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和研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纲要》课程;在实践教学中,构建《纲要》课实践教学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模式创新;在网络教学中,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构建以红色为主调的川东北红色文化教育资源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推动川东北红色文化资源进校园。上述路径对增强《纲要》课程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实现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有极大促进作用,有助于大学生深切认识到“四个选择”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在政治上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纲要东北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一图读懂这本《学习纲要》
大东北的春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