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与逻辑理路

2022-03-17

教师教育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教师队伍队伍

朱 炎 军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发展规划处,上海 201620)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因为课程与教学都要靠教师来做,所以最重要的就是教师。”[1]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出了不同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从总体上把握了高校教师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正确方向,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回顾和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经验,对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构建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高校教师队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历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初步搭建起革命的教师队伍

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国内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李大钊、陈独秀、恽代英、毛泽东等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重新思考中国教育的现状与发展道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教育被纳入革命工作。在创建和领导新民主主义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创建了一批高等教育机构,包括湖南自修大学、上海大学、抗日军政大学、延安大学、陕北公学等。为了适应这些机构的教育教学需要,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和发展一批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的教师。为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多途径补充高校教师数量

战争期间,能够符合高等教育机构教育教学要求的教师数量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仁人志士,补充教师队伍,具体措施包括三个方面。其一,吸纳爱国知识分子进入教师队伍,这成为战争期间解决师资力量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例如在上海大学的创办过程中,俞平伯、冯子恭、陈抱一、施存统、何世桢等爱国知识分子参与了教育教学工作。其二,要求党的干部担任高等学校的教师。为了补充极度缺乏的师资力量,同时也为了适应战争时期教育教学的特点,中共中央要求党的干部担任高校教师,以毛泽东、朱德、瞿秋白、周恩来为代表的党内同志均走向讲台,成为特殊时期的特殊教师。其三,选拔优秀的学员进入教师队伍。例如陕北公学采取考试的方式从普通班学员中选拔水平较高的同志进入高级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2.学习马克思主义成为教师发展的关键内容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要义就是借助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来解决中国社会革命和社会发展问题。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而做好这一工作的前提就是要加强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学习,提高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培养高校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因此,高校教师需要参加各种政治生活和生产劳动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并结合中国的革命实践开展教育工作。经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教师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来分析和看待中国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对提升教育教学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培养教师专业能力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革命武器”。高等教育要培养出符合革命需要的人才,就需要教师正确地看待书本知识,通过在革命斗争和生产劳动中总结关于革命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编写专门的教材、讲义与参考书等,并不断加以完善,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思想性。

总体而言,由于战争封锁以及革命条件的艰苦,这一时期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难以获得足够的资源与支持。但是,不能否认中国共产党为培养革命的教师队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共产党不仅从多方面培养和充实师资力量,而且还帮助高校教师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水平,服务于革命战争的需要。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多方面探索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1.通过思想改造与理论学习提高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百废待兴。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对原有大学进行彻底改造,探索构建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体系。当然,这一改造的目的就是要破除旧教育,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因此,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摒弃不符合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的教育理念。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纲领》)。《纲领》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并强调“给青年知识分子和旧知识分子以革命的政治教育,以应革命工作和国家建设工作的广泛需要”[2]。1951年,北京、天津等地多所高校开展了以改造思想为目的的学习运动。1951年9月29日,周恩来作了题为《关于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的讲话,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热烈反响。1956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周恩来在会上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明确提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3],同时强调了全面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之后,全国高校相继开展了学习运动。与此同时,各个高校还设置了“政治辅导处”,负责推进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等工作。

2.依托进修工作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学术能力

经过3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逐步转向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注重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学术能力,以全面助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与学术能力主要有3种模式:一是派遣教师前往苏联学习,或是利用来华的苏联专家举办短期高校教师培训班,指导高校教师的教学工作,帮助开展修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与建立实验室等工作;二是依靠国内大学培养教师;三是高校自己开展教师培训或将教师选送至国内综合大学进修。在与苏联关系恶化之后,我国开始走上自主培训高校教师的道路。依托重点高校培养高校教师成为提升高校教师教学与学术能力的主要途径。

3.领导高校教师职务等级体系建设及标准量化工作

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的同时,中共中央着手全面领导教师选任、晋升工作,领导高校教师的职务等级体系建设,并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对高校教师不同职级的待遇、工作量、晋升程序等方面作出了更加明确的规定[4]。通过对不同职级教师的工作量作出明确的规定,为合理评价高校教师工作及相应的待遇提供了依据,保证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合理发展。

1966年至1976年,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受到严重破坏,教师成为批斗下放的对象,高校教师发展及其各项制度建设中断。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努力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

1977年8月,邓小平主持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并发表讲话,以科教战线为突破口,领导全面拨乱反正[5]。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将全党的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国高校首先开展了复查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逐步恢复因“文化大革命”而停止的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此同时,全国高校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不断改革和创新,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推动教师队伍快速发展。

1977年,高校招生制度恢复,全国数百万考生参加高考,几十万新生步入高校大门。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高等教育规模逐步扩大。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贯彻党的十四大精神,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高校招生制度走向“双轨制”。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扩招阶段。为了适应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对师资队伍数量的要求,解决教师短缺问题,中共中央强调通过探索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提高高校在教师招聘中的自主权,提高教师待遇,激发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教师队伍。在一系列政策的影响下,高校教师人数从1985年的34.4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144万人[6]。

在扩大教师规模的同时,党和政府采取多种政策措施构建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不仅采取各种进修、培训等手段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还建立了高校教师准入制度。1993年10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7]。1995年12月,国务院发布《教师资格条例》,规定“中国公民在各级各类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应当依法取得教师资格”[8]。进入21世纪,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高校教师作为保障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其教学工作质量成为教学改革和评估关注的重要方面。2001年,《教育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教高〔2001〕4号)强调,“把教学工作质量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标准”[9]。2004年,为了推动教学工作的改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04〕5号)下发,提出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进工程”“高素质教师和管理队伍建设工程”等举措[10]。2011年,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教学、提升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指出,要引导高等学校建立适合本校特色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质量评估、咨询服务等各项工作,提高本校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11]。

2.领导教师聘任制度改革

1978年以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全面恢复。在党中央的关怀下,一批教师获得职称晋升的机会,使高校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发生了变化。然而,这种任命式的职称制度,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既无法提高高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无法激发教师的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为顺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各项改革的重要议题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多项政策,巩固和完善教师聘任制。党的十四大以后,高等学校改变计划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任命制,进一步加快实行高校教师聘任制的步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第十七条 明确规定“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应当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自1995年9月1日起施行)第三十五条进一步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教师资格、职务、聘任制度,通过考核、奖励、培养和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12]此后,聘任制在一系列教育改革政策的推动下得到加强。相关政策有2002年出台的《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事部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意见的通知》[13]以及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14]等。与此同时,各高校也开始探索教师聘任制改革,如北京大学推出聘任制和分级淘汰制,引入“教授会议”评议机制[15]。2007年,《人事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义务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三个指导意见的通知》提出,“学校可根据教师在教学、科研等方面所侧重承担的主要职责,积极探索对教师岗位实行分类管理”,自主进行岗位聘用工作[16]。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国办发〔2010〕48号)下发,其中强调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并要求清华大学等8所改革试点高校建立健全岗位分类管理制度,推进高校人事制度改革[17]。

3.实施系列人才计划推动高校骨干教师培养

改革开放后,中共中央在恢复高校教师进修制度的同时,试图培养一批中坚力量,带动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在早期阶段,主要是通过进修、培训、访学的办法,提高骨干教师的教学和学术能力。1986年,《国家教委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接受国内访问学者的试行办法〉的通知》(〔86〕教师管字001号)对高校教师访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18]。1993年,国家教委启动实施“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此后,“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逐步实施,构建起了高端人才培养体系。与此同时,中共中央通过各种形式鼓励高校引入一批高水平国际人才,先后推动实施“百人计划”(由中国科学院实施,于1994年启动)、“春晖计划”(由教育部实施,于1997年启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由教育部、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于2006年启动)等。在中共中央各种政策的影响下,各省市还推出了相应的国内和国际人才培养与招聘计划,推动了高校教师教学和学术竞争力的提升。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面深化教师队伍建设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高等教育发展全局,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强调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对全面深化教师队伍改革作出总体部署,大力推进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把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目标的关键内容加以思考和谋划。

1.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

比如,浙江医院总院利用现有RIS/PACS服务器端软硬件系统,通过光纤专线与三墩分院区实现连接,所有服务器软件均使用总院的原有系统。总院及分院的放射科统一采用分布式模式调用RIS/PACS系统影像和报告[19]。同一医院不同院区间的医学影像共享促使RIS/PACS系统走向区域化,成为不同医院间甚至在区域医疗体系内实现影像共享的基石。

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新的希望和要求。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教师致慰问信,并提出了殷切的希望,希望全国广大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19]。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师范大学时勉励广大师生要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指明了方向[20]。同年,《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教师〔2014〕10号)出台,要求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互衔接,建立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惩相结合的高校师德建设工作机制[21]。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2]。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23]。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24]。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关于师德建设的“六要”标准,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5]。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从师道观、认识论、修养论、方法论等维度形成了一整套的“尊师敬师”思想,堪称新时代的“新师说”[26],引领着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迈向新征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级教育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师德建设的政策规范和指导意见,促进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制度化。

2.引导高校教师回归本科教学

建设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这一时期高校教师改革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后,引起社会各界对本科教学进行反思。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如何引导大学教师回归本科课堂,成为党中央关注的重点。2012年3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出台,要求高校要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学培训、咨询,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7]。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发布,强调要着力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强院系教研室等学习共同体建设,建立完善传帮带机制[28]。2019年10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发布,进一步强调完善教师培训与激励体系、打造校内外结合的高水平教学创新团队等一系列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相关措施[29]。在中共中央的一系列制度安排下,高等学校纷纷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指标,建立了教学发展中心,并逐步形成了集新教师岗前培训、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技能大赛于一体的教学能力发展体系。

3.建立基于分类发展的高校教师评价制度

建立合理的评价制度,推进高校教师分类管理,做到人尽其用,成为这一时期促进高校教师队伍发展的又一重要内容。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求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27]。2016年,《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出台,强调要转变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教师评价导向,对教师进行分类管理和考核评价[30]。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科学评价为核心,以促进人才开发使用为目的,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职称制度,为客观科学公正评价专业技术人才提供制度保障”[31]。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以职业属性和岗位要求为基础,健全科学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建立以同行评价为基础的业内评价机制”[32]。同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下发,明确提出了清理“五唯”的具体目标、范围和方向[33]。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全面部署新时代教师评价改革工作,提出了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和组织实施的具体要求[34]。由此,探索多元化、科学化教师评价机制,成为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这一顶层设计与安排,扭转了不科学的教师评价导向,在改革教师评价制度的同时,采用分类分层的评价方式,激励了教师的创造活力,为高校教师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供了保障。

4.深化管理制度改革激发教师发展活力

2013年1月,《教育部关于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教改〔2013〕1号)发布,拉开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序幕。文件提出改革的突破口在于破解制约教育科学发展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35]。2014年,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为改革试点的“两校一市”综合改革启动。“两校一市”的改革方案以推进教师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在此背景下,各大高校纷纷打破教师铁饭碗,通过推进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优化教师结构,激发教师活力。例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两校均实施“预聘―长聘”制度,探索改革人事管理制度;上海交通大学推进“准聘―长聘”制度改革,建立“同台竞技、并轨运行”的教师队伍发展框架。同年,国务院公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该条例对包括高校在内的事业单位的岗位设置、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考核和培训、奖励和处分等作出了全面的规定,确立了岗位聘用和职务聘任的制度框架[36]。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教政法〔2017〕7号)下发,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依法自主管理岗位设置,改进教师职称评审方法,加强高校绩效工资管理[37]。在这些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在人事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增加了。根据市场机制建立能进能出的聘任制度,构建岗位、能力、薪酬相匹配的多元激励机制,成为新时代高等学校做好人才的选用、任用,激发教师活力的制度基础。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逻辑理路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任。一百年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道路、建设教育强国的伟大进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不断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38]。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坚持了四大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理论逻辑,与时代发展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的历史逻辑,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活力的制度逻辑,以及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

(一)理论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在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是由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客观需要决定的。坚持马克思主义,首先体现为中国共产党在任何时期都将培养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仅培养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引导教师客观地看待教育与革命的问题、教育与社会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引导教师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做好关于“人”的教育工作;其次,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重视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地看待高校教师队伍的发展问题。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取向,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去辩证地分析不同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主要任务与次要任务、工具性与目的性、共性与个性、知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高校教师发展的时代需求与政策导向。中国共产党在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认识和把握了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规律,并针对不同时期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始终围绕“人”的发展,构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促进师生健康成长、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保证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正确方向,体现科学性、时代性。

(二)历史逻辑:始终与时代发展和祖国命运紧密相连

在革命时代,中国共产党借助高校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运用,培养军事人才,保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高校教师要服务政治、服务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通过提高专业知识与能力参与国家各项事业。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阶段,中国共产党通过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制度化,保证了权利与义务的合理分配,促进高等教育发挥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驱动作用。当下,党中央把高校教师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不断进行制度创新,激发教师活力,迈出了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新步伐。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始终把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高度重视高校教师群体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不断提供政策供给和实施制度创新激发高校教师的革命热情、建设热情、创新活力。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中国共产党依托高校教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保证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正确的理论方向和实践路线以及人才支撑;其二,中国共产党始终能做到在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引导、工作上创造条件、生活上关心照顾,通过培养一批又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高校教师,保证了党对教育的正确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智力资源和精神动力。

(三)制度逻辑:最大限度地激发教师活力

重视知识分子,做好知识分子工作,发挥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39]。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注重政策优化和制度创新,积极为高校教师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充分激发教师的创新活力,促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经过持续的制度改革,高校师资力量从革命战争时期的十分薄弱发展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不断壮大,已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学科齐全的教师队伍。当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采用的制度模式是不同的。在革命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高校教师队伍的制度建设模式是强制性的,无论是对教师群体的思想改造,还是学衔制度的建立、教师聘任制的推行,无不是中国共产党强力推行的结果。进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中国共产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通过学术因素和市场因素的“诱致性”和“渐进式”调整,改革高校的用人机制,有利于多元主体的价值表达和发展诉求。新时代教师制度改革则走向了供给主导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重视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与发展,旗帜鲜明地抵制各种错误的观点和做法,积极探索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发展途径,创造性地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政策框架,将广大教师团结凝聚在中国共产党周围,与党同心同德、同向而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历史伟业联系在了一起。由此可见,虽然不同时期采用的制度模式不同,但是本质作用都在于引导高校教师把爱国情感、政治理想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价值逻辑:坚持立德树人的基本原则

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仅要从工具理性的角度出发,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还要关注价值理性,注重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发展影响如何、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是什么等价值取向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教师队伍建设虽然采取了不同的方针政策,但是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却一以贯之,要求高校教师担负起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高校教师应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明确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问题,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将其作为一个好教师的评价标准。中国共产党在引导和推动高校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过程中基本遵循三条路线:

首先,加强高校师德师风建设。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0]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取向,以德树人、以德化人,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因此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注重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发展的第一要义,通过培养和提升高校教师的精神气质、政治素养、人格魅力和道德情操来引导和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其次,促进高校教师提高教书育人能力。不断提高教书育人能力是高校教师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途径。中国共产党无论在任何时代都高度重视高校教师这一基本能力,通过创新和优化高校教学发展组织机构、建立健全教师培训和进修机制、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头和表率作用,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育人能力,激励教师立足本职工作潜心教书育人。第三,构建合理的教师发展与保障机制,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激励教师坚持教书育人的初心,担当立德树人的重任与使命。坚持立德树人的价值逻辑,不仅需要教师严格自律不忘初心,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教书育人的能力,同时还需要外部的制度保障。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制度创新作为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例如在师资力量紧缺的革命战争年代拓展教师培养渠道、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确立教师的干部身份、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领导教师聘任制改革以及十八大以后领导教师评价制度改革等。通过结合内外环境和教师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制度设计,激励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工作,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为高校教师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启示

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注重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与发展,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总结历史经验和发展逻辑的基础上,各级各类高校要继续改进和创新,进一步推动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努力造就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要认真学习党的宝贵经验,尤其要注重三个方面:其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坚定高校教师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其二,加强制度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其三,加强教师发展与保障体系建设,注重教师发展需求,激发教师活力,增强教师幸福感。

(一)以思想政治建设塑造教师精神信仰

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在于高度重视和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让教师成为教育阵地的坚守者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要传播者、践行者、研究者。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来武装高校教师的头脑,为教师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过程中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加强高校教师的政治理论学习,通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教师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认同、思想认同、政治认同、情感认同,在教育教学中自觉地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是鼓励教师在工作中挖掘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育人要素,通过研究和创新,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中借助新的视角、方法、工具等,将思想政治教育贯彻到立德树人的方方面面。

(二)以制度建设引导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制度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具。在不同的时代,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探索不同的制度变革路径。当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面临诸如评价制度不科学、职业发展不清晰与不平衡、社会地位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因此,在教师相关制度建设方面,政府部门和高等学校应该汲取中国共产党领导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经验,针对阻碍高校教师队伍健康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改革,充分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建立一套能充分激发教师热情、发挥教师潜力、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现代大学制度,让教师潜心教学,担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三)以教师发展与保障体系建设增强教师幸福感

高校在充分依靠教师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同时,要给予教师充分的重视和关怀,要充分了解教师的发展需求(包括专业发展需求、美好生活需求等),在此基础上紧扣教师发展需求,创新促进教师发展的机制体制,消除教师发展面临的种种障碍,为教师发展提供保障。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注重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与规章制度,充分释放教师发展空间和利益空间,同时还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通过建立和完善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发展机制以及教师荣誉制度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切实提高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让教师有获得感,不断增强幸福感。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教师队伍队伍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务实求真的长春高新第二实验教师队伍
尚德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思考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