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引领下的城乡文化融合发展
——以嘉兴市为例

2022-03-17徐娟芬

嘉兴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分馆嘉兴城乡

徐娟芬

(嘉兴学院 设计学院,浙江嘉兴 314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分指出,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浙江是改革开放先行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萌发地,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有一系列城乡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在红色文化引领下,中国革命红船起航地嘉兴的城乡文化建设显示出独有的特色,其成果与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浙江城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改革开放后,浙江省文化建设与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78-2003年,浙江省实施“东海明珠工程”,整体推进基层文化建设;[1]第二阶段是2003-2011年,浙江省实施“千万工程”,围绕“八八战略”,建设“平安浙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融合,步入快速发展通道,其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浙江数字文化乡村行”是这一时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成果之一;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浙江省构建了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把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规划,城乡“结对子、种文化”,促进了城乡文化资源互动共享。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重点围绕“今、古、人、文”4个方面,对浙江当代发展、历史文化、文献资料、浙江名人等内容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双万结对、共建文明”活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累计结对4万多对,覆盖全省90 %以上的行政村。“我们的节日”被打造成了城乡文化人才统筹培养的范例,推进城乡文化身份职业化,铺垫农民文化从业人员的就业之路,优化城乡文化消费结构,充分体现了当代文化发展模式的自组织性、自生成性及内在张力和活力。浙江省内“城市15分钟和农村30分钟文化服务圈”初步建成,这些文化项目培育了良好的社会风尚,提升了城乡居民文化素质,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浙江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城乡文化发展提供了厚实的基础,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都是稻作文化的组成部分,共同孕育了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同时,浙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着大量的革命历史故事和革命历史遗迹。在红船起航地嘉兴,经济和文化稳步发展,正在打造共同富裕的先行地。嘉兴的城乡文化发展离不开红色文化和稻作文化,成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范例。

二、嘉兴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实践

(一)嘉兴红色文化资源及其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从具体的物质内容到抽象的精神内涵,包括红色遗迹、红色事迹、红色精神。红色遗迹包括自然景观、建筑、文物等,红色事迹包括故事、诗词、歌谣等,二者与相关历史人物的结合提供了红色文化的历史情境。革命历史人物居住的场所、使用过的物品及重要事件的发生地,都是嘉兴红色文化的物质资源,如南湖红船画舫、毛泽东观潮诗碑亭、茅盾故居、沈钧儒纪念馆、褚辅成故居、新四军海北支队驻地旧址、嘉兴火车站等,见证了红色革命的进程。

南湖革命纪念馆、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邮电博物馆、船文化博物馆展示了红色革命过程中的历史事件或人物故事以及人物所记录或创作的文字、图形及相关影像,徐肖冰侯波纪念馆展出了革命摄影家伉俪从延安时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量影像资料,红色题材舞剧《秀水泱泱》和嘉兴学院创作的话剧《初心》传达着红色革命精神,这些都是生动的红色文化非物质资源。嘉兴学院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用数字化手段开发了红船精神研究与红色文化数据库、嘉兴名人特色数据库等资源。《嘉兴市红色旅游资源普查报告》对全市173个红色旅游资源、82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和1 048件可移动革命文物进行了梳理和保存。《嘉兴红色》2.0版宣传册展现了3大主题12条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是对城乡文化中红色文化的有效保护与发展。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嘉兴市区主要举办了13个红色文化主题展览,有历史图像、文物、漫画创作等多种形式,范围涵盖嘉兴全市多个方位和场地。一是在与红色文化直接关联的场所所办的展览,如南湖革命纪念馆的《红船起航》重大主题展、《“我们的窗口”——忠实践行“八八战略” 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主题展、《中国共产党党史境外珍贵史料展》,市党群服务中心的《“红船映初心 奋楫新时代”》主题展;二是在嘉兴地方老街古迹处所办的展览,如梅湾街古街区的《同心圆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历程》专题展览、嘉兴火车站的《新时代“重走一大路”》系列展陈、子城遗址公园的《建党百年廉政历程漫画展》、嘉兴文艺之家的《红船依旧 精神永恒》革命文物展;三是在地方公共文化场馆所办的展览,如市档案馆的《百年征程 百年荣光》档案文献图片展、市图书馆的《庆祝建党百年系列展》、马家浜文化博物馆的《红船依旧 精神永恒》革命文物展、嘉兴博物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红色主题作品展及《心向南湖》西泠印社嘉兴籍社员主题创作作品展,还有秀洲文化艺术中心的《红船颂:全国美术精品创作工程》大型展览等。这些展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参观学习。

在参观展览的同时,城乡居民以图画、摄影、文字等多种创作形式再现了家乡的民俗风貌、田园生活、新农村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等内容,布置了城乡公共空间的宣传栏。红色文化与城乡居民之间形成了双向互动,人们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引领下的城乡文化建设中,以实际行动践行首创、奋斗、奉献的红船精神。

(二)嘉兴稻作文化及民俗活动新态

嘉兴城南的马家浜文化遗址已有7 000余年的历史,发掘出土了大量碳化的稻米颗粒,[2]农业文明迈出了重要一步。嘉兴古时亦称禾城,因其早期建城时此处禾苗长势喜人而称“禾兴”,后又改称“嘉禾”。稻作文化区域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有着相应的艺术文化形态与风格。嘉兴是以农耕稻作生产为主的地区,并受到吴越文化、南宋文化的影响,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方面皆留有古风雅韵,仍时常可见吴国的泰伯辞让之遗风、越国的夏禹勤俭之余习。

稻作民俗包括神灵崇拜、民间农事礼仪、稻作节庆、稻草民俗等内容。嘉兴有以稻米为主、食鱼为副的饮食文化,常以米为原材料制作粥、糕、团、饼、粽等风味小吃。除了传统的稻作民俗活动,近年来,各种新型稻作文化活动也开展起来,嘉兴湘家荡连续多年举办了稻田艺术节,马家浜博物馆、粽子文化博物馆以多种形式展现了稻作文化的发展历史。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嘉兴作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主会场之一,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开展了“1+7”系列活动。在“献青春·助丰收”农创实践活动中,以“劳动美、丰收乐”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将农耕文化与红色教育相结合,让青少年在回归自然、体验农事中传承红色基因,成为学生劳动教育和农耕文化教育的重要实践课堂。在“忆民俗·晒丰收”农品集市活动中,以“弘扬农耕文化,展示党建成果”为主题,展示红色文化、乡土文化、农耕文化、非遗文化,设立非遗文化体验区,赋予丰收节历史文化内涵。为延续稻作文化的优良传统,嘉兴在“三农”问题、城乡统筹、乡村振兴等方面稳步推进,调动农民积极性,搭建农民致富平台。

(三)嘉兴城乡文化的多方位发展实践

改革开放初期,嘉兴市制定“市级文化明珠工程”创建标准并加以落实规划。嘉兴市政府把乡镇、村、文化户三级文化建设列入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全市在两年内对乡村一级的文化固定资产投入达5亿多元。2004年3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到嘉兴调研时指出“嘉兴完全有条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典范”。

嘉兴乡村将红色基因和绿色发展相结合,实现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曾以生猪养殖为主的竹林村、永红村、联丰村在农村党建、“三治”建设、农业产业特色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嘉兴南湖区把政治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的发展优势,以红色文化引领本地文化产业发展。海宁港航管理处把党课送到渔民船上,许村镇南联村建立乡风文明红黑榜,“好日子”家庭舞蹈队送戏到空巢老人家,黄山村将村规民约编成三字经形式绘在墙上。嘉善的“善文化”是根植于乡村土壤的民风民俗和社会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嘉兴乌镇从一个普通古镇到如今国际闻名,走出了一条传统水乡小镇的融合共生发展之路。[3]通过保护和传承古镇历史文脉和空间格局,延续千年水乡融合共生的精神内涵,通过人与自然、人与人、古今与中外、城镇与乡村、线上与线下等多种融合路径,营造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四生合一”的人居环境,搭建全三维、数字化的城乡信息平台。嘉兴秀洲区新塍镇的潘家浜村集乡村生态、休闲度假、文化体验于一体,先后获得“全国学习型村居”“全国文明村”“省美丽乡村精品特色村”“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浙江省首批休闲旅游示范村”等称号,成绩斐然。

嘉兴秀洲区油车港镇挖掘文化潜能作为乡村发展的主要力量,建设农民画小镇,开展非遗工艺活动,打造以胜丰村菱珑湾艺术村、麟湖湿地生态公园为主的水乡湿地文化,并以当地名人弘扬乡贤民风,成立了农业经济开发区和天鹅湖未来科学城,在软硬件设施上共享城乡资源,互通信息。王江泾镇将废弃老粮仓“陶仓”改造成了网红建筑,配套艺术品商店、咖啡书店、青年社区、产研社区等商业空间以及民宿设施,形成运河陶仓理想村;围绕长虹古桥建成的长虹公园,以青川集市、闻川文创等文化内容吸引周边居民前来运河文化旅游度假区游玩体验。而嘉兴南湖区将曾经见证了百年民族工业变迁的嘉兴绢纺厂改造成了南湖天地商业街区,传统民国风的建筑结合现代商业文化,成为南湖红船旁的新地标。

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主要体现在农村文化礼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方面的建设。目前,嘉兴农村文化礼堂覆盖全市各村,这些场所既宣传了红色文化,又传承着传统民俗活动和文化艺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每逢传统节日,村民会在文化礼堂里聚集活动,如端午包粽子、重阳做花糕等。嘉兴的“文化有约”平台提供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场馆的公益文化活动信息,让人们零门槛、零距离参与文化活动。另外,嘉兴秉承“乡村振兴、人才先行”的理念,通过政策引导、定向培养、组织选派、筑巢引凤、载体共建、校(院)地合作、市场配置、活动帮扶的“八型模式”最大化地发挥了各类人才在城乡发展中的作用。

(四)嘉兴城乡书香文化建设成效

嘉兴市图书馆始建于1904年,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2011年,该馆基本建成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到2020年底,嘉兴市图书馆成为包括1个总馆、2个区分馆、18个镇(街道)分馆、32个村(社区)分馆、20个智慧书房、42家农村礼堂书屋、300多个图书馆流通站的网络体系,基本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在城市、镇(街道)、村(社区)的全覆盖,读者可以在任意一个分馆借还书。各分馆与地方历史文化相结合,如:南湖区的大桥镇分馆与胥山遗址公园、新丰镇分馆与竹林景区,余新镇分馆与普光村农耕文化记忆馆,凤桥镇分馆与梅花洲景区,七星街道分馆与湘家荡景区及精严讲寺,解放街道分馆与文生修道院,东栅街道分馆与火车头文化创意街区及凌公塘文化主题公园,南湖分馆与天主教堂及子城遗址公园,还有秀洲区的王店镇分馆与城市客厅及曝书亭,新塍镇分馆与小蓬莱公园及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王江泾镇分馆与长虹桥、莲泗荡和苏嘉铁路遗址公园,油车港镇分馆与栖真老街、胜丰村菱珑湾千亩荡,洪合镇分馆与王洪合文化公园、国界桥,新城街道分馆与嘉兴市文化艺术中心,秀洲分馆和秀洲公园等,这些地方都成为人们的文化地标打卡地。

嘉兴市图书馆曾和故宫博物院等一同登上了“2019年中国最佳创新公司50强”榜单。2019年12月31日,《罗辑思维》主讲人罗振宇的“知识跨年”演讲开场便提到了嘉兴市图书馆,一家地级市图书馆,100多名工作人员,一年办了5 000余场次活动。根据老年人、成年人、少年儿童的不同需求,灵活设置活动内容和形式,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教会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机、乘坐公交、网上购物、制作电子相册。老年人利用智能手机拍照片、选照片、配音乐、上字幕并发到微信群里,这种创造性活动深受老年人的喜爱。

图书馆建设有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红船·中心书苑”,典藏以党建与地方文化为主的图书10 000余册,专门设置了红色经典图书展架,各个镇(街道)分馆以及农村礼堂书屋中都有醒目的“红色”,开展“阅动全家 书香嘉兴”公共图书馆乡村学龄前儿童阅读活动,兼顾了城乡群体的特色与需求。在图书馆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实时发布活动信息,使图书馆的活动品牌化、系列化、标准化、细分化、常态化,让农村居民享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高品质阅读服务,传播知识的种子。

三、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思想与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思想

人类社会的城乡发展经历了从一体到对立、再到融合的历史过程。[4]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包含了发展生产力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内容。劳动是人类传递与控制存在于他们和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的方式,劳动使个体的生命活动成为意愿和自我意识的对象。人类生产能力的发展既是一个自我创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肯定的过程。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生产力和个人得到发展,在此基础上,城乡得以协调发展。而精神文化的生产具有自身的逻辑和规律,文化形成可视为社会和阶级利益的直接表现,艺术的历史生成源于劳动分工的发展,而上层建筑也会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5]

城市化发展对乡村发展具有正向和负向作用,存在体制、观念、经济、制度、人力等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往城乡发展过程中,存在城市以工业为主、农村以农业为主的导向模式,因追求经济快速发展,整体上更重视工业,从而拉大了城乡距离。[6]城乡之间便捷的交通以及城市公共文化场馆的设立,拉近了城乡距离,为文化交流创造了机会。然而,城市的快速发展占用了农村大量空间,大量年轻人从农村进入城市,乡村文化主体人才流失,乡村文化发展受限。人们在城市化的大流中也许会忘记初心、迷失自我,劳动的主体和空间都被缩减后,必然会限制农村文化的新陈代谢。要让文化成为生产要素的组成部分,生产目的是让人们受到尊重,得到关心和培养,感受到生活有意义、有价值,他们应当有所创造,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成为全面的人。[7]城乡文化产业的发展将加速信息的传播与互动,满足人们对新知识、新技术的需求,满足休闲、娱乐、旅游的愿望,以此来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城乡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城市文化会促进乡村振兴。城市的工业和科技文化能促进乡村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水平的提升,使多种产业融合发展。城市中创新、开放、包容的文化,时尚、精致、丰富的物质生活文化,与乡村传统、古老、单调的文化形成对比和冲突,这种火花的碰撞能起到提升与改造乡村文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乡村优质文化是城市文化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良药。农耕文化尊重自然,讲求天人合一。乡村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重视亲情、家庭和睦、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立身治家之道,是城乡融合发展中的宝贵精神资源。[8]

《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 年)》提出,重塑城乡关系,乡村振兴必须通盘考虑城市和乡村发展,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生态格局和要素流动,形成田园乡村与现代城镇交相辉映的城乡文化发展形态。[9]开发乡村旅游业,要从乡村本身的文化特色出发,充分考虑乡村文化空心化和生产力不足的困境,利用城乡文化在软硬件上进行优势互补,借鉴嘉兴对于人才的“八型模式”,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与农村社会发展相互促进、良性发展,进而达到城乡文化和而不同、和谐共生,重塑新型城乡关系,实现城乡文化的有效互哺。

(三)“农村包围城市”的文化融合发展

“农村包围城市”起源于中国古代兵书中的避实击虚,也是中国特色的革命发展道路,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可以创新地借鉴。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可从城乡生产经营、资产收入、要素资源、人力资本、基础建设、管理服务等六个方面融合着力,推动城乡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全面融合发展。[10]在嘉兴市五县(市)两区的文化发展过程中,王江泾镇、油车港镇等地的农村挖掘当地的民间艺术、乡贤文化,加强了当地文化生产创新,加大了文化传播力度。小镇是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缓冲地带,居民和村民相互流动,城乡文化也不断地演进和流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关系在时间上、地域上都发生着变化。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之间的相遇与碰撞,会过滤或整合一部分文化资源,而当两者中某一方占主导时,弱势一方便自然消退。乡村文化因其延续了人们长期的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富有地域特色,相近的村庄可进行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合,与城市共用基本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使城乡之间的人才、资金、产业、信息得以流畅地互通、循环。[11]应以长远眼光和全局视野,认识与构建城乡文化融合发展;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协调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拓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美育教学和氛围熏陶,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加强文化的生产力和创新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用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和涵养城乡文化,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城乡文化的共同繁荣。

四、以创新设计驱动城乡文化发展

(一)优化红色文化传播效果

红色文化是物质外显与文化内涵的有机结合,具有政治性、激励性、专题性、艺术性和地域性,利用色彩可使其高效表达和传播。在色彩设计中,人们的表达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可通过统计数据、建立模型等方法,得到色彩与意象之间的客观认知规律,优化设计方案。物的色彩意象是人们的直觉联想, 能充分传达人们的色彩需求。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风物特产开发与设计红色文化产品,与地方的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人文资源结合起来。在了解用户需求、明确产品属性时,做色彩意象选择。采用色彩结构分析法,分析要表现的事物的结构关系,挖掘蕴含其中的表现性,从不同事物中寻找共同点,寻找具有相应的内在结构关系的色彩。

红色文化创意产品通常以功能与形式相结合来满足人们的购买需求,兼具精神和物质双重价值。不同年龄层对红色文创产品有差异化的审美与功能需求。面向中老年人时,以温和、稳重的色彩为主,色彩饱和度要偏低,整体搭配效果应柔和、不冲突;面向中青年的色彩应具有强烈的质感,突出优异品质,搭配时有一定的跳跃性和装饰感;面向未成年人的色彩可将饱和度增高,使张扬、个性的色彩更具吸引力。人、物、空间之间通达感知,打造线上传播与线下场景体验结合的混合式文化体验方式,构建红色文化意象空间。

(二)转化与应用稻作文化

信息的表象形式与历史中的某一特定时刻、特定地点,以及与运转在这一时刻的意识形态话语产生了关联。随着技术的革新,与稻米有关的器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稻作文化的转化与应用实践,可以从文化符号与设计理念、文化元素与设计风格、文化精神与设计环境三个维度展开。符号内蕴着复杂的文化信息和意义指向,要使其发挥正能量的作用,在理念内涵与形式结构有机统一的基础之上,支撑起正确的文化选择或理念。

艺术设计介入美丽乡村建设,应遵循内生化、民主化、跨学科合作原则,[12]具体介入路径包括文化载体修复传承与创新、外部风貌设计、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公共服务设计、产品包装及营销设计等。若从设计的三个层次来看文化转化,本能层设计涉及形态、色彩、声音、材质、气味等多个感官层面;行为层设计可将地方文化与功能性的生活实践结合进行设计表达,包含功能性、易理解性、易用性、感受四个要素;反思层设计的文化寓意可通过品牌、故事等传达,激起共鸣和回忆,从而构建起稻作文化资源管理平台、稻作文化动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平台、稻作文化产业发展平台、稻作文化宣传与交流平台。

五、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思想的有机整合,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所形成的特定文化精神和文化形态。稻作文化包含精耕细作、家国情怀、忧患意识、和合人间等精神,充分体现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嘉兴作为红船起航地,红船精神给予嘉兴充足的养分,并引领“五彩嘉兴”的建设与发展。文化内容的生产、传承、共享,文化中各种元素、层次、类型在内容和结构上的碰撞、解构、融合,都将产生强大动力,助推城乡文化发展,树立文化自信,促进文化生产,激发文化活力,构建生态文化,使城乡文化可持续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分馆嘉兴城乡
《初心》
关于图书馆分馆建设的思考
浙江嘉兴卷
城乡涌动创业潮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