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贡献及启示
——基于“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视角

2022-03-17杨成敏

关键词:建党理想革命

杨成敏

(淮阴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首次提出了伟大建党精神并阐释了其内涵。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建党初期,并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从内涵层次的关系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体现着党的思想引领和终极目标,“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体现着党的价值取向和历史担当,“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着党的优秀品格和行为方式,“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着党的政治立场和根本宗旨。马克思主义既是党的指导思想,又是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的价值取向、优秀的品格、坚定的人民立场、对党的忠诚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指引。可以说,“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支柱。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践行者、亲历者,一生坚持、运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了卓越贡献。

一、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出卓越贡献

中国近代史表明,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就没有伟大建党精神。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源和本,更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和魂。伟大建党精神的灵魂支柱——“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奠基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实践中,形成于中国共产党筹建和革命过程中,贯穿于党的百年历史之中,处于引领和统摄地位。周恩来是较早确立共产主义理想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领导者。他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坚守一生。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1]。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促进中国先进分子选择社会主义思想,并致力于为中国开辟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作为先进力量亟需科学理论指导。

1917年秋,留学日本的周恩来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逐步向马克思主义者转变。由于他较早阅读了河上肇的《贫乏物语》,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特别是连载在《社会问题研究》月刊上河上肇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所阐发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资本论和社会民主主义三大原理,让周恩来较国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更早地系统了解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4月,周恩来回国。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积极参加并领导天津的学生运动。由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又经过了斗争实践,周恩来深感要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表达观点并以之为指导开展斗争。他把宣传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职责,积极带领“觉悟社”成员研读马克思主义著作。1920年被捕期间,周恩来等人议决每周一、三、五开演讲会,带领大家研究社会问题,介绍各种新思潮。据《检厅日录》记载,周恩来共分五次介绍了“马克思学说”“唯物史观”“阶级竞争史”“剩余价值论”“马克思的学说——经济论中的《资本论》”。在当时的中国,除李大钊、李达外,对马克思主义能做如此系统演讲的人并不多。狱中演讲一方面为周恩来初步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起到了推进作用。

(二)信仰马克思主义并坚守一生

旅欧期间,周恩来目睹法国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结合当地情况研究、比较无政府主义、工团主义、国家主义等,认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值得信奉的科学,相信马克思主义指导的俄国十月革命道路才是正确的,“犹如人们信奉爱因斯坦定律一样”[2]57。“1921年,他在巴黎参与创建旅欧共产党早期组织,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3]1922年初,周恩来在伦敦考察时,《觉悟》社社友黄爱在长沙罢工中被枪杀。这更加坚定了周恩来投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决心。在《少年》第2期上发表的文章中,周恩来便说“共产主义是彻底的改造良方”[2]56。之后,周恩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我认的主义一定是不变了,并且很坚决地要为他宣传奔走”[2]59。1955年,周恩来对侄儿侄女解释为什么会选择邓颖超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时说:“我是认定马克思主义,一定不变的,既然我誓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终生,并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我的终生伴侣,理所当然必须是志同道合的经得起革命的艰难险阻的战友。”[4]

事实证明,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两个伟大历史时期,周恩来贡献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以誓死不变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为共产主义事业而持续奋斗的一生,是坚持真理的一生,是坚守理想的一生。

(三)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内涵,“从根本上说,就是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思想旗帜”[5],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认识、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探索中国革命的出路和前途,同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纵观周恩来一生,他在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出路的实践中,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卓越贡献。“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而周恩来就是这一历史的一个缩影。”[6]

首先,他丰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分清敌友是中国革命的首要问题。早在1922年,周恩来就说劳动阶级的斗争“如果认清了敌我两方的情势”,可以“免掉敌人乘间攻入的危险”[7]430。1924年他进一步指出:“革命是无疑而且确定了!但我们须看清我们的敌人和我们国民革命的势力究竟何在,且谁是我们真实的友人。”[7]535只有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达到国民革命的真正目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政治的实现[8]。关于革命动力问题,周恩来都有清晰的分析。如“劳动阶级”(工人阶级)是最可靠的革命主力、“青年学生”可以“无所忌惮”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农民阶级”是一股庞大的革命势力等。而对于海外华侨及工商业者的革命性分析,则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一大补充。针对党内有人认为国共合作是阶级妥协,周恩来指出,三民主义的革命是第一步,没有第一步何来第二步?革命性质是由革命任务决定的,而不是由革命动力决定的。周恩来对中国革命分“两步走”以及革命前途和革命性质问题的认识,有助于党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作出正确的判断,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次,他丰富了军队建设思想。在军队性质、军队的领导权以及纪律建设和政治工作方面,周恩来认为,在中国进行革命非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中国真正的革命军必须是“为人民所用的军队,完全为人民谋幸福是革命军的宗旨”[9]。这就要求坚持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对军队的领导。关于军队建设的思想政治工作,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军队的“生命线和灵魂”。1928年8月,他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是军队建设的“政治命脉”观点,这与“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古田会议精神是一致的,是对毛泽东建军思想的补充和丰富。

第三,他丰富了统一战线思想。周恩来“不仅是一位地道的马克思主义者,而且更重要的他是一位统一战线的艺术家,是一位调和难以调和的矛盾的天才”[10]75。周恩来三分之一以上的时间用在了统战工作上。1924年周恩来就提出了“同一战线”的概念,随后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统一战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11]96虽然统一战线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形式,但是坚持无产阶级的领导却是核心问题。周恩来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不能像国民党那样靠压迫工农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而是要“同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合作”[11]106。在对敌斗争策略上,除进行坚决的斗争外,周恩来也多采用谈判、求同、协商、缓和、迂回、调解等手段和方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因为客观形势与主观力量的变化,我们有时也不得不走些迂回的道路。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是对毛泽东思想三大法宝理论的独特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既是周恩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生动体现,也是周恩来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的卓越贡献。

(四)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

按照事物本来的面目,探求其内在的规律性,这既是保证事物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周恩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和实践始终坚持科学性原则。

首先,遵循经济规律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周恩来在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注重遵循经济自身发展规律:经济内部各环节、各部门、各领域之间关系协调、比例适中、格局平衡合理,利益分配合理;经济建设与政治发展、文化建设之间相互协调,相辅相成;经济建设与人口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周恩来深刻认识到,中国要发展就必须走现代化的道路。周恩来对现代化宏伟蓝图的初步构建,包含了他对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中国经济建设规律的总体把握,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中国发展道路的较为成熟的思考。他亲手制定了“一五”和“二五”计划,使中国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就。周恩来反对违反经济规律的不切实际的浮夸风和投机行为。他本着科学的态度,求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之真,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之实,以循序渐进的求实作风,使经济在健康轨道上运行。

其次,文化建设也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周恩来认为文化是精神产品,但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他曾借文艺表述这一观点,指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艺“同工农业生产一样,有它客观的发展规律。当然,文艺是精神生产,它是头脑的产物,更带复杂性,更难掌握”[12]340。“任何艺术不掌握规律,不进行基本训练,不掌握技术,是不行的。”[12]347事实上,只有认识和掌握了文艺规律,才能把握其本质的、内在的联系,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获得创作自由、评论自由,产生高质量的作品。只有掌握了文化的发展规律,才能极大地解放文化生产力。

第三,资源开发也要遵循发展规律。人口增长过快,许多资源不可再生。如果不注意协调发展,会危及子孙后代。周恩来对森林、草地、水资源等资源保护方面,也强调遵循发展规律并做了大量的工作,为后续发展做出了示范,积累了经验。

总之,科学性原则充分体现了周恩来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真理”的思想特点,同时也是他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践行。

二、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贡献卓越的缘由

(一)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民族命运联结起来

周恩来能够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作出卓越贡献,与他青少年时期就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自觉联结起来密不可分。19世纪末的中国积贫积弱。周恩来出生于没落的官僚家庭,有时靠典当度日,以致他9岁时生母去世,“当也没的当,借也借不来”。10岁时养母也去世了。周恩来的父亲长期漂泊在外,谋生乏术,自顾不暇。作为长子的周恩来不得不过早挑起家庭重担。他12岁跟随伯父到沈阳借读。国难家贫,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感受,让周恩来自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结在一起。他和班级同学一起参观日俄战争旧址,更加深了他的家国情怀。当13岁的周恩来被问及“读书为了什么?”时,“为了中华之崛起”的誓言喷涌而出,从此“读书救国”的信念在周恩来心中确立。周恩来为国家和民族分忧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树立起来。在《赵苞弃母全城论》一文中,周恩来明确写道,赵苞失去了母亲,但保住了全城的老百姓免遭外族的侵害。1917年,周恩来东渡日本求学,探求救国真理,一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他就像海绵遇到了水一样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浸润。在经历五四爱国运动的洗礼、考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状后,周恩来更加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并开始自觉运用无产阶级世界观分析中国国情,提出“中国现在的经济情势,除去努力预备革命,实行共产革命外,实无法可解”[7]461。在之后的革命生涯中,乃至终其一生,每当面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冲突时,周恩来都会选择后者。韩素音在《周恩来与他的世纪》一书中写道:“他不去争夺显赫的权力,他不需要权力,这不是他一生的追求。”[10]152可见,把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中,是周恩来能够为“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做出卓越贡献的首要缘由。

(二)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自觉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内化为人格力量,成为周恩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动力源。周恩来自幼接受传统文化教育,“修、齐、治、平”的政治理想对他的影响很深。尼克松认为,周恩来的修养,“来自孔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君子’和‘上等人’应具有的品德、智慧、尊严、宽厚、仁慈、决心、刚毅”[13]。周恩来曾经在他的作文中写道:“平天下者,必先治国、齐家、修身、诚意、正心。正心者,万事之基也。”[14]266他在13岁时就确立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成伟大人物,克负乎国家将来艰巨之责任”[15]。他在《尚志论》中写道:“立功异域,封万户侯,班超投笔从戎之志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武侯忠心事汉之志也。”[14]49他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庄之徒,与世何有?周恩来曾在他赴日留学期间的日记中写道:“佛说报恩为上,我连恩还未报,又怎能够成佛呢?俗话说得对:‘人要有志气’。我如今按照这句话,立个报恩的志气,做一番事业,以安他们的心,也不枉人生一世。”[14]307由此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周恩来思想的影响极其深刻。后来周恩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将其确立为自己的信仰。他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所接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内化为人格力量,升华为周恩来精神。也正是这样的人格精神力量,一直激励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习近平指出:“坚持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16]15经历过民主革命时期对敌斗争的凶险考验,晚年又历经“文化大革命”炼狱般的磨难,周恩来都以惊人的毅力和精力,“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见,源于周恩来内心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的信念以及由信仰信念而生成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力量,是周恩来能为伟大建党精神作出卓越贡献的主要原因。

(三)在实践中不断进取——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早在中学时期,周恩来就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周恩来在《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发刊词《革心!革新》中说,革心就是改造思想,即改造主观世界,革新就是改造客观世界,破旧立新。1924—1949年间,周恩来参与领导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斗争,为建立新中国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担任政府总理长达26年,为党和人民事业取得的每一个重大胜利付出了巨大心血,作出了杰出贡献。但是,无论职位如何变化,身份如何转换,他从未改变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信条。

1943年3月18日,周恩来写下《我的修养要则》作为自己的生日箴言。1951年9月29日,在北京、天津高等学校教师学习会上的讲话中,周恩来以自己为例,分析了学习对于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性,他说:“拿我个人来说,参加五四运动以来,已经三十多年了,也是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改造。也许有的同志会说:你现在担任了政府的领导,还要学习和改造吗?是的,我还要学习和改造。因为我不知道的事情还很多,没有明白的道理也很多,所以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认识,这样才能够进步。”[12]601957年,周恩来说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停顿就是落后,落后就要思想生锈”[11]360。1962年4月18日,周恩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表明了学习有助于进步的观点,他说:“党员要承认我们有很多事情还不知道,知识还有限。我们的确是要做到老学到老,改造无止境。有这样的精神,才能有进步。”[12]394“坚持真理、坚守理想”需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发展,每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终身学习的观念,是周恩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经验总结,是对全党提出的学习要求。周恩来“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坚守使其“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信仰有了坚实保障。

三、周恩来对伟大建党精神之“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卓越贡献的启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并形成文化自信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8]这是百年党史的经验总结。因此,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我们文化的自信和自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好,中国共产党就无往而不胜。正因如此,中国才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党始终重视思想建党、理论强党,使全党始终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定的意志、协调的行动、强大的战斗力。”[19]74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20]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8],进而形成文化自信和自觉,并内化为全党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才能迎接并战胜党所面临的更艰巨更严峻的挑战,完成更光荣的使命。

(二)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定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的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19]505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都是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基础上的。但是,“党内真正受到比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牢固地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党员,所占比例并不高”[21]。习近平引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强调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他说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出,如果我们党有一百个至两百个系统地而不是零碎地、实际地而不是空洞地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同志,就会大大提高我们党的战斗力量。“这个任务,今天依然很现实地摆在我们党面前。”[16]404党员干部不下功夫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则有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方面,不能很好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及方法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无法满足工作需要;另一方面,对反马克思主义或非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思潮缺乏鉴别和抵制能力,容易患“软骨症”,丧失党性。因此,党员干部要“多读、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多读、精读一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篇章,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将其内化于心,真正做到对马克思主义虔诚而执着、至信而深厚,真正让理想信念成为自己心中的灯塔,凝聚精气神的灵魂”[19]505。通过学原著、读原文、悟原理,系统学、跟进学、联系实际学,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时“与要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国史、社会主义发展史贯通起来,同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贯通起来,同落实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作出的各项战略部署贯通起来,准确把握这一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22]。

(三)把自己的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

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就要自觉把个人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结起来,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识和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群众关切问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解决事关改革发展稳定问题,在实现自身理想的同时,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的伟大梦想,也是新时代每一位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为此,我们要继承周恩来精神,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摆在第一位。因为没有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个人梦想是难以实现的。把个人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结起来,持续奋斗,继续努力,我们就有可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同时,实现个人的梦想。

猜你喜欢

建党理想革命
理想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2021款理想ONE
理想
你是我的理想型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掀起秋冬潮流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