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朱熹生态伦理思想与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

2022-03-17郑洪辉陈文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土建类伦理思想朱熹

郑洪辉,陈文

(武夷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武夷山354300)

随着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推动土建工程绿色发展已成为共识。在做好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和突出其中的生态道德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建筑业界、伦理学界和教育界关注的重点。

当前,我国的工程伦理教育多以西方理念及内容为借鉴,却鲜见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身影,如何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涵养工程伦理教育,使工程伦理教育更具中国特色,亟待探索。朱熹作为宋明理学之集大成者,其思想致广大,尽精微,宗罗百代,涵盖了社会、人伦、自然等要素。朱熹思想蕴含的生态伦理智慧对土建类专业大学生树立绿色生态观,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涵养适应现代生态文明理念的工程伦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主要内涵

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内容丰厚,意蕴悠远。价值观层面,朱熹以“理”作为逻辑起点,以“制欲”作为约束,以“仁爱”作为对待世间万物的道德要求,提出了“天人一理”的价值理念、“明理制欲”的价值约束和“仁爱万物”的价值情怀;实践观层面,朱熹从“格物致知”开始,按照“理”的要求,严守“度”的范围进行开发和利用自然的活动,提出了“格物穷理”的实践前提、“顺应自然”的实践准则和“取用守度”的实践方式,构筑起系统完备的生态伦理思想体系。

(一)朱熹生态价值观

1.“天人一理”的价值理念

朱熹曾言“天人本只一理。”[1]414“理”为朱子思想的核心,贯穿始终,他认为,“理”为天地万物之根,“人物皆禀天地之理以为性,皆受天地之气以为形”[1]63,“理”寓于人、禽、兽、草、木等万事万物之中。作为世间万物产生总根源的“理”,把天与人即自然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理”还可被理解为世间一切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和法则。朱熹把“理”比作是“阴阳五行”错综变化所遵循的规律:“如阴阳五行,错综不失条绪,便是理”[1]3。他还指出:“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而物之所在,莫不有理。且如草木禽兽,虽是至微至贱,亦皆有理。”[1]316也就是说,作为“规律”的“理”同样存在于万事万物当中。朱熹主张,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循“理”而为,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生,世间万物才能生生不息。在循“理”的过程中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朱熹强调人与自然相互依存,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自然界演变也需要人在其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人在天地中间,虽只是一理,然天人所为,各自有分,人做得底,却有天做不得底。”“裁成辅相,必须是人。”[1]1683朱熹主张的“天人一理”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类应当树立的价值理念。在“天人一理”价值理念的引导之下,人类理应站在人与自然万物皆为一体的高度,正确看待和有效处理好自身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自觉肩负起参赞天地万物、化育生命的重大责任和伟大使命。

2.“明理制欲”的价值约束

“明天理,灭人欲”是朱熹道德修养论的重要纲要。朱熹曾以“饮食”为例来说明天理和人欲的关系,他认为:“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1]239在朱熹看来,“饥而欲食,渴而欲饮”[1]2590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能,他称之为“天理”。如果再进一步奢求“山珍海味”等“美味”,则属于过度的欲望。也就是说,朱熹并不反对人类的正常欲望,但应控制在合理恰当范围之内,像前者一样合乎“天理”的欲望应该得以保护,像后者那样的贪欲应该被消灭。朱熹曾言:“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2]639。他把人的欲望看作是人内心的疾病,如果不加以遏制任由欲望随意扩张的话,人会被引入邪途,造成邪恶的后果。“明天理,灭人欲”本是维护封建制度的学说,而从生态伦理的视角审视之,则颇具深意。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来看,人类为了生存和繁衍,从自然界中获取所需的物质和供给是符合“天理”的规范的,是被允许的。当人类生存所需得到满足之后,为了餍足自己的奢欲而无度地向自然伸手索取资源,这样的行为就必须加以遏制。朱熹虽然赞成合理的欲望,但他也认为,不合理的欲望隐藏着非常大的危险,如果人类被私欲蒙蔽内心,不将自己的欲望节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的掠夺,超出了自然的可承受能力,最终自然将还人类以报复,人类将咽下自己种植的苦果。故人类要懂得限制自己的邪欲,约束自己的行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维护自然生态的平衡稳定。

3.“仁爱万物”的价值情怀

“仁”是儒家伦理学说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朱熹在前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关于“仁”的学说。朱熹对“仁”曾作出过“仁者,天地生物之心”[1]1392、“仁者,心之德,爱之理”[3]187等阐释。在朱熹看来,“仁”是天地间万物生发的“生物之心”,也是人心的根本德性。他指出:“仁属春,属木。且看春间天地发生,蔼然和气,如草木萌芽,初间仅一针许,少间渐渐生长,以至枝叶花实,变化万状,便可见他生生之意。非仁爱,何以如此?”[1]410在“仁”的施行上,他将爱人及爱物联系在了一起,说:“亲亲、仁民、爱物,三者为仁之事。”[1]495“仁如水之源,孝弟是水流底第一坎,仁民是第二坎,爱物则三坎也。”[1]498他提出,“行仁”要“由亲亲推之,然后及于仁民;又推其余,然后及于爱物,由近以及远,自易以及难”[3]195,即从亲爱自己的亲属开始,推广至仁爱黎民百姓,再将仁爱继续拓展,直至推广到世间万物。“仁爱万物”表达的是人类在对待人与人、人与自然万物时应持有的态度,充分展现了朱熹的生态价值情怀。朱熹试图把人类间的伦理亲情移至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旨在唤醒人类对待自然所应持有的生态道德良知,提倡人类应从狭隘的利己主义中走出,将仁爱的范围由“仁民”小爱扩大为“仁爱万物”的世间大爱,给予自然万物更多的道德关怀,善待自然、敬爱自然。

(二)朱熹生态实践观

1.“格物致知”的实践前提

格物、致知是朱熹总结的《大学》“八条目”中的重要内容。他曾说:“古者大学之教,以格物致知为先。”[2]3359对于何为格物、致知,朱熹解释说:“致,推极也。知,犹识也。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3]5“格物”即穷尽事物的理,探求事物的规律;“致知”即把认识的范围推到极点,对事物的认识达到完善的境界。格物、致知虽被朱熹列为不同的条目,但二者联系密切。朱熹认为,人们要通过格物来穷理,在穷尽事物之理后才能做到致知,而“格物致知”的目的就是帮助人们体认天理,通往圣人之境。朱熹曾说:“古人爱物,而伐木亦有时,无一些子不到处,无一物不被其泽。盖缘是格物得尽,所有如此。”[1]304在朱熹看来,古人之所以能够做到爱物,都是因为先对物有了准确、到位的认识。由此可推知,在生态实践中,“格物致知”也被他赋予了重要作用。他曾说:“所以能使万物各得其所者,惟是先知得天地本来生生之意。”[1]273也就是说,要让万物都能自由地生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便要以“格物致知”的方式去探索和穷尽自然的道理。人类生态实践活动唯有以“格物致知”为前提,去认清“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2]3032等自然万物的本质,知晓它们变化发展的规律,才可能沿着正确的轨道继续开展下去。

2.“顺应自然”的实践准则

朱熹强调,万物的发展变化皆有其“理”,他说:“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所以然之故,与其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2]512“所以然之故”指的是自然万物变化发展的规律,“所当然之则”指的是在“所以然”基础之上形成的人与自然互动时应该遵循的准则。也就是说,我们既要通过“格物致知”明白“所以然之故”,知道四季的更替,自然万物的生育,没有一样是离得开自然规律的变化发展的,更要践行“所当然之则”。在生态思想方面,朱熹提出:“非其时不伐一木,不杀一兽,‘不杀胎,不殀夭,不覆巢’,此便是合内外之理。”[1]316他反对违背自然生长规律的行为,主张顺应自然,认为草木鸟兽等自然万物应按照各自成长的规律自然生长,从而确保自然的永续发展。在房舍的营建方面,朱熹也实践了“顺应自然”的理念,此从其对紫阳书院、武夷精舍等的建筑活动中皆可窥知一二。在其友韩元吉的散文《武夷精舍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盖其游益数,而于其溪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锄草茅,仅得数亩,面势清幽,奇木佳石,抶揖映带,若阴相而遗我者。使弟子具畚锸,集瓦竹,相率成之。”[4]可以看出,朱熹在搭建“武夷精舍”时遵循了“顺应自然”的准则,全面审视了精舍周遭的自然环境,有效利用自然界的天然材料,搭建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房舍[5]。“顺应自然”是人类开展生态道德实践时必须遵守的准则,为人类更好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提出了具体的规范,指明了方向。

3.“取用守度”的实践方式

在人类向自然求取资源方面,朱熹除了倡导要“明理制欲”外,还提出了具体的实践方式,即“取用守度”。他主张:“物,谓禽兽草木,爱,谓取之有时,用之有节。”[3]340人类应怀着一颗仁爱之心来对待禽兽草木等世间万物,在对自然资源的取用上,要因其时,更要守其度。而所谓的“度”就是“中和”,所谓的“守其度”就是要“致中和”。“中和”是《中庸》的主题,在《中庸章句》中,朱熹将“中和”释义为“无所偏倚,故谓之中。……无所乖戾,故谓之和”[3]20。“中和”属于个人道德修养的范畴,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当达到的一种状态和境界,要求人类对待自然不偏不倚、符合情理,对自然资源的取用要适量、不过分。朱熹认为:“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适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3]20此即《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3]20。换言之,人类在对待自然时只有做到“取用守度”,到达“中和”的境界,才能永远见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美丽景色。

二、朱熹生态伦理思想与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耦合性

新时代,加强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十分必要。教育实践中,教育工作者要敢于认清现状,从现实出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出有效的生态文化资源用以涵养生态道德教育,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的有机融合和良性互动。

(一)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土建工程活动是一项涵盖了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在内的复杂活动,需要以各类专业技术作为“硬核”支撑,也需要政治、法律、道德等各类“软”要素保驾护航,这决定了土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须兼顾专业技能、政策法规、专业伦理等方面的教育。在以往的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往往只注重专业技能、政策法规的教育,忽视了专业伦理素质的养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专业伦理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土建类专业大学生专业伦理素养提升的主要途径。责任伦理、技术伦理、风险伦理、生态伦理等皆为土建类专业大学生专业伦理教育的题中应有之意,其中,责任伦理是根本,技术伦理是基础,风险伦理是保障,生态伦理则是灵魂。

现代社会,土建工程项目数量喷涌,土建工程技术日新月异,给自然带来的影响愈来愈深。一片繁华之后,带来的是自然生态的恶化、人和自然关系的失衡。在现代土建工程活动中,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间的矛盾愈发凸显,如何充分考虑和有效应对其中的生态伦理因素,如何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状态,是必须面对和解答的问题,对土建工程健康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对生态文明建设影响深远。土建类专业大学生作为将来土建工程实践活动的实施主体,其生态道德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对土建类专业大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既是提升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素养、帮助其更好满足工作岗位的要求、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土建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土建工程实践活动绿色健康可持续开展的需要,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二)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工程伦理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在大学中开展得如火如荼。在生态道德教育方面,不论是思政课上相关内容的解读,还是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抑或是各类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学生活动,对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培育都起到一定效果。在工程伦理教育方面,更多学校开始重视工程伦理教育,并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有关课程。但在工程伦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整体趋势不断向好的背后,存在着教学目标模糊、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简单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方面,需补足的短板则更为明显。

一是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目标为全部教学活动的根本。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专业伦理素养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较高的沟通组织协调能力和创新创造意识等一样,构成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培养基本目标的基本要素,这已是普遍共识。教学实践中,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确已得到加强。但受认知、经验不足等主观原因及专业师资匮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教育工作者对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目标的认识不够到位,容易出现强调得多、落实得少等现象。二是教学内容单薄,缺乏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首先,教学内容散落在“思政课”和“工程伦理”等课程的部分章节中,讲授的内容多停留在西方理论及现行生态文明理念、政策、规范等层面,较少借鉴和吸收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成果,存在着内容重复、浅显等现象,未形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其次,未能很好地立足于土建工程实践的具体环境充分结合工程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开展教学,导致教学内容空洞,接地气不足,指导实践不够。三是教学形式简单。现实中开展生态道德教育时,仍以讲授式为主,缺少了启发式、体验式教育,没能完全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以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涵养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朱熹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所处的时代条件,认真审视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形成了深刻的生态伦理思想。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受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有其不足之处,但无法掩盖其中闪耀着的智慧光芒。在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中融入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既能从中寻求到智慧,也能促进对它的传承和发展。

一方面,朱熹生态伦理思想能够为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提供智慧养分。朱熹生态伦理思想中“天人一理”“明理灭欲”“仁爱万物”“格物穷理”“顺应自然”“取用守度”等观点,与当代生态伦理思想相互贯通。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对于处理土建工程实践活动中遇到的生态建设问题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能够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的资源。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情感的培育、生态道德准则的确立、生态道德行为的规范等教育环节,均能从朱熹生态伦理思想中找寻到相应的理论予以支撑,从而为人才培养赋以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和底蕴。

另一方面,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能够助推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传承。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6],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指引。朱熹生态伦理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传承与发展需紧密围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活动展开。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实践活动为朱熹生态伦理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搭建了新的“舞台”。通过教育活动可以使朱熹生态伦理思想在土建类专业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开花结果,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与实践反复融合,能够焕发出源源不竭的生机与活力。

三、朱熹生态伦理思想涵养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

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在未来的从业活动中将面临的各类生态建设方面的状况,以及由此需要他们秉持的生态道德情感、需要遵守的生态道德准则和需要践履的生态道德行为。如前文所述,朱熹生态伦理思想中所倡导的生态价值观和实践观对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基于此,开展土建类专业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时可以尝试从土建工程实践活动的真实场景出发,将朱熹生态伦理思想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做出合乎生态道德要求的行为。

(一)厚植“仁爱万物”的生态道德情感

土建工程实践活动带来的结果可能是自然资源利用得当、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景象,也可能是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系统紊乱、建筑与环境格格不入的窘境。何种图景能够呈现,最为关键的是作为建筑工程实践活动的道德主体的人对待自然生态的情感态度。道德主体的情感态度在土建工程活动的策划、设计、施工、监督、验收等全部环节中扮演着“催化剂”的角色,影响着土建工程活动道德行为的发生及结果的走向。

朱熹通过对“天人一理”观进行阐释,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及“自然中心主义”的桎梏,将人与自然视作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进而把伦理关系从人际延伸至自然界,提出“仁爱万物”“以事亲之道以事天地”“视万物如己之侪辈”[7],提倡自然万物都应该是道德情感所施予的对象,都应得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予以仁爱友善的对待,体现了对待自然朴素而又真挚的价值情怀。在对土建工程活动道德主体进行生态伦理道德培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鉴朱熹“仁爱万物”的观念,帮助他们摆正自身的地位,从整体、系统、联系的视角来看待土建工程活动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正视自然的内在价值,在开展土建工程活动的过程中时刻葆有一份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和敬爱之情,并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二)遵循“顺应自然”的生态道德准则

土建工程活动本质上就是人类利用、开发自然资源并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天然的自然实现向人化自然的转变。土建工程活动与自然界之间既是相互联系又是相互制约的关系。自然界看似是无条件地为人类开展土建工程活动提供资源,而实际上对人类的行为是有相应的约束和规范的。例如,地形地貌、气候水文条件等都是自然界对人类活动所提出的制约因素。土建工程师们必须在自然界划定的范围内,因地制宜地去开展活动,否则,一旦“越界”,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这与朱熹所主张的“顺应自然”的生态道德准则不谋而合。

朱熹所推崇的“顺应自然”的实践准则,通过把“理”论证为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进而以“理”来约束人的行为,要求人类以“理”为准则,自觉遵守自然变化发展的规律,从而与自然融为一体。“顺应自然”的生态道德准则同样适用于当今的土建工程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土建工程的道德主体应在工程项目的选址、设计环节综合考量自然生态因素,做好环境影响评估,使工程项目与周围自然生态系统有机融合,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完整性、平衡性和自我修复能力。在项目的施工阶段,妥善解决污水处理、粉尘防护、空气净化、噪音控制、建筑废弃物回收等问题,防止造成环境污染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在建筑材料的应用上,也应贴近自然、顺应自然,尽量选择可回收重复利用、可降解、无污染的绿色新材料。项目完工后,持续做好生态追踪反馈工作,发现问题后要及时跟进解决。

(三)履践“节用制欲”的生态道德行为

自古以来,人类通过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挑战建筑极限,创造了一项又一项的建筑奇迹。然而,“大兴土木”往往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而无限耗费自然资源。这种寅吃卯粮的行为造成了自然资源的严重赤字,不但占用了草木鸟兽等的生存资源,而且侵占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对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使用,朱熹早已提出要“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他认为,人类要充分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不能“沉溺”于自己无度的欲望,而应对之加以克制,在自然可承受能力的范围内结合人类活动的实际需要来进行与自然的互动。在开展土建工程活动的过程中,人类也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做到“节用制欲”,实现对自然资源恰当、高效的转化,将土建工程活动耗费的资源控制在自然可承受的范围之内。要有效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创新技术、优化设计等方式,合理规划建筑群、尽量提高建筑物的密度和容积率,将土地资源用量控制在最小范围,尽量不占用田地、天然林地等不可逆的土地资源。建筑材料的选和用都要坚持节约优先,尽可能减少对天然材料的使用,做到循环利用,避免不必要的浪费。节流的同时还要兼顾开源。应加强对绿色节能建材和废弃建材再生的研发工作,让废弃建材焕发新的生机,创造出更多的绿色资源应用于土建工程实践之中,让有限的自然资源发挥出最大化的价值。

猜你喜欢

土建类伦理思想朱熹
“新基建”背景下高职土建类专业群产教融合培养模式创新
基于土建类学科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研究
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研究
YAU’S UNIFORMIZATION CONJECTURE FOR MANIFOLDS WITH NON-MAXIMAL VOLUME GROWTH∗
EnglishReadingTeachingBasedonSchemaTheory
以儒为本与因时之变:颜之推的家庭社会伦理思想论
两方对特殊教育人文关怀的伦理思想
“朱子深衣”与朱熹
马克思伦理思想中的“道德”理念
欧茨小说《大瀑布》中的生态伦理思想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