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专业“三全育人”路径思考

2022-03-17杨国萍王毅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22年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英语专业专业课程

杨国萍,王毅

(江苏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 常州 213001)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是世界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公民思想塑造、青年价值导向、社会道德教化、民众行为引导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因此,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备受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故而高校课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1]。本文主要探究如何真正发挥课程思政在高校英语专业教学中的思想引领、立德树人等作用。

一、课程思政研究动态

“课程思政”汲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由上海高校的研究者最早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进一步推动“课程思政”成为国内高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抓手。越来越多的学者从国家层面出发,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实践路径[2]。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则在具体执行层面上明确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3]。

“课程思政”的核心在于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综合素养课、学科专业课三位一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课程体系及思政理论课教师、专业课程教师、校内外理论与实践专家三方协同联动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推进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实现从“思政课程”单一渠道育人向“课程思政”立体化全方位育人的创造性转化。“三全育人”的综合改革则在人才培养的价值目标取向上直接将高校育人的体制机制指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4]。“三全育人”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新理念和实践模式,不仅反映了国家对当前高校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的深刻认知,也是对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关键问题的生动解答。

“三全育人”作为完整而严密的人才培养科学体系,具有较强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内在的逻辑自洽性,因而被学界普遍接受。学界普遍认为,全员、全程、全方位分别是人、时间、空间3个相互紧密联系维度的有机统一,也是以高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不同阶段分项目标为核心的具体举措。“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的布局规划具有系统性、协同性、互融性的特点,必须从制度建设、平台建设、标准建设和评价建设等层面构建完整的育人体系[5],特别是做好“三全育人”的顶层设计,建立持久持续的动力机制,构建系统的内部协调机制和卓有成效的保障机制[6]。

总体而言,近年来,国内有关“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积累了不少经验,也取得了不少阶段性成果,但主要侧重于“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理论阐释与内在逻辑或政策解读[7],对“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间的内在联系,“全员”“全程”“全方位”的哲学基础、内在逻辑的阐述不够系统与深入。特别是在操作层面上,育人系统的力量合成、育人系统的环节贯通、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关系及融合方式等核心问题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 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专业“三全育人”的内涵

“课程思政”与“三全育人”的全新教育教学理念指明了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重功能[8]。英语专业是工具性与人文性融于一体的复合型专业,英语专业教师不仅承担着传统的英语语言、英语文学等课程的教育重任,在当代文明互鉴的过程中,更承担着融入中华文明的文化自信,传承和传播中华文化价值观的重大责任。因此,《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包括英语专业在内的文学类专业课程要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结合专业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9]。相较于其他理工科专业,英语专业培养和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人文属性日趋明显。

英语专业“三全育人”的内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上强调的教育战线要“培根铸魂,启润心智”的要求,实现课内与课外融合、线上与线下融合、理论与实践融合、历史与现实融合,甚至国内与国外融合,打造有深度、有温度、有信度的大思政课。

首先,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厘清“学什么”的根本问题。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要紧扣人文专业的特点,结合专业课程体系与教学体系特点,强化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在马克思主义唯物方法论的指引下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与理论思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其次,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全育人”要厘清“育什么”的核心问题。英语专业的课堂建设应该冲破传统课程聚焦微观层面语言文本分析的藩篱,以“中西文明互鉴,讲好中国故事”为抓手,在充分帮助学生学习外国语言文化知识的同时,任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价值引领作用,“立足课程自身的特点,把深藏于知识表层符号、内在结构下的人文精神与价值意义挖掘出来,在对知识的解释和对世界的描述中,将内含的精神和价值外化为教学实践,内化为学生的精神涵养和价值追求”[10]。

最后,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三全育人”要解决好“怎么育”的关键问题。英语专业的育人不只是课堂教学的文本分析,更应该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融合线上线下不同教学方式的优点,有效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全过程,主动推进英语专业不同课程模块群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社会价值认同、社会行为理念等不同维度上同向而行,遵循“大思政”的内在规律,形成协同效应,从而促进高校育人资源在最大程度上的优化整合,以及在育人方式上最大程度的优化创新,最终实现高校育人效果的最大化提升[11],强化和巩固新一代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传统外语教育聚焦语言专业的工具性,注重文本材料解读基础上的听、说、读、写、译等显性语言基础技能的学习与培养,但对隐性的人文层面的国家历史与现状认知、社会文化与价值认知、思维能力与情感认知的培养则有待强化。因此,为了在英语专业课程建设中全面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应紧密围绕家国情怀培养的德育总目标,以及语言结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叙事呈现能力四大德育分目标,对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精神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批判思维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与品格修养、文明互鉴与文化自信等思政核心理论要求,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材建设、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团队建设4个维度重构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译”“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演讲与辩论”“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语言学导论”“英语文学导论”“西方文明史”“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念”“研究方法与学术论文写作”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路径,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推动不同思政元素在相关课程建设中的落地,从而不断凝练英语专业的校本思政特色。

(一)以人才培养方案为纲,全面推动德育目标落地

在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中西方文化价值兼容并蓄中注重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全面落实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应突出“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发展成效为导向,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融入思政元素,进行反向课程设计与教学环节设计,确保英语专业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培养与思政价值引领深度融合,确保不同专业课程与毕业要求支撑关系矩阵建构合理,提高毕业要求的达成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度。

(二)以课程教材加工为本,全面提升语言结构能力

紧扣专业能力培养要求,梳理英语专业不同课程在知识、素养和能力培养等不同层面的逻辑关系,组构语言课程群、文化课程群和教育课程群三大专业课程群。依据不同课程群在人才培养目标与要求中的矩阵支撑能力,协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程教师,深度挖掘提炼不同课程群教材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与精神内涵,梳理三大课程群中不同课程的思政建设指标,力求同一课程群不同课程思政元素相互补充和渗透。凝练不同课程群的核心思政价值,并充分融入英语专业语言技能的习得和师范技能的实践中。深化教材资源与内容加工,调动任课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学内容的时效性、新颖性,从而在强化学生语言基础技能的同时,为学生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丰富的语言事实,有效实现课程思政整体价值引领目标。

第一,通过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效果。突出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德、智、体、美、劳”的核心素养要求,突破现有专业教育教学模式中“重语言技能,轻人文素养,弱家国情怀”的藩篱。明确学校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强化校本教材建设,着重深化英语专业学生对国情、校情的认知与解读,培养学生在中西文明互鉴中的叙事呈现能力。以解决英语专业课堂内外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核心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思维能力为导向,积极申报各级各类教学改革课题,突出研究成果,反哺英语专业教育教学实践,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形成教学与教研的良性互动。

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二课堂是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学生知识技能实践训练的舞台,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养,因此,第二课堂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英语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应创造机会,鼓励英语专业学生参加翻译、写作、阅读、听力、演讲、跨文化交际以及师范技能等各类专业竞赛,不断检测和提升学生的语言结构能力。强化教师的跟踪指导,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与教等能力,指导学生将家国情怀融入各类竞赛的备赛中,在提升学生参赛获奖层次的同时,强化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认知能力。

第三,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全面保障课程思政效果。优秀的教学团队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与心智成长具有引领作用,是英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也是课程思政效果的有力保障。应坚持立德树人,提升教学团队师德师风素养,课堂中向学生输入正向价值观,有效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强化课程思政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制,开设各类思政研讨工作坊,强化教师科学研究能力,注重协同高校学工团队和思政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推动团队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打造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的名师团队。

四、结语

英语专业课程思政“三全育人”路径下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于提升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结构能力、批判思维能力、科学研究能力,以及叙事呈现能力等,因此与课程思政家国情怀培养的总体目标高度一致。“三全育人”中“全程”“全员”“全方位”的培养体现在英语专业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契合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属性,在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英语专业专业课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英语专业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研究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康复专业课程多媒体教学新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