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线上武术文化课堂活动设计

2022-03-17

运城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多元智能武术汉语

王 一 凡

(北京语言大学 汉语学院,北京 100083)

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历来受到关注和重视,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学界针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进行过多次大讨论,并对文化教材、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和对外汉语文化教学大纲等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索,大批贴近教学实践的学术成果纷纷涌现。以汉语为媒介的中华文化海外传播与推广,业已成为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与责任担当,体现中国传统习俗与价值观念的文化符号,如汉字、丝绸、茶叶、瓷器、中餐、中华武术等,成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名片和汉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的最佳切入点。本文基于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结合当前线上文化教学发展的时代特点,探讨“多元智能”理论在对外汉语线上武术文化体验课中的应用与实现路径,并设计了相应的文化课堂活动,以丰富和提升线上文化教学的内容与效果。

一、当前线上文化教学发展的时代特点

(一)线下文化教学模式的僵化与滞后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兴媒介平台成为大众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技术的更新迭代,也为汉语教师进行文化教学活动搭建了即时便利的云端平台。相比之下,传统的线下文化教学更多沿袭以往较为成熟的理念定式,在创新性层面稍显不足,教学内容和模式的僵化与滞后性问题严重。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当中的武术文化教学为例,结合俄罗斯乌拉尔联邦大学孔子学院[1]、博茨瓦纳大学孔子学院[2]、泰国部分汉语课堂[3],以及美国亚利桑那州华人文化中心[4]等海外汉语传播机构的武术教学与推广实例分析,笔者总结出传统线下武术文化教学的几个特点:

首先是教学内容固化。传统模式多集中于物质层面(武术流派、拳种、技法)的讲解,难以触及制度层面(武术戒约)和内涵层面(哲学、美学、医学、宗教学、战争学)等武术文化的深层内容。由于国际中文教育的面向对象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文化教学通常服务于汉语教学,而传统模式下的二者关系往往脱钩,其接口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教学形式单一。传统模式注重体验式教学,教师或志愿者多亲身示范,教授学生“五步拳”“二十四式太极拳”等初级的武术动作、套路,但限于系统性、专业性欠缺和教学形式单一等原因,传统武术教学让学习者多停留在对武术动作的认知、模仿等感性层面,学习动机和兴趣容易淡化。

最后是推广方式受限。传统模式多依赖课程推广,采用武术文化表演和武术影视鉴赏等方式进行武术文化传播,但比赛机制、活动机制和文化传播机制等推广方式相对落伍,受众面与影响力相对受限。

(二)疫情大环境下网络教学的普及和应用

2020年初至今的全球疫情暴发和蔓延,间接使得线上教学普及。SPOC混合教学模式的产生,小众化、集约化教学模式的兴起,涉及汉语学习、文化教学、传统技艺、当代中国等各类文化交流体验活动也纷纷上线,利用云平台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了多样化的网络教学模式。中华武术与新媒介融合教学克服了内容形式单一化、沟通场景单调化等问题,成为网络文化教学可以挖掘的研究热点。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线上文化教学的接口问题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分野

现代语言教学法建基于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和教育语言学等语言学理论,由关注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当中的正确用法,到重视学习者在特定环境当中的语言交际能力,承认并尊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语言教学理论完成了“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在1983年出版的《智能的结构》(Frames of Mind: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一书里,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首次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即每个个体都会拥有包括语言、数理-逻辑、视觉-空间、运动、音乐、人际、内省、自然等八种智能,揭示人类智能的多元性和复杂性,语言智能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部分,其他智能的发展可以影响并促进语言学习。此后在2008年出版的《重构多元智能》一书当中,加德纳对该理论进行了进一步阐释,“苏格拉底把人类看作理性的动物,弗洛伊德则强调人类的非理性,而我(带有充分试验性地)把人类描述成拥有7种、8种或12种智能的生物。”[5]“多元智能”理论在学习和人类智力研究方面的革命性建树,对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造成了巨大冲击与挑战。

就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武术文化教学而言,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多借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特别是斯金纳(B.F.Skinner)的程序教学理论,即在文化课堂当中建立“刺激—反应”联结,教师按照既定课程目标,遵循传统教学步骤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教学方式的机械性。传统“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知识的“外显性”和“可观察性”特点,强调强化训练和“教师期待效应”的重要性,忽视学习者自身的内在心理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汉语教师在进行武术文化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填鸭”或“灌输”的教学方式对中国传统武术的历史脉络、流派发展、拳种分类进行展示,在体验教学层面,多采用示范、模仿的方式教授学生基础动作套路,要求学生进行模仿操练,忽视了学生的兴趣和接受程度上的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受海外功夫电影传播的影响,热衷了解武术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的学生则对“填鸭式”的知识教学不感兴趣,再如,有的学生对武术动作学习的接受程度较快,却容易产生惰性,有的学生接受程度较慢以至难以赶上教学进度,会失去兴趣和信心。教学方式的机械性导致武术文化的教学效果往往不甚理想,难以培养出长期钻研、热爱中国武术的外国学生。

学习主体的被动性。“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传统课堂教学,通常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突出教师在知识选材和传授方面的重要角色,但也会导致形成“教师不教,学生不学;教师不教,学生不会”[6]的不利局面。以国际中文教育当中的武术文化教学为例,教师多因袭传统备课思路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活动,如在课堂上播放功夫电影片段,进行与武术相关的汉字文化教学,讲解中华武术发展的历史和流派分类,或涉及《孙子兵法》的传统战争思想,太极养生的中医理论等相关知识,这种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态度等因素,对学习时长、学习量、教学地点和内容等个性化需要反馈不够,容易造成课堂气氛不活跃,知识传输过于被动等问题。事实上,结合“翻转课堂”和“多元智能”理论,汉语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课堂条件、环境和参与人数,设计更多的协作学习形式,如课前利用技术平台安排学生观看与武术有关的文字、图画和影像资料,并据此完成总结中国武术的门派分类、风格特点、精神价值等有针对性的课前练习,为课堂活动进行预热,减少课堂上集体观摩长时段影片等不必要的环节,将更多时间引领学生参与武术文化活动当中,调动不同智能优势的学习者,用“智能迁善”(1)强调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多种智能,迁移到所在的学科教学中,从而调动各种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的兴趣,使教学能够最广泛地激发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能够保持这种兴趣。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7],如以思维构图、连线等方式呈现“武术”和“功夫”两个近似汉语词汇的差异之处,激发学生“视觉-空间智能”,还可以安排学生两两合作展示“闻鸡起舞”背后的历史典故,培养学生的“人际智能”。

因此,相较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多元智能”教学理论在教学过程的生成性、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等方面均体现出优越性,能够在教学活动当中建构“多元切入点”,实现教学活动与学生兴趣动机、生活场景紧密关联,培养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二)“多元智能”理论与线上文化教学的接口问题

疫情之下的国际中文教育主要以线上驱动的方式进行,大量海内外中文交流项目,如北京语言大学的“汉语桥”交流项目、“汉语速成课堂”等纷纷转移至线上,带来了一场新的课堂革命,建立起一种新的教学场域、新的教学范式、新的师生关系和学习环境。有学者总结出线上学习环境的四个特征,即“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和教学环境虚拟化”[8]。线上学习环境的以上特征,为学习者多元智能的开发与培养提供了诱导性和适应性的基础。

对于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线上文化教学来说,互动方式的转变、呈现方式的增加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都为“多元智能”理论的运用提供了场域和条件,而线上教学依然存在的不足之处,例如学习环境的单调性、互动方式的单向性以及监督机制的匮乏性,都可以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及其相关的技术革新方式来加以完善。

以线上武术文化教学为例,汉语教师可以设定整堂课的课程目标为分组进行“功夫电影微剧本”的创作,设置特定的时代情境,并在课上观摩学习教师自己制作的“微剧本”,各小组的组内同学需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到剧本的创作和拍摄过程当中。参考“多元智能”理论的观念,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展开头脑风暴,思考完成一台剧本创作和拍摄需要哪些环节,如“故事梗概”“分镜头脚本”“选角”“现场拍摄”“后期剪辑”“主题曲创作”等等,集思广益的过程也是激发学生“逻辑-数理”智能的过程,通过列提纲的方式来对主题内容进行编排整合;为了完成“故事情节”的创作,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观摩武术电影片段,课上通过连线或画图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影片特点的分类,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还可以通过欣赏“云端武术文化展”的方式,来让学生扮演“导游”和“演说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介绍武术历史的来龙去脉,激发学生的“言语-语言智能”;利用教学平台已有的随机分组功能,或通过线上游戏的方式进行快速分组,要求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完成剧本创作和线下拍摄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任务式教学”和“人际智能”的结合。

三、“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的线上武术文化课堂活动设计

“课堂活动”不同于“教学活动”和“语言游戏活动”,是指为实现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情境,组织和引导学生练习语言要素,进行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结合上文提到的线上文化教学的优势和不利之处,课堂活动设计与实施便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有法,法无定法”,正如程棠先生所言,“在语言教学活动中,很少有只使用单一的教学法的情况,往往是几种教学法并用,或者是以一种教学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只要教室认为是合理的、有效的,都可以用,没有统一的模式。”[9]现代课堂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的融合。基于“多元智能”的相关理论,本文针对线上武术文化课堂进行了相应的活动设计,以期激发和调动汉语学习者的多项潜能,提升教学效果。

(一)与“言语-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相关的活动设计

文化教学包蕴语言教学,对“言语-语言”智能的培养是文化课堂活动重要目标之一。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涉及大量汉语言知识,需要汉语教师通过设计相应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完成语言任务的学习,激发“言语-语言”智能的潜力。同时,认知神经科学显示,人类大脑的后额叶部分负责抽象思维活动和逻辑运算,而“逻辑-数理”智能的培养往往也是文化教学容易忽略的地方。据此,我们设计了与“言语-语言”和“逻辑-数理”智能相关的四种课堂活动。“汉字拼图”:将与三种武术基本手型“拳”“掌”“勾”的汉字进行拆解和还原,例如通过设计动画效果将“拳”和“掌”分别拆解成为“半”“手”“尚”“手”,使学生充分理解其字义,并通过“汉字屋”“在线笔顺字典”等方式要求学生进行线上描红和书写;“我是云导游”:课前安排学生收集《武术之乡——沧州武术文化展》的相关资料并制作课件,课上请学生担任导游的角色共享课件,用自己的语言介绍并带领大家云端观展;“头脑风暴”,教师在线上为学生设置讨论组,对功夫影视剧本的创作和拍摄进行“头脑风暴”,设计所需要的环节步骤并进行罗列,之后在全班进行思路整合,按照整合之后的环节步骤来安排任务;“信息分类”:教师课前安排学生在线观看中国武术纪录片和功夫电影片段混剪,并要求学生用树状图或图表等直观的方式对中国武术的发展脉络、门派拳种和功夫电影的类型划分进行描述。

(二)与“身体-运动”和“视觉-空间”智能相关的活动设计

外语教学法当中有一个著名的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理论,即“全身反应法”理论,该理论强调课堂活动应设计更多与身体运动相关的活动,以减轻学生学习的倦怠和惰性。武术文化教学不可缺少的便是肢体动作教学,教师可以利用线上教学条件进行灵活设计,鼓励学生调动身体器官,激发学生的“身体-运动”智能。除此之外,在武术文化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运用影像、图片来构筑空间和想象力,能够有效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在智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呈现和检验武术文化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视觉-空间”智能。

据此,我们设计了与“身体-活动”和“视觉-空间”智能相关的四种课堂活动。“跟我学”: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录课和线上教学两种方式,带领学生学习基础性的武术动作,如“抱拳礼”“蹲马步”“弓步出拳”“虚步挑掌”等姿势,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创作;“故事表演”:教师带领学生在线学习“闻鸡起舞”等成语的典故,并请学生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表演和复述成语背后的历史故事;“地理中国”:教师在中国地图上标注四大武术流派的地理分布位置,要求学生用抢答的方式对号入座,并启发学生结合中国的地理概貌思考武术流派“南柔北刚”特点的历史和地理成因;“海报设计”:鼓励每个小组在完成武术剧本的创作或拍摄之后,设计一幅包括主创团队、参演人员、故事梗概在内的海报。

(三)与“节奏-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内省”智能相关的活动设计

首先,音乐具有释放灵感创意的特性,在线上武术文化教学当中运用背景音乐助力学习,会收获良好的学习效果。其次,“交互式学习”和美国“5C”教育理念都强调“合作学习”(Collaboration)的重要性,在武术文化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激发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此外,“自我内省”智能的培养同样不容忽视,“自我内省”是运用了解自己内心世界、感情变化并指导自身行为的能力,针对线上武术文化教学活动,汉语教师可以预设教学目标,或要求学生完成活动后进行总结和反思,促进“内省”智能的发展。

据此,我们设计了与“节奏-音乐”“人际交往”和“自我内省”智能相关的五种课堂活动。“听音识曲”:汉语教师在线播放雄浑激昂的《男儿当自强》和“二十四式太极拳”的背景音乐,启发学生总结两种音乐风格的不同特点并分析原因;“我是作曲家”:鼓励学生借鉴歌曲《双节棍》《龙拳》等音乐曲风,运用自己已有的语言能力填词,或进行编写创作;“项目分工”:组内成员分工合作,分别担任剧本策划、电影主演、海报设计者、视频剪辑人员、新闻撰稿人等工作,共同完成微剧本的创作拍摄任务;“思考作业”:教师可以预留关于武术文化的思考作业,如要求学生课下查阅资料,对中国武术和日本空手道、韩国跆拳道、泰拳、美国自由格斗的风格进行对比描述,形成文字和图片报告,在班群里进行展示;“活动总结”:各小组进行微剧本在线展示之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撰写一份简单的活动总结,学生对自身参与活动的过程,完成的任务和工作量进行整理,总结经验得失。

四、结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汉语”和“线上汉语课堂”有望成为当下和未来国际中文教育的主要模式与场域。在全球文化多元性发展和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过程当中,汉语教师应不断反思和设计适应线上文化教学的课堂活动,运用“多元智能”等相关理论来辅助汉语文化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多样化潜能,丰富与提升线上文化教学的内容和效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交流与传播。

猜你喜欢

多元智能武术汉语
学汉语
中华武术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多元智能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运用多元智能构建园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武术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下学生评价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