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校共育下的小学语文学困生转化的有效方法

2022-03-17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

天津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学困生教师应作业

■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东岗小学 何 静

不论是针对任何学校还是班级来说,学困生这一概念从客观上来讲都是具象化存在的,无非只是其中程度具备一定差别而已。针对这一部分学生的转化工作来说,其不仅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困生的未来成长,也与班级的管理工作息息相关。因此本文针对小学语文学困生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学困生只是客观认定的一种概念,其与班级里普通的学生一样都具备一定的好胜和自尊心理,但由于每个学生之间拥有各自差异化的性格特点,所以学困生在学习中表现的常常是较为负面的心理。同时,由于学困生往往处于后进的状态,导致其实际的自控能力、学习成绩以及道德习惯等较差,从而避免不了地遭受到一些负面评价。教师应切实根据这一部分学生的实际心理特点,探索适宜的学困生转化方式。

一、导致小学语文出现学困生的因素

(一)智力因素

对每一名学生来说,其都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这也意味着他们的智力成长和发展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是导致学生变为学困生的重要原因。有许多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学习障碍,或思维、理解能力等方面出现问题,相较于其他正常学生而言显得有些迟钝。或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即便认真学习,但由于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可能刚刚学习的语文知识一段时间后就会遗忘,长期这样发展会导致学生的内心变得越发脆弱,逐渐出现否定自己的情况,认为自己就算认真学习也学不好,再加上环境、氛围的影响,学生会认为自己在家长和教师的眼中是坏孩子、不努力的孩子,并在长期过程中得不到重视,最终放弃语文学习。

(二)非智力因素

如果学生本身并没有智力方面的问题,那么导致学困生出现的原因就只能是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在日常生活中,这一类学困生大多是受到成长环境、心理因素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可能在学习、生活中表现得并不差,甚至远远比其他学生更加聪明。

第一类学生是频繁出现逃课、打架的学生。这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和心理成熟度相对不高,价值观也并未树立,因此在内外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学生不愿学习,或出现频繁逃课、打架的状况,长此以往,自然就变成学困生。例如,学生认为逃课、打架非常“酷”,所以频繁不上课、欺凌同学。这一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小学语文课堂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学习兴趣,学生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加之教师并没有应用正确、科学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最终成为学困生。

第二类学生是基础不扎实的学生。在学生进入小学后,拼音是他们要面临的第一个学习难点,许多学困生在这一环节没有认真学或基础不牢靠,对许多平翘舌音等区别掌握不准。或对汉语的词义的理解较为困难,在不同情境、语境下无法探索词语的真实含义。这样基础知识不牢靠、不扎实的问题,对后续的学习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在阅读的过程中由于拼音知识不扎实、词义理解不够,导致学生满篇读起来都是生字、语句阅读不连贯等问题的出现。以上两例只是较为典型的例子,这种基础知识不牢固的问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恶性循环,无法生成系统化阅读理解能力,导致学生的学习过程十分困难,学习兴趣也越发淡薄。

第三类学生是课堂效率相对较低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并非带有智力缺陷,而是在上课过程中,经常出现爱做小动作等问题。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是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在听课时,不能及时掌握教师所教授的知识点。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小学阶段学习,很可能导致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都因为习惯的缺失受到影响。此外,还有一类学生缺乏良好的作业习惯。这一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为:对待课后作业马虎,没有认清课后作业的知识巩固价值,只要能应付教师的检查就算过关。而由于一些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或家长工作较忙等原因,学困生经常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致使学生在学习进度上始终慢半拍,最终成了学困生。

二、家校合力转化小学语文学困生的有效方法

(一)树立学困生的信心

教师应尊重学生的自我人格,给予学困生这一群体更多的积极和鼓励,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批评和训斥。教师在表扬学生的过程中,应更多地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师应确保表扬一定要遵守真实的原则,保证能实事求是。其次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和机会进行表扬,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进步或获得了成就,自然心情就十分愉快,如果在这一时间段教师能给予学生适当的表扬,那么学生一定会更加开心,在后续的学习探索过程中平添了几分信心。再次,教师在表扬时要适量,表扬这一做法的根本目的是完善学生不平衡的心理结构,应把控其中的平衡点,才能在最大限度上发挥表扬的作用。最后是要适度,表扬的过程应注意合理掌控分寸,在学生获得进步时可以适当给予一些激励,但切记万万不能小题大做,避免学生因教师的表扬出现自负的心理。例如,某个班级有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无法定时定量完成作业,即便是在教师的强烈要求下完成的作业,通常也比较敷衍地完成。有一次他的作业完成得十分不合格,但教师并没有选择在所有学生面前对他进行批评,而是选择在课后阶段亲手拿着作业本叫学生来到办公室,并且问学生:“你认真写作业了吗?”这时,这名学生有些惭愧地低下头,对教师说:“没有。”教师这时并没有和学生发脾气,而是保持平静对学生说:“你下午可以重新将这一份作业认真书写一遍吗?”学生点点头,拿着自己的本子走回教室。等到下午,教师再次回到办公室时,那个学生已经将重新写好的作业放到办公桌上,教师发现即便学生的进步较小,但他的学习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通过这一次交流,学生也对教师敞开了心扉,他告诉教师,在家里他的父母总是批评他,这样他从心底认为不论是学还是不学都是一样的。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更多地关注这个学生的闪光点,经过不断努力学习后,这个学生的成绩也不在不断上升。

信心建立是转换学困生的第一步,尤其是小学生本身的情绪消解能力和情绪平衡能力是相对较弱的,很容易会因为在学习上受挫而选择逃避学习,畏难心理相对较强。在这样的情况下,帮助学困生建立学科自信,提升学困生的学习信心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小学生的个人行为方法往往会受到个人观念、态度的影响。当具备一定的学科自信,愿意主动地投入学习后,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分析,进而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由学困生向学优生逐步转化。

(二)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联合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家庭因素将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的未来发展。家长也是孩子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教师,家长能否具备良好的言行同样会影响孩子的未来成长。因此,能否构建一个优秀的家庭环境、全面提升家长的综合素养,以及探索正确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式,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习惯以及身心健康。在实际转化过程中,学校应与家长进行密切沟通,找到更加正确的教学方式,进以获得良好的转化效果。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可以应用以下几种转化方式。

首先,学校可以在每学期都制订一个学访方案并进行具体实施。其次,学校应周期性地举办家长会,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密切沟通。最后,应构建起家庭与学校之间积极配合的良好机制,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构建可以使家长与教师之间进行密切沟通的平台。此外,如果家长的教育同样需要教师的督促,那么这会导致教师的任务量加重,并且使最终教育效果无法发挥成效。因此,教师也要注意帮助家长树立家庭教育观念,保障家长亲身所做的每一件小事都能为孩子做出积极、正确的引导,并时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状态,才能保障孩子获得成长,使孩子摆脱学困生的标签。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从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庭教育掌握了学生更加全面的资料和信息,想要达到因材施教的教育效果,提高教育的效率和质量,就需要家庭教育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学生资料和学生信息,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全面地认知学生。而学校教育也要为家庭教育提供更科学的教育方法,因为家长的文化知识素养高低落差相对较大,很多家长对教育并没有一个准确的认知,并不了解教育所需要达成的目标以及教育在开展过程中的注意事项,通过家校合作的方式统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教育目标,整合教育资源,朝着一致的方向努力,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和家长都要认识到加强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联系紧密沟通,以此为基础,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更上一个台阶。

(三)改进教学方式

在实际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指导学困生应用恰当的学习方式,并且着重强调培养学困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课堂的实际设计结构可以具象化按照以下方式进行。首先可以更加强调重视预习情况。引导学困生通过教学单元的导读部分对实际内容进行相应了解。此后通过相应文章的具象化题目特点、写作教学目的、写法特点、重点语句等方面获得相应反馈,并通过分类将学困生已经发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同时,教师应针对学困生提出的具象化疑难问题展开分类,展开小组间的具体讨论以及交流。如果小组内部拥有不能解决或解决得并不完整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这一部分难度较高的问题进行分析。教师在实际分析的过程中,应更多地应用将“读”和“议”进行共同探讨的原则,不应较为直接地将简单的答案直接告知学困生,而是应更多地提示学困生相应的思路和方法,进以体现学困生在客观条件下的主观学习能力,最后再将学困生的基本学习兴趣转移到作业方面。

教学方法作为教学展开过程中的重要途径,将会从很大程度上决定实践教学展开过程中受教育主体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学习质量以及教育的走向和教育所能达成的影响。教师想要有效地转化学困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就要调整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学龄特点和学困生的实际需求,对教育方法作出有针对性的调节和优化,让教育方式更契合学困生的需求,更符合学困生的兴趣特点,以此为中心,充分调动学困生参与探索的欲望和兴趣,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困生能力思维的养成和发展。

(四)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

在开展学困生转化的过程中,应注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作用。教师应更加多样化地对学困生的主观意识进行培养,充分保障学困生的自主性完善能力。首先,教师要更多地信任学困生,引导学困生全面了解自己并肯定其身上存在的优点,从多方面帮助学困生克服缺点,进以保障学困生能永远保持进取的心态。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着重坚持正面的引导,在过程中发现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和进步,应用激励和鼓励的方式,给予学困生较为合理的奖励。通过调动学困生积极性的方式,将学困生的被动性学习转化为主观性学习。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首先鼓励学困生进行回答,通过这样的方式能让学困生意识到教师对他们抱有足够的重视,同学们也十分关心他们,这样也使学困生在无形中构建了信心。如果在这一情况下教师相应地提高要求,学困生也会更加乐意接受,但教师应注意在提问的过程中把握好问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要从根本上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性,进而帮助学困生提升学习成绩。

(五)培养学困生良好学习习惯

能否使学困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将是转化学困生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对教师而言,应经常检查学困生的课堂笔记,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另外,对一些不会记课堂笔记的学困生,教师应注意在黑板上写下重点内容的同时,提醒学困生应记在哪里。对认真记笔记的学困生,教师应及时作出表扬,鼓励学困生经常记笔记。同时,遵循家校共育理念,联系学困生家长,要求家长肩负起监督孩子写作业的职责。充分结合每名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对文化水平不高的家长,教师可以结合作业内容,教给家长有针对性的检查方式,避免学生蒙混过关。对工作较忙的家长,教师应注意勤加沟通,告诫家长应多关心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带动学困生积极转化与发展。

三、结语

对学困生而言,教师应更多地用暗示、话语,给予学生更多的爱护和信任,帮助学生调动对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通过与家庭之间的密切沟通和联合,为学困生创造具有积极氛围的学习空间,培养学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此取得转化学困生的实际效果,为学生未来的学习和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猜你喜欢

学困生教师应作业
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
语文教师应具备的“文本素质”
学困生的转化措施
高中数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谈初中物理学困生的转化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作业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我想要自由